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创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作者:黄洋来源:《党史文苑》2007-12-9 值班编辑:刘明秀][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飞跃的历程,分析和研究它产生的原因,阐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基本思想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回顾第一次飞跃的历程,分析和研究它产生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如何走?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城市。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幼年的党。

党的不成熟性突出表现在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还没有能自觉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途径和原则等根本问题。

一方面,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还没有真正透彻的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列主义的个别论断和词句分开,不善于应用外国的经验到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中来;另一方面,党对中国社会、国情也缺乏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

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答则只回答前面十条标题)(换为论述,则全文回答)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
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 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 身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 需要。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具有“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 “中国气派”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中国革命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 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 、 条件 (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为时代主题, 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 )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 ) 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 经验, 史 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实践和认识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

从实践和认识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

三、从实践和认识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
1、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发表讲话,表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4、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表明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科学态度,必须体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特征,应该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央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央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央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原则。

然而,要将这些理论原则应用于中国这样特殊的国情,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种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进程取得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中国的革命斗争阶段。

中国在20世纪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双重压力。

此时,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急需一种思想武器,来指导他们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当时的欧洲工业化社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领导作用。

他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乡村包围城市”的农民革命道路。

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充分考虑了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设任务和经济困难。

这就要求中国进一步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一决策需要在保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理论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这一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分配原则仍然有效。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形成了适应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改革路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李长春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1990(0)6
【摘要】中国的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总页数】3页(P8-10)
【关键词】城市武装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革命道路;理论概括;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工农武装割据;俄国十月革命;人类社会
【作者】李长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J], 陈世俊
2.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J], 陈世俊
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J], 宋哲声;欧阳雨辰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J], 刘秀萍
5.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系统化 [J], 贺先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1956年后,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我国转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八大提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遗憾的是后来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使八大提议没得到执行。

代之以二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冲击。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这些问题都无法再回避了。

2、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四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原来理论的不能解释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比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与传统的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概念相对立。

这些不能解释的问题日益尖锐,困扰人们。

不解决的话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都不能继续前进甚至倒退。

所以,创立新理论成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必然。

3、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和平力量增长,人们长期期望和平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今后究竟是继续搞战备还发展生产力?这需要在理论上证明。

4、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个倒下,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

因此,需要在中国的实践基础上对理论重新进行探索。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虽然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但逐步地提出了关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取得了一系列正确认识。

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创造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邢贲思,在2011年4月7日接受采访时总结中共党史走过的90年历程时说:“一部中共党史,90年的党的历史,如果简单地加以概括,也可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所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 就是说,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 其中有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与解决的问题”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理论特质决定的,也是由中国近现代社会复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要用新的思想观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 并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艰难的探索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它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在那这么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更要反思,更不能停止对历史的追问。

在那最为艰辛的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渐熟练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期间又是通过了怎样的理论创新?对当今世界又有何借鉴意义?……
党的一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紧接着党的二大在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之后党的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共合作领导了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

在这期间,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段结构,论证了各阶段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大革命”最终走向流产。

其实“大革命”的失败,很早就暴露出照搬照抄苏联革命的城市中心模式,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是必然要失败的。

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而且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选集》第2卷)也就是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毛泽东选集》第2卷),还认识不到“大革命”的失败是苏联革命城市中心模式的失败,因此在“大革命”失败后接着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

这些起义不但没有达到占领中心城市的目的,反而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到进一步的削弱。

中国革命的道路到底该这么走?这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队伍上山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在与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者作斗争过程中,毛泽东于1930年写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的著名论断,明确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我们党内部盛行起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化德错误倾向”,之后,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又两次在全党占领统治地位。

一次是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一次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

两次左倾的错误,特别是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是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最后不得不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初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际出发,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经验教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为我们党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军事路线。

之后,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中从哲学的高德肯定了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上解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

随后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较早的系统论述。

在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选集》第3卷)。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代表着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45年召开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
路线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刘少奇在党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进一步
论述,并对“毛泽东思想”作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论述。

新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的确立,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发展到新的阶段。

“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制定了党的路线;提出了把毛泽
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不仅使党领导人民革命胜利有了“导航仪”,而且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范围内获得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

中国革命就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逐步走向胜利。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会发现一条清晰的历史轨迹,就是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得好,中国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改革事业就发展得比较顺利;什么时候两者的结合不那么恰当,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很大的挫折。

让我们紧紧跟随这条轨迹,发扬理论创新精神和理论创新传统,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