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汇总

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汇总教改项目:1)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2008年教改立项“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点”2)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2007年教改立项“产学全程结合的地方院校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改试验”4)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网络化控制工程专业资源库”5)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智能建筑专题学习网站”6)广东省高校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PSASP 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7)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教学改革试验研究”8)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ESDA(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专题学习网站”9)广工大2003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地方工科院校应对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研究”10)广工大2006年高教研究重点基金项目“自动化学院办学思想与定位特色的研究”11)广东工业大学第四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校扩招形势下探索电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法和模式”12)广东工业大学第四次教学改革项目“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13)广东工业大学第四次教学改革项目“ESDA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14)广工大2006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基于 Portal 技术的教学资源集成化平台研究”15)广工大2006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依托科研优势,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广工大2007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研究”17)广工大2007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不同层次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办学特色的比较研究”18)广东工业大学第五次教学改革项目“抓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创出专业特色”19)广东工业大学第六次教学改革项目“电气工程师培养的本科教学体系研究与质量评估”教学成果:1)国家级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2)国家级产学全程结合的地方院校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07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4)“地方工科院校电类学生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5)“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教材)”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6)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自动化专业”,20017)广东省第三批名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38)章云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49)王钦若获南粤优秀教师,200710)广东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200411)广东省精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200512)广东省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200613)广东省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200614)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200415)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200416)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200517)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200518)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楼宇智能化技术”,200619)广东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200620)十一五规划教材《建筑智能化系统》(章云、许锦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十一五规划教材《网络工程概论》(程良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气测试技术》(林德杰、万频)(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3)《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邓则名、程良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4)《楼宇智能化技术》(第2版)(张振昭、许锦标、万频)(0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5)《电力电子技术》(程汉湘)(07年科学出版社)26)《线性控制系统工程(译著)》(金爱娟)(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7)《自动控制原理》(孙炳达、谢莉萍、张淼)(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8)《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许立梓、何小敏)(0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9)《过程控制仪表及控制系统》(林德杰、廉迎战)(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30)《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禹思敏)(06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31)《工业控制机及其网络控制系统》(许立梓、程良伦)(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32)《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教材获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333)《电气测试技术》教材获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34)“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教材)”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35)“《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36)“与时俱进,《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的十年”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37)“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38)“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建设和发展自动化专业”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39)“ESDA推动电子技术课程的全方位深层次教改”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40)“建设名牌专业、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41)“依托科研优势,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42)“自动化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43)“《数据库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44)《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研究》广东工业大学第一次高教研究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45)《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与方法研究》广东工业大学第一次高教研究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教学改革实践成果(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各地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以我校为例,总结和展示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
二、教学改革背景1. 教育政策导向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政策为我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 学校自身发展需求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面临着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压力。
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我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实践1. 优化课程设置(1)调整课程结构。
我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基础课程为主,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开发了多门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实践”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2. 改革教学方法(1)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我校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制度改革(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我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品德、体质、审美、劳动等方面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改革考试制度。
我校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教育科研与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教育科研与创新成果总结报告近年来,教育科研与创新在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报告将对我国教育科研与创新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介绍和意义阐述教育科研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科研与创新,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科研与创新的现状1. 教育科研的成果在教育科研方面,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首先,我们全面提高了科研水平,推动了教育研究的深入。
其次,我们加强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
最后,我们还不断完善了教育科研的机制和体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教育创新的实践和创造在教育创新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首先,我们加强了教育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教育的创新发展。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教育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加强了教育与产业的对接,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动教育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三、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1. 强化教育科研的支持和引导教育科研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建立科研项目评审体系,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育科研团队,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的整体水平。
2. 推动教育创新的深入发展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创新的支持和引导。
鼓励教育机构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推动教育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 提升教育科研与创新成果转化的效能教育科研与创新的成果需要得到充分的应用和转化,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成果总结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成果总结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更新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下,课程体系得到了全面优化与更新。
首先,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融入人文社科元素,让学生在探究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能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其次,实践课程的比重显著增加。
通过开展实验、实习、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此外,选修课程的丰富多样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培养特长爱好。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手段的应用,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有趣。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得到广泛推广。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出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精准教学。
中国科技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

中国科技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结题验收总结报告2003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我校于2000年被你司批准立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共5项,其中“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经济学、法学与治理类专业项目1项。
3年来,每个项目组成员都专门认真潜心地按项目认定书的内容开展研究。
2001年在教育部对世行项目的中期检查中,每个项目都得到了A级的评判,2002年,经济学、法学与治理类专业项目也通过了中期检查。
今年全校5个项目都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研究任务,并于7月和10月分不开展了世行项目和治理类专业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专家组成员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都给与了充分确信和高度的评判。
归纳起来取得了以下要紧成果:世行贷款的4个项目均在2001年的分不获得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承担新世纪教改项目中,教师队伍得到了锤炼和提升,在2003年的首届高等学校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中,李尚志、霍剑青教授分不获此殊荣;《数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共4册)分不获得“面向21世纪课程”精品教材称号;其中,《数学实验》的教材修订本差不多列入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其英文版差不多在2003年2月由world Scientific(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项目中涵盖的要紧课程《数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力学基础实验》被评为理科基地创建优秀名牌课程;以这些项目为龙头,带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近3年全校各种立项共294项,其中,进入国家级39项,省级项目75项;在猎取教学成果方面,我校教师共荣获校级及以上成果共90项,其中省级成果14项,国家级成果4项;在教材建设方面,开展了校级、国家级“十五”教材规划建设。
几年来共批准教材立项157项,其中进入国家级“十五”教材规划项目15项,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精品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7本,出版各类教材42本,其中,进入高教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打算5门,荣获校级优秀25本,国家级优秀教材2本。
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结题验收登记表: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结题验收登记表
项目名称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主持单位吉林大学
项目主持人张寒琦徐家宁
参加单位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通讯地址长春市解放大路119号
邮政编码130023
联系电话(0431)8499154
传真(0431)8499087
E-mail chemdep@
教育部办公厅制
二OO三年六月
吉林大学验收专家组意见
受吉林大学委托,专家组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进行评议和验收。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项目的申请书、认定书、中期总结报告和相关的佐证材料,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结题报告,询问了有关问题和情况。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在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实验内容有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丰富的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吉林大学新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新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已经建立,项目研究成果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项目组完成了项目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符合验收标准,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组长:张彦通
2003.11.9。
教改项目报告

教改项目报告项目名称:教育改革项目项目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2月项目负责人:XXX1. 项目背景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决定开展教育改革项目。
2. 项目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推动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3. 项目内容3.1 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引入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学习的综合性- 推行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3.2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3.3 教育资源建设- 更新教育设施和设备,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的机会- 加强家校合作,提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机会和资源4. 项目实施步骤4.1 项目策划和准备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制定项目计划和目标- 确定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 筹备项目所需的教育资源和人员4.2 项目实施阶段(2020年7月-2022年12月)- 开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活动和课程- 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 更新教育设施和设备- 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 加强家校合作4.3 项目评估和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6月)- 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 提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措施和建议5. 预期效果通过教改项目的实施,我们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以上是我们教改项目的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2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旨在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而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
教育教学实践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1. 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教师可以在线上布置作业、开展讨论,线下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1.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践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1.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育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综合性评价教育教学评价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
研究与实践
2004年10月7日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改革实践与效果 四、研究成果的应用 五、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三、改革实践与效果
教学楼群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1.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更新了教育 思想观念
论 组织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效果
确立“育人为本,崇尚学术”
的 办学新理念
明确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3.建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系统
教 学 工 作 决 策 子 系 统
社 会 信 息 网
教
学
信
息
中
心
制 度 监 控
教 育 主 管 部 门
校 内 信 息 网
教 学 工 作 信 息 反 馈 子 系 统
校 教 学 指 导 委 员 会
校
长
分管副校长(教务长) 教务处(部)长
校 教 务 工 作 会 议
教务处(部)
极性,实现精干、高效、优质的目标
调整管理职责——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协调,学术系统和行 政系统良性互作
整合组织机构——围绕学生更好成才,教学管理组织与学生管理
组织相互协调,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协作,密切配合
内容—建立以学院为主体,校、学院、系三级管理体制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广大教师、管理者和决策者在 体制、机制等问题上取得共识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 质量观、教学观和管理观
推动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2.推进学院制改革,确立了学院在教学管理 中的主体地位 院系结构调整和学院制改革
——基本完成建院工作 进一步明确了校、学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 权力、利益关系,确定了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配套,教学管理重心合理下行 进一步调动了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背景研究——比较
比较研究:美、日、法、德、英等国的大学教学管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点考察:美国大学如Harvard U.、Stanford U.、
MIT 等 ——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辈出英才、 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 重点访谈:国内20余所大学 研究分析:体制与机制改革内部和外部环境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狮子山广场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概念界定
教学管理体制——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部组织系 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职责分 工、权力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是高等学校教学功能 的机构性静态体现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指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
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 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是高等学校教学 功能实现过程的规则性动态体现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为目标 注重针对农林科教育管理特点,体现农林教育特色,
突出“整合、集成、实践、创新”的要求
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始终坚持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紧密结合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教 学 工 作 监 控 子 系 统
措 施 监 控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
院
学院办公会议
人 员 监 控
学 教 学 工 作 执 行 子 系 统
生
教
师
4.整合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学 院 评 价 主 体 学 生 教 师
学院教学管理 工 作 评 价
教 学 管 理 奖优扶重机制
管 教学奖励及优质 优 酬 机 制 和教学工作考核 一 票 否 决 制 理 机 制
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建立受益面大的校、院两级教学实验中心
按科类建设校内教学实习基地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2.推进学院制改革,确立了学院在教学管理 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组织整合
围绕学生更好成才,学院建立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 室,通过联合办公、联席会议等形式,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 管理的有机联合和良性互动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2.推进学院制改革,确立了学院在教学管理 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背景研究——现状
教学管理体制:与行政部门管理体制一脉相承
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体系 交错重叠的组织结构 相对封闭的管理体系 管理信息闭塞
效率不高
缺乏活力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整合性和创新性 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难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 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二、研究主要内容
图书馆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1.以整合思想创新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 作,以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改革推动学校 各项管理改革
教学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坚持系统集成思想,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建立 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优化
教师教学质量 评 价
学生综合素质 评 价
学 生 激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5.建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教学奖励及优质优酬制和 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
建立学生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教学管理奖优扶重机制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组装各类改革项目,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 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集成的教 学管理模式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汇报
2.整体优化教学管理体制
目标
完善组织体系——走向扁平,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的组织 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 优化组织结构——转向柔性,充分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