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第七章传播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合集下载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文化传播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文化传播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文化传播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文化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传播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知识要点,从文化的概念、传播的方式、传播效果以及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它包括语言、艺术、宗教、价值观念、习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多样性指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传承性指文化通过教育和传统的方式传承给后代;创造性指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适应性指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

二、传播的方式与过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

其中,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书面传播则是通过文字和印刷媒介传播;视觉传播则是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媒介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则是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传递。

文化传播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阶段。

编码是指信息的制作和组织过程,传输是指信息在媒介中的传递过程,解码则是指接受者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噪音和反馈等因素,噪音会干扰信息的传递,而反馈则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的过程。

三、传播效果与文化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可以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评估。

认知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情感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行为层面指接受者对信息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文化传播的效果还受到接受者的特征、媒介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传播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社会认同和凝聚力;同时,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

文化传播还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四、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文本分析等。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第一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1.1 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3)1.2 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3)1.2.1 产业发展规模 (3)1.2.2 产业区域发展 (3)1.2.3 产业政策环境 (4)1.2.4 产业市场表现 (4)1.3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4)1.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1.3.2 产业融合与创新 (4)1.3.3 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4)1.3.4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4)第二章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与法规建设 (4)2.1 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4)2.2 文化产业法规建设 (5)2.3 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5)第三章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6)3.1 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6)3.2 文化资源优化配置 (6)3.3 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6)第四章文化产业市场分析与预测 (6)4.1 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6)4.2 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7)4.3 文化产业市场预测 (7)第五章文化产业创新与技术研发 (7)5.1 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7)5.2 文化产业技术研发 (8)5.3 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8)第六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9)6.1 文化产业品牌战略 (9)6.1.1 品牌定位 (9)6.1.2 品牌策划 (9)6.1.3 品牌包装 (9)6.1.4 品牌推广 (9)6.2 文化产业品牌推广 (9)6.2.1 网络营销 (9)6.2.2 线下活动 (9)6.2.3 媒体合作 (10)6.2.4 跨界合作 (10)6.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 (10)6.3.1 商标注册 (10)6.3.2 知识产权保护 (10)6.3.3 打击侵权行为 (10)6.3.4 提高消费者意识 (10)第七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0)7.1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10)7.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0)7.1.2 实践教学环节 (11)7.1.3 师资队伍建设 (11)7.1.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7.2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策略 (11)7.2.1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11)7.2.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11)7.2.3 强化人才评价体系 (11)7.2.4 促进人才流动与交流 (11)7.3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1)7.3.1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12)7.3.2 加强人才培训与选拔 (12)7.3.3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12)7.3.4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12)第八章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12)8.1 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 (12)8.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2)8.3 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拓展 (13)第九章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与投资 (13)9.1 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13)9.1.1 政策性金融服务 (13)9.1.2 商业金融服务 (14)9.1.3 互联网金融服务 (14)9.2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 (14)9.2.1 行业选择策略 (14)9.2.2 企业选择策略 (14)9.2.3 多元化投资策略 (14)9.2.4 长期投资策略 (15)9.3 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与评估 (15)9.3.1 风险识别 (15)9.3.2 风险评估 (15)9.3.3 风险控制 (15)第十章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5)10.1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15)10.2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6)10.3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16)第十一章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与特色发展 (17)11.1 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17)11.1.1 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布局 (17)11.1.2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布局 (17)11.1.3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布局 (17)11.1.4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布局 (17)11.2 文化产业特色发展 (18)11.2.1 东部地区特色发展 (18)11.2.2 中部地区特色发展 (18)11.2.3 西部地区特色发展 (18)11.2.4 东北地区特色发展 (18)11.3 文化产业区域合作 (18)11.3.1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区域间合作共赢 (18)11.3.2 构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19)11.3.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19)11.3.4 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19)第十二章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9)12.1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19)12.2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19)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20)第一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1.1 文化产业发展概述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在推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1、文化产业化的形成原因:(1)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新技术的兴起引领了新的传播方式,导致了文化的变革,使得过去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欣赏的文化转化为大批量的商品来生产。

(3)资本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本运营和技术基础。

2、“文化产业”概念经历的三个阶段:(需举例子分别说明三个阶段)(1)受批判的文化工业阶段。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欧洲知识界称美国文化为“文化工业”,认为收音机、电影等文化工业作为工具理性的代表,消解了艺术和文化的个性化和纯度,艺术由此而成为前篇一律的东西。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和哈贝马斯)(2)第二阶段以1990年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对各类传媒实施“非管制”政策,使得特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出现大规模合并的趋势。

此后,欧洲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来应对挑战。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以后实行的教育产业化,高校的大规模合并,也受到了这种文化趋势的影响。

(American online:时代华纳中国分公司)(3)文化产业化已从理论争议走到实践的层面,世界各国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新兴文化产业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3、查尔斯·兰蒂提出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包括五个价值环节:(1)创意的形成(创造性过程本身);(2)文化产品的生产;(3)文化产品的流通;(4)发送机构;(5)观众与接受。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

4、文化产业的属性(论述:需说明自己的观点)(1)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想公众灌输消费心理,为公众规定消费方向、左右消费行为,它确实在诱使公众认同、接受现实秩序。

(2)经济属性。

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这与图书馆、博物馆、学术研究机构等公益性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3)文化(精神)属性。

文化产品应该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在产品的公益性、艺术性、审美性和适用性上寻求平衡,不能只注重商业利益和粗制滥造。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卢因“把关人”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②他是集大成者;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着作;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传播是指通过各种社会机构、组织和媒介,传递、传播和推广各种文化形式和信息的活动。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促进、互利互惠。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为核心的产业。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一种重要手段。

文化创意产品涵盖了文化传媒、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创新等多个领域,是多元化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

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传播作为“内容提供器”,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孕育和推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讯;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市场推手”,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创意和维度。

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兴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涌现出了一批以文化与创意为主导的产业,如好莱坞电影产业、音乐产业、游戏产业等等。

这些产业在各自领域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也成为了这些国家的文化符号和外交名片。

九十年代至今,我国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这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有很大关系。

如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也成为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投资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企业不断探索创新,推出更加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是摆在所有文化创意企业面前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文化的本质和价值也面临着被商业化和功利化的风险。

有些文化创意产品虽然销量不俗,但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看却缺乏内涵和价值体现。

因此,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围层
核心层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
• 一、商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二元合一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门类,遵循产业运作规律,通过 市场化运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目 标,故而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商业和市场属性。 –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体现在它把文化完全推向市场, 使之从生产、销售到消费都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其次 体现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照资本运行 的规律进行生产的,以成本收益来计算产业利润。
–复制性体现在:
文化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生产 出来的。
三、集群属性与关联属性的二元合一
–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文化产业基本的存在方式,指某一 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紧密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 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的现象。 –文化产业关联是在一个产业体系大框架下,各产业部 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集合。
二、中国视域中的文化产业
• 1.“文化产业”的提出与界定
–1992年,国务院《重大的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 业》明确启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4年国家统计局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颁布, 界定“文化与相关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 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 的集合”。
休闲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
艺术、体育及其 他产业
艺术产业,艺术设计开发业,艺术品展览、拍卖、销售和经纪业;体育 用品业;教育培训业;博物馆业、图书馆业、档案馆业、会展业、文物 及文物保护业
相关层
• 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 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 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 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 • 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 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 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 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 • 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 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 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 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 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
• 二、创新属性与复制属性的二元合一
–创新性体现在:
1. 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产业的整合与发展都必 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 2.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必须运 用自己拥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创造财富 ,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3.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内容的生产,文化内容的生 产关键就在去其原创性。
支撑机构
外围产业
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主要包括:
• 1.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 2.文化传播服务
–如
–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
• 4.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 5.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 • 6.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2.我国文化产业的分类
纸质传媒产业 广播影视业 网络传媒产业 广告产业
广告传媒产业,广告经济产业 图书出版业、报业、期刊业,以及其他纸质媒介出版和发行业
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业,电视制作、发行、播映业,电视网络经营业, 广播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业
网络新闻传媒业、专业性网络传媒业、商业性网络传媒业(如网络游戏、 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
第七章 传播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文化传播学
第一节 文化产业概述
• 在工业社会,文化与传播通常以一种商业 化的形态存在。当文化的剩余价值——经 济价值被开发出来,并通过大规模批量生 产、传播时,文化产业就形成了。
一、西方“文化产业”的历史变迁
• 1.“工业文化”批判
–20世纪2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 –主要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不复存在,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形式不再需要作为艺术, 因为“广播系统是一种私人的企业,但是它已经代表了 整个国家的权利”。他们以“工业文化”指代这种缺乏 原创与批判内涵的批量生产、消费的文化产品。
• 2.文化的自主消费
–20世纪50-70年代 –主要观点:以电视作为文化工业的范例,阐述了两种 经济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 生产和发行于“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系统之中, 前者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后者注 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
• 3.文化创造商业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产业理论 –主要观点:文化产业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规模 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 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报纸、期刊和书籍的再版部门、 影像公司、音乐出版部门、商业体育机构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 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那些包含创 作、生产和商业内容的产业,这些产业在本质上是无形 的和具有文化内容的,这些内容通过版权得到保护并可 以采取商品和服务的形式。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印刷、出版和多媒体、视听、录 音制作和电影制作产品、工艺和设计,在一些国家还包 括建筑、视觉和表演艺术、体育、乐器制作、广告和文 化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