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
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的历史故事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金石铭文,到现代的印章文化,篆刻一直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字和艺术的追求。
以下是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篆书则是最早的字体之一。
篆刻最早起源于商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篆刻主要是用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用以记录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
在秦汉时期,篆刻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书法和绘画一样受到重视。
篆刻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中国篆刻艺术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后世篆刻家的楷模。
宋代的赵孟頫更是将篆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篆刻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个时期,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书法和印刷等领域。
明清时期,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的高启是篆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篆刻技巧和创作风格上作出了很多创新。
清代的郑板桥则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成为了篆刻界的一代宗师。
在这个时期,篆刻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而是涉及到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篆刻艺术逐渐式微。
然而,在一些艺术家的努力下,篆刻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现代篆刻家以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将传统的篆刻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篆刻的历史故事中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古代的王羲之、赵孟頫,还是现代的郑板桥、许渊冲,他们都用自己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篆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记录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篆刻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中国篆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
它是一种以刻划篆字和印制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篆刻文化的基本知识:篆刻的历史篆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之一,起源于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篆刻经历了许多时代和风格的变迁,包括秦汉时期的大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篆、隶书的发展等。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篆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砚台和印章。
刻刀是篆刻家刻划篆字的主要工具,有多种不同形状和尖锐度的刻刀可供选择。
砚台是篆刻家用来磨墨的工具,通常由石头制成。
印章则是篆刻的成果,用以印制篆刻作品。
篆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篆刻被视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作品以其精妙的刻划技巧、富有节奏感的字体、独特的印章造型和深远的主题内涵而备受赞赏。
篆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在历史和现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从古代帝王贵族到现代篆刻家,篆刻工艺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不断演化和创新。
同时,篆刻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文化艺术教育、文物保护和印章制作等。
篆刻的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收藏。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篆刻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篆刻作品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重要一角,许多收藏家对于优秀的篆刻作品趋之若鹜。
总结:中国篆刻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赏。
通过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篆刻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能有所不准确,所述位置的真实性请自行确认。
关于篆刻的资料

关于篆刻的资料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刻刀在印章上刻字、刻图案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关于篆刻的一些资料:
1. 篆刻起源于商代,经过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篆刻艺术。
2. 篆刻的刻刀分为笔刀、刻刀和刮刀三种,常用的材料是水牛角、牛骨、象牙等。
3. 篆刻作品的分类有印章、题记、对联、书法作品等。
其中,印章是最具代表性的篆刻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官方、商业、文化、艺术等领域。
4. 篆刻艺术家要求具备精湛的刀法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创作能力。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篆刻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李阳冰等。
5. 篆刻作品的鉴赏要素包括印章的形状、字体的笔画、布局的空间感、气韵的把握等。
篆刻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还包括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方面。
总之,篆刻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继承、传承和发扬的传统艺术形式。
- 1 -。
古代篆刻的故事

古代篆刻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篆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本文将带你探索古代篆刻的故事,了解篆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印章的起源古代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开始使用印章来表示身份、地位和所有权。
印章最初是用兽骨、石头或青铜等材料制成的。
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印章上刻写文字,形成了最早的篆刻。
二、篆刻艺术的发展自秦汉时期以来,篆刻艺术逐渐成熟,并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
秦朝的大篆和汉朝的小篆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件和印章上,成为统一文字的工具。
随后,隶书的出现使得篆刻艺术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三、篆刻与文化篆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通过文字和图案的组合,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
从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例如,在明清时期,很多篆刻作品都表达着人们的忠诚、勤政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四、篆刻名家及其故事古代篆刻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为后来的篆刻艺术家们树立了榜样。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李白、王羲之、石涛、郑板桥等人。
李白被誉为“酒仙”,他的酒篆以及那些富有气势和刻意的笔画使他的作品成为篆刻艺术的标杆。
而王羲之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五、篆刻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篆刻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与传承。
现代的篆刻已不仅仅局限于印章和字画,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将篆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更多样化、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篆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结语古代篆刻是一门源远流长且蕴含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
篆刻作品通过独特的刀法和笔法,传递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篆刻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的历史故事一、篆刻的起源与发展1.篆刻的起源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篆刻技术。
当时,篆刻主要用于制作印章,作为身份凭证和政治象征。
随着历史的推移,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2.篆刻的流派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篆刻艺术涌现出许多流派,如战国时期的楚国篆刻、秦汉时期的篆刻、六朝时期的篆刻等。
每个时期的篆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近现代以来,篆刻艺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篆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等。
二、篆刻的艺术特点1.篆刻的工具与材料篆刻艺术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印床、砂纸等。
材料方面,篆刻主要采用的石材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此外还有象牙、牛骨、陶泥等。
2.篆刻的技法与审美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阴刻、阳刻、双钩、单刀、圆朱文等。
在审美方面,篆刻讲究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字体工整、刀法流畅。
一件优秀的篆刻作品,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著名的篆刻家与作品1.古代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如唐代的虞世南、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他们的篆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现代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的篆刻作品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为世人所称道。
四、篆刻的鉴赏与收藏1.篆刻的鉴赏要点鉴赏篆刻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布局是否合理、字体是否工整、刀法是否流畅、石材是否优质、寓意是否深远等。
2.篆刻的收藏与保存篆刻作品的收藏与保存要注意防潮、防晒、防磨损。
可将篆刻作品放入锦盒或透明塑料盒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五、篆刻的学习与传承1.篆刻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篆刻,首先要了解篆刻的历史、流派、技法等基本知识。
然后通过实践,掌握篆刻的刀法、布局等技巧。
多观摩名家作品,参加篆刻展览,向名家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
2.篆刻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篆刻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关注。
篆刻的历史

篆刻的历史中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
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
你猜到它是什么?对了,它就是篆刻。
篆刻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书法和锈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一般来说,印文分为两种:白文和朱文。
白文即在行刀时把字的每一笔划全部刻掉,使其字凹下,印面凸出,这样打出印来就是红底白字;朱文又称赤文,显而易见,就是白底红字,篆刻方法与白文相反。
印文因形式不同,风格也各有千秋。
白文,浑厚平整而庄重;朱文,清新秀雅而生动。
所以篆刻以前要根据文字和本人的思想意图设计印稿,决定印文形式。
初学者可以繁字刻白字,简字刻朱文,酌情处之。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林”(即玺)。
战国时最为盛行,有官玺、私玺、吉语玺等,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为“古玺”。
秦统一天下后,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信称“钵”,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
印章发展于秦汉时期。
秦以前印文主要是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后,就改以小篆为主。
质地一般为铜玉。
印有多种风格,结构精妙。
到了汉代,印章达到了一个新的兴旺的时期。
平均式印文是当时最为突出的形式:每个字占有同等大小的空间,全印整齐匀称,四平八稳,苍劲自然,笔法平直方整。
这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起来的。
我国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说:“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鑫,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隋唐时期,印章走了一段弯路。
宋元以后,由于书画的繁兴,才逐渐为贵族阶级所重视,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
在唐宋法贴、书画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
从而使印章开始从实用走向艺术的道路。
刻印取用的材料为金属、兽角、象牙、玉等硬质材料,直到元末画家王冕创用了青田石刻印,才逐渐改变了书家篆印、刻工刻印的历史,这是篆刻历史上的又一变革。
篆刻发展史

篆刻发展史
一、起源与背景
篆刻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商周时期,当时主要用于王公贵族的印章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普及,发展至秦汉时期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印章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篆刻技艺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二、发展历程
1. **战国时期:金石艺术**
在战国时期,金石成为主要的篆刻材料。
此时的篆刻艺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2. 秦汉时期:刻章艺术的成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印章成为权力的象征。
汉代,私印开始流行,其风格更加多样,技艺也更为精湛。
3. 唐宋元明清:技法与风格的演变
唐宋时期,篆刻艺术开始与书画相结合,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元明清三代,篆刻技艺日趋成熟,出现了如赵孟頫、文彭等篆刻大师。
4.现代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篆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现代篆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融合各种现代元素,使篆刻呈现出多元化风格。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为篆刻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明清以前简答:明清论述:印论(交代思想及演变过程或阐述内容并进行解释)印章:作者、释文、风格或流派各时期篆刻特点:秦代玺印的特征:1、①出现了明确的等级观念。
秦始皇称玺、玉材;臣民称臣、铜质。
②方印施以田字格,半通印施以日字格。
③绝大多数为阴文凿刻,极少数私玺例外。
2、①多为凿刻所以呈现出的变化不同②印文发生隶变新莽时期的篆刻特点:1、官印的风格向精巧发展2、武帝时出现5字印,在新莽时代得到普及3、发展出6字印、多字印魏晋时期的篆刻特点:1、由官名、地名印可知印主人身份2、凿印多、铸印少3、出现套印、多面印4、悬针篆入印5、东魏、北齐出现楷书入印6、出现钤印于书画作品之上(朱文印)唐宋官印的特点:1、官印尺寸加大而主要制成朱文2、5-6cm见方、3、用九叠篆以显官方权利的威严4、由于官印要上交、存留较少5、在印背上出现年号、款识6、出现楷书、隶书入印的现象元代文人篆刻艺术的特点:1、宗汉审美观的确定2、使印章成为中国书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3、印材的开拓4、自书自刻文人篆刻家的出现5、印章文字内容的文学化6、由集古印谱向篆刻家创作印谱的转化。
为明代文人流派篆刻艺术走向高峰铺平了道路。
元代官印与花押印的特点:1、模仿中原的官印,以八思巴文篆刻,加上一个宽厚的外框2、上为姓下为花押的二字长方形印,皆为朱文明代篆刻的总体特征:1、晚明篆刻的勃兴与发展2、印谱的大量出现3、印材的革命4、五大流派:三桥派、雪渔派、泗水派、朱简、汪关文彭同期文人篆刻家:1、文徵明的学生,均为苏州人。
如王守、王宠。
2、直接受文彭影响的文人篆刻家如许初、王梧林。
3、在文彭时代还是青年,身份低微,得到文彭的教诲,如何震、苏宣。
早期风格与文相似人物代表及明清各流派:元: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在书画上提出:“贵有古意”。
著有《印史》(集古印谱)。
“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奠定了印宗秦汉审美观的基础。
吾衍:(1268—1311),又名丘衍,字子行,号竹房、贞白,开化人。
嗜读古书,通经史百家;熟谙音律,听击钟镈,能明辨宫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
著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印章艺术的专论《三十五举》。
前17举为写篆,后18举为设计印稿。
朱珪:字伯盛,昆山人。
久有悟于石鼓、绎碑之法。
工古篆、籀,精于六书之义。
读书十年不下楼。
杨铁崖为撰方寸铁志。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
用花药石治印。
明:文彭与三桥派:(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长州人(今江苏苏州)。
何震与雪渔派:(1522~1604) 字主臣、长卿,号雪渔。
1、初师文彭,仿汉凿印一路自成面目。
2、成熟期作品以冲刀为主3、后人将其印风归为猛利一路4、首创在单刀侧锋刻制边款,生动、泼辣,为后世楷模。
5、雪渔派:吴忠、胡正言、杨长情、邵潜等。
苏宣与泗水派:(1553~1626后)明代著名篆刻家,五大家之一。
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朗公,新安(治今安徽歙县)人,师从文彭学习书法刻印。
1、印作多取法汉铸印的特色2、篆书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幻多端,要以归于浑朴典雅。
3、边款以单刀刻草书,纵横奔放,展现雄放的艺术个性。
4、朱简《印经》中称苏为“泗水派”,认为影响主要在苏州、松江、嘉兴一带。
受其影响著名的有程远、何通、姚叔仪、故齐云等。
朱简:(1590—1611)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
与之交游的以吴地文人为主。
与赵宦光、李流光等交往过密。
被董洵称为明第一作手。
风格特点:1、印论的价值很高①是首位从古印中判断出先秦印的篆刻家②在《印经》中第一次建立印章艺术流派说③其鲜明审美观阐述了以刀法展现书法美的“笔意表现论”2、以赵宧光草篆入印,以刀表现写意风的篆书笔意3、以短刀碎切之法表现笔意的厚重及苍茫之美感汪关:字尹子,歙县人。
风格特点:1、受吴门印风影响颇深,继承文彭的典雅平和的气息。
2、取法甚广:古玺、秦汉印、圆朱文等3、尤以汉印功夫下得最深4、篆法严谨,用刀挺洁、稳健,布白则停匀而富有变化清: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野全道者、江东布衣,明末诸生。
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歙四子:程邃、汪肇龙、巴慰祖、胡唐或巴慰祖、胡唐、董洵、王振声四凤:高凤翰、沈凤、高翔、潘西凤有《四凤楼印谱》一册邓派: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又号完白山人客居梅镠家八年。
其特点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初学何震、苏宣、梁千秋等。
他以汉碑入汉印。
刻印白文用汉而朱文必用宋。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
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
原名廷飏,字熙载。
吴昌硕曾说:“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咨(1813~1858)清代官吏、书画篆刻家。
字圣俞,又字哂予,号适园,江苏常州人。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
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等。
当时海上三任、虚谷、蒲华等人用印多出于其手。
浙派:西泠八家: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署钝丁、梅弄、清梦生、玩茶翁、胜怠老人、孤云石叟、丁居士和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
篆刻成就极高,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之长,参以隶意,用切刀法刻印,别具面目,为“浙派”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
书法分隶皆入古,篆书尤妙。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
因得到汉“蒋仁”铜印而效汪关之例改名,更号山堂、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人。
尤善治印,印风、刀法苍劲简古,篆法静穆洗练,较丁敬则稍趋工整,形式亦少变化,故章法上看来更为纯熟。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浙江仁和人。
抚印为丁敬高足,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
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
奚冈(1764—1803),初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蒙泉,别号奚道人等,浙江钱塘人。
祖籍安徽歙县,从小随父亲寓居钱塘。
在篆刻上,他宗法秦汉古印,推崇丁敬,笔法拙中求放,布局善变,古朴雄健,并善用切刀,领浙派篆刻阳刚风气之先。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人。
出生于金石世家,收藏颇丰,喜作兰竹,篆书得李阳冰神韵,遒劲工挺,篆刻取丁敬及汉印法,典雅工致,增益修饰,和陈鸿寿年龄仿佛而结为至交,并称“二陈”。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曼寿、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
拔贡,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等。
陈鸿寿好金石碑刻,收藏甚富;又以制作紫砂壶著名,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篆刻宗法秦汉玺印,旁及丁敬、黄易诸家,与陈豫钟齐名。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人。
长于金石之学,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以陈豫锺为师,兼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
钱松(1818—1860),本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晚号未道士、西郭外史,浙江钱塘人。
篆刻法丁敬、黄易和陈鸿寿诸家,后复归秦印,尝摹汉印二千余方,广收博取,融会贯通。
其作品章法出新,而刀法则能总结前人经验,以切中带削的方式表现出线条的立体感,在“西泠八家”中有开宗立派的面貌,吴昌硕亦受其影响。
著有《铁庐印谱》。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等。
以印外求印为宗旨,广泛吸取出土的金石文字资料,并直接入印。
三个典型面目:1、以自家风格篆书入印的圆朱文和白文印2、从浙派仿汉一路开出,又吸取汉玉印,凿印之特色所刻的白文印。
3、印外求印,将一切印外的金石文字大胆入印黄牧甫与黔山派:(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别署黟山人。
曾在吴大澂门下,主持广雅书局经籍校勘。
他早年取法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以及赵之谦。
他吸取赵的印外求印以及工致一路并专一光洁之美。
黔山派:曾大壮、李尹桑、邓尔雅等。
吴昌硕与吴派:他初学浙派,继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
又能融浙、皖两宗而出入秦汉印中,中年后风格日益鲜明,富有笔意表现出浓重的墨趣和金石气。
深悟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之理。
吴门:赵石、赵云壑、陈师曾等。
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丁仁、吴隐、叶铭等印论:宗汉审美观:1、起于元代初年,出现了赵孟頫《印史》,第一次从理论上确立宗汉审美观,称汉魏印古雅,有典型质朴之意,把传统的古质今妍观引入印学。
2、吾衍《三十五举》从设计印稿提倡汉印,把印章法称为古法。
3、隆庆、万历年间《顾氏印薮》的大量刊行,普及了秦汉印的知识,加上由此而兴起的仿汉热使宗汉审美观更加得到巩固。
4、从此成为明代至今的印章领域的审美观。
笔意表现论:1、周应愿在《印说》中提出:“玉人不识篆,往往不得笔意,古法顿广,所以反不如石刀易入,舒展随我。
”“夫刀法贵明笔意,盖运刃如运笔”2、笔意表现论的主要阐发者,当推朱简。
3、笔意表现论还在朱简的品印标准中强烈的反应出来。
印从书出论:1、邓石如是一位代表人物2、印从书出论可视为明代笔意表现论和历代印人重视书法之思想的拓展。
3、魏稼孙印从书出论的核心内容,既是以有个性的篆书去突破前人的藩篱,故后世又有这一观点为已书入印论。
4、邓石如之后,有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珺实践了印从书出这一艺术主张,以书风与印风相统一而名世,并且创作出各不相同的新风格。
印外求印论:1、赵之谦在他的印款上尽兴地阐发自己于印外金石文字资料中获得的无穷趣乐,并得意地声称用这种方法“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第一门户”。
2、赵之后,黄牧甫、吴昌硕、简经纶等皆为印外求印的高手。
3、印外求印的理论,尽管赵之前有阐发,甚至可上溯到吾衍的论述,但真正从理论上提到印内与印外概念的当从赵之谦始,他在《苦兼室论印》中说:“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
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
4、到清末、民国初年的叶铭,则高度概括赵的经验,并明确提出印外求印理论。
5、印外求印论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并成为晚晴以来印坛的重要美学观一直影响至今。
其他:1、汉武帝时期出现5字印,并出现“章”,并有“印”“章”二字连用的现象。
2、骑缝印:打在纸与纸之间3、在宫廷里的鉴藏印始于唐、盛于宋4、最早一方文人斋、馆、阁、堂的印章:端居室5、北宋杨克一集成《集古印阁》6、王俅约在南宋初年著有《啸堂集古录》,其中收了37方古印7、圆朱文:又称元朱文。
用典雅流丽的小篆篆刻,线如玉箸,圆润挺劲,古雅清逸。
8、明代印章理论的开创者:周应愿《印说》是一部印论专著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