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_2003_2012_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在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并通过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汉语教学的普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于汉语词汇的内涵、外延、搭配、义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逐渐向语言教学、翻译等实际应用领域延伸,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十年来,有关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逐渐向跨学科方向发展,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到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和可靠。

在实际应用领域,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对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语言教学方面,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设计了更加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了学习效果;在翻译领域,词汇本体研究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汉语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创新。

二、存在问题尽管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汉语词汇数量巨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方法多样化,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整合,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研究方法的整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手段的优势,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词汇本体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关注的是词汇的形态、语义、语用以及与其他词汇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同时也可以为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进展进行一些简要的述评,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传统的词汇本体研究主要关注词语的语义和语法属性,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词汇本体研究也开始注重词汇与人类认知、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有学者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了汉语词汇的概念结构和认知加工机制,为词汇本体研究引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些理论上的突破,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研究范式,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和支持。

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和会议陆续出现了大量关于词汇本体研究的专题和论文,相关的学术机构和团体也相继成立,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会。

这些学术资源和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展望未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词汇本体研究与语言认知、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关系,构建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理论框架。

在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特别是要加强计算语言学、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在学术交流和合作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推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走向国际化。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

我们期待未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学术交流和合作上不断扩大,为研究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推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推动汉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和本体属性。

本体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语义原型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本体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本体关系进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多本体”、“扁本体”等新概念,丰富了对词汇本体属性的理解。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明确了词汇本体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体研究拓展了词语语义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语义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词义和词法关系,而本体研究则将注意力放在词汇的跨语篇关系和语用属性上。

通过深入分析词汇的使用环境和语境,研究者们揭示了词汇本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体研究还对汉语教学和词义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体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本体研究还为词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词义的描述更为精确和全面。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尽管有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领域和语料上,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广度。

尽管本体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目前,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期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提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本体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中。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二语习得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对国内近十年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一、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

在早期习得阶段,习得者主要通过与母语相似或相关的词汇进行联想和猜测。

随着习得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如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和词根词缀分析等。

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词汇记忆的限制、语言环境的限制以及词汇知识的不完善等。

国内研究发现,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策略。

个体差异包括年龄、学习动机和习得能力等。

年龄越小,习得语言的速度越快。

学习动机和习得能力同样也会影响词汇习得的效果。

母语背景对习得者的词汇习得也有较大的影响。

中英双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汇时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还发现,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

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词汇游戏和故事阅读等活动来增强学习的兴趣。

对于高级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如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和词根词缀分析等。

教师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效果。

尽管近十年的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的范围仍然相对狭窄,缺乏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研究。

研究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缺乏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结果的应用性有待提高,很多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和分析阶段,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该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中的发现与进展。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认知因素、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认知因素方面,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对于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都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历史也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在语言输入方面,语言输入的多样性、频率和可理解性都被认为是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词汇越多,其词汇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在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表明,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对于二语词汇习得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词汇记忆技巧、词汇拓展策略和词汇运用等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大量的词汇输入和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积累和巩固词汇。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词汇SRS(Spaced Repetition System)技术等电子技术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这些电子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记忆曲线和遗忘曲线,自动调整词汇的复习间隔,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评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

研究者采用词汇测试、语篇理解和语言产出等方式来评估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情况。

还有研究者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对于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词汇教材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

一、研究方法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

实验研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被试者的词汇习得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也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被试者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词汇习得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国内学者们还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和眼动追踪研究等方法的尝试,以期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二、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们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二语词汇习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于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策略以及母语背景等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输入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对词汇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三、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焦点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案。

语境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发现了语境对于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创设合适的语境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词汇教学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学者们尝试利用技术手段来促进词汇习得,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子词典和手机应用等来进行词汇教学,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趋势。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归纳了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策略上。

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知识、学习策略等。

研究表明,年龄对词汇习得有一定影响,青少年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优于成年学习者。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词汇习得的效果,具有较多相关知识的学习者更容易掌握新词汇。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词汇习得策略,例如使用词根词缀分析、词汇网络等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和应用新词汇。

近十年来国内的研究还关注了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部分学习者存在词汇记忆困难、语义辨析困难等问题。

一些研究者通过探索有效的记忆和辨析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些困难。

一些研究还关注了词汇的熟练度和使用频率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基于技术手段的二语词汇习得。

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词汇学习,而一些研究则探索了基于移动终端的词汇学习策略和应用。

使用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个性化学习、使用手机应用进行词汇测试等。

这些研究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近十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方法和测试工具的限制、实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中词汇的本质和内在关系,旨在揭示词汇的原始含义和意义演变规律。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和视角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分析,而是更加注重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词汇本体的研究方法从单一的语言学分析转向了对语境和认知过程的探索,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通过认知语义分类、框架语义分析等方式来揭示词汇的多义性和联想关系。

基于实证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分析和实验研究,使得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方法,研究者可以观察和分析大脑在词汇理解和联想过程中的活动,探索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和处理机制。

这种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揭示词汇本体的形成和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研究内容从词源学和字义学扩展到了词汇语义扩散和意义演变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通过跨时空的对比和联想分析,揭示了词汇间关联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方法从传统的文献考证扩展到了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手段,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视角从词汇自身扩展到了词汇与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丰富了对词汇本体的理解和解释。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延伸到了教育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我们对于词汇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但是也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视角还不够多元化和完善、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化和精确等。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2003-2012)[摘要]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是近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蒋绍愚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卓有建树,他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中都对近代汉语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对近代汉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对近代汉语研究成果作出过总结,并指明继续研究的方向。

本文力求在此基础上考察近十年来近代汉语研究成果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比例[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050-03冯卓(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收稿日期]2012-10-03[作者简介]冯卓(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是汉语发展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近代汉语时期,作品口语逐渐增加,阅读时更容易被理解,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实际上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对汉语历时和共时层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近代汉语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蒋绍愚先生是古代汉语研究的知名学者,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更是卓有建树。

蒋先生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中都对近代汉语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对近代汉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力求依据蒋先生的文章来分析近代汉语研究中“词汇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对近十年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从何时起步?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从唐宋以后就有很多学者在笔记文字的记录中涉入名物和词语的考据辩证,其中也包括近代汉语词汇。

而到清代大多以训诂释义方法来做词汇研究,如钱大昕的《恒言录》等做词汇推源的工作,但对词语本身的研究仍显不足。

其后词汇研究文章数量逐渐有所增加,如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对近代汉语“特殊语辞”的注释,使其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那时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只是一些零散的研究,并不能形成对词汇的系统研究,也没有一个系统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蒋绍愚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概述》[1]一文中系统地提出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做好词语考释工作;弄清一些常用词的发展变化;考查汉语构词法的发展;研究词汇系统的历史变化。

文章将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工作进行分类并且量化,使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工作形成一个简单的系统,使研究者的思路更加地清晰,给后来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选择。

之后,蒋先生在《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一文中对这一时期(1985年-1998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过去十多年间近代汉语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书词语的研究方面陆续编撰了一批专书辞典,如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词典》;特殊词语的研究,如汉译佛典和禅宗语录中的一些俗语词和特殊词语;一些近代词典的编撰,如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等等。

蒋先生还指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训诂学,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但又有本质的区第32卷第1期Vol.32No.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3年1月Jan.201350··别。

所以,他在此文章里再一次强调近代汉语词汇释义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但同时词汇研究还要从词汇理论和词汇系统方面多下功夫。

文章最后,蒋先生强调要把近代汉语研究和汉语史的研究结合起来。

这是因为近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都遗存很多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

在《近代汉语研究概要》[3]一书中蒋先生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词语的考释;.构词法的研究;常用词演变的研究;专书词汇的研究;各阶段词汇系统的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

从这本书中的分类可以看出,与之前的文章相比,蒋先生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分类细化,使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方向更加系统化。

同时蒋先生在书中对当时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在这几项研究中,词语的考释是做的最多的,构词法、常用词和专书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词汇系统的研究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都鲜有人研究。

蒋先生指出对词汇系统和发展史的研究还很不足,希望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也为研究者指明了新时期研究的新重点。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读本·序》[4]中曾经说过,进一步开展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的研究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做好资料工作。

第二,总结研究成果。

第三,编辑读本。

可见在进行一段时期的资料研究、整理工作之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一书完成已经近十年,那么在这十年里,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向及成果是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文希望就这方面做一些总结整理的工作。

本文首先对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分类,然后根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笔者搜集了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发表的涉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书籍、期刊文献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整理之后按各个研究方向将文章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后按各方向研究成果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得出以下结果:词语的考释类仍然是做得最多的一类,大约占研究成果总数的39%。

比如马启俊的《金寨县莲花山方言俗语中留存的近代汉语词汇例释》(《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王宝红的〈《歧路灯》若干词语补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李顺美的《〈朴通事〉里“典”和“当”的区别》(《语文研究》2011年第2期),崔山佳著的《近代汉语词汇论稿》(巴蜀书社,2006年)一书。

近代汉语资料非常零散,有些资料不完全是口语,而是文白交杂,因此资料的整理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决定了对近代汉语的词语考释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这个时期词语考释的研究成果仍然是最多的。

专书词汇研究约占研究成果总数的34%,它相对于断代的词汇研究虽然覆盖面小,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工作更有它的价值,因为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时期的所有专书都以这种方式加以描写,那对它们研究成果的汇总就可以体现出这一时期词汇的整体面貌。

比如张能甫的《从〈旧唐书〉看史书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特点和价值》(《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略论〈唐语林〉在近代汉语—以〈唐五代语言词典〉为参照》(《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早在1979年,词汇研究中的价值——吕叔湘先生就提出过:“要对汉语进行科学的研究……现在只能是先以一部一部专书为单位……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就一个个问题进行比较。

”此阶段很多学者认识到这一点,专书研究异军突起。

近年来专书研究主要集中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

比如晁瑞的博士论文《〈醒世姻缘〉方言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郭晓君的硕士论文《〈夷坚志〉词语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张夏的博士论文《〈红楼梦〉词汇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

各阶段词汇系统研究约占研究成果总数的12%,比如方一新的《二十世纪的唐代词汇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虽然有些文章只是聚焦于小类词的阶段系统研究,比如周琳娜的博士论文《清代新词义位发展演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郭辉、徐红梅的《淮北方言中的近代汉语词语》(《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但这部分内容在以前的研究中量不是很大,所以这一类研究成果在此阶段的论文中算是一个亮点。

其中郭作飞的《历史文献专书词汇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09期)中提到了词汇系统分析方法,给词汇系统研究提出新的探讨方向。

常用词汇的研究占总比例的7%,其中多集中在常用词语的演变过程的研究。

比如张庆庆的博士论文《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夏凤梅的《〈原本老乞大〉衣食住行词语考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1构词法的研究成果占研究成果总比例的7%,构词法的研究比较单一,其中大部分是复音词研究,比如陈明娥的《从敦煌变文多音词看近代汉语复音化的趋势》(《敦煌学集刊》,2005年第1期),阎玉文的博士论文《〈三国志〉复音词专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

值得一提的是专门的三音词研究也受到了重视,比如杨爱姣著的《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翟燕的《元代ABB 式三音词激增原因分析》(《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另外还有赵亚芳的硕士论文《〈唐五代语言辞典〉三字词语研究》(扬州大学,2010年)等。

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仍然是各类研究方向中的弱项,大约仅有1%的比例可以算作此类。

虽然近年也出现一些关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但多数是就整个汉语史的发展来描写,比如高建平、高晓梅的《汉语发展史》(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其中只有词汇篇的一个小部分涉及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

从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第一,近十年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向已经略有变化,专书研究大量出现,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因为专书研究就像是近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一个个小点,把这些小点联系起来就构成近代汉语词汇的全面研究。

第二,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注意到了近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研究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大一部份作品中都关注近代汉语在方言中的遗存问题,或者涉及了方言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三,近代汉语的各种研究方法之间是相互依存、互有交叉的,比如张威的博士论文《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词汇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在研究四部专书词汇研究的基础上,对晚清这一时期的词汇系统做出了描述。

李顺美的博士论文《〈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则是针对专书的常用词研究。

另外很多关于近代汉语的专著都涉及近代汉语研究的各个方面,比如方一新著的《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下》(商务印书馆,2011年)一书中,释义、常用词、发展因素等均已提及。

第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主要集中于训诂释义到将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词汇系统,这是近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进步。

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这当然与目前语言学界词汇研究的整体进度有关,当专书词汇研究或者某一时期的系统研究到达一定水平或者覆盖面时,近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2).[2]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1998(4).[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304.[4]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ASummaryontheResearchResultsaboutModernChineseVocabularyinRecentTensYears(2003-2012)FENG Zhuo(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chun Jilin130117,China)Abstract: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Chines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r.Jiang Shaoyv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His published articles and books in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on modern Chinese made an in-depth study and elaboration.It had a profound impact.H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nd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of continuing research.This article seeks to investigate over the past decade based on Modern Chinese research.Keywords:modern Chinese;vocabulary research;proportion··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