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中国文化的视角看中国古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习俗等。

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向后世传递了珍贵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

一、传承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传承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品味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弘扬美学理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抒发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与感悟。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描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种美学理念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延续至今。

三、宣扬社会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传达了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念。

古代文人通过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社会弊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批判。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虽然形式夸张,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弊病的反思和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更潜移默化地弘扬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表达个人情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了许多个人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鲜明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了一种寂寞与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共鸣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对世界各国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1. 文学传统的延续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悠久而连贯的传统,经历了多个时期和不同流派。

从先秦时期开始,如《诗经》、《楚辞》等作品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

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对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参考。

2. 思想与价值观念传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融合了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

这些作品通过表达人类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等内容,进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许多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为其他国家和文化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3. 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对欧洲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塑造了许多西方现代诗人对于诗歌结构与节奏使用的启发。

此外,中国古代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等也在海外得到认可,并对国际舞台上的戏剧表演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文学平台与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文学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通过翻译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到其他国家。

许多国际性文学奖项以及文学节、研讨会等平台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展示机会,促进了中外作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其传承至今的文学传统、思想及价值观念的传播、艺术风格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以及逐渐开放的国际平台,都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丰富多彩且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诗经》到《红楼梦》,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是它强烈的中国性。

它的主题、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中文的复杂性和豪放的意象,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拥有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以《红楼梦》为例,它运用了一种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它的沉重、深邃和意蕴。

二、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表里。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征。

古代文学中的“诗、文、曲、赋”等文学形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论语》中的诗歌,蕴含了孔子对道德、教育和官场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离骚》一诗,探究了人生的苦难和仕途的艰辛等问题,传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哲理。

《孟子》中的文美,通过寓言和故事来传达道德理念和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这些文学体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传达了广泛的道德、哲学和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家族兴衰和爱情悲欢的描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杰出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心灵感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歌谣为主。

这些作品既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以其深情的文字和婉约的音乐,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等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其次,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例如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和元曲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了深入的表达。

这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传统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化积淀。

古代文学则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表达和传播。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人性追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阐释与人文情怀——评刘明华等《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阐释与人文情怀——评刘明华等《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

《 著在 这方 面 十分 突 出 ,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从 试, 并不 多见 。如 2 0年代 周作 人 、 茅盾 、 苏雪 林等 人对 中 个 案研 究 ,文 》
文 著为 中国古代 文 学研 究 提供 了一个 “ 化学 解 读 的 文 国神 话 的研 究 ; 0年 代 之后 闻一 多 、 沫若 等人 对 中 国 《 》 3 郭
第 3 5卷
第 5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r a fS t wetUnv riy ( oca ce c sEdto ) o n lo ou h s ie st S ilS in e iin
20 0 9年 9月
S p ., 0 9 e t 20
VoL 3 N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5
化 的宏 观背 景下 观照 、 察 其 丰 富的文 学 意 味或 文 化 意 研究 及作 家研 究 , 考 这毕竟 是文学 研究 中无 可替代 的主 流 。
味, 发掘 、 透视 其深 厚 的文 化 底蕴 , 充分 体 现 了先 生 长 期 但 拓展 文学研 究 的领 域和 视野 , 开垦 文学 研究 的领地 , 借
值 得思 考 的成 功经 验 与积 极 范例 ” 。该 书 以几 个 重 要作 《 》 文 著最 为鲜 明的特 点 。长期 以来 古代 文学界 对作 家作 家 、 品或某一 重要 文学现 象及 文学公 案为纲 , 历史 文 品的研究 , 多关 注 的是 文学 资 料 的整 理 和文 学 主题 的 作 从 更
到 , 能孤立 地研究 文学 , 当注 意探索 一个 时期 的文化 学公 案 。如 首篇《 想性 ・神秘性 ・ 史真实— —对 ( 不 应 理 历 桃
背景 及 由此产 生 的一 个 时 代 的总 的精 神 状态 , 研究 在这 花源 记并 诗 ) 的多 重 解 读 》 分别 从 政治 学 、 民族 学 、 理 地 历史 学 、 宗教 学 、 神话 学 等 角度 对《 花 源 记并 诗 》 桃 进 样 一种综 合 的历史—— 文 化 趋 向 中 , 样形 成 士 人 的生 学 、 怎 多层 面的 阐释 , 充分 开掘 了《 花源记 并诗 》 桃 活情趣 和心理 境界 , 而 探讨 作 家 独特 的审美 体 验 与艺 行 了多方 位 、 从 术 构思 。这种 古代文 学研 究 中的 文化 意 识 , 近 二 十余 的现 代性 意义 和多维 历 史 内涵 , 富 了传 统 文 学研 究 的 是 丰 提 充 年来 我们 古典 文学研 究 的一 大进 展 , 已成为 学 界 的共 世界 , 升 了文学文 本 的历 史价 值和 文学研 究 的品位 , 也 识 。而刘 明华 先生就 是其 中之 一 。 ”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于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了解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叙事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山海经》、《尚书》等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其中,诗歌是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周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而散文则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等。

此外,古代戏剧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物的性格。

三、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递。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代表作品有《孟子》、《大学》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庄子》等。

佛教思想则强调人生苦难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代表作品有《金刚经》、《法华经》等。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传统。

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浅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浅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浅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早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充满了智慧和审美,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精神,还影响着世界各国。

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更是独占鳌头。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龟甲文。

自那时起,文学逐渐成为人们记录历史、描绘生活、表达情感和传播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精深博大的文学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佳品。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思想观念和历史演进。

例如,唐代诗歌体现了汉唐文明的底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追求真理的向往;宋代词作以形写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国文学审美趣味的独特魅力;明清小说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社会生活中的人伦关系、道德标准和情感纠葛等。

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细腻真挚地表达了社会上下对于人性价值和社会时代的反思。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审美品味,还展示了国家的文化艺术成就。

比如,唐代诗歌追求艺术的完美,对于语言和音韵处理上严谨精细,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元曲则强调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表达了民间的生活实践和民间文化的艺术表达;明清小说则强调情节结构和语言的逼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更是精神财富,给当代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的是处事的哲学、修身的道德和品德的培养,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晋人陆机的《管子论衡》中的“小人之过,大抵在贪”,反映的是贪欲心理对治的诉求,即不要以功名、利禄来束缚心志;唐诗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阅读能力与艺术水平的相互促进,也启示我们应当注重阅读兴趣与艺术修养的培养;姜夔的《诗咏》中的“且自忖淖尔质,何难道是臧否”,强调的是平凡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提示人们要树立起积极的生命态度和个人对命运的主动把握。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价值。

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学史角度认识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就必须从文学史角度透彻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风格特点、艺术成就和影响等方面。

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文化书籍,比如《中国文化通史》、《中国文学史》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作家以及作品类型和艺术特色等。

二、从文学理论角度认识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学形态、内涵、审美原则和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的概括和理性阐述。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需要深入研究文学理论。

可以学习传统文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六艺”、“八股文”,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如“文学与社会”、“文学人物与形象创立”等等。

这样就可以用理性的角度认识中古文学经典。

三、从文学艺术角度认识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学艺术的代表,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韵味。

因此,从艺术角度认识中古文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名篇来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适当参加文学社交活动,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四、从文学价值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代文学经典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可以通过深入地解读这些作品,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现代意义等,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总之,对于想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人来说,以上四个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古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中国文化的视角看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点:如重现实、重品德、重责任、重抒情、重表现等,中国文学始终歌颂和平、歌颂友谊、歌颂正义而从业不歌颂战争、歌颂暴力、歌颂卑鄙、阴谋诡计,中国文学与史、哲没有严格的区分等,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但不能硬套硬搬西方的文学理论,尤其不能把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术语当作标签到处乱贴。

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工作,从观念形态到方法路径,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

总的来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还是要用中国文化学的视野,还是要回到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地,还是不能撤换掉中国文化的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深度、广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进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绩。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对从传统的诠释性方法扩展到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诠释学”;从赏析参考到中外比较文学的兴起;从借鉴西方接受美学,到借鉴结构主义、现象学、符号论、文化哲学等等,已经在脱离孤立式、封闭式的研究道路上,迈开了相当可观的步伐。

然而,“它山之石”虽可以为错(《诗经·小雅·鹤鸣》),但这石头却必须是有用的,合适的,并非泛指一切石头。

比方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已不适文学研究的需要,那么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就适合吗?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悲剧”、“喜剧”的理论去套中国古代文学,结果如何呢?用来概括、分析深奥、复杂的中国文学,虽然觉得的确简单省事得多,但总是感到很生硬别扭吗?“比较法”在有些年,是出成果最多的方法之一,“比较文学”也是前些年最鼓舞人的学科之一,然而,就作家比较作家,就作品比较作品,不是也让人深感缺乏根基、缺乏应有的厚度和价值感吗?生硬地搬套诸如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符号论等等,不是也常使人感到,模仿痕迹太明显、很难触碰到中国文学最深隐、最敏感的“弦”么?实践证明,一切借鉴必须立足于本土,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也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和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

这不仅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创造、养育的直接产物。

中国文化,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时代、心理认识的原因,主要顺着“综合的、尽理”的精神为线索发展,它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阴与阳的合一,知与行的一致等: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宇宙观,强调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上下通彻,内外贯通”,即《中庸》说的“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综摄以成”;孟子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荀子说的“圣人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

尤其强调个人对社会应负的义务,很少考虑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意愿。

“个体人格的自足意志就是做孝子的意志,做忠臣的意志,济世为民的高尚意志,就是忠君报国的集权意志,实现个体人格的价值目的变为实现。

‘君’、‘国’意志的有效手段,个体人格至上说变为君王至上,国家至上……”。

这反映在生命的观念上,中国人与希腊人对自然的把握就不同。

中国人首先把握的是“生命”,其主要精神是《尚书·大谟》的:“正得利用厚生”,即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

“正得”即“正德”,“修己”是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内圣事:律己要严;“利用厚生”或“安百姓”,则是对待人民的生命,是外王事:对人要宽。

三皇五帝,正是这样的“内圣”才达到了“外2E",达到了“仁道”的标准。

这一过程的中心和前提是“内圣”——“仁义内在”。

而达到“内圣”,首先就要“性善”:“由恻隐之心见仁,由羞恶之心见义,由辞让之心见礼,由是非之心见智”。

这才能做到上文所说“尽心”、“尽性”、“外王”,也才能顺理成章,自然达到“尽伦”、“尽制”:以“亲亲尊尊”定人伦秩序(后演生为“五伦”、)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定礼制纲常,再以此伦常之道维系社会,即可直接
推出“外王”。

这样,中国文化自然便罕元独立的个体人格。

古代文学中的抒情、叙事主人公当然也要“正得利用厚生”,也要“修身以安百姓”,理所当然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审美理想,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真正意义的神的文学,而只有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的传统之形成的主因之一。

与此相应,在价值伦上,与西方认识论上的功利主义相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

《伦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强调“舍生取义”;荀子说:“之人可以为禹”;王阳明说:“满街是圣人”;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重义轻利,以道制欲;重生活改善的兴趣,重道德完善的追求,而忍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以换取道德上的平等,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主流。

为此,孟子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分为“天爵”和“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人都需要“宠辱皆忘”去达到道德上的平等。

于是屈平以死殉道,古今赞美,司马迁辱中着史,深为古今良史效法;同一个李白,出山了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失败了,只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一个杜甫,早年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落空还寄望于朋友;“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陨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呈苏焕侍御》),英雄末路,饥寒交加,还要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无论怎样,都离不开现实、品德、社稷、苍生之类的人生追求,这就很难产生西方意义的“神的文学”,必然形成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

以此类推也就自然形成歌颂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弘扬正气、同情民瘼、鞭笞邪恶的文学传统。

而且正因为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写诗作文往往是为着“内圣外王”的兼善天下,慢慢地文学自然成了“载道”“明道”“贯道”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

正如曹丕《典论·论文》强调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道德”、“文章”相并列,早列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范畴,所以,中国文学重现实、颂美德的人的文学传统、歌颂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的传统,一句话,“修身——平天下”的文学传统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

是“综合的、尽理的”文化铸造的成果。

总之,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想象、联想,借助语境,从中国独特的文化思维出发,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才能理解和掌握那些指陈蕴涵多值、界定富有弹性的文学术语、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也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人手,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空灵、模糊、言近旨远和相应的表达方式。

一句话,只有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才能把握住整部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