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政党政治研究
卢旺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卢旺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卢旺达是东非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位于非洲中东部,是非洲大湖地区的重要一员。
自1994年卢旺达种族屠杀后,卢旺达政府和人民一直在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建。
经过多年的努力,卢旺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
本文将对卢旺达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卢旺达的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卢旺达的GDP从2000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90亿美元。
此外,卢旺达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稳定,通货膨胀率低于4%,这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卢旺达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
农业是卢旺达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并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机会。
卢旺达政府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
旅游业也是卢旺达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这个国家欣赏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野生动物资源。
卢旺达的发展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的治理。
卢旺达政府致力于打击腐败和提高透明度,在2019年的世界银行《经商环境报告》中,卢旺达被评为在全球最容易开展业务的国家之一,这大大提高了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
政府还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创业创新和提供教育和卫生服务等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尽管卢旺达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卢旺达的经济过于依赖于农业,而农业产出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为了实现经济多元化,卢旺达需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
其次,尽管卢旺达政府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教育质量不高和卫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卢旺达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并提高领导和管理能力。
再次,尽管卢旺达政府致力于吸引外国投资,但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高二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版)

02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专题二 走向民主 的历史步伐
一 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 二 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 三 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 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03
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 较量
高二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 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版
)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02.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03.
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04. 专题四 民主潮流的发展与壮大
05.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01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专题一 民主与专 制的思想渊源
一 英国革命前的民主“火山” 二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 三 法国人民的民主追求 四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五 曲折的民主之路
04
专题四 民主潮流的发展与壮大
专题四 民主潮流 的发展与壮大
一 欧美民主政治的扩大 二 竞争基础上的政党政治 三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05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 英国无产阶级的早期
1
斗争
二 英国工人对民主政治
的追求
2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3 Nhomakorabea来
四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的斗争
4
学习与探究之一 探讨民
5
主,践行民主
学习与探究之二 歌唱民
主
6
感谢聆听
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国外政党数目繁多、类别迥异,性质特征、社会环境、组织结构各有不同,在如何发展党内民主问题上,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
同时,国外政党也都努力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在改革完善组织体系、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提高党员民主意识,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员是党的组成部分,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力量,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
发展党内民主要紧紧抓住党员这个中心环节来展开。
国外许多政党都把党员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在党章中对党员的民主权利做出专门规定。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强化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党员当家作主的观念,通过党校和其他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
如越共在十大政治报告和新党章中全面、明确地规定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包括党内事务的决定权和表决权,党内领导机关和领导职务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组织内部的知情权、讨论权和争论权,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的批评、质询权及个人申诉权等。
古共在党章中规定,在党的会议上对任何党员,无论其功劳多大、职位多高,都可以提出批评。
发展中国家一些主流政党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平等权利,如印度尼西亚专业集团党党章规定,在发展党员和任用干部时,不同民族、种族、宗教、语言和风俗的党员拥有同等的发言权。
埃及民族民主党通过调整党代会、年会机制,使党员干部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更多地参与了解党的工作方针和计划。
西方社会党规定党员既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正常渠道就党的事务发表看法,也可以民主参与党的众多活动,还可以通过选票决定党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党员基本权利保障机制。
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明确表示,党的“每一个党员都是民主进程中和党的活动的核心主体”,应为此积极参加党内生活。
西方中右翼政党注重扩大本党议员的民主权利。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1989 1991
29.70 23.94
59.70 71.17
63.79 81.11
47.029 51.841
1992
1993 1994 1995
“立法院”
县级地方官 员 地方长官 “立法院”
31.86
41.30 38.72 33.17
60.50
47.47 56.22 46.06
89.82
104.70 108.52 115.97
3
2 1 4
50
40
30
20 10 共产主义政权 现政权 未来五年
1 俄罗斯政治体制; 2俄罗斯经济体制;3乌克兰政治体制;4乌克兰经济体制
党的官员的任职变化与失败的政策执行
选民认同低
选民认同度高
30 任 职 年 限 10 20
保住官职与选民认同
保住官职与获胜联盟规模
小规模获胜联盟
大规模获胜联盟
民顿生美 大鲁存 学特与布 出主政鲁 版编策斯 社:成梅 《功斯 繁》奎 年荣,塔 ,的布等 第治鲁: 理斯《 之梅政 道斯治 页 》奎制 。 ,塔度 中、、 国希政 人尔治 [ ] · ·
一些主要文献的观点
美国学者希布斯(Hibbs 1977;1987)认为,不同类别的政党利 用菲力普斯曲线来实现他们向往的经济结果。左翼政党选择菲力 普斯曲线上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一点;而右翼选 择相反组合的一点。阿利西纳(Alesina 1987)等人的的研究则 发现,政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普遍的,但不是持久的。这些影 响在一个新政府当选大约两年之后消失。 为经济的“回顾性评价”途径,即:人们依据经济业绩来决定是 否拥护执政党,如果经济增长快、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就能 够对执政党形成较高的认同度,相反,经济业绩差的执政党即使 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也难以获得人们的支持 。 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理论。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英国政党制度是英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英国政治体系的基础。
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政党多元化,政党竞争激烈,政党联合政府的形式比较稳定。
英国政党制度的主要政党有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和苏格兰民族党。
保守党是英国最大的政党,也是英国政治体系中最古老的政党。
保守党的政治理念是保守主义,主张维护传统的英国价值观,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支持英国的独立性和英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工党是英国第二大政党,它的政治理念是社会民主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支持社会公平,反对资本主义,支持英国加入欧盟,支持英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自由民主党是英国第三大政党,它的政治理念是自由民主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支持社会公平,支持英国加入欧盟,支持英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但反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
苏格兰民族党是英国第四大政党,它的政治理念是民族主义,主张苏格兰独立,支持苏格兰自治,反对英国加入欧盟,支持英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英国政党制度的主要政党有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和苏格兰民族党,它们的政治理念各有不同,但都支持英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英国政党制度的多元化和政党竞争激烈,使英国政治体系更加稳定,也为英国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
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
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
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
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
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
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
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
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
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
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
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
非洲现代政治经济分析

非洲现代政治经济分析非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陆之一,其政治经济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非洲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这对于我们去理解非洲的现代政治经济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非洲现代政治经济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政治方面的分析1.民主化进程的挑战非洲大陆在实现民主制度的道路上面临着多种挑战。
一方面,部分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存在腐败问题,选举不公平、人权侵害等情况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受到冲突和战争的困扰,政治不稳定性严重妨碍了民主化进程。
2.权力分配的问题非洲许多国家在权力分配方面存在问题,政府过于集中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政府在决策上的独断专行,民众的参与度和代表性受到限制。
非洲国家需要加强权力分立机制,提高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和效率。
3.治理能力的提升非洲政府需要提高治理能力,更好地应对国内外挑战。
这包括加强公共服务供应,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等。
政府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二、经济方面的分析1.资源依赖的挑战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普遍依赖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金属等资源。
资源依赖给非洲经济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资源价格波动、环境破坏等。
非洲国家需要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经济不平等的问题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非洲各国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提升技能培训、加强区域间合作等措施来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非洲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临着机遇。
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能够为非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间合作。
非洲国家需要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吸引更多的投资,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总结:非洲的现代政治经济面临着多种挑战和机遇。
在政治方面,民主化进程需要面对腐败、冲突等问题,同时加强权力分配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非洲政府的基本任务。
非洲国家的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

非洲国家的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作者:钟伟云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角色,政党通过开展政治行动以及对政府的控制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非洲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但各国政党制度、政党竞争格局以及政党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本文从经济治理角度考察非洲国家政党制度在非洲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试图寻找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
本文认为,对于迫切需要发展的非洲国家来说,政党可以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强有力的政党有助于实现和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培养和储备治国人才。
同时,执政党如何加强党建是一个长期挑战。
关键词:非洲;政党制度;政党政治;国家治理国家治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
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角色很多,如政府、政党、议会、军队、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经济主体等。
政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最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在国家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政党通过开展政治行动以及对政府的控制来影响国家治理过程。
当然,各国政党制度不尽相同,政党控制政府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在国家治理中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
本文探讨非洲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重点从经济治理角度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限于篇幅,本文对“经济治理”的内涵作了简化处理,主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指标来衡量经济治理水平。
一、非洲的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基本情况非洲54个国家中,当前除斯威士兰王国禁止政党活动以及厄立特里亚实行一党制外,其余52个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多党制作为一种从外部引进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模式,在非洲的发育总体上看还很不成熟。
中国非洲研究学者张宏明认为,非洲的多党民主浪潮虽有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但主要是外部压力的结果。
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现代政党的出现在时间上晚于欧美,加上长期殖民统治的压制和独立后一党制的流行,政党政治的发育比较迟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旺达政党政治研究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
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和西北与扎伊尔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千米。
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
卢旺达的国土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名列第149位,与布隆迪、马其顿、海地和阿尔巴尼亚面积接近。
整个国家都处在高海拔地区:最低点鲁济济河也高于海平面950米。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东部,西接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邻乌干达,东面和坦桑尼亚接壤,南部与布隆迪交界,国家处在赤道以南几个纬度范围内,属内陆国家。
首都基加利位于该国中心附近。
[1]卢旺达已开采的矿藏仅有锡、钨、铌、钽、绿柱石、黄金等。
锡储藏量约10万吨。
泥炭蕴藏量估计为3 000万吨。
基伍湖天然气蕴藏量约600亿立方米。
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洲最大的钨矿。
森林面积约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9%,是卢旺达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卢旺达人口达1130万(2012年)。
由胡图(85%)、图西(14%)和特瓦(1%)三个部族组成。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英语和法语。
国语为卢旺达语,部分居民讲斯瓦希里语。
居民56.5%信奉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新教,4.6%信奉伊斯兰教。
一、卢旺达发展史以及政党政治概况1、1历史简介16世纪,图西人建立封建王国。
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比利时委任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比利时"托管"。
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
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国。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爱阵”)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
1991年6月实行多党制。
1993年8月4日,卢政府和爱阵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定,决定结束内战。
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后,内战再度爆发,并导致近百万人遇害的大屠杀。
7月19日,爱阵取得军事胜利,夺取政权。
2009年底,卢旺达正式成为英联邦新成员,它是继莫桑比克之后第二个非英国殖民地国加入英联邦,是英联邦第54个成员。
1.2具体历史介绍现代人类定居如今卢旺达所在地的日期可以追溯到末次冰期或是约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还可能是其后公元前约3000年的漫长潮湿时期。
考古发掘获得的证据表明,石器时代后期就有稀疏的人口定居在此狩猎采集,随后的铁器时代早期又有了更多定居者,他们制作有波纹陶器和铁制工具。
这些早些居民正是如今生活在卢旺达的特瓦族以及仍然按狩猎采集方式生活的俾格米人原住民的祖先。
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500年间,一些班图人群体迁入卢旺达,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
居住在森林中的特瓦族失去了大部分栖息地,于是迁往山坡地区。
对于班图人迁入卢旺达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多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首批定居者是胡图族,而图西族是之后从另一个种族群体迁移过来,这个种族群体有可能是库希特语族。
另一种理论认为迁移是以缓慢的步调持续进行,新进的族群融入了原有群体,而非将其征服。
根据第二种理论,胡图族和图西族之后出现的区别就属于等级而非种族性的差别。
[2] 氏族(当地人称“ubwoko”)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
大湖地区存在多个氏族,其中在如今卢旺达境内生活的就有约20个。
氏族并不仅限于家谱谱系或地域区分,其中大部分都包括有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人。
氏族从15世纪开始聚结成王国,到1700年时,如今的卢旺达境内一共有8个王国。
其中由图西族“Nyiginya”氏族统治的卢旺达王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壮大,到19世纪时已在国王基加利四世的统治下达到巅峰。
基加利四世征服了多个小国,将自己的王国向西面和北面延伸,还发起了多项行政改革,例如在名为“ubuhake”的社会秩序下,图西族可以放弃黄牛来获得特权地位,换取经济和个人服务,还有一种名为“uburetwa”的徭役制度,强迫胡图族为图西族酋长工作。
基加利四世的改革导致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裂缝不断加大。
特瓦族的生活则相对来说比组建王国前要好,一些人成为宫廷中的舞者,但其人数则在不断下降。
[1]1884年,柏林西非会议将这片领地作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划归德意志帝国,标志着卢旺达殖民时代的开始。
1894年,古斯塔夫·阿道夫·冯·格岑(Gustav Adolf von Götzen)成为首位对该国进行过大规模探索的欧洲探险家,他从东南方向越过基伍湖并得到国王的接见。
德国人接下来没有大幅改变卢旺达王国的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支持国王并把权力下放给各地方酋长来产生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获得了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的控制权,开始对这里实行更加直接的殖民统治。
在比利时的统治下,权力结构有所简化并且更加集中,还新增了涉及教育、卫生、公共建设和农业监查之类的大型项目,其中包括引入新的农作物和改良的农业技术,以求尽量减少出现饥荒的可能性。
德国和比利时的殖民统治都令图西族的霸权有所增强,将图西族和胡图族视为不同的种族。
1935年,比利时引入了新的身份证制度,其上会标明证主是图西族、胡图族、特瓦族或是入籍人士。
以前那些特别富裕的胡图族人都还是有着在名誉上成为图西族的可能性,但新的身份证制度则让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能再存在任何的变动。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继续治理成为联合国托管领土的卢旺达,负责监督其独立进程。
主张早日独立的图西族和胡图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最终在1959年的卢旺达革命中达到高潮:胡图族激进分子开始屠杀图西族,迫使超过10万图西族人向周边国家寻求避难。
1961年,改站在胡图族一方的比利时人在卢旺达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结果废除了君主制。
1962年,卢旺达与布隆迪分离并获得独立。
随之而来的则是暴力的循环,流亡邻国的图西族向国内发起进攻,胡图族则以对国内图西族展开大规模屠杀和镇压加以报复。
1973年,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通过军事政变上台。
亲胡图族的歧视仍在继续,但国家经济状况已有所改善,针对图西族的暴力活动也相应减少。
特瓦族仍然是该国的边缘化群体,到1990年时,他们几乎已完全被政府从树林中驱逐出去,许多人都沦为乞丐。
同时,卢旺达的人口已从1934年的160万增加到1989年的710万,导致人们开始争夺土地。
[1] 1990年,大部分成员是图西族难民的反叛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从该国北部入侵,引发了卢旺达内战,任何一方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但到了1992年,哈比亚利马纳的权威已遭削弱,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迫使他和国内反对派结盟,并于1993年和卢旺达爱国阵线签订了《阿鲁沙协定》。
1994年4月6日,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专机在基加利机场附近被导弹击落,两人当场死亡,内战双方也随即重燃战火。
这起击落事件也成为几个小时后爆发的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在短短的约100天时间里,临时政府通过周密计划,杀害了50至100万图西族人和政治上较为温和的胡图族人,此外还有许多不是直接目标的特瓦族人被杀。
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重新启动了攻势,有条不紊地夺取国家的控制权,到7月中旬时已控制全国。
国际社会对这场种族灭绝的反应有限,联合国维和部队已是不堪重负,各个大国又不愿施以援手。
等到卢旺达爱国阵线占领全国时,已有约200万胡图族人因担心受到报复而逃往邻国,其中又以扎伊尔最多。
此外,由卢旺达爱国阵线领导的军队还是第一和第二次刚果战争中的主要交战方之一。
之后,卢旺达开始进入一段和解和公正时期,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和名为“Gacaca”的传统乡村法院系统相继建立。
进入21世纪后,卢旺达的经济、游客人数以及人类发展指数都得到迅猛增长,贫困率从2006年的57%下降到2011年的45%,儿童死亡率也从2000年每1000名活产儿对应183名婴儿死亡降低到2011年的每1000人对应54人。
[1]1.3卢旺达政党政治发展概况1991年实行多党制,当时有17个政党,1994年后仅剩8个。
1994年下半年,除爱阵外的其它各党基本停止活动。
1998年5月,卢政府同意部分开放党禁,要求各党修正在大屠杀期间所犯错误,改革党的领导机构。
2003年6月23日,卢国民议会通过政党法,强调团结与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地区、宗教分裂。
规定成立政党须有全国120名创始成员的签名,法官、检察官、军人、警察及治安人员不得加入政党。
目前,重新登记获政府承认的合法政党共有7个。
(1)卢旺达爱国阵线(Rwandan Patriotic Front):执政党,其前身是八十年代在乌干达成立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年12月改为现名。
党员约60万人。
1994年成为执政党。
2002年12月,爱阵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未来行动计划。
选举弗朗索瓦·恩加兰贝(François NGARAMBE)为爱阵总书记。
2005年12月,爱阵召开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未来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家行政制度改革、促进民主与发展等问题。
会议重新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卡加梅和恩加兰贝分别再次当选党主席和总书记。
该党在议会中占36席。
(2)社会民主党(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参政党。
1991年7月1日成立,南方知识分子居多。
主席文森特·比鲁塔。
该党在议会中占7席。
(3)自由党(Liberal Party):参政党。
1991年7月14日成立,以图西人为主。
2003年6月8日,该党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执行委员会,普罗斯珀·希吉罗任主席。
该党在议会中占5席。
(4)中间民主党(Centrist Democratic Party):1991年6月30日成立。
原名基督教民主党,为同1994年大屠杀期间宗教所犯错误划清界限,淡化宗教色彩,1998年改为此名。
2003年2月选举产生新的执行委员会,阿尔弗雷德·穆克扎姆富拉当选执委会主席,德罗塞拉·穆戈雷韦尔(女,Drocella MUGOREWERA)任总书记。
该党在议会中有1个席位。
此外,还有理想民主党(Democratic Ideal Party)、卢旺达社会党(Rwandan Socialist Party)、卢旺达人民民主同盟(Democratic Popular Union of Rwanda)、进步和谐党(Progress and Concord Party)等4个政党[2]。
卢旺达本届政府于2010年8月成立,2011年10月、2013年2月、5月部分改组,主要成员有:总理皮埃尔·达米安·哈布姆兰伊(Pierre Damien HABUMUREMYI);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环境与矿业)部长斯坦尼斯拉斯·卡曼齐(Stanislas KAMANZI);自然资源部负责矿业的国务部长埃沃德·伊梅纳(Evode Imena);农业与动物资源部长阿涅丝·卡利巴塔(Agnes KALIBATA,女);教育部长樊尚·比鲁塔(Vincent BIRUTA);教育部负责中、小学教育的国务部长:马蒂亚斯·哈雷巴蒙古(Mathias HAREBAMUNGU);教育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国务部长阿尔贝·恩森吉尤姆瓦(Albert NSENGIYUMVA)、卫生部长阿涅丝·比纳瓜霍(Agnes BINAGWAHO,女);卫生部负责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保健的国务部长阿妮塔·阿西姆韦(Anita ASIIMWE,女);国防部长雅姆·卡巴雷贝(James KABAREBE);司法部长约翰斯顿·布星耶(Johnston BUSINGYE);外交合作部长路易丝·穆希基瓦博(Louise MUSHIKIWABO,女);外交与合作部国务部长欧仁-里夏尔·加萨纳(Eugène-Richard GASANA);总理府妇女和家庭事务部长奥达·加辛齐格瓦(Oda Gasinzigwa,女);基础设施部长西拉斯·卢瓦卡班巴(Silas Lwakabamba);基础设施部负责能源和水的国务部长埃玛·弗朗索瓦丝·伊苏姆宾加博(Emma Francoise ISUMBINGABO);基础设施部负责交通运输的国务部长亚历克西·恩扎哈布瓦尼马纳(Alexis NZAHABWANIMANA);国内安全部长谢赫穆萨·法齐尔·哈雷利马纳(Sheikh Moussa Fazil HARELIMANA);东共体事务部长莫妮克·穆卡鲁利扎(Monique MUKARULIZA,女);难民与赈灾事务部长塞拉菲娜·穆坎塔巴娜(Seraphine MUKANTABANA,女);内阁事务部长斯代拉·福特·穆加博(Stella Ford Mugabo);地方政府部长雅姆·穆索尼(James MUSONI);地方政府部负责社会事物的国务部长:阿尔韦拉·穆卡巴兰巴(Alvera MUKABARAMBA);公职和劳动部长安纳斯塔斯·穆雷凯齐(Anastase MUREKEZI);贸易与工业部长弗朗索瓦·卡宁巴(Francois KANIMBA);体育和文化部长普罗泰·米塔利(Protais Mitali);青年和信息产业部长让·菲尔贝·恩森吉马纳(Jean Philbert NSENGIMANA);总统府部长韦南佳·图吉雷耶祖(Venantia TUGIREYEZU,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