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临摹第一集厘米

合集下载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1.朱文粗边边栏这里所说的朱文粗边边栏,系指印章边栏粗于印文文字的点画线条。

这类边栏,周秦、两汉、明清、近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均可见到,形式有大有小、有浑厚有峻利、有方正有残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右司马”一印(图一),系先秦古玺朱文印,印文的点画线条粗细较为一致,布白参差错落,挪让穿插、长短伸展自如。

将方正端庄的边栏与印文相比,显然边栏比印文粗得多。

汉印“左公车宫”(图二),边栏的线条内圆外方,粗粗细细,不计工抽,非常古本佬到。

边栏与印文的点画相比,明显要粗壮得多。

再如辽夏官印“元德二年”(图三),其边栏更是方峻阔厚,十分雄伟,与印文细劲的线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显示出印章粗边边栏的气魄与魅力。

印人赵古泥对印章的边栏形式十分重视,特别喜爱刻制粗边边栏的印章,如“希中”一印(图四),其边栏特别方正宽阔,而且在右边和下边做了适当的残破处理,气息尤显古拙,给印章平添了诸多活力。

朱文粗边边栏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朴质遒劲、端庄稳重。

一般少字印、点画稀疏的印文常采用这种粗边边栏,尤能体现出稳定、安详、平正、团聚的氛围。

在操刀刻制时,多用冲刀,突出挺峻古拙之气。

印章的粗边边栏要注意粗细、屈伸的微妙变化,同时还要注意透气,印文文字不宜过于拥挤,尤其是不宜过于紧靠边栏。

如果把朱文粗边边栏比做厚实的“围墙”,那么他的功用就是要关得住“满园春色”。

2.朱文细边边栏朱文细边边栏是相对于朱文粗边边栏而言的。

朱文细边边栏系指边栏与印文线条粗细等同,或边栏细于印文点画。

“十四年十一月平绍”一印(图五),为先秦朱文细边边栏模式,其边栏的线条明显细于印文点画的线条,而且断断续续,与印文笔画的平直斩截相映成趣。

晋印“浑盛印信”(图六),边栏的线条同样比印文线条细。

这种形式的印章展现了粗犷、浑厚的风貌,使人感受到印面的分量与气息。

相比之下,边栏处于从属于印文的地位,只是起到了一点儿辅助与点缀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愈显协调、平衡。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2017-02-16中国的雕刻文字,古老的有殷之甲骨文,周之钟鼎文,秦之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作为商业交流货物之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玺印面1.6×1.6cm,通高1.5cm。

玺铜铸,鼻钮。

玺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

玺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

”此玺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战国'春安君'印材料:玉纵23毫米,横23毫米上海博物馆藏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

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

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但又不是绝对的四平八稳,我们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可以体会到它的丰富变化。

整方印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战国“计官之鉩”玉印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1篆刻工具及刻印步骤

1篆刻工具及刻印步骤

临刻古印 学习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 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有了基础后,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 奇宕一路的印。

篆刻章法要领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 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 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 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 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 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 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 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 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 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 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印谱、字书
一、印谱
汉印、古玺类
明清、近现代类 二、字书
篆刻步骤
步驟一 章法的籌佈: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
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 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製。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 在印面刻製;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篆刻工具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牛济普 印章艺术经过秦代承前启后的过渡,发展到汉代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两汉(西汉、东汉)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在长达426年间,汉代艺人为后世留下数以万计的印章实物。

至今仍然不断有汉代印章出土,继续丰富着这一艺术宝库。

汉代印章的用材以青铜为多,此外有金、银、玉、玛瑙、琥珀、石、陶、木质等材料制成。

汉印文字为摹印篆,书法特点是横平竖直,形体方整,平正庄严与隶相通,其文字较古玺与秦印易识。

官印多铸造,军印多凿刻,殉葬用印虽草草凿成,不计工拙,也另有一番艺术上的“写意”趣味,并非一无所取。

汉印除官印(包括军印)、私印两大类外,根据用途及使用方法习惯上还分吉语(包括箴言)印、图形印、封泥、印陶(砖、瓦、陶器上的印样)、烙木印、烙马印等等。

汉印的分期,曾是印学界的难题。

由于解放以来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使我们今天能了解到一批有可靠科学依据、分期比较准确的汉印。

现在已经能够将汉代官印分出五期,即:西汉初期、中期、晚期、新莽、东汉(东汉也可粗略分辨出初、中、晚三期,实际上已经可以将汉代官印细分为七期。

由于东汉官印三期的印例掌握的还不够丰富,故暂列为一期来陈述)。

军印分为四期,即:西汉初中期、晚期、新莽期、东汉期。

其年代的划定,只能是相对的正确,因印章形制的演变不是截然的突变,数年之内有反复、有例外也是正常的。

这主要表现在西汉初期印与西汉中期印的演变上。

这一点是我要加以说明的。

本文有选择的举例介绍汉代各期的典型官印。

为节约篇幅,官印中的军印从略。

一、西汉初期官印即上起汉王于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公元前202年)至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约27年间的汉官印。

西汉初期“汉因秦制”,承袭秦代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为诸侯国。

其官印的形制特点直接由秦印发展而来,几乎与秦印相仿,较难区分鉴别。

印多白文,印面上常有田、日形界栏。

印文释读顺序多正读,也有横读,偶有交错文,虽极似秦印,但仔细分辨其文字较秦印文字方平正直,古玺文字的意味全无。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编者按:临摹之于学习篆刻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

目前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的印学资料比之古人丰富而又全面。

对视浩如烟海的经典印例大多数人更多了迷茫和手足无措。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进而为我所用。

本期“竞临”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发帖、组织评选、点评等方面,均得到了中国篆刻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汉印“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竞临。

活动自2007年12月25日在书法网发布,至2008年1月活动结束,点击6392人次。

由此可见篆刻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的尊重。

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印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

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

此次“竞临”活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提供竞临印作两方,有的只临摹其中一方,因为评选前未加以说明,也一并选入,原意是两方必须要临的;二是图片制作不统一,影响观感,下一期竞临,网站将提供统一要求的范式。

经过评选,最终15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入选名单(括号内为网名,排名不分先后)如下:梁选锋(北国书生)汪超(淳风堂)王有军(归汉室主人)黄建文茗夫任雪莉(任泮玉)苑闻珉(若木苑)张玉涛(干咳)侯全海(木石斋主)刀下留情陈克中(涤庵)刘宏伟(河洛石斋)史江鸿(江鸿)林风陈庆伟(一花一世界)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书法“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

篆刻章法50法

篆刻章法50法

篆刻章法50法“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有了这个准则,在印章设计时可注意并掌握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周虚中实或周实中虚等等。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有章法分类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成25种,其中有轻重、增减、屈伸、挪让、盘错、离合、粗细、直曲、长短、欹正、穿插等。

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是谋求虚实效果的一种手段。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它可以用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印例参见“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雅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

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对笔画少的印文,则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无论用冲刀、切刀,均以粗壮为宜。

用满实布局刻就的印章,其特点庄重、朴实、大度,且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印象与美感。

这类印作是汉印中的典范,富有传统性,初学篆刻可从这里临摹起步。

为了使印章“满”而且“实”,必要时可采取一些附加手段。

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满实法印章另有几点须加说明:(1)印文字画粗壮一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变化。

字体结构简而少的字,笔画可粗一些,繁而多的字可稍细一些。

这种变化以不影响谐调为宜。

(2)印文平正端庄之中要有斜曲灵动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要避免平板,过于规矩,可用一些短斜、带曲的线条,以增加动感。

(3)入印文字匀称、整齐之中,可辅以大小不同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大多是匀称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其变。

入印文字面积对比法最适合文字繁简、疏密悬殊的印章设计。

2.满虚法(印例参见附图中“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满虚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疏朗。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汉白文印的特点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

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

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一、选印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

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

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

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

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

(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二、摹写也称“渡稿”。

以薄绵料纸覆于欲临幕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摹写,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正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在稿上轻轻湿润,再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

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

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

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方法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

张九私印一、临摹汉印的目的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

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

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

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

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学习些什么呢,第一,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

汉代缪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专用字体。

后世文人治印师法汉印,缪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体。

尽管元明时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印人又“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钟鼎、碑额和各类铭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缪篆仍是篆刻创作最基本的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