血涂片制作

合集下载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细节 和特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对血涂片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 呈红色,各种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易于鉴别。该方法染色 效果较为稳定,但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05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耳垂,确保 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采血量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采血量,确保足够用于制作 血涂片,同时避免过多采血造成浪费。
采血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血,避免在进食、运动后 等情况下采血,以免影响结果。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剂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确保染色效果良好,能够清晰 显示细胞结构。
染色时间
控制染色时间,确保染色均匀,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冲洗与脱水
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冲洗与脱水,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观 察效果更佳。
结果观察注意事项
观察方法
01
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确保观察结果准确可靠。
观察指标
02
关注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避免
片面解读。
结果解读
03
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涂片结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常用于显 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详细描述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使用苏木素染料和伊红染料对组织切片进 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该方法染色效果稳定,但对某些特殊 类型的细胞可能染色效果不佳。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采集血液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臂上绑上一条绷带,使血管充血,然后用一根针头穿刺血管,将血液采集到一根试管中。

2.制作血涂片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然后用另一根玻片将其涂开,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片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避免血液样本的污染或损坏。

3.固定血涂片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在一个固定剂中,通常使用的是甲醛或乙醇。

这个过程可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观察。

4.染色
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在染色剂中,通常使用的是伊红染或吉姆萨染。

这个过程可以使细胞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5.观察和分析
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例如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血涂片制作流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精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固定等步骤,使血液中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

通过观察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载玻片3. 盖玻片4. 刺血针5. 酒精棉球6. 瑞氏染液7. 滴管8. 烧杯9. 镜台10. 玻片夹四、实验步骤1. 采血:在耳垂或指尖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用刺血针刺破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

2. 涂片:用载玻片沾取第二滴血液,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将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

3. 干燥:将涂好的血涂片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 固定: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血涂片边缘,固定细胞。

5. 染色:将瑞氏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5-10分钟。

6. 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染液。

7. 吸干: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8. 观察显微镜: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血小板较小,形态不规则。

2.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及血小板的特点。

3. 统计分析:统计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并计算百分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液涂抹的厚度要适中,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过薄则不易观察到细胞。

2.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变形。

3. 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再进行高倍镜观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了解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血液细胞的观察技巧。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作血涂片,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并掌握制作血涂片的步骤和技巧。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从健康人士的指尖或静脉采集新鲜全血。

2. 血液采集器:使用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

3. 血涂片:玻璃片或载玻片。

4. 血涂片制备工具:无菌棉签、无菌盖玻片、无菌滴管等。

5. 染色剂:酒精、甲苯、吉姆萨染色液等。

步骤:1. 消毒:将玻璃片、棉签、滴管等工具用酒精或甲苯擦拭消毒,保证实验无菌。

2. 采集血液:用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采集适量血液样本,避免空气污染。

3. 制作血涂片:将一滴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用无菌棉签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状。

4. 干燥: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避免外界污染。

5. 固定:将干燥的血涂片浸入酒精或甲苯中,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6. 染色:将固定的血涂片浸入吉姆萨染色液中,使细胞染色。

7. 清洗: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8. 干燥:将清洗后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避免水分残留。

结果与讨论:通过制作血涂片并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血液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中,红细胞是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呈圆形或凹陷状,无核,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有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它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涂片的制备过程中,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可以使细胞保持原有形态,并防止细胞脱落。

染色则能够突出细胞的形态特征,使其更易于观察和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是常用的染色剂,可以染出细胞核和胞质的颜色差异,便于细胞分类和计数。

制作血涂片的技巧也需要注意。

首先,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应尽量快速,避免血液样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以免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其次,血涂片的涂抹要均匀且薄,以确保细胞分布均匀,不会重叠或过于稀疏。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细
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从材料准备、制备
步骤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一、材料准备
制备血涂片需要的材料有:血液样本、玻璃片、无菌棉签、生理盐水、甲醇、乙醇、甲苯、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等。

二、制备步骤
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无菌棉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血液样本。

2.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使血液样本充分干燥。

3.将玻璃片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轻轻摇晃,使血液样本充分溶解。

4.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5.将玻璃片浸泡在甲醇中,固定细胞形态。

6.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7.将玻璃片浸泡在乙醇中,使细胞脱水。

8.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9.将玻璃片浸泡在甲苯中,使细胞透明。

10.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1.将玻璃片浸泡在染色剂中,染色。

12.将玻璃片取出,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

13.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制备完成。

三、注意事项
1.制备血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血液样本要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3.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控制,避免细胞形态变化。

4.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染色效果不同。

5.制备完成后要注意保存,避免受潮和污染。

总之,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涂片制作

血涂片制作
• 5.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血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在不同渗透 环境下的反应,並比照附图,有没有观察到溶血現象 有没 有观察到皱褶的现象 解释观察到红血球发生不同反应的 原因。
作业与思考
• 1.说明红血球细胞在不同渗 透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讨论 原因。
•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很少,约占1%以下。在一般血涂片上不易找 到,体积比上述2种白细胞稍小。胞质中分散着许多大小不一的 深紫蓝色颗粒。胞核形状不定,圆形或分叶,也染成紫色,但染色 略浅,一般都被颗粒遮盖,形状不清。
• 淋巴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20%-40%,可见中、小型,淋巴细胞。其 中小淋巴细胞最多,略大于红细胞。核大而圆,几乎占据整个细 胞,染成深蓝紫色。胞质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状天蓝色 或淡蓝色的胞质。中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大,胞质较小淋巴细胞 的稍多,着色较浅。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也染成深蓝 紫色。
实验步骤
• 分别在3个玻片上滴上一滴5%NaCl、0.9%NaCl和蒸馏 水。
• 以酒精棉球消毒捐血者的指尖,等酒精自然蒸发后,用采 血针在消毒指尖刺一个小口 勿太用力,以免造成大伤口 。 将用过的采血针丢弃在指定的烧杯内。
• 将指尖血液各滴一滴至3个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捐血 者用棉花压住伤口直到血流停止,同时其他组员马上进行 下一步骤。
• 涂片在空气中干燥后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使涂片被 染色液覆盖
• 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于染色液上,浸染约5~8分钟此时 涂片表面呈现一层古铜色
• 用蒸馏水迅速冲洗,见涂片呈粉红色后,自然晾干
血涂片的制作和血细胞的观察
2.血细胞观察
制作良好的血涂片厚薄适宜,血膜分布均匀,呈粉红 色。选一厚薄适宜部位置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 倍镜观察全片,了解涂片染色、细胞分布情况,再 用油镜观察. • 1 红细胞 数量最多,体积小而圆、均匀分布,呈红 色的圆盘状,边缘厚,着色较深,中央薄,着色较浅,无 细胞核、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红细胞数量少,但胞体大, 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

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一些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以及白细胞的分类方法。

一、血涂片的制作过程血涂片的制作是通过将一滴新鲜的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和固定处理后得到的。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制作血涂片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载玻片、血液采集器、消毒液、染色液等。

同时,需要确保工作台面整洁干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血液采集:使用消毒液消毒患者的指尖,并轻轻按压以促使血液涌出。

用血液采集器收集一滴新鲜的血液,并迅速将其滴在载玻片的一端。

3. 血液涂布:将另一张载玻片斜放在已涂血的载玻片上,并以一个较小的角度连续向前推动。

这个过程会将血液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并形成一薄层。

4. 染色和固定:待血涂片完全干燥后,将其浸入染色液中,一般常用的染色液包括吉姆萨染色液、伊昔色素等。

染色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染色完毕后,用水冲洗干净,并将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

5. 封片:待载玻片完全干燥后,将其与另一张空白玻片背靠背,使用封片胶进行封片。

这样可以保护血涂片并防止其受损。

二、白细胞的分类方法白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一类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内的疾病情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白细胞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常规分类:常规分类是根据杆状核的形态特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通过染色液的颜色变化来识别不同的白细胞类型。

2. 流式细胞仪分类:流式细胞仪是一种高级的实验仪器,可以通过细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它可以根据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表面标记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白细胞。

3. 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白细胞的细胞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这需要经过专业的细胞学家或医生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型等特点来进行分类。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医学领域,血涂片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成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并观察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 血涂片- 血涂片玻璃片-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样本,放在血涂片玻璃片的一端。

2)将另一片玻璃片倾斜放在血涂片上,使血液沿着玻璃片的一侧均匀涂开。

3)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4)将干燥的血涂片,分别放入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浸泡,按照染色液说明书上的时间要求。

5)取出血涂片,用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洗掉。

6)将血涂片晾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 血涂片制作时,玻璃片的倾斜角度要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涂开。

- 血涂片晾干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后续观察。

2. 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吉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染色效果较好,能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红细胞,使其呈现橙红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地显示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观察结果:- 在吉姆萨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核,细胞核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 在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呈现橙红色。

4. 结果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细胞成分的观察和分析。

- 吉姆萨染色液适用于细胞核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细胞核的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适用于红细胞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红细胞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 醇固定薄血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染色;冬天也 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效 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 然后用过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入盒内盖严,待 以后染色。
至25毫升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 瓶塞,充分摇匀,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 内24小时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原 液。吉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液种类:目前所用的血片染色液,虽然名称很多,但都是从罗门诺夫 斯基氏创造的染液变化过来的。总的可分为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两大类, 前者包括罗氏、西氏(Simon)、J.S.B氏染液等,后者包括利氏 (Leishman)、瑞氏和吉氏染液等。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兰、 伊红和由美兰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以
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
疟疾调查时,每张玻片
可涂制2~3人血膜。
标标签签
标本片
发热病人血片
血膜的制作
•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用特种蜡笔或水笔于玻 片反面上写上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血膜 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和受 检者的个人编号,依次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伊红在水溶液内遇到美兰或天青,即可互相化合而产生沈淀从而失去染色力,因此, 吉氏母液绝对不能进水。
血片的染色 (二)吉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吉氏粉0.5克置于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 分研磨,再加再磨,至25毫升加完为止,倒 入60或100毫升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 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混入瓶内,
•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 取血建议用大头针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先用75%酒 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 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 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 挤压出血。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伊红是酸性水溶性钠盐,美兰是碱性水溶性盐酸盐,当它们各 自溶化水中时,就离解为带阳电和阴电的离子。伊红主要离解为酸性的 阳离子,在遇到碱性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伊红白血球颗粒等即可结 合成不易溶于水的沈淀物染成红色。美兰主要离解为碱性的美兰离子, 美兰就与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的胞浆、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等酸 性蛋白质结合染成兰色。
间日疟在寒热发作时,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见环状体期;发作后数小时, 环状体发育到滋养体期,疟色素形成,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 机;36~48小时,可检出裂殖体;发作一、二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小时内取血,初发患者退热后 常查不到原虫。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涂片操作)
厚血膜 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 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2~4 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 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是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载片上。方法是将 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 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厚、薄 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是二性电解质,当其处于较等电点为酸的溶液中时,便呈硷的作用,即与 酸或阴离子结合,这就说明为何在染液偏酸时,伊红的着色力强,使红细胞着色鲜艳 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浆着色不著;反之,蛋白质在偏硷的溶液中呈酸的作用而中和 硷基,也就说明为何染液偏硷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兰色。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制作血 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 片时,手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 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膜脱 落。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 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 2. 刚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标本盒内,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 倾斜,以免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厚处不易溶血 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 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 制标本盒需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能使用,以免 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美兰与伊红都不能使原虫和白细胞的核着色,必须由天青作 为媒介(染媒)才能使其着色。天青虽然也是碱性染剂,但又具有染 媒作用,使原虫核和白细胞核等原来只能染上极淡兰色的结构染上显 著的酸性染剂伊红,这样,就使白细胞粗大的核染成显著的既兰又红 的紫兰色,而较小或菲薄的原虫核和淋巴细胞原浆中的颗粒染成紫红 色。
•一、血膜制作 •二、染色
血片制作染色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 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称厚血膜。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
在玻片上面。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
• 取血时机 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取血,疟疾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 在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
• 薄血膜 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平置 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 两端(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用另 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磨口边缘)的载 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 取血部分取约1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 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 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 两侧扩展约2厘米长度时,均匀而迅速 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厘米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