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宋)释梦英篆书千字文.pdf(清)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pdf(清)赵之谦篆书铙歌.pdf1-古玺技法解折.pdf10-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11-古印陶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pdf12-鸟虫篆印技法解折.pdf2-秦印技法解折.pdf2009年秋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pdf2012吴颐人艺术展.pdf2012年西泠印社春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欣赏.pdf 3-汉印技法解折印.pdf4-元朱文印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6-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7-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8-吴昌硕印作技法解折.pdf9-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中国的印章与篆刻].王志敏.扫描版.pdf[古玺汉印集萃].pdf[篆刻十讲].赵熊.扫描版.pdf[统元楼印谱(上)].李兆生.扫描版.pdf[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汪星燚.扫描版.pdf★浙派篆刻.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琼苑揽胜:故宫御园胜景印谱》.pdf《西泠后四家印谱》1982.pdf《西泠四家印谱》1979.pdf《赵之谦印谱》1979.pdf《钱君匋藏印谱吴昌硕》1998.pdf《钱君匋藏印谱赵之谦》1998.pdf《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exe【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罗福颐.主编.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丁吉甫印选 .pdf丁敬印集(模糊).pdf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先秦玺印.pdf中国十二生肖印谱.pdf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黄牧甫流派印风.pdf中国历代篆刻精品100件赏析.pdf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8 徐三庚.pdf中国篆刻大辞典.pdf中國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畫.pdf临摹汉印的目的.pdf乔尼陶印展.pdf书法.篆刻-篆书百家姓.pdf二十世纪篆刻名家作品选.pdf云峰印社书法篆刻.pdf以文会友-武陵老井近作28方.pdf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pdf先秦玺印.pdf关外瘦马 [追梦敦煌肖形印20方].pdf写意印风.pdf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篆刻篇.pdf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pdf十钟山房印举.pdf十钟山房印举2版.pdf单晓天印集.pdf南京印社闲章艺术精品展.pdf南海遗珠印谱.pdf印学史[沙孟海].pdf印苑巨匠钱瘦铁 [韩天衡].pdf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汉印 .pdf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古代玺印选.pdf古图形玺印汇.pdf古玉印集存.pdf古玺文编.pdf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古玺汉印集萃.pdf古肖形印臆释.pdf古陶文汇编.pdf叶潞渊[潞翁自刻百印集].pdf名家篆刻作品赏析吴昌硕.pdf名家篆刻艺术赏析李叔同.pdf听天阁印话.pdf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印章原石.pdf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吴昌硕刻田黄自用印.pdf吴昌硕印存-原石精拓.pdf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pdf吴昌硕篆刻精品选.pdf吴湖帆常用印谱.pdf吴熙载印集.pdf吴让之印存.pdf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周南海篆刻[心经]水晶系列.pdf图说中国书画装裱.pdf图释古汉字.pdf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增补徐三庚印谱.pdf增补钱松印谱.pdf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大千印留.pdf大康印稿.pdf天津博物馆藏印.pdf姓氏押印汇集.pdf孙慰祖印谱.pdf孙慰祖的印中岁月.pdf安持精舍印冣(上海美术).pdf安持精舍印冣.pdf安持精舍印赏.pdf封泥汇编-福庵.pdf小林斗盦先生遗作展暨怀玉印室藏印展.pdf 履盦三代朱迹.pdf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峄山碑.pdf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峄山碑及其笔法.pdf常见印石石种简介.pdf式熊印稿.pdf张邯遗朱.pdf当代篆刻选第一集.pdf徐三庚印谱1993上海书店出版社.pdf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心经印集.pdf心经边款.pdf意在全神-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pdf我在故宫七十年.pdf战国文字编.pdf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战国鉩印分域编.pdf批量提取文件家夹名称(文件树).bat掌上金石大字典.CHM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敔堂印稿60件.pdf文件树.txt新印谱革命样板戏唱词选刻[1972年版].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pdf 方去疾编胡钁印谱.pdf施晓峰篆刻网络展(1).pdf日本篆刻家作品联展.pdf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金石.pdf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朱复戡[静戡印集]民国商务版.pdf朴堂印稿.pdf李平篆刻精选_2006.pdf来一石先生篆刻.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存].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pdf来楚生印稿.pdf来楚生印谱.pdf来楚生印集.pdf来楚生白文印留红图示法分析.pdf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桂建民篆刻与杂谈.pdf梅斋鸟虫皕印.pdf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邓散木).doc汉印印谱.pdf汪关印谱.pdf沙孟海兰沙馆印式.pdf沙孟海印集.pdf沙文若印集.pdf沙村印话-沙孟海.pdf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沧海印社为中国奥运冠军治印].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潘方尔印谱.pdf玉印集存.pdf王国维考古学文辑.pdf王福庵印存.pdf王福庵印集.pdf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甲骨学文字编 .pdf福庵印缀.pdf秦印文字汇编.pdf童衍方篆刻作品选.pdf简琴斋印存.pdf简经纶(琴斋)治印108方.pdf箫汉刻心经.pdf篆刻-精品欣赏2(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3(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彩图精编版).pdf篆刻五十讲-吴颐人编著.pdf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篆刻刀法常识.pdf篆刻印史编年.txt篆刻字形字典1992年.pdf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篆刻技法图典.pdf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pdf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粤港澳台·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pdf精品汉代官印263方.pdf精品汉代私印387方110414.pdf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罗福颐印选.pdf老井篆刻《心经》2011.pdf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畫.pdf茅大容印集.pdf茅盾笔名印集.pdf萍斋篆刻.pdf蒋维崧印存.pdf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西夏官印汇考.pdf西泠八家印选.pdf西泠八家原石高清网络展.pdf西泠印社 [总第三十一辑-战国秦汉封泥文字研究专.pdf 西泠印社-中国国石及历代印谱专场展].pdf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印谱.pdf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西泠印社藏近代篆刻名家印章选拓初集.pdf西泠四家印谱.pdf西泠新晋社员推荐—沉慧兴.pdf说文解字(检字版).pdf说文解字与篆刻艺术.pdf负翁印痕.pdf赵之琛印集.pdf赵之谦印章.pdf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赵之谦篆刻原石.pdf赵叔儒印存.pdf赵叔孺印存.pdf赵古泥印谱.pdf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迎香港回归百印集.pdf近现代名家篆刻.pdf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临摹教程.pdf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金文大字典.pdf金文编(四版).pdf金铁丹心-海上八家篆刻展.pdf鉴印山房藏印.pdf鉴识田黄.pdf钱君匋 [长征印谱].pdf钱君匋[丁卯印存].pdf钱君匋作[鲁迅印谱].pdf钱君匋巨印长跋选.pdf钱君匋精品印谱.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选[乙之卷].pdf 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特展.pdf陆康[吉印祥语].pdf陆康[鸟虫篆印心经].pdf陈大中三湖精舍藏古铜印.pdf陈巨来 [安持精舍印冣].pdf陈巨来印选.pdf陈巨来印集.pdf陈巨来原拓印谱选.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 .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pdf陈巨来治印墨稿.doc陈巨来治印墨稿.pdf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陈师曾印谱.pdf陈茗屋[茗屋扶桑留痕].pdf陈茗屋印集.pdf陈茗屋近作展.pdf集古珍赏.pdf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韩天衡书法篆刻作品精选.pdf韩天衡作品欣赏.pdf韩天衡鸟虫篆印.pdf韩登安[西泠印社胜迹留痕印谱].pdf韩登安印存.pdf饕餮藏官印.pdf香山非鱼[古琴名曲九方].pdf马一浮篆刻.pdf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黄士陵篆刻[心经].pdf黄山七十二峰印谱.pdf黄山胜迹印痕.pdf黄牧甫印存 [西泠印社版].pdf黄牧甫印聚[丁丑辑本].pdf黄牧甫印谱(西泠印社版).pdf齐白石[借山馆印存].pdf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齐白石印影.pdf齐白石印艺.pdf齐白石闲章.pdf齐白石闲章精选.pdf├─印章普(善本)《古今印则》.四卷程远摹选.项梦原校.明万历.pdf九成宮醴泉銘.魏徴撰.欧陽詢書.pdf二程印谱.pdf何震——雪渔印谱.pdf印谱.pdf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何昆玉辑.吴大澂鉴定.pdf吴氏印谱.吴睿.万历茅一相刻.欣赏编本.pdf宝砚斋印谱.清.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钤印本.pdf宣和集古印史.明.来行学编.八卷.明万历时期钤印.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pdf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甘氏集古印正.02.pdf甘氏集古印正.03.pdf登安印稿初集.pdf缶庐印存二集原拓.pdf缶庐印存初集原拓 .pdf能尔斋印谱.六卷.清.钱桢辑.清康熙时期钤印本.pdf问经堂印谱.三集.十二卷.清.包桂生.鉴藏.清咸丰元年蓝印朱色钤印本.pdf集古印谱.6卷.王常编.顾从德校.明万历3年.武陵顾氏芸阁刊朱墨印刻本.1575年.pdf集古印谱.pdf飞鸿堂印谱5集40卷.pdf明版《学山堂印谱》明版《学山堂印谱》0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8.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9.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0.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8.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19.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0.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1.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2.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3.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4终.pdf └─集古印篆古籍字典(善本)集古印篆1.pdf集古印篆2.pdf集古印篆3.pdf集古印篆4.pdf└─邓散木邓散木[一足印稿].pdf邓散木印谱.pdf邓散木印集.pdf邓散木原拓印稿.pdf邓散木篆刻北京工艺本.pdf。
篆刻杂议:李流芳的一句印论

篆刻杂议:李流芳的一句印论李流芳放到明代的大篆刻家群里,是个不显眼的人,因为明代篆刻界也还是有些开宗立派的大宗师的,文彭、何震这样的鼻祖级先不论,开工整光洁印风的汪关,开切刀刀法的朱简,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值得我们学上好久,如果说《汉书》可以下酒,这些大师的轶事,想必足可供我们艺余的谈资,但李流芳说过一句话,却对我整个学印生涯启发蛮大,于是今天扯出他来,说说。
百度百科介绍李流芳是这样写的: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
除了他那一堆文人雅号外,是几个关键词,安徽歙县人,侨居上海,明代,诗人,书画家,但他的篆刻才能几乎不被人提及,其实,这位大神是一位真正的篆印大师,又是个实实在在的性情中人。
我们看这一幅图:(道光年间的一幅画的《吴郡名贤图传赞》局部)画中中间坐的是唐时升,前排立着的是李流芳,后面那个年轻人大家一听名字就震惊了,他就是徽派的创始人程邃。
显然,程邃那个时候还算年轻,李流芳跟他们还是一块玩的。
另外一个人,可能是娄坚,这画中的四位就是著名的“嘉定四先生”。
程邃比李流芳大10岁,据李流芳老年回忆,说起篆刻:“余少年时游戏此道,偕吾休友人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今渐老,追忆往事,已如隔世矣。
”刻印刻到兴奋之时,叫啸之声不绝,可见他也是沉浸其中且十分快乐的。
今天要说的是李流芳的一句话是这一句:“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
三桥、雪渔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意矣。
”显然,说这句话时,李流芳已经完成了他的篆刻理论,他认为,学习篆刻,不只仅仅“摩古为贵”,而最重要的“变化合道”,文彭、何震他们篆刻之所以水平高,是因为他们不完全照搬秦汉,而有秦汉印的意味。
这最后一句很重要。
“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意矣。
篆刻创作臆说

其 巨大贡献 在于 篆法 安排 上拉 开 了清代 中叶
流派篆刻 “ 印外求印 , 印从书出”的序幕 , 同时
也体现了他 的书法与篆刻之 间的关 系是 “ 书从
印入 , 印从书出” 创作思想 , 并且对篆刻艺 术发
展具有不 可磨灭的启示 。 当然刀法是篆刻 创作 中不 容忽视 的一步。 有人形 容 “ 刀法更难于 章 法” , 正如清代徐坚在 印戋说》中云:“ 章 法,
想的外化 。
最 后, 笔者再谈 到的是 做印法 。 做 印法应
用最 为高明之 人当数近 代吴昌硕大师 , 其高明 之处在于做不觉其做 , 却将 自然与美 的高度糅 合在一起 , 使做印法有 了自己鲜明的风 格和艺
术的现代 立场。 做 印的手段是 为体现作品的和 谐统一, 体 现出一种高雅 之趣 。 故 只要 能达到 我们所要追求 的目标 , 可不择工具 , 如通过敲、
三 嚣 】 会 _ L j 字 一
遇 之
形也 。 刀法, 神也。 形可摹 , 神不可摹。 ” 这句话 说出了刀法之 重要 。 但这 里我 们要想 到 , 古代
玺印绝 大部分 是铸 造的 , 无从谈 刀法 。 根据现
有的资料, 最早提 出刀法的是周公谨 , 其研究了 七种刀法。 清代 许容在 说 篆 中提 出了 “ 十三
篆刻创作臆说
◇ 戴武
印章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 早在 殷商 时期 就 作为权 力的象征 和 社会交往 的 凭信使 用。 在这个 时期 , 印章主 要以实 用为主 , 欣赏 次之。 但作为凭信 的印章与劳动工具的 戳子, 其在长 期发展中合流 , 成为印章绵延千年存 在 的基 础 。 秦之 后的 汉代 则是 一 个辉 煌 灿烂 的 时期 , 从汉初至武帝 时, 由于 统治阶 级采 取了
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

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引言自元明以降由文人篆刻名家所刊之印通常被冠以篆刻之名。
图形、抽象符号、异邦夷族文字作为入印素材在印史上早有涉入之先例,与实用官私印等一道被统摄于印章大概念下。
元末王冕之后印章材质由金银铜玉拓展至石材,文人篆刻艺术家摒弃轻技观念,饶有兴趣地以其特有的文人情怀参与印章物质实体即印石之印面篆刻、印侧边款镌刻,并将其思考与经验总结作出理论叙述。
印之边款于明季方兴,乃印面创作之延伸及补充。
印人借印款言事述志、托怀寄兴,一时一地之喜悲舒惨寓含其中;印人诗文书画之资质学养郁郁尽隐于内。
刀石之迹,正面而居,契合于碑铭刻石,墨拓之效,乌光灿然,近似于碑版法帖;而篆隶楷行草诸体均宜入款刊刻;刻款时以石当纸、以刀代笔,单刃双刀、钉刻划切,不假思索、从容挥运之情状类于书写,—款识源自于书,自不待言。
印论萌生于有元一代,相对书论而言,当属、晚起。
印论散见于古今印章专著、印谱序跋、翰札随感、印章款识、印人传记及印人论印诗之中,芜杂琐碎、藤蔓纠结。
无论古来识文擅书之士征引既有书论以评印立说,还是当代贤杰如韩天衡、黄悼等对论印著述倾力采掘爬梳,又将印史与书史横向交叉进行观照和阐发,用实际理论成果修正原有认识的偏陋,以设法营建印学学科独立的努力—两者之品评语汇、语义系统、阐述方式等皆从书论直接嫁接而来:印论与生俱有的后起性、移植性毋庸置疑。
篆刻艺术筑基于书法,是就以篆书为入印素材之印面镌刻、印款以及印论书论两者关系而言的。
本文仅拟论及印面篆刻方面,其余则另辟他文详述。
共同构成篆刻艺术之美的书法、刀法、章法是印面镌刻三要素。
其中章法对于整印形神之传达,无疑至关重要,失此难以成章。
印论史上关于章法之功用及其与书法、刀法二者关系的体察颇深,至于书法、刀法及相互关系之论述亦甚为精详,然而鲜见有文章从物质媒介角度出发,将“笔”与“刀”提升至文化与历史的高度加以阐发。
本文即试图以印面篆刻中书法、刀法之物质形器—“笔”、“刀”的文化地位与主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明清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因书法或刀法的侧重有别所导致之不同兴衰命运,对两者加以判析,从而突出强调书法对篆刻艺术的基础地位。
关于印章篆刻的书籍

以下是几本关于印章篆刻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印章篆刻的历史、技巧和艺术:
1.《篆刻大观》-陆游: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文人陆游所著的篆刻论著,对篆刻技法和艺
术价值进行了详细探讨。
2.《篆刻技法与作品选》-林天民:该书介绍了篆刻的基础知识、技法和篆刻创作的实
际操作,同时还包括了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欣赏。
3.《印章篆刻图典》-张惠元:这本图典收录了大量篆刻作品,包括印章、印谱和篆刻
家的名作等,适合用于学习和参考。
4.《印章篆刻艺术》-蔡瑞芳:该书介绍了印章篆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以及一些著
名篆刻家的传记和作品赏析。
5.《印章漫话》-李穹:这本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生动地介绍了印章的起源、文化内
涵和篆刻技法,适合初学者阅读。
6.《篆刻艺术与鉴赏》-梁宗岱: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篆刻的历史、发展、技法和艺术特
色,并通过鉴赏篆刻作品分析篆刻艺术的价值。
这些书籍涵盖了印章篆刻的不同方面,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对篆刻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欣赏优秀作品。
请注意,书籍的可用性可能因所在地区和语言而有所不同,你可以在当地的书店、图书馆或在线书店中寻找这些书籍。
中国篆刻的发展历史

中国篆刻的发展历史中国篆刻的发展历史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
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
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
清代末叶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
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
晚清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
只是赵之谦、胥伦、吴昌硕、黄士陵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创造性的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
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
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
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终于建树起赵派的格调。
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
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
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
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
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黄士陵、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
黄士陵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
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
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
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一页。
从印工到印人——篆刻家文化身份嬗变的历史考察

即为 “ 印曹” 主 管刻印之事⑥。 , 又据 《 汉书》 后
载 :“ 兰台 令史 , 六百 石。 本注 日: 奏及印工文 掌
《 杂阿 毗 昙心论 》卷中 , 有 “ 钤 永兴 郡印 ” 文 朱 方形 印 , 罗福 颐 先 生断 为 南齐 的 官 印 ( 参见 罗 福颐 Ⅸ 玺印 概论 》第5 , 古 页 文物 出版 社 18年 91
( 允善 相 印, 拜 , 许) 将 以印不 善, 使 更刻之 , 如此 者三 。 曰:“ 允 印虽始成而 已 被 辱。 问送 印 果 怀之而坠于厕。《 ” 者, 相印书》 日: 相 印法本 出陈长 文, 文以语 韦仲将, “ 长 印工 杨利从仲将 受法, 以语许 士宗。 以法 利
然天趣 ” 类的词 语来 品评印 章, 之 细审 之, 恐怕 更倾 向于 刻 印作 品 而发 。由印 章而 篆 刻 , 强调 了印 工们 “ 写篆 ” “ 刻 ” 和 雕 的动 作 , 具了知 兼 识性和技 艺件 的双重特 征。
术占吉凶, 十可中 八九。 仲将问长文 ‘ 从谁得
法 ’ 长 文日:‘ 出汉世 , ? 本 有相 印、 相笏经 ,
章 就 已钤 于 书画 。 如据 晚 唐张 彦远 《 历代 名画
二、印章之于鉴藏 与文人之于 印章
由于刻 印不像铸 印那样可 以通过 程式 化和
记》 记载 :
又有鹰经、 牛经、 马经。 印工宗养 以法语程 申 伯, 是故有一十二家相法传于世。 ③ …
刻印之技 时, 专用 “ 刻” 篆 , 为 当是 北周 或 隋 认 朝之印 ( 张锡 英 《 永兴郡印 ” “ 的年 代及 其相 关 问题 》 收 于王人聪 主编 《 , 中国古玺印学 国际研 讨 会论 文 集 第 1页 , 港 中文大 学 文物 馆 出 3 香 版, 00 , 2 0 年) 而无 论持 何 种观点 , 少可 以说 至 明最 晚在隋代 已有印 章钤盖于 纸张 上了。 不过 , 们并不 敢 断定 自晋至 隋之 时 的 印 我
中国篆刻史理论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1、简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印章用途后来渐渐扩大,人民群众也因为社会上互相交往的需要,使用印章代表凭信。
这样印章就更多起来了。
2、简答:印章的“美”的因素?答: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孕育了美的因素,以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行为的体现,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
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
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
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
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解释:摹印答: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圆转的,印章是方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地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其字体仍属小篆,但已渗入了隶书成份,看起来是篆非隶,点画却篆隶相融,浑穆端凝。
5、简答:秦印的特点?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印人
明代:
1、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
文彭
2、文人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
何震
苏宣
程远
金光先
甘暘
3、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
朱简
汪关
归昌世
李流芳
梁@
顾听
戴本孝
万寿祺
黄枢
江皜
清代:
1、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胡正言
黄经
程邃
沈世和
丁元公
林皋
吴先声
许容
周亮工
独立
心越
2、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高凤翰
沈凤
高翔
潘西凤
汪士慎
朱耷
郑板桥
浙派:
丁敬
黄易
蒋仁
奚冈
陈豫钟
陈鸿寿
赵之琛
钱松
徽派:
程邃
巴慰祖
胡唐
汪肇漋
云间派:
王睿章
王玉如
鞠履厚
邓石如派:
邓石如
吴熙载
吴咨
别具一格的徐三庚3、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
赵之谦
黄牧甫(黟山派)
吴昌硕
胡钁
民国时期:
黄牧甫之路:
李尹桑
邓万岁
罗叔重
冯康侯
陈语山
乔大壮
吴昌硕之路:
徐新周
赵石
陈师曾
李苦李
陈年
钱瘦铁
沙孟海
王个簃
邓散木
浙派之路:
王福厂
韩登安
唐醉石
赵时棡之路:
陈巨来
方介堪
陶寿伯
叶潞渊
张鲁庵
沙孟海
方节庵
多师或无师之路:
王大(火斤)
丁尚庚
经亨颐
易大厂
杨仲子
简琴斋
童大年
李叔同
谈月色
马一浮
寿石工
闻一多
宁斧成
卢鼎公
马万里
张大千
金维坚
齐白石
印作
永兴郡印-南齐官印广纳戍印-隋官印元从都押衙记-五代梁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北宋官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南宋官印州南渡税场记-南宋官印太尉之印(八思巴文)-元官印帖木儿不花记-元私印零陵太守章-晋代石印日庚都萃车马-战国时烙马玺端居室-唐-李泌
布衣道士-吾丘衍
赵氏子昂-赵孟頫(圆朱文印)松雪斋-赵孟頫(圆朱文印)王元章-王冕
文王子孙-王冕
会稽外史-王冕
方外司马-王冕
会稽佳山水-王冕
竹斋图书-王冕
文彭之印-文彭
文寿承氏-文彭
听鹂深处-何震
泽物为务-何震
兰雪堂-何震
登之小雅-何震
俞安期印-何震
无功氏-何震
啸民-苏宣
张灝印章-苏宣
深得酒仙三味-苏宣
懒拙生-程远
承清馆-程远
铁研斋-程远
湖山长-程远
半日村-朱简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汪关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程邃
蟫@阁-程邃
随庵、三余堂-丁元公
杏花春雨江南-林皋
晴窗一日几回看-林皋
案有黄庭尊有酒-林皋
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吴先声
月落江横数峰天远-许容
一@鸠外雨-许容
若邪溪上人家-许容
廓然-许容纸窗竹屋灯火青荧-周亮工遗世独立-独立放情物外-心越冰木-心越左军将司马-高凤翰仁者寿-沈凤意思萧散-高翔宽柔和惠则众相爱-高翔先忧事者后乐事-高翔巢林-汪士慎七峰草堂-汪士慎黄竹园-朱耷龙泓馆印-丁敬砚林亦石-丁敬徐观海印-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丁敬相人氏-丁敬一不为少-黄易三摩-蒋仁磨兜坚室-蒋仁南宫第一-陈鸿寿声仲父-陈鸿寿补逻迦室-赵之琛一日之迹-邓石如石户之农-邓石如家在环峰漕水-邓石如两地青@-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生气远出-吴熙载安雅-吴熙载画梅乞米-吴熙载砚山-吴熙载岑仲陶父秘笈之印-吴熙载则古昔斋-吴熙载人在蓬莱第一峰-吴熙载白云深处是吾庐-吴熙载子宽-徐三庚黄建芫印-徐三庚耐寒庐主-徐三庚新安西岩-徐三庚江澄印信-徐三庚圆鉴斋-徐三庚益甫手段-赵之谦虚寿花馆-赵之谦二金蝶堂-赵之谦餐经养年-赵之谦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赵之谦祗雅楼印-黄牧甫家在扬州二十四桥-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黄牧甫美意延年-黄牧甫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黄牧甫吴俊之印-吴昌硕海日楼-吴昌硕染于苍-吴昌硕爱己之钩-吴昌硕
破荷亭-吴昌硕
破荷-吴昌硕
泰山残石楼-吴昌硕
湖州安吉县-吴昌硕
甓禅-吴昌硕
蒲桥钓师-胡钁
玉芝堂-胡钁
伯滔-胡钁
九鼎十爵之榭-胡钁
竹庐-赵石
六枳亭长-李苦李
我早荷花三日生-李苦李
耿庐-丁尚庚
亡情何必生斯世-杨仲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杨仲子
哀吾生之须臾-杨仲子
甑屋-齐白石
刘白字君@-齐白石
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
印谱
明代:
《集古印谱》-顾从德
《印薮》-顾从德
《集古印正》-甘暘
《古今印则》-程远
《印品》-朱简
《金一甫印选》(《复古印选》)
-金光先《宝印斋印式》-汪关
《松谈阁印史》-郭宗昌
《苏氏印略》-苏宣
《承清馆印谱》-张灏
《菌阁藏印》-朱简
《忍草堂印选》-程朴
《学山堂印谱》-张灏
《印存初集》-胡正言
清代:
《赖古堂印谱》-周在浚周在延
《飞鸿堂印谱》-汪启淑
《补罗迦室印谱》-赵之琛
《十钟山房印举》-陈介祺
《缶庐印存》-吴昌硕
《西泠八家印选》-丁仁
《四凤楼印谱》-郑板桥
《二金蝶堂印谱》-赵之谦
《看篆楼古铜印谱》-潘有为
《种榆仙馆印谱》-陈鸿寿
《适园印印》-吴咨
《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瞿镛
《赵撝叔印存》-赵之谦
民国时期:
《藕花盦印存》-徐新周《漂泊西南印集》《伤春集》《怀沙集》《哀哀集》-杨仲子
印论
元代:
《学古编·三十五举》-吾丘衍《印式》-吾丘衍《印史序》-赵孟頫
明代:
《霏雪录》-刘绩(孟熙)《二十五举》-何震《印说》-周公谨《印母》-杨士修《印谈》-沈野《印章集说》-甘暘《印法参同》-徐上达《印经》-朱简《印章要论》-朱简《印品》-朱简《菌阁藏印序》-朱简《印史》-张灏
清代:
《印人传》-周亮工《印指》-秦爨公《印说》-陈錬《多野斋印说》-董洵《印说十则》-林霪《印学管见》-冯承辉《再续三十五举》-姚晏《续三十五举》-黄子高《摹印述》-陈澧《篆刻针度》-陈克恕《论印诗二十四首》-魏锡曾《续印人传》-汪启叔《广印人传》-叶为铭《续广印人传》-叶为铭《西泠艺丛》《西泠艺报》-西泠印社
民国时期:
《印学概论》-沙孟海《古印概论》-黄质(黄宾虹)《篆刻学》-邓散木《篆刻入门》-孔云白《治印丛谈》-潘天寿《沙村印话》-沙孟海
玺印、封泥考证:
《古玺文字征》《汉文字征》-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罗福颐《古籀汇编》-徐文镜《封泥考略》-吴式芬、陈介祺《封泥汇编》-吴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