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书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书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书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为了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制定一份维护计划书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业机械维护计划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农业机械的高效运转。

二、背景介绍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承担着耕作、种植、收割等众多农田作业任务。

然而,由于农田作业环境恶劣、长时间工作以及操作不当等原因,农业机械容易出现故障和损坏。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农业机械维护计划,对确保农机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三、农业机械维护计划1. 定期检查和维护农业机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

这包括机械的清洁、润滑、紧固件的检查和更换等。

具体维护内容根据不同的机械设备而定。

一台完整的维护记录表,将有助于准确评估机械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2. 操作规范和培训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操作人员,将极大地减少农业机械故障的发生。

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规范,并定期开展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其使用机械的技能和操作能力。

3. 全面保养和修复农业机械的保养和修复工作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定期对机械进行全面的保养,包括内部清洁、电路检查、零部件的更换等,以确保机械的长期正常运转。

同时,对于出现的故障和损坏,需要及时进行修复,以避免其对农田作业的影响。

4. 紧急故障应对措施在农田作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紧急故障情况。

为应对这些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和故障排除措施,以及时解决农业机械的故障,减少延误农田作业的时间。

五、成本预算农业机械维护计划需要预算一定的费用,以确保维修和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费用包括维护材料的采购和使用成本、人员培训费用以及紧急故障修复所需的费用等。

合理进行成本预算,有助于提高维护计划的可行性。

六、计划执行与监督制定了农业机械维护计划后,需要明确的责任分工与执行方案。

指定专人负责计划的执行,并建立定期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教职【2009】32号)要求,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一)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在农村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调整与维修的新型农民。

(二)人才规格1.具有热爱祖国、建设农村、创业奉献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掌握实用写作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农村政策与法规。

4.具有农机具使用、维护、安装及调整的能力。

5.具有维修大、中、小型拖拉机的能力。

6.具有正确使用与维修玉米收割机和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能力。

7.具有排除液压系统一般故障的能力。

8.具有机修钳工技能和焊接与胶结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三、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德育、语文(实用写作)、数学(实用数学)、体育与健康、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电器常识、实用化学、新农村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2.专业技能课:(1)必修课: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农用车维修技术、液压技术、焊接瘀交结技术、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玉米收割机维修技术、拖拉机维修技术、种植基础。

(2)选修课:农村实用技术类课、农村经济管理类课、新农村建设与创业类课。

(3)生产实践课(二)时间安排本专业总计3060学时,合170个学分(讲授与实验课每18学时计1学分;生产实践课,每周30学时计1.5学分)。

其中:1.公共基础课共计612学时,3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

2.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选修课、生产实践课三个部分。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培养实施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培养实施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培养实施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机械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培养农民对农业机械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3.培养农民情况下对农业机械进行简单故障排除的能力,降低维修成本。

二、培养内容:1.农业机械的种类和用途:(1)培养农民了解种植和养殖相关的基本机械设备;(2)讲解具体的机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在农业机械操作中的安全知识:(1)讲解使用农业机械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2)培养农民正确穿戴防护装备的意识;(3)讲解操作农具或机械时需要维持周围环境安全的要求。

3.农业机械维护和保养:(1)培养农民正确掌握农机设备维护保养的基本要点;(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修理和保养农机设备的技能;(3)掌握常见农机设备的故障排除方法。

4.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1)讲解农机设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2)培养农民正确使用农机设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讲解农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三、培养方法:1.理论培训:(1)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形式,向农民讲解农机设备的基本知识、安全要求和维护方法;(2)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回答农民的提问。

2.实践培训:(1)组织农民进行农机设备的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自感受和掌握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2)培训农民如何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并检验其维护与保养效果;(3)模拟常见的农机故障,并引导农民进行排除。

3.现场指导:(1)农技人员到农田现场,指导农民进行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2)对农机设备使用不规范的农民,进行现场纠正和指导;(3)及时解答农户在农机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培养周期:1.培训周期为半年,每月安排2-3次培训活动,每次培训时间为2-3个小时。

2.初期培养内容较为基础,后期可以逐渐加深难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培养内容的实用性。

五、培养评估:1.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农民对农机设备的了解程度、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能力。

农机使用与维修(高)专业教学计划

农机使用与维修(高)专业教学计划

茂名市第二技工学校农机使用与维修专业(高)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l、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具有农业机械制造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某一领域进行规模化经营服务的从业能力;具有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能力和农业灌溉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产品及零配件的销售能力;具有参与基层农机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主要工种高级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

3、专业理论使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经营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具有从事规模化农业机械经营服务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4、身心健康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的心理素质。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3年。

四、职业资格证:1、高级计算机办公软件职业资格证书2、高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3、高级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4、高级维修电工操作证书五、周数分配总周数156周,其中教学116周,入学、毕业教育各1周,考试8周,公益劳动和机动6周,假期24周。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2010级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代码(012700)一、招生对象及学制1.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

2. 学制:三年,修满不少于170学分,采用2+1教学模式。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徳、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掌握农业机械化专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农业机械化专业行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掌握满足农业机械化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化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维护和维修能力。

四、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 知识结构(1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

(2)阅读零件图纸的制图知识。

(3 )掌握机械技工工艺基础知识。

(4)掌握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5)掌握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2. 能力结构(1 )计算机操作与应用。

(2 )阅读和绘制零件图与装配图。

(3)机械零件的加工;(4 )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能力。

(5 )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维护和维修能力。

3. 素质结构(1)热爱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灵。

五、毕业标准1. 学生修满不少于170学分。

2. 所修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的成绩全部合格。

3•必须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4. 实习成绩合格。

六、课程设置(一)文化基础课1. 法律基础知识: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不仅做到自觉地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还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职业劳动者。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

农业机械维护计划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它的正常运转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为了确保农业机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维护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机械维护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维护的目的农业机械维护的目的是保障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发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当农业机械使用时间较长时,由于长期的工作负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机械部件会出现疲劳、磨损和老化等问题,进而导致故障的发生。

定期进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机械故障和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确保机械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农业机械维护的内容1. 清洁保养: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清洗,清理机身、滤清器、散热器等部位的杂质和积尘,保持机械干净整洁,防止对机械造成损害。

同时,还要定期加油、加润滑油,确保机械各部位的润滑和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行。

2. 配件更换:根据机械的使用寿命和检查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如刀具、滤清器、轮胎等,确保机械的正常工作状态。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传动装置、电器设备等部位,发现问题及时更换维修,防止因故障而影响生产。

3. 调试校准:对机械的主要参数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确保机械的工作状态符合要求。

如对农机拖拉机进行定期的动力输出检测,检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油耗等参数,保证机械的工作效率。

4. 安全检查: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定期检查保护装置的完好性,如安全护罩、安全阀等,确保农民的人身安全。

三、农业机械维护的步骤1. 制定维护计划:根据农业机械的种类和使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包括维护的时间、内容以及责任人等。

要根据机械的特点和工作负荷,合理安排维护时间,确保维护不影响正常生产。

2. 维护记录和数据分析:对每一次维护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维护时间、内容、维护人员等。

并对维护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机械的维护状况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的选修课。

学时:108学时开课学期: 第3、4学期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南方常用农业务机械的种类与组成结构。

2.了解常用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与调整方法。

4.掌握常用农业机械的简单维修方法。

(二)能力目标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2.会正确识读产品使用说明。

3.懂得机械传动原理,能读懂机械装配图。

4.能正确编制维护和调整的工艺方案。

5.能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6S的工作要求。

6.能维护和保养农业机械设备。

(三)素质目标1.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良好的小组成员协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2.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能力,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3.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养成负责任的工作习惯。

4.有良好的节约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5.具备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自主正确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一)课程教学设计(二)训练项目设计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发展出发,特制订本课程训练项目:液压式铧式犁的使用与维护、液压式铧式犁的使用与维护、圆盘耙的使用与维护、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电动喷雾器的使用与维护、单相潜水泵的使用与维护、半喂入式脱粒机的使用与维护、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训练项目六示例:单相潜水泵的使用与维护1、训练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按规范操作要求正确画出手柄的平面图形。

2、训练技术标准及要求1.能进行安全文明操作。

2.能看懂装配图纸。

3.了解单相潜水泵的结构与原理。

4.掌握单相潜水泵的安装、调整、使用、维护、保养。

3、训练所需器材和用具单相潜水泵4、训练注意事项(1)能进行安全文明操作。

(2)训练结束后,归还器材、整理工具、清洁工作场地。

5、项目考核(1)考核时间:120分钟四、教学组织与评价(一)教学组织在本课程的教学组织中贯彻“专业+工厂+顶岗实习”的理念,根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企业岗位特征,采用集中教学、分组技能训练、现场实践和讲座等来具体实施。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农业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16-3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农业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职人员等。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经营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具有从事规模化农业机械经营服务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能力结构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分析加工与应用的能力;2.具有农业机械制造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某一领域进行规模化经营服务的从业能力;3.具有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能力和农业灌溉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4.具有社会交往、合作共事、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产品及零配件的销售能力;6.具有参与基层农机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初步能力;7.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主要工种中级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1、全学程时间分配全课程时间(按周计算)分配如下:理论教学30周实践教学40周入学教育1周毕业教育1周军事训练2周学期考试4周机动4周合计82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际周数之比为6:4.理论教学中课堂讲授与实验、课堂讨论、习题课、体育训练课等之学时比为6:4.全学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教学实数之比为1:1.2、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课程设置表附后五、课程说明1、德育: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教职【2009】32号)要求,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在农村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调整与维修的新型农民。

(二)人才规格
1.具有热爱祖国、建设农村、创业奉献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掌握实用写作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农村政策与法规。

4.具有农机具使用、维护、安装及调整的能力。

5.具有维修大、中、小型拖拉机的能力。

6.具有正确使用与维修玉米收割机和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能力。

7.具有排除液压系统一般故障的能力。

8.具有机修钳工技能和焊接与胶结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德育、语文(实用写作)、数学(实用数学)、体育与健康、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电器常识、实用化学、新农村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2.专业技能课:
(1)必修课: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农用车维修技术、液压技术、焊接瘀交结技术、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玉米收割机维修技术、拖拉机维修技术、种植基础。

(2)选修课:农村实用技术类课、农村经济管理类课、新农村建设与创业类课。

(3)生产实践课
(二)时间安排
本专业总计3060学时,合170个学分(讲授与实验课每18学时计1学分;生产实践课,每周30学时计1.5学分)。

其中:
1.公共基础课共计612学时,3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

2.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选修课、生产实践课三个部分。

其中,必修课1080学时,6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5%;选修课360学时,2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2%;生产实践课1008学时,5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3%。

全学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2,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生产实践课以及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

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及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

四、主要课程内容
(1)德育
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职业道德与法律:主要介绍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经济政治与社会: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语文(实用写作)
主要介绍和练习条据合同类、计划总结类、传播告启类、法律诉状类及其他专用书信类的撰写和应用。

(3)数学(实用数学)
主要介绍数学基础知识,讲授数学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4)体育与健康
主要介绍适合农村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讲授生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5)农村政策与法规
主要介绍中国农村宏观经济政策、农业相关政策与法规、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策与法规、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与法规、农村社会生活与保障法律制度等内容。

(6)农村电器常识
主要介绍农村用电常识,讲授家用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检修方法与常见故障的排除。

(7)物理(实用物理)
主要介绍与专业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农村日常生活中物理的应用。

(8)新农村文化建设
根据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主要介绍礼仪礼节、农民生活行为规范,开展适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社会。

(9)计算机应用基础
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自动化基础知识和网络的基本应用。

(10)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
主要介绍机械制图的基本识图知识与钳工技能,并进行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与锪孔、攻丝余套丝、矫正与弯曲等技能训练。

(11)种植基础
主要介绍土壤、种子、肥料、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等使用技术,农业生产的工艺过程及技术规范。

(12)农业机械操作技术
主要介绍耕作类、种植类、植保类、灌溉类、收获类、加工类等农业机械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与使用维护。

(13)农用车维修技术
主要介绍农用车基础知识、农用车使用维护常识、柴油发动机结构与维修、底盘结构与维修、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等知识。

(14)液压技术
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动的基本知识、常用元件的构造和性能、基本回路、农机典型液压系统、农业机械液压与气动故障的排除等内容。

(15)焊接与胶结技术
主要介绍焊接与胶结的原理、焊接与胶结介质的特性、使用环境、焊接与胶结技术。

(16)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
主要介绍谷物联合收割机动力和行走与电器部分的构造和维修技术,收割机工作部分的构造使用、保养、调整和维修技术。

(17)玉米收割机维修技术
主要介绍玉米收割机的结构、使用、保养和调整以及维修技术,并能正确操作和规范使用,介绍动力机的构造和维修。

(18)拖拉机维修技术
通过对拖拉机206个模块的讲解,使学生具有206项维修与调整技能。

(19)农村实用技术类课
根据专业扩展的需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个性化的需要,选择2-5门实用性课程,讲授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

(20)农村经济管理类课
可选家庭理财、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财务会计、经济合同、农村经纪人基础、农产品营销等课程。

(21)新农村建设与创业类课
可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创业与经营、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等课程。

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