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适合临摹的汉印
篆刻分类 汉印

篆刻分类汉印
篆刻是一种以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
汉印是指中国汉代时期的印章,它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汉印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从风格上讲,西汉的汉印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的汉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的汉印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的汉印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的汉印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此外,汉印之美在于其古朴的天真质朴、活力的神形相应、曲直虚实以及变幻的阴阳相生。
汉以其囊括宇宙之气概、恢宏天地之胸襟、浪漫朴素之情怀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1.朱文粗边边栏这里所说的朱文粗边边栏,系指印章边栏粗于印文文字的点画线条。
这类边栏,周秦、两汉、明清、近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均可见到,形式有大有小、有浑厚有峻利、有方正有残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右司马”一印(图一),系先秦古玺朱文印,印文的点画线条粗细较为一致,布白参差错落,挪让穿插、长短伸展自如。
将方正端庄的边栏与印文相比,显然边栏比印文粗得多。
汉印“左公车宫”(图二),边栏的线条内圆外方,粗粗细细,不计工抽,非常古本佬到。
边栏与印文的点画相比,明显要粗壮得多。
再如辽夏官印“元德二年”(图三),其边栏更是方峻阔厚,十分雄伟,与印文细劲的线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显示出印章粗边边栏的气魄与魅力。
印人赵古泥对印章的边栏形式十分重视,特别喜爱刻制粗边边栏的印章,如“希中”一印(图四),其边栏特别方正宽阔,而且在右边和下边做了适当的残破处理,气息尤显古拙,给印章平添了诸多活力。
朱文粗边边栏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朴质遒劲、端庄稳重。
一般少字印、点画稀疏的印文常采用这种粗边边栏,尤能体现出稳定、安详、平正、团聚的氛围。
在操刀刻制时,多用冲刀,突出挺峻古拙之气。
印章的粗边边栏要注意粗细、屈伸的微妙变化,同时还要注意透气,印文文字不宜过于拥挤,尤其是不宜过于紧靠边栏。
如果把朱文粗边边栏比做厚实的“围墙”,那么他的功用就是要关得住“满园春色”。
2.朱文细边边栏朱文细边边栏是相对于朱文粗边边栏而言的。
朱文细边边栏系指边栏与印文线条粗细等同,或边栏细于印文点画。
“十四年十一月平绍”一印(图五),为先秦朱文细边边栏模式,其边栏的线条明显细于印文点画的线条,而且断断续续,与印文笔画的平直斩截相映成趣。
晋印“浑盛印信”(图六),边栏的线条同样比印文线条细。
这种形式的印章展现了粗犷、浑厚的风貌,使人感受到印面的分量与气息。
相比之下,边栏处于从属于印文的地位,只是起到了一点儿辅助与点缀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愈显协调、平衡。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编者按:临摹之于学习篆刻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
目前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的印学资料比之古人丰富而又全面。
对视浩如烟海的经典印例大多数人更多了迷茫和手足无措。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进而为我所用。
本期“竞临”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发帖、组织评选、点评等方面,均得到了中国篆刻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汉印“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竞临。
活动自2007年12月25日在书法网发布,至2008年1月活动结束,点击6392人次。
由此可见篆刻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的尊重。
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印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
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
此次“竞临”活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提供竞临印作两方,有的只临摹其中一方,因为评选前未加以说明,也一并选入,原意是两方必须要临的;二是图片制作不统一,影响观感,下一期竞临,网站将提供统一要求的范式。
经过评选,最终15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入选名单(括号内为网名,排名不分先后)如下:梁选锋(北国书生)汪超(淳风堂)王有军(归汉室主人)黄建文茗夫任雪莉(任泮玉)苑闻珉(若木苑)张玉涛(干咳)侯全海(木石斋主)刀下留情陈克中(涤庵)刘宏伟(河洛石斋)史江鸿(江鸿)林风陈庆伟(一花一世界)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书法“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
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汉印的摹刻

临印欣赏
王义之印
临印欣赏
横海候印
临印欣赏
军曲候印
汉印的摹刻
知识点
壹· 汉印的临摹 贰· 仿汉创作
汉印的临摹
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 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 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 也已有五百年。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 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 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怎样临摹汉印,也 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临摹模板的选择要求是:平正、工 稳、清晰、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则。
汉印临摹的步骤
钩摹印稿
把薄纸覆盖在选好的印上,用细笔将笔画 及印边描出。
翻渡印稿
将印稿正面贴紧印面,用少许清水使纸 面湿润,另以毛边蒙在纸上,用大拇指指甲 反复压磨。
运刀仿刻 力求亦步亦趋,以冲刀的效果为佳。
篆刻
对比改进
摹刻完毕后要对照汉印原稿,认真思考得失。
仿汉创作
临摹首先要力求形似,但仅 仅满足于依样画葫芦,是不会有艺 术上的成绩的。我们在摹刻中充分 体味到汉印的形神,将神韵运用到 自己的设计中。
篆刻观察——汉官印风格作品赏析

篆刻观察——汉官印风格作品赏析汉官印风格作品赏析印章最初是以实用为主,起于商周,盛于秦汉,隋唐官印脱离了汉印的模式,出现了蟠条印,也以实用为主,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参与到篆刻活动中来,至明代文人篆刻兴起,逐渐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清代至民国各大篆刻流派兴起,篆刻艺术走向巅峰。
印章最初的实用性伴随着朝代的更换,使它的艺术性一直发展到今天。
武陵尉印笔者本人喜欢篆刻艺术,尤好汉印风格,所以本文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汉官印,梳理了汉官印的发展脉络,其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在各个时期呈现的不同状态。
汉印的主流风格主要是官印的广泛使用而形成的官印形式,虽有私印的存在,但基本追随官印的风格而变化。
元明花押印、文人印出现以前,印章的主要功用是佩戴、封缄文书、信物凭证等。
至秦汉时期,官印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印章的身份等级意味越来越浓重。
以致汉代官印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官印的基本制度,形成了严整、稳定、堂皇端庄的庙堂气象。
这种官印气质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后世印章的基本审美倾向。
山阳尉丞两汉在中国历史上时间较长,印章在继承了秦印的精华之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印章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汉印的风格和类型多元化,与战国古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汉官印舍弃掉秦印的柔和媚,呈现出古朴浑厚之形态,并形端庄凝重、内巧外拙之风格特征。
大师公将军司马印西汉官印西汉早期官印的特点要与秦代印章相比较而言,西汉早期官印文字结体严谨、字形方整、笔势强健稳重,文字中的笔画比较粗,竖向笔画的结尾处整齐圆厚,少了秦印中的一些尖笔,当时汉官印界格的大部分形态呈正方形,线条也是厚重饱满,圆润粗实,印文在界格之内也是填充饱满规整,如“南郡侯印”、“代马丞印”,“南郡侯印”中“印”字末笔此时还带有弯折下垂,这是汉早期官印直接承袭秦印的代表印之一,秦印中带有“印”字的印章,末笔大多数都做此势。
汉景帝之后,承袭秦印中的界格逐渐减少消失,秦篆的姿态虽然还存在于汉官印之中,但是文字结构更加趋于平稳严谨,这个时期汉官印的形态就出现了西汉中期汉官印文字中的宽博方正之势,印面文字的整体布局更加的雍容平和,体态方正端庄、稳重,印文线条匀称协调。
临汉印,这几枚印不能错过!

临汉印,这几枚印不能错过!漢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個髙峰,爲後世開創了“漢印”的範式。
從總體風格上講,漢印以方正平實爲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樸茂、端莊大方。
以面目不同來分,西漢婉轉溫厚,時見筆意;新莽印制獨特,嚴謹溫和;東漢以方爲主,渾厚茂密;魏晉方截整饬,勁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漸失,鮮活生趣。
漢印對後世流派印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漢之後的官私印章不論面目如何,都是脫胎于漢篆漢印。
唐宋官印樣式的改變使得漢印更多開始進入私印範圍,漢印尤其是漢白文印成了後人不可企及的典範。
無論是王冕對漢印的模擬還是蘇宣、朱簡、汪關、丁敬、鄧石如等對個性化審美的自覺展現,都無不是植根于漢印的再創造。
“印宗秦漢”成爲篆刻學習的不二法門!勮右尉印此印四字大小不作均勻分布,而是以“勮”字爲主,其余三字爲賓,圍繞“勮”做相應拉伸(如“右”)或收縮(如“尉”)。
同時將“印”向上拉伸,造成“尉”字成爲印面中筆畫較多而占地最小的字。
但雖小而不顯局促,反而通過短畫和留紅的處理更見疏朗,由此“尉”字雖小卻是“印眼”。
因爲,如果說“勮”字因其筆畫最多而自然寫大寫密是印面結構矛盾的開始,那麽“尉”的寫小而寫疏則是將矛盾引領向一個更高層次的平衡。
這是印面結構的辯證法,也是漢印易學難精的精義所在。
霸陵園丞此印四字分朱布白均勻,看似毫不費力,實則于點畫變化上匠心獨運。
從線形上看,它通過點畫粗細的細微變化,讓印面結構産生對比,又歸于“茂密”。
如“霸”字筆畫最多、結構最複雜而筆畫最纖細;“丞”字筆畫最少、有長斜畫而筆道最粗闊,顯然是爲了填滿空白,不使留紅過多過亂。
換一個角度,從線質上看,四字的細微變化更值得注意。
“霸”的虛靈,“陵”的沈著,“園”的圓融,“丞”的挺括,使得分布停勻的印面有了另外一層的對比。
此外,“園”、“霸”兩字重心下移,“丞”、“陵”兩字字勢上頂,使得分布停勻的空間結構有了天地交泰的意蘊!未央廄丞此印幾乎是筆筆圓弧而不見方折,起收筆渾圓,帶有濃厚的書寫意味。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汉印是印史上的一座高峰。
人们比之唐诗宋词。
汉代的印章风格呈现多种风貌。
宫印、私印、肖形印都很有特色。
印文书体方面,秦小篆、摹印篆、鸟虫篆、缪篆,百花齐放;印面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方形、圆形、矩形、三圆连珠、四圆连珠、双套印、三套印,应有尽有。
1 汉宫印欣赏汉代的官印等级划分很细,上层宫印为金印,官小一点的,则为银印或铜印。
汉宫印与秦宫印的区分,突出地表现在对“田”字界格的省略。
汉宫印,初期一般4字,武帝后,以5字印文为特征。
印文书体采取汉缪篆。
如“陶馆家丞”“渭城令印”。
这两方印都代表汉印平正、拙朴、浑厚的气象与特点。
“馆陶家丞”是汉文帝时馆陶公主的家丞用印,4字的排列撑满了印面,显得饱满、浑厚。
线条圆劲厚实,气息流转,中间没有“田”字界格,文字采用从右到左的排法,平整之中有庄严堂皇的气象。
“渭成令印”虽然也是平整均匀的章法,在刀法上与“馆陶家丞”并不一样。
“渭”字三点水的上点均处理成上翘的弯脚,“印”的上部亦有此法,还有“成”的“戈”部也是,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有打破平板的作用。
该方折的地方,碑版的雄强十分明显。
整方印,气格上还是宏大、浑厚的。
“校尉之印章”是典型的汉官印。
5个字,“章”字独占两字的位置,文字排满了印面。
字体是成熟的缪篆――方拙的隶化篆书,方笔多,结字也方正,但凿刻很精致,线条中有轻重提顿的节奏,不仅无边框和界格,而且“尉”“章”的边缘已有破残,造成内外的气息相通。
印面很完美。
2 将军印欣赏“将军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实际上也是宫印的一种。
由于南北朝时官印的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滥授官印,使得官印凿刻也更为急就草率。
军中宫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多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
将军印一般不称“印”,而称“章”。
“将军印”的特点是大多数出自凿刻,而与汉宫印的翻铸不同;其次,印文的书写错别字现象日趋严重;再次,印体加大,以z7―3厘米为习见。
如:“凌江将军章”。
这方印有明显的刻的痕迹。
值得临摹的几枚经典汉印

值得临摹的几枚经典汉印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髙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以面目不同来分,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勮右尉印此印四字大小不作均匀分布,而是以“勮”字为主,其余三字为宾,围绕“勮”做相应拉伸(如“右”)或收缩(如“尉”)。
同时将“印”向上拉伸,造成“尉”字成为印面中笔画较多而占地最小的字。
但虽小而不显局促,反而通过短画和留红的处理更见疏朗,由此“尉”字虽小却是“印眼”。
因为,如果说“勮”字因其笔画最多而自然写大写密是印面结构矛盾的开始,那么“尉”的写小而写疏则是将矛盾引领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
这是印面结构的辩证法,也是汉印易学难精的精义所在。
霸陵园丞此印四字分朱布白均匀,看似毫不费力,实则于点画变化上匠心独运。
从线形上看,它通过点画粗细的细微变化,让印面结构产生对比,又归于“茂密”。
如“霸”字笔画最多、结构最复杂而笔画最纤细;“丞”字笔画最少、有长斜画而笔道最粗阔,显然是为了填满空白,不使留红过多过乱。
换一个角度,从线质上看,四字的细微变化更值得注意。
“霸”的虛灵,“陵”的沉着,“园”的圆融,“丞”的挺括,使得分布停匀的印面有了另外一层的对比。
此外,“园”、“霸”两字重心下移,“丞”、“陵”两字字势上顶,使得分布停匀的空间结构有了天地交泰的意蕴!未央厩丞此印几乎是笔笔圆弧而不见方折,起收笔浑圆,带有浓厚的书写意味。
我们知道,小篆的结构上紧下松、左右对称、以圆为主。
如果将小篆不加变化地置入方形印面,就会出现各自为阵、不相往来的情况。
变圆为方、以方为主、布画停匀是一个基本思路,成熟期的汉印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而像“未央厩丞”这样的西汉玺印则是另一种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老实平正、以圆就方、外方内圆。
老实平正,指字势端正,布局匀称,章法稳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临摹的一些汉印
——癡晋齋主人整理
癡晋齋主人四点建议:
一,练刀法:可以修改图片大小然后打印用香蕉水上石法(高保真技术!)二,练章法:刀法尚可后要用中芯笔写稿水印法上石(研究布印)
三,练笔法:可用毛笔写稿或直接反写于石上(体会有刀有笔!)
四,练心法:反复临写、临刻仿创作!
巧工司马(此印为癡晋齋主关内侯印
所爱故放第一并作扣扣图像)
张久私印渭成令印
吕敞私印马府
王宏私印郑千秋
赵安霍良
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张君宪印马顺赵遂之印
汉倭奴国王未央厩丞
*奴之印(*梁+走之底)巍霸癡晋斎理解为:建奴之印
张私印寿平安之印
上官建印司马敞印
杨武私印广陵王玺(经典汉玉印)军仓令印巍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