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近年来,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从土地沙化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治理技术和措施以及加强保护与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的现状和挑战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地区,如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这些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化。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稳定和农业生产,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同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土地沙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土地沙化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使沙化土地恢复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地。
目前,土地沙化治理主要采用植物修复、物理防护和化学修复三种方法。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引种和培育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地侵蚀和风沙。
物理防护则是通过搭建固沙障碍物,如树篱、草网等,防止风沙向下游地区迁移。
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施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地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少土地沙化。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水资源管理也是土地沙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轮作、种植抗旱作物以及减少过度放牧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地沙化的速度。
三、荒漠化防治的技术和措施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防止荒漠化的扩展和发展。
荒漠化防治主要包括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治沙造林是指在沙区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地和水源。
水土保持则是通过修建梯田、建设护坡,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蔓延。
综合治理则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技术和措施,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实现荒漠化的防治。
四、加强保护与合作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沙)化是指土地因受气候、人类活动或者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成荒废的过程。
荒漠(沙)化土地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1.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荒漠(沙)化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环境问题。
由于土地的荒漠化(包括风沙土地、盐碱地、石漠化地)、草原退化、森林退化等,使土地肥沃性下降、地下水位降低、植被减少,甚至生态系统破坏。
而荒漠(沙)化的土地对于人类社会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
2.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目前,全球各国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草原整理、沙漠治理、土壤改良、水源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方法。
也在科研方面加大了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1.加强科研力量在治理荒漠(沙)化土地的过程中,加强科研力量,开展土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为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地的退化状况,为土地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加大资金投入治理荒漠(沙)化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多项工程。
各国需要加大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资金投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实现资金的多元化来源。
3.加强国际合作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
在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联合的治理方案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荒漠(沙)化土地的问题。
4.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不仅仅是修复土地本身的问题,更是要关注土地背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需要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环境状态。
小学议论文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人从原来13。
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
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
8万平方公里。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顷的草场受其影响。
之所以造成如此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肆意砍伐树木,使得植被遭破坏、土地被蹂躏,降水量减少,风却更大更多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沙丘发育,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所以,要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恶化,要从我们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最近,我们假日小队就组织了一次在校园植树的的活动。
我们这次假日小队活动的成员有何璇、杨琦、杜雨帆、胡书婷﹑戴依阳、张晨玥和我自己七人。
那天下午一点左右,我们在花鸟市场门口集合。
我们先进去挑了一些树苗,我选了一株杜鹃树,他们选了剑麻、芭蕉等。
然后我们来到学校操场边的绿地上,选了几处对树苗生长有利的地方。
我的杜鹃树喜欢阳光,就把它栽在靠教学楼朝阳的地方,芭蕉喜荫,就把它种在一棵大树下的背阳处。
地方选好了,我们开始挖坑,拿着铲子拼命地铲,希望赶快铲出一个坑来。
但土地好像跟我们过不去似的,很硬,只好请家长帮忙。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坑挖好了。
我们把树苗放进去,再往坑里填土,压平,最后浇上水。
但这样还不能算完工,在接下去的三天里,每天都要给它们浇水,这样树苗才能成活、长好。
虽然我们比较累,但看着渐渐成长的树苗,想到自己为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管理献出了一份力,也感到很自豪。
但我们的这一点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人参与!。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编号:AQ-Lw-04967( 安全论文)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On the harm and control method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
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主要成因1.1.1气候因素[2]。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土地荒漠化论文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摘要: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灾难,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当属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
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开展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防治执行政策;内蒙古;一、什么是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①由荒漠化的定义可知,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人类没有加之以保护,反而进行过度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这种荒漠化现象主要存在于我国内蒙古等地区。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近年来,土地沙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
环境的主要威胁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60
万平方公里,占据了总土地面积的27.63%。
这种现象对于我国的粮食
安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急需采
取措施防治土地沙化。
1、加强科学研究,掌握沙漠化地区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我们应该针对
不同的沙漠化地区开展科学的研究,吸取前人经验,依据治理实际,
确立相应的防治策略。
2、加强土地水利设施建设。
在沙漠化地区建造人工水库、水窖等水利
设施,采取引水渗灌、排灌压灌和滴灌技术,增加土地的水分和养分,重建生态系统。
3、精准施肥,改善土壤质量。
在沙漠化地区实施合理施肥,通过种植
能提高土壤改良效果的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地的保育能力。
4、发展绿色农业,提高抗旱能力。
在沙漠化地区推广抗旱作物、植被
覆盖和防风林带等绿色农业措施,增加耐旱物种种植面积,提高土地
的丰产能力。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
沙漠化地区的防治工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增强政策的可行性
和实施效果。
如今,土地沙漠化已成为首要问题,只有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我们才
能实现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和保护。
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治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了一项必要的社会任务。
我们努力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和原则,组合使用各种措施,探索适合当地的治理方案,共同保护土地,维护生态平衡。
土地沙漠化防治与治理

土地沙漠化防治与治理摘要:由于全球沙漠化日益严重,带来的损失日渐增大,因此,研究土地沙漠化防治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沙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治理;措施Abstract:Because of the global desertifica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losses increased, therefore, study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Keywords: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Management; Measures一、沙漠化介绍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现象。
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及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
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00万平方千米。
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
如果沙漠化继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85年的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
中国沙漠化环境与防治研究

中国沙漠化环境与防治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自然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沙漠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是全球沙漠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背景、存在问题、防治对策、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中国沙漠化环境与防治研究。
二、环境背景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
沙漠化主要存在于北部和西部地区,沙漠化面积已经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2.8%。
多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化现象愈发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存在问题1.水资源匮乏。
干旱气候和低降雨量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当地水资源极度匮乏。
2.土地资源短缺。
沙漠化带来的土地退化,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资源的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
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植被减少,环境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
4.人民生活受影响。
沙漠化面积的扩大,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防治对策1.加强政策措施。
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生态/environmental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环境破坏等行为。
2.拓宽土地利用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资源利用方式,以缓解当地土地资源匮乏的状况。
3.推广植树造林。
在沙漠化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加强荒漠化地区绿化工作,促进植被覆盖率的提高。
4.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
采用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植技术,加强对不同地类土地的修复保护。
5. 经济扶贫。
以扶贫为龙头,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五、未来展望中国沙漠化治理进展虽然缓慢,但是在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未来,应维持以上防治对策,加大沙漠化治理的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月20093349宋颖20093350智会20093359钟昀20093371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智会钟昀资料整理:宋颖月PPT制作:宋颖智会报告:月钟昀演讲:智会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控制教师:唐永金班级:农学 09组员:宋颖智会钟昀月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成因现况危害防治【摘要】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一.沙漠化的定义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围;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从而界定了其区域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1.沙漠化的成因(1)气候变化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
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
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
另外气候增暖,大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开荒在沙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
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3)过度放牧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
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沙漠化面积也越大。
(4)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
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
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
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沙漠化的扩展。
滥樵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5)水资源的浪费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
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
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2.沙漠化的危害(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沙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沙尘物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随风而起,甚至发生沙尘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还可能损害通讯和输电线路从而造成通讯与输电线路中断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并且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造成呼吸道、皮肤等疾病人数增加,此时的沙尘成为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
(2)直接影响农业,危及生产、生活。
土地沙漠化对区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多种危害。
在沙化过程中,风吹走土壤中细小的土粒和营养物质,恶化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分情况,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缩小。
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种子、幼苗被吹走吹露,造成缺苗断垄,同时覆盖在叶面上的沙尘亦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降低。
并且沙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部分村庄、定居点等往往因风沙危害严重不宜于继续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废弃迁居,在40年因受沙漠化严重危害被迫三次搬迁的仲巴县县城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3)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4)加剧贫困程度。
沙漠化的最终经济结果就是贫困化。
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农业减产往往使得区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如国家级贫困县定日县。
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是东部地区的1/5。
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有的地方已经喊出“要生存就要治沙”的口号。
3.沙漠化现况(1)世界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有12多亿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沙漠化的抗争,但沙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球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
荒漠和沙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
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地区。
世界主要沙漠1.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1.阿拉伯沙漠——埃及尼罗河与红海相挟的23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
2.比亚沙漠——位于非洲东部,169万平方公里。
3.澳大利亚沙漠——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
5.戈壁沙漠——横跨蒙古和中国,104万平方公里。
(2)我国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73.97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平方公里,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
我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更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进入90年代后,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7万平方公里、41.47万平方公里、21.62平方公里、12.50万平方公里、11.92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3.69%;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占6.31%。
中国四大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南北宽约400公里,东西长约10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二大沙漠。
3.巴丹沙漠——位于蒙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
4.滕格里沙漠——横跨三省区,,,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80公里,总面积约6.27万平方公里。
三.沙漠化的防治办法及对策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1.防风固沙包括设置沙障、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
(1)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
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
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
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
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
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
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植物治理,扩大林草比重,建设防护体系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及改善沙漠土地。
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