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法家宫岛咏士简介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日书法家的艺术交流

近现代中日书法家的艺术交流
法 吸 收 进 米 , 一 时 间 碑 学 在 l_ 受炊 迎 , 并 H产 了 巨 大 龠然 的 术风 格倍受 I 书法家的肯睐 。 I 臼奉书坛会石 { 水大 . 】 小 ;起
影响直至现代 。 ” 是愈演愈烈。 日本许多午青 的书法 家在锷 追寻杨守敬 的 足迹小惜远蹈 重洋 来到 中圈 法末 l初 的李瑞清 。他 曾多次赴 R
了不 l 凡 响 。 刮的
在杨守敬的倡导 卜 ,金石派的 节风在 日本蔚然成风, 而 进行 法 术 交流 ,给 日小 法 界带 击 1 r 股新鲜血液 ,产生
李瑞清 才 i 江师范学 F 任 超校务 临督期 『 ,曾多次 访R 日 J
帖,钱 币残纸等书学资料引起 了长期沉浸 。 晋唐 遗 的 日本 另外 ,掀起 f 本 坛 J f 书坛 的巨大震动 ,旋 起 一 崇尚古朴苍奇 锐意创 新的书风 , 股
昧书风第二 个高潮的是流1: 的 ’同本
康有 为和 肩 超 。 八 几八年,震惊中外的 戌 运 动火收
中图分类号:J 9 . 8 2 22
文献标 识码 :B
Ar itcCo m u ia i n o n e p r r i e eCalg a h r tsi m n c to f Co t m o a y Ch n s l r p e s i
W GP n —ag AN e gj n i
之 后,李瑞清 义是 日奉人珲膜丁 礼 的书法 泰斗,无论在 中 贞 法 史和 U奉 代 法 史中 ,李瑞 清郜 是 个 晕镇 。 两川 r是近规代 J_ 坛 的重要人物 , 当时 的H本 坛 j 木 I
维普资讯
文章编号:1 0 — 1 4 ( 0 6)叭 一 8 2 039 0 20 0l 0 9
近坝代【 日书法家 的艺术 l 】 X浙 交流

张裕钊书法滕王阁序介绍

张裕钊书法滕王阁序介绍

张裕钊【节录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介绍雄浑逸迈一、张裕钊书法欣赏-书法造诣张裕钊中锋用笔,溶秦篆、汉隶、魏碑于一炉。

在临摹历代名家碑帖时,先入后出,取神遗貌,另辟蹊径,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内圆外方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

康有为称其“集碑学之成”,推崇有加。

其书法险峻中见刚健,在日本颇有影响。

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其源于魏晋,突越唐人。

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

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

张氏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

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

“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

(陈方既《张裕钊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与他人相绝”。

书法作品【节录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张体书法端严浑穆,取法六朝兼融唐楷之峭拔峻秀,运笔扎实凝重,转折处呈外方内圆,兼容方圆于同一点划之中,将碑帖熔为一炉,自成一家之体。

因楷书代表书法作品为《南宫县学记》,故称其书体为“南宫体”。

“南宫体”自清末以来,曾风靡中国书坛。

并随张裕钊弟子宫岛咏士流传到日本,且兴盛不衰。

至今,宫岛家族已历四代传人,其第三代宫岛吉亮先生曾先后授徒五千余众。

然而,“南宫体”在中国书坛沉寂已近五十载,承习者寥寥,几近绝迹。

书法作品【节录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张裕钊书写魏碑成就最突出。

他学习北魏《张猛龙碑》、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和隋《淳于俭墓志》,更刻意于北魏《吊比干文》等。

他的书法,结体方整险峻,用笔外方内圆,浑穆逋峭;但有时稍兼行书笔意,转折方硬,变化较少。

康有为对张裕钊书法评价极高,后来也有人认为康有为的推崇有过誉之嫌。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张謇、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

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

张裕钊行书特点研究

张裕钊行书特点研究
II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Ⅱ 1 张裕钊碑味行书……………………………………………………(1) 1.1 张裕钊的生平……………………………………………………(1) 1.2 张裕钊碑味行书的特点: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2) 1.2.1 笔法……………………………………………………………(2) 1.2.2 字法……………………………………………………………(4) 1.2.3 章法……………………………………………………………(5) 1.2.4 墨法……………………………………………………………(6) 2 张裕钊行书的现实指导意义………………………………………(6) 结 语…………………………………………………………………(9) 致 谢…………………………………………………………………(10) 参考文献………………………………………………………………(11)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23
学 号 20163012 密级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张裕钊行书特点研究
学位申请人 :王灿 学科专业 :美术 指导教师 :叶军 教授 答辩日期 :2018 年 6 月 2 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Fine Arts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本 人 授权湖 北 美 术 学 院 可 以 将 本学位论 文 的 全 部或部 分 内 容 编 入 冇 关 数 据 库 进

日本当代书法家排名前50

日本当代书法家排名前50

日本当代排名前50的书法家
1.今井凌雪
2.小野道风
3.藤原佐理
4.宇野雪村
5.藤原行成
6.小林斗盦
7.井上有一
8.西川宁
9.大泽雅休
10.青山杉雨
11.柳田泰山
12.长尾甲
13.紫舟
14.梅舒适
15.空海
16.村上三岛
17.狩谷望之
18.市河米庵
19.鸠山由纪夫
20.户思社
21.言恭达
22.黑井千次
23.海上雅臣
24.橘千荫
25.小泽右木凤
26.苍松小法
27.古谷苍韵
28.上条信山
29.小林斗庵
30.手岛右卿
31.金子鸥亭
32.上田桑鸠
33.桑原翠邦
34.小坂奇石
35.冈西佑奈
36.大乐华雪
37.古谷苍韵
38.松本芳翠
39.松井如流
40.小坂奇石
41.手岛右卿
42.金子鸥亭
43.青山杉雨
44.赤羽云庭
45.井垣北城
46.安藤搨石
47.炭山南木
48.殿村蓝田
49.木村知石
50.广津云仙。

日本文学常识

日本文学常识

日本文学歴史時代年代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弥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以上的文学少有记载。

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711古事記(こじ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713風土記(ふどき)(?)720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舎人親王とねりしんのう)751懐風藻(かいふうそう)(?)759~万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901?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904?伊勢物語(いせものがたり)(?)905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935?土佐日記(とさものがたり)(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951?大和物語(やまとものがたり)(?)975宇津保物語(うつぼものがたり)(?)975蜻蛉日記(かげろうにっき)(藤原道綱母ふじわらのみちつなのはは)996?落窪物語(おちくぼものがたり)(?)1001?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清少納言せいしょうなごん)1010?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1013?和漢朗詠集(わかんろうえいしゅう)(藤原公任ふじわらのきんとう)1060?更級日記(さらしなにっき)(菅原孝標女ふじわらのたかすえのむすめ)1080?大鏡(おおかがみ)(?)1120?今昔物語(こんじゃくものがたり)(?)1169梁塵秘抄(りょうじんひしょう)(後白河法王ごしらかわほうほう)1187?千載和歌集(せんざいわかしゅう)(藤原俊成ふじわらのしゅんぜい)1190?山家集(さんかしゅう)(西行さいぎょう)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1205?新古今和歌集(しんこきんわかしゅう)(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1212方丈記(ほうじょうき)(鴨長明かものちょうめい)1213金槐和歌集(きんかいわかしゅう)(源実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1216?宇治拾遺物語(うじしゅういものがたり)(?)1220?保元物語(ほげんものがたり)(?)1220?平治物語(へいじものがたり)(?)1235?小倉百人一首(おぐらひゃくにんいっしゅ)(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1240?平家物語(へいけものがたり)(?)1250?源平盛衰記(げんぺいせいすいき)(?)1254古今著聞集(ここんちょもんじゅう)(橘成季たちばなのなりすえ)1280?十六夜日記(いざよいにっき)(阿仏尼あぶつに)1283沙石集(しゃせきしゅう)(無住むじゅう)1330?徒然草(つれづれぐさ)(吉田兼好よしだけんこう)室町時代(むろまちじだい)安土桃山時代(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1356菟玖波集(つくばしゅう)(二条良基にじょうよしとも)1374?太平記(たいへいき)(?)1400?風姿花伝(ふうしかでん)(世阿弥ぜあみ)1539?新撰犬筑波集(しんせんいぬつくばしゅう)(山崎宗鑑やまざきそうかん)1593伊曽保物語(いそほものがたり)(?)江戸時代(えどじだい)1682好色一代男(こうしょくいちだいおとこ)(井原西鶴いはらさいかく)1685野ざらし紀行(のざらしきこう)(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1688日本永代蔵(にほんえいたいぐら)(井原西鶴いはらさいかく)1690?奥の細道(おくのほそみち)(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1703曾根崎心中(そねざきしんじゅう)1711冥途の飛脚(めいどのひきゃく)1715国姓爺合戦(こくせんやがっせん)(近松門左衛門ちかまつもんざえもん)1716折りたく柴の記(おりたくしばのき)(新井白石あらいはくせき)1768雨月物語(うげつものがたり)(上田秋成うえだあきなり)1774解体新書(かいたいしんしょ)(杉田玄白すぎたげんぱく)1797新花摘(しんはなつみ)(与謝蕪村よさぶそん)1798古事記伝(こじきでん)(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802東海道中膝栗毛(とうかいどうちゅうひざくりげ)(十返舎一九じゅっぺんしゃいっく)1803花月草子(かげつぞうし)(松平定信まつだいらさだのぶ)1814南総里見八犬伝(なんそうさとみはっけんでん)(滝沢馬琴たきざわばきん)1815蘭学事始(らんがくことはじめ)(杉田玄白すぎたげんぱく)1819おらが春(おらがはる)(小林一茶こばやしいっさ)明治時代(めいじじだい)1872学問ノススメ(がくもんのすすめ)(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85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坪内逍遙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1887浮雲(うきぐも)(二葉亭四迷ふたばていしめい)1890舞姫(まいひめ)(森鴎外もりおうがい)1891五重塔(ごじゅうのとう)(幸田露伴こうだろはん)1895たけくらべ(樋口一葉ひぐちいちよう)1895にごりえ(樋口一葉ひぐちいちよう)1897若菜集(わかなしゅう)(島崎藤村しまざきとうそん)1897金色夜叉(こんじきやしゃ)(尾崎紅葉おざきこうよう)1898歌よみに与えふる書(正岡子規まさおかしき)1898武蔵野(むさしの)(国木田独歩くにきだどっぽ)1900高野聖(こうやひじり)(泉鏡花いずみきょうか)1901みだれ髪(与謝野晶子よさのあきこ)1902病床六尺(びょうしょうろくしゃく)(正岡子規まさおかしき)1905我が輩は猫である(わがはいはねこである)(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906破壊(はかい)(島崎藤村しまざきとうそん)1906坊っちゃん(ぼっちゃん)(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草枕(くさまくら)(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907蒲団(ふとん)(田山花袋たやまかたい)1909田舎教師(いなかきょうし)(田山花袋たやまかたい)1910一握の砂(いちあくのすな)(石川啄木いしかわたくぼく)大正時代(たいしょうじだい)1913阿部一族(あべいちぞく)(森鴎外もりおうがい)1913赤光(しゃっこう)(斎藤茂吉さいとうもきち)1914こころ(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914道程(どうてい)(高村光太郎たかむらこうたろう)1915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1916鼻(はな)(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1916明暗(めいあん)(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916高瀬舟(たかせぶね)(森鴎外もりおうがい)1919友情(ゆうじょう)(武者小路実篤むしゃのこうじさねあつ)1921暗夜行路(あんやこうろ)(志賀直哉しがなおや)1923山椒魚(さんしょううお)(井伏鱒二いぶせますじ)1926伊豆の踊子(いずのおどりこ)(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昭和時代(しょうわじだい)1929夜明け前(よあけまえ)(島崎藤村しまざきとうそん)1930測量船(そくりょうせん)(三好達治みよしたつじ)1935雪国(ゆきぐに)(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936風立ちぬ(かぜたちぬ)(堀辰雄ほりたつお)1941智恵子抄(ちえこしょう)(高村光太郎たかむらこうたろう)1943細雪(ささめゆき)(谷崎潤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1947斜陽(しゃよう)(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1949夕鶴(ゆうづる)(木下順二きのしたじゅんじ)1956金閣寺(きんかくじ)(三島由紀夫みしまゆきお)1960しろばんば(井上靖いのうえやすし)关于日本文学王朝文学摘自二月文学(1)王朝文学的先驱8世纪末,日本都城由平京城(奈良)迁往平安城(京都)以后,直至12世纪后半叶武士政治势力抬头,以此地为中心推行政治,以皇室为中心的贵族社会盛极一时。

鄂州艺苑绽奇葩

鄂州艺苑绽奇葩

鄂州艺苑绽奇葩奇妙的铜镜铭⽂鄂州,是楚⽂化发源地之⼀。

由于楚国和三国孙权建都,留下了⼤量的⽂化遗产(出⼟⽂物)。

经考古发现,鄂州是古代四⼤制镜之乡之⼀(其他为徐州、洛阳、绍兴),故被称为“古铜镜之乡”。

铜镜是古⼈照容颜的⽇⽤器,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为鉴,可明得失。

”从青铜时代开始直⾄清代中期,铜镜才逐渐被进⼝的“西洋镜”(即今天的⽔银玻璃镜)代替。

鄂州铜镜历经了战国到明清10余个朝代,约2400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铜镜铭⽂书法,可算是中国书法园地上的⼀朵奇葩。

古代鄂州,铜的⼤量开采,使铜镜的制造具备了优良的⼟壤。

到了东汉中期及三国时期,鄂州已有数⼗家⼯匠或作坊铸造铜镜,规模空前,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铸镜中⼼。

新中国成⽴后,鄂州先后征集、发掘、收藏战国、两汉、三国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青铜镜600多⾯。

这些铜镜的铭⽂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成为古代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镜⼦。

西汉时期的主要镜类为⽇光镜、昭明镜等,铭⽂为“见⽇之光,天下⼤明”等,字间有装饰性的“e”或“⽥”字等图案,如“⽇光昭明重圈铭⽂镜”,内圈铭⽂⽈:“见⽇之光,长⽏相忘”,外圈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乎⽇⽉,⼼忽⽽愿忠,然雍塞⽽不泄”,内圈字间饰有“e”字图案,铭⽂字近古籀,线条含韧清劲,且带有明显的⾪书⽅折意味,也极具装饰性。

到了东汉,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镜铭⽂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国家和平安宁,⼤地主阶层加官进爵的思想在铜镜铭⽂上得到很具体的体现,如很多铜镜铭⽂中出现的“位列三公”、“三公九卿”、“君宜⾼官”,鄂州滨湖路出⼟的兽⾸镜上的“宜王侯、君宜官、乐未央、⼤吉祥”等;另⼀⽅⾯由于国⼒强盛,征战频仍,⼤批的劳动⼈民被迫离乡服役,渴望和平的呼声在铜镜上也有很明确的反映,像鄂钢⼯地出⼟的青盖蟠龙镜的“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民息,胡虏兮。

”之类的铭⽂直接反映了这⼀状况。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魏碑书法比较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魏碑书法比较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魏碑书法比较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魏碑书法比较作者:余清源徐中德【摘要】张裕钊、赵子谦、包弼臣三人均是晚清重要的碑派书家,在魏碑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书法界对他们的评价褒贬各异。

本文试图追索三人魏碑书法的来龙去脉,分析比较他们在探索、创新方面的得失及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以期对当代书法有所补益。

【关键词】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晚清魏碑书家生平书艺影响一引言清代碑学兴起,引发了一场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复古革新运动。

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二王主导的帖学书风一统天下,书法审美以书卷气为核心,崇尚典雅、冲和、蕴藉,历代书家孜孜矻矻、穷经皓首,将帖学精华挖掘殆尽。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

清代初期,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如傅山、郑簠、石涛、金农等,就在碑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到了清代中叶,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碑派书法家和理论家与保守的帖学卫道士们展开激烈的博弈,以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书法家横空出世,加之阮元、钱泳、包世臣等著书立说,广宣碑学,于是碑学日渐盛行。

在这股大潮中,人们发现,书卷气并不是书法审美的唯一标准,唐以前那些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字(大小篆、金文、汉碑、魏碑、砖瓦文字等)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趣味,也很具观赏性。

这些文字洒脱不羁,既不失篆分遗意,又有刀刻斧凿、风雨剥蚀的效果,充满高古质朴、苍茫浑厚的气息,即所谓金石气。

从此,金石气取得了与书卷气相抗的地位,并体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清代晚期,康有为不满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将北碑南帖相提并论的观点,著《广艺舟双楫》,竭力宣扬尊魏卑唐的思想,认为北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康有为把崇尚魏碑的书学主张推向极致,促使碑学发展更加蓬勃,“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广艺舟双楫》。

张裕钊魏碑书法

张裕钊魏碑书法

张裕钊魏碑书法张裕钊(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张裕钊魏碑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张裕钊魏碑书法欣赏:张裕钊人物简介: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

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张裕钊像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

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

这就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后来自辟蹊径、突破藩篱的书学独创精神。

道光18年(183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26年(1846),于湖北乡试中举。

道光30年(185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

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

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

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

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

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

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

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半职。

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

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

直到光绪18年(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

1894年正月十四日,于西安寓所逝世。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姚雪臣、朱铭盘,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

许多门生后来成为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在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书法家宫岛咏士简介
宫岛咏士,(1867-1943)日本书法家,名吉美,号勖斋,通称大八,又称宫岛大八,日本国米沢(即“米泽”)市人。

父宫岛吉久(又名宫岛诚一郎,字栗香)为米泽藩士。

明治初结成兴亚会,为贵族院议员终。

1884年,宫岛咏士在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科毕业。

1887年赴清,师从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

随至武昌、西安,张裕钊为曾国藩高足,以北碑书法闻世。

宫岛咏士学得精义,1894年回日本,开中国语塾归咏舍,后改善邻书院。

以院长终。

曾为东京大学、东京外国语学校讲师。

1887年,宫岛咏士之父宫岛诚一郎,笃学工诗,因与张裕钊友善,命19岁的宫岛咏士到中国保定莲池书院从张裕钊学习。

当时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关系紧张,因此张裕钊最初并不太愿意接受这名东洋学生,就回答说学额已满,须等来年正月方能人学,而本人因年纪老迈,又兼书院事务繁多,而且每日都须授课,只能给大八指点书中的疑难和批点诗文;如果大八急于入学,府中另有许多良师,可以代为转托。

宫岛大八表示,他此次来就是因为慕张先生之名,专为从教于张先生的门下。

张裕钊被这个日本青年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就答应收他为徒。

此事经过请示总督,得到李鸿章的批准。

宫岛大八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于农历六月三日行拜师礼,正式在莲池书院人学。

为了便于与中国学生交往和表达自己向学之心,他还穿起中国服装,在脑后梳了发辫。

1888年9月,李鸿章为了安排张佩纶来莲池书院当院长(当时张佩纶因福建水师和马尾船厂被法国舰队毁灭一事被革职充军,期满回京),有意让张裕钊返鄂另就。

张裕钊愤而离去。

张裕钊回到武昌,任江汉书院院长,中间有一段短时间兼掌经心书院。

后因湖广总督张之洞待他礼貌不周,张裕钊以他狷介的个性不
能随时俯仰,在武昌仅两年又改就襄阳鹿门书院。

不久,又西入关中,在他儿子的官所度晚年。

张裕钊离开保定后,宫岛追随他先后至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后为办婚事暂时离开张裕钊。

当他再回襄阳时,听说老师迫于生计,不得不到西安住在其长子张沆的官舍中。

宫岛大八毅然决意溯汉江北上而人陕西省。

在严冬时节翻越秦岭,经历了百里艰辛路程,才得与老师重逢。

宫岛从此成了张裕钊一家之成员,日夜相随老师于笔墨之间。

如此过了一年有余,张裕钊不幸病倒,不久与世长辞。

此时宫岛咏士护理医药,以至殡葬诸端,莫不尽力。

服丧后,甲午战争爆发,归国。

宫岛咏士东归后,创善邻书院,专力于中国语之教育,人才辈出,成为日本的一代学者宗师,于中日友好事业亦多有建树。

他还把张裕钊的书法艺术广为传授,在日本形成了张氏书法流派。

张裕钊与宫岛咏士的师生之谊后来又发展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1986年8月20口中日民间团体共同建造的“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在保定古莲花池揭幕,1994年10月9日“张裕钊宫岛咏士师生纪念碑”又在湖北鄂州市揭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