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_方兴

合集下载

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

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

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戴汝为;李耀东【期刊名称】《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年(卷),期】2004(001)004【摘要】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以欧洲普里戈津和哈肯作为代表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和以美国圣菲研究所(SFI)作为代表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以及司马贺的名著<人工科学>(1969,1981,1996年先后三版)均对复杂性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也独立进行着有关"复杂性"的研究工作,并提炼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OCGS)的概念,以及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面对如何处理实际的OCGS问题,经过对人的智能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的研讨与总结,其具体解决方法是构建一个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平台,对于不同的复杂问题,则更换与问题有关的专家与数据即可.这就使我们面对的一些OCGS所派生出来的复杂得到解决.以上工作是中国学者对于发展复杂性科学所做的贡献.【总页数】24页(P1-24)【作者】戴汝为;李耀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TP3;N94【相关文献】1.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的节能建筑建设体系的研究 [J], 徐乃娟;张家春2.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灾后重建规划优化方案的研究——以都江堰市崇义镇容家院子为例 [J], 李昊;张家春;曹永康3.基于知识管理框架的军事供应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 [J], 雷延军;李向阳4.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初始水权分配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研究 [J], 曹宇;薛惠锋;万毅;徐源5.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J], 操龙兵;戴汝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72∣ 建设科技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12月下总第421期交流探讨近十年,国内外建筑业将智能建造技术作为发展建筑工业4.0的关键技术,制定建筑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在国外,围绕英国政府的“Construction 2025”战略,制定了建筑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路线图[1]。

日本国土交通省在建设工地实施“I-Construction ”,实施建设工地的生产力革命 [2]。

2015年德国联邦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部发布了《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发展路线图》,规划了工程建造领域的数字化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变革路径[3]。

在我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刘文锋(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岛 266033)[摘要]在梳理“人工智能+建造”的基础上,阐述智能建造的内涵。

提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体系,分别是数字建模+仿真交互关键技术、泛在感知+宽带物联关键技术、工厂制造+机器施工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关键技术。

对智能建造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造内涵;关键技术体系;数字建模;宽带物联;人机协同;绿色低碳;发展展望Key Technology System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Liu Wenfe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Shandong)Abstract :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key technologies system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namely digital modeling + simulation interaction, ubiquitous perception + broadband Internet of Things, factory manufacturing + machine constru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ecision-making supporting technology, green low-carbon +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s also prospected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Keywords : connot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technology system, digital modeling, broadband Internet of Things, man-machine coordination,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rospect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BIM 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实施智能建造。

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论证报告【摘要】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旳需求是学校开发新专业旳前提。

通过与业界旳多家机构进行接触,进一步地与网络公司旳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以及对网络维护、网络工程建设旳人才需求与目前旳有关教育、培训环境进行了较为充足旳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在将来有着广阔旳发展前景。

通过调研,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部拟开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核心词】网络技术可行性调查一、专业教学改革旳行业背景和社会背景1.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旳迫切规定。

(1)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旳地区之一,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旳公司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

但据调查许多公司旳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应用于文字解决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旳今天,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时代旳发展步伐。

这其中有多方面旳因素,最重要旳因素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性人才十分缺少。

高级旳专业人才重要从事专业方向旳设计及应用,而一般旳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人员但愿有一种介面和谐、操作简朴、功能完善旳应用平台,并有需要享有良好服务旳愿望。

高素质旳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正好能胜任这方面旳工作,他们能开发出某些基础程序扩大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旳应用范畴和减少计算机网络技术旳操作难度,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及网络旳维护为顾客提供良好旳服务,在互联网上为公司旳形象和产品旳宣传以及信息旳收集提供协助。

完善各公司计算机网络技术旳应用,急需高素质旳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高素质旳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公司发展旳需要。

(2)突出专业培养旳应用特色,是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旳需要。

我校承当为常武地方和社会各行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旳技术应用性人才。

为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先后组织专人进一步公司、科研单位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司进行调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决定对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行改造,其专业旳培养突出了高级应用旳特色,适应了IT行业和市场旳需求。

物资调配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物资调配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物资调配⼀体化管理系统的构建2019-08-07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业对电⼒需求越来越⼤,但供电公司物流管理机制⽐较传统,导致供电公司采购成本⼀直居⾼不下,致使企业利润下滑。

本⽂通过对供电公司物流配送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种物流调配⼀体化管理的解决⽅案,该⽅案结合了⼯作流技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诸多先进技术与⼀体,整合了物资调拨管理、投诉流程管理、应急指挥管理、数字沙盘、三维仓库仿真、物资车辆定位监控六⼤系统模块,有机组成物资调配⼀体化平台,从不同⾓度为物资调配⼯作提供决策辅助、信息⽀撑、调拨管理等服务,可以很好降低供电企业的⽣产成本,提升了物资管理⼯作的信息化⽔平。

【关键词】物流配送⼀体化平台电⼒公司在当今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益激烈的环境下,供电企业虽然是国有垄断企业,但也必须要有市场竞争意识,也需要不断提⾼⾃⾝的竞争⼒。

在电⼒物资配送这⼀领域⾥,物资部门虽然采⽤了物流管理,但仍然⽐较传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从⽽导致⼯作的效率低下、⽣产周期延长、采购成本较⾼等弊端。

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进⼊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的扩⼤以及物流管理的⽇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经过⼆⼗年的改⾰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有了长⾜的发展,并正在逐步向第⼀、第⼆、第三产业全⾯延伸,其先导作⽤突现。

尤其是lT及⾃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产过程中的各种流,主要是⼈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流的数量⼤⼤增加,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尤其是以现代技术⽀撑的资⾦流、信息流速度的加快,要求与之相应的物流更加快捷,这⽆疑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说明发展物流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

从我国⽬前的现代物流⽔平看,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定差距,但是总体情况向好。

武器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武器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基 于 中间件技 术 ,信息 系统综 合集 成 的研 究 能够在 一定 程 度上 解决 异构 信息 系统 的数 据共 享等 问题 ,但信 息 系统集 成 目前 也存 在 一定 的问题 或 困难 ,具体 表现 为 :一 方 面 ,由 于 技术 发展 的原 因 ,早 期 大量建 设 的信息 系统 采用 的技术 标 准 不一 ,或 未采 用开 放式 体系 结构 和技术 标准 ,导 致后期 难 以集成 ;另 一方 面 ,由于部 分信 息 系统集 成涉 及到 对原有 系 统 的改 造 ,后 期需 要 需要 消耗 大量 的人力 、物 力成 本 ,导致 系 统集 成 的必 要性 存 在质 疑等 ;同 时还存 在缺 乏统 一 的顶 层 集 成规 范等 问题 。综上 所述 ,信 息 系统综 合集 成只 能在一 定 程度 上满 足信息化 条件 下装备保 障一体 化 的要 求 。
射 频识别 f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 一 种 利用 射频 通 信实 现 的非接 触式 自动识别 技术 ,目前 广泛 用 于 装 备 保 障 中 的器材 管 理 、车 辆 管理 等 方 面。梁 志 君 将 RFID技 术应 用 于 鱼 雷武 器装 备 维修 保 障信 息 化 系统 ,实 现 鱼 雷装 备维修 保 障的仓 库数 字立体 化 、全 寿命 周期维 修保 障 可视 化 、装 备情况 可视化 、物流 可视化等 ;张翼 ”。 提 出了装 备 供给 信息 管 理 中应用 RFID技术 整 体解决 方 案 ;李 宏伟 基 于 RFID技术 ,设 计实现 了一种 弹药集装 化保 障管 理系统 。
伴 随信息 技术 的发 展 、武 器装 备信 息化水 平 的提高 以及 信息 化条 件下 战争 的需 求 ,武器 装备保 障信息 化 已经成 为未 来装 备保 障 的必然 趋势 ,同时也 引起 了 国内外 武器 装备保 障 的信 息化 变革 ,在 这方 面 的研究 也逐 渐被 人们 所重 视 ,在学 术上 和应用 研 究上 涌现 出一 批研 究 、建设 成果 。本文 将 国 内 相关研 究成果 总结 分析 ,为 以后 我军 信息化 建设提供 参考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军事上的迫切要求,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信息融合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信息处理理论,涉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通信等众多的领域和科学,它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目标识别、战场监视、自动飞行器导航、机器人、遥感、医疗诊治、图像处理等领域。

信息融合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包括航空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以及战场监视、战术态势估计和威胁估计等;在地质科学领域上,信息融合应用于遥感技术,包括卫星图像和航空拍摄图像的研究;在机器人技术和智能航行器研究领域,信息融合主要被应用于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和自动导航;信息融合技术也被应用于医疗诊断以及一些复杂工业过程控制领域。

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定义传感器获得的信息有3类:冗余信息、互补信息和协同信息。

冗余信息是由多个独立传感器提供的关于环境信息中同一特征的多个信息,也可以是某一传感器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测量得到的信息。

在一个多传感器系统中,若每个传感器提供的环境特征是彼此独立的,即感知的是环境各个不同侧面的信息,则这些信息称为互补信息。

在一个多传感器系统中,若一个传感器信息的获得必须依赖另一个传感器的信息,或一个传感器必须与另一个传感器配合工作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时,则这两个传感器提供的信息称为协同信息。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又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指的是对不同知识源和多个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利用信息互补,降低不确定性,以形成对系统环境相对完整一致的理解,从而提高智能系统决策和规划的科学性、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进而降低决策风险过程。

图1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示意图,传感器之间的冗余信息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多传感器之间的互补信息扩展了单个传感器的性能。

一般而言,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二是扩展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观测范围,三是增强数据的可信任度,四是增强系统的分辨能力。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集成的支撑下 , 以作战要素 的综合集成为基础 , 实
现各军种作战体系的集成和一体化 , 真正具备遂行 三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能力 , 这是综合集成三个层
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大系统 , 并使之 高效有序地运
次中的最高层 , 是综合集成的高级阶段 。逐步实现
收稿 日期 :05 6月 1日, 回 日期 : 0 20 年 修 2 5年 7 1 0 月 1日
能满 足需 要 , 切 需要 一种新 的大 系统 思 维 和方 法 迫
取而代之。 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和技术 , 进行结构 优化和信息融合 , 与过去物理形式的拼接和组合有 着质的区别 。综合集成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 ,
即: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是基础。利用信息技术 , 将 武器平 台、 战体 系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 作 通过 内
部渗透 、 外部融合 等方法 , 实现所有信息系统的互 联互通 , 这是综合集成的基础 , 也是最关键 的部分 。 作战要素综合集成是核心 。按照一 体化 作战
与运用方式各不相 同, 但强调整体制胜的观念却贯 穿始终。 综合集成是整合军队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 在 信息化战争中, 战争 的显著特征是作战双方集中精
维普资讯

兴等 : 信息 系统 综合 集 成 技 术
总 第 11 5 期

信息系统的综合集 成 , 目前装备 战线 的首要任 是 务 , 整个综合 集 成 的基础 和关键 。 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 信息可 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 这些信息层次包括数 据层 ( 即像素层)特征层和决策层。 、 数据层融合可以直接融合传感器的数据 , 但是 要求这些数据是匹配 的, 即要求这些传感器是同质

沪昆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技术

沪昆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技术

沪昆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技术龚增进;冯仲伟;王峰;娄序淳;方兴;王立乾【摘要】为进一步增强铁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沪昆高速铁路组织开展了6大类58项综合试验.本文主要介绍这次综合试验在总体设计、组织实施、计划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沪昆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成果为深化我国高速铁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对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实现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For enhancing the railwa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utonomous level of China railway especially the high speed railway,Shanghai-Kunming high speed railway organization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carried out 58 comprehensive tests of 6 categories in 2014.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tes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design,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and pl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test results of Shanghai-Kunming high speed railway provide a data support for further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which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new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of China high speed railway.【期刊名称】《铁道建筑》【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高速铁路;综合试验;试验设计;计划管理;高速动车组;TD-LTE;桩板结构过渡段【作者】龚增进;冯仲伟;王峰;娄序淳;方兴;王立乾【作者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 100844;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 100844;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8我国高速铁路是在一系列规划论证、科学研究和系统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方 兴 刘杰生(武汉市74223信箱 武汉 430074)摘 要:综合集成作为我军实现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方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首先概要介绍了综合集成的理念和实现的三个层次,着重分析介绍了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中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数据融合;构件化;中间件中图分类号:TN948.61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TechnologyFang Xing Liu J iesheng(Wuhan74223Mailbox,Wuhan 430074)Abstract:As an i mportant method of the new military reform,the i ntegration technology has absorbed more attenti on of the peo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ree arrang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technology,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integration technology,data fusion,software componen t,middlewareClass number:TN948.611 概述以信息化为主旋律的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加速着战争形态的转变,引发了军队建设模式的战略转型。

在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综合集成以其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引领风潮。

翻开人类战争史,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过程就是军队要素不断优化和重组的过程。

不同的战争形态,虽然战斗力要素的组合与运用方式各不相同,但强调整体制胜的观念却贯穿始终。

综合集成是整合军队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在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的显著特征是作战双方集中精锐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进行一体化联合作战。

这种作战实质是系统间的整体对抗,要求参战的各军兵种、各类作战系统、各维战场空间和各种作战行动形成一个结构紧密、反应灵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整体作战体系。

要驾驭这样一个由庞大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大系统,并使之高效有序地运转,传统 力学式 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大系统思维和方法取而代之。

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和技术,进行结构优化和信息融合,与过去物理形式的拼接和组合有着质的区别。

综合集成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即: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是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将武器平台、作战体系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通过内部渗透、外部融合等方法,实现所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这是综合集成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作战要素综合集成是核心。

按照一体化作战的要求,将各个作战单元内的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不同作战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这是形成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关键,也是综合集成三个层次的中间层。

作战体系综合集成是目标。

在信息网络综合集成的支撑下,以作战要素的综合集成为基础,实现各军种作战体系的集成和一体化,真正具备遂行三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能力,这是综合集成三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是综合集成的高级阶段。

逐步实现47总第151期2006年第1期 舰船电子工程Ship Electronic EngineeringVol.26No.1收稿日期:2005年6月1日,修回日期:2005年7月11日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是目前装备战线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综合集成的基础和关键。

2 软件技术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中的应用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作为整个综合集成工作的基础,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就军队信息化装备的现状和特点来说,软件技术状态、标准化程度、互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构成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 瓶颈 和 短板 ,因此必须通过软件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实现 互通、互联、互操作 的目标。

2.1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和协议在考虑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框架时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要统一标准和协议,有人说,21世纪的市场之争就是标准之争,可见大家都认识到了统一标准的重要性,没有规范的标准,就没有兼容,就难以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综合集成。

所以,综合集成关键在于统一标准。

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什么出现岸海不通,舰舰不通、海空不通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没有统一的组织、标准和协议,因此,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综合集成法规体系,作为各单位、各系统统一建设的依据;要建立高层次、跨部门、有权威的综合集成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解决综合集成的重大问题,搞好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整合、体系融合、层次衔接和结构优化;重视技术总体设计,设立技术 抓总 的专门机构,解决技术体制、系统接口等方面的标准不一问题,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既能够解决,也必须解决。

2.2加强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数据融合技术较好地体现了综合集成的思想,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也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个传感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取被观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

传感器之间的冗余数据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互补数据扩展了单个传感器的性能。

数据融合技术扩展了时空覆盖范围,改善了系统的可靠性,对目标或事件的确认增加了可信度,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这是任何单个传感器做不到的。

在不对单个传感器进行改进的情况下,显著增强了整体性能。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这些信息层次包括数据层(即像素层)、特征层和决策层。

数据层融合可以直接融合传感器的数据,但是要求这些数据是匹配的,即要求这些传感器是同质的,也即观测的是同一物理量,比如说两个视觉传感器或两个声学传感器。

相反,如果这些数据是不匹配的,则不能在数据层进行融合,只能将它们在特征层或决策层进行融合。

用于数据层融合的方法有经典的推测和估计理论。

数据层融合不存在数据丢失的问题,得到的结果也是最准确的,但对系统通信带宽的要求很高。

特征层数据融合就是从多源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代表性特征,形成单一的特征向量,然后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处理,最简单的特征层融合的例子就是用脸部特征去描述一个人,漫画就是利用这项技术的原理完成的。

用于特征层数据融合的方法有神经网络、聚类算法或者模板法。

这种方法对通信带宽的要求较低,但由于数据的丢失使其准确性有所下降。

决策层融合是在每个传感器对对象的位置、属性、身份等作出初步的识别后,再对这些多个识别结果进行融合。

用于决策层融合的方法有选举技术、经典推理法、Bayesian推理、D-S证据理论。

由于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了浓缩,这种方法产生的结果相对而言最不准确,但它对通信带宽的要求最低。

在信息化装备中数据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能。

2.3推进中间件技术研究和开发随着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软件在装备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应用程序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应用程序需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

这一切都对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这种分布异构环境中,通常存在多种硬件系统平台(如PC,工作站,小型机等),在这些硬件平台上又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软件(如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语言编译器等),以及多种风格各异的用户界面,这些硬件系统平台还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连接。

如何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并开发新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困难的问题。

为解决分布异构问题,人们提出了中间件(middle ware)的概念。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如图1所示,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

针对不同的48方 兴等: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总第151期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图1 中间件体系结构图虽然很难给中间件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中间件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满足大量应用需要。

(2)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 平台。

(3)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 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

(4)支持标准的协议。

(5)支持标准的接口。

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和标准协议对于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

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中间件远比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更为重要,中间件提供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应用软件几乎不需任何修改,从而保护了在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重大投资。

标准显控设备的软件设计中广泛应用中间件的思想和方法,保证了在硬件平台独立升级的过程中各系统用户的应用软件保持了技术状态的稳定,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省了投资,也十分有利于质量控制。

2.4加强软件构件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随着软件在信息系统装备中的比重增加,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软件,软件构件技术被认为是提高软件生产率、缩短软件产品交付时间和提高软件质量的新途径。

经典的工业化革命给人的启示是:功能再复杂的产品都是由大量标准的零件(尽管零件可能只在本领域内有用)组成,零件在生产线上装配成一个样成品,所有零件在成品中共同发挥作用。

分工越细致、专业生产的程度越高,总体生产效率就越高。

软件构件即相当于工业流水线生产上的 标准件 ,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不断复用,能显著降低成本,缩减开发周期。

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在重用元素、开发方法上都与软件构件化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面向对象技术促进了软件重用,但是,只实现了类和类继承的重用。

在整个系统和类之间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自从构件出现以来,软件的重用得到了根本改变。

构件技术实现了分析、设计、类等多层次上的重用。

在分析抽象层上,重用元素有子系统、类;在设计层上重用元素有系统体系结构、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框架、容器、构件、类库、模板、抽象类等。

构件技术和前面讲到的中间件技术是紧密相连的,构件必须在中间件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适当的中间件平台上,软件才有可能被抽象和隔离,最终成为构件,而中间件的设计中必然要应用构件技术。

目前,在软件构件设计的模型、描述语言、标准化和软件构件库的建立、分类、检索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通过了实际应用,通过贯彻软件构件化设计思想,提高了软件模块的标准化程度和通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