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临摹的汉印

合集下载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范本:初学者应选择字数较少的汉印作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

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摹。

2. 注意章法: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

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适合初学者识篆和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

3. 避免选择:应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章。

4. 考虑印面大小:印面大小要适宜,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

一般来说,印面边长左右的印章比较适宜。

5. 按照笔画粗细顺序临摹: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章,其次是粗笔画(满白文)和细笔画的印章,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章。

6. 摹写:摹写是临印的准备手段,通过摹写可以观察仔细,认识汉印的基本结体、字法和笔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

摹写的方法包括摹描和临写,摹描是用较透明的纸(一般用拷贝纸或较透明的薄宣纸等)覆于所摹临的印蜕上,以稍秃的细毛笔蘸浓墨依样子仔细描摹。

临写则是将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湿润后,再
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

若石面笔画不够清楚,再用小毛笔描摹完善。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有效地进行汉印的临摹。

100件汉印,让你惊艳!(高清大图)

100件汉印,让你惊艳!(高清大图)
术性为一体的一册精品力作。当今书法家、篆刻家不可不读!
剑星好情、好胆、好才。李贺鬼才,剑星奇才!——旭宇(中国书协顾问、当代文人书法大家)
贺剑星《论印百绝》出版秦玉汉金看古意,浙生皖变论流风。
煌煌印史三千岁,蟠屈冯君绝句中。——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当代篆刻大家)
史宜实,诗宜虚,这就是以诗论史的难处。你能系统作论印绝句,已有开创之功,以后配以图文出版,当有更佳影响。以诗论书,论画,论印,你亦是当代作出贡献的知名学人了,前程远大,祝贺!——徐本一(湖北省书协主席)
剑星君书文诗印皆称上乘,每有论说,皆若清音独放,不流弊俗,不步故尘。今又作论印百首绝句,其志高远,其旨宏深,其辞清绝,其意中的,是为诗论双妙,老朽不得不击节叹赏!——杨明臣(中国书协理事)
100件汉印,让你惊艳!(高清大图)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新书推荐 |
此书为冯剑星研究探讨篆刻学的理论专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作者不仅将印章的历史变迁,流派风格,印论印史,篆刻名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划分,更将“印外求印”,“印中求印”的治印理念加以延伸和发掘。该书在清人魏锡曾《论印二十四首》、丁敬《论印十二首》的基础上,以百篇之巨制,将印与心之离合进行比较,提出'以印印心,以心治印”的学术理念,且格律精严,读来朗朗上口,堪为印坛理论之佳作。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1.朱文粗边边栏这里所说的朱文粗边边栏,系指印章边栏粗于印文文字的点画线条。

这类边栏,周秦、两汉、明清、近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均可见到,形式有大有小、有浑厚有峻利、有方正有残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右司马”一印(图一),系先秦古玺朱文印,印文的点画线条粗细较为一致,布白参差错落,挪让穿插、长短伸展自如。

将方正端庄的边栏与印文相比,显然边栏比印文粗得多。

汉印“左公车宫”(图二),边栏的线条内圆外方,粗粗细细,不计工抽,非常古本佬到。

边栏与印文的点画相比,明显要粗壮得多。

再如辽夏官印“元德二年”(图三),其边栏更是方峻阔厚,十分雄伟,与印文细劲的线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显示出印章粗边边栏的气魄与魅力。

印人赵古泥对印章的边栏形式十分重视,特别喜爱刻制粗边边栏的印章,如“希中”一印(图四),其边栏特别方正宽阔,而且在右边和下边做了适当的残破处理,气息尤显古拙,给印章平添了诸多活力。

朱文粗边边栏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朴质遒劲、端庄稳重。

一般少字印、点画稀疏的印文常采用这种粗边边栏,尤能体现出稳定、安详、平正、团聚的氛围。

在操刀刻制时,多用冲刀,突出挺峻古拙之气。

印章的粗边边栏要注意粗细、屈伸的微妙变化,同时还要注意透气,印文文字不宜过于拥挤,尤其是不宜过于紧靠边栏。

如果把朱文粗边边栏比做厚实的“围墙”,那么他的功用就是要关得住“满园春色”。

2.朱文细边边栏朱文细边边栏是相对于朱文粗边边栏而言的。

朱文细边边栏系指边栏与印文线条粗细等同,或边栏细于印文点画。

“十四年十一月平绍”一印(图五),为先秦朱文细边边栏模式,其边栏的线条明显细于印文点画的线条,而且断断续续,与印文笔画的平直斩截相映成趣。

晋印“浑盛印信”(图六),边栏的线条同样比印文线条细。

这种形式的印章展现了粗犷、浑厚的风貌,使人感受到印面的分量与气息。

相比之下,边栏处于从属于印文的地位,只是起到了一点儿辅助与点缀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愈显协调、平衡。

战汉印,大美!

战汉印,大美!

战汉印,大美!如果你是一位篆刻爱好者的话,你可能一直在疑惑一件事情,为什么你刻的战汉风格印章没有战汉的味道?为什么只有其形而没有其神?多看看下面的图片和图下的注释慢慢就明白了!战国玉印▲战国信城医印章材质为碧玉(岫岩河磨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战国陈顺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局部有黑色水银沁和牛毛纹砣机+勾砣▲战国襄平君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局部有黄色土沁和白色水沁用解玉砂碾成秦玉印▲秦姚歇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局部有黄色土沁和水沁用解玉砂碾成▲秦范武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玉应出自水坑,遍布水沁用砣机平砣加解玉砂碾成▲秦丁布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有轻微土沁和水沁用玛瑙质昆吾刀刻划而成▲秦王猷私印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秦欣玺印章材质不详用砣机勾砣碾成▲秦张頛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汉代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局部有铁沁)▲汉代程竈(鸟虫篆)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汉代审勃(鸟虫篆)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汉代范亚夫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汉代张敞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部分钙化呈鸡骨白)▲汉代李捐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白玉▲汉代卤濞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玉▲汉代膂乡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汉代宋婴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汉代刘舍印章材质钙化严重呈鸡骨白▲汉代苏过期印章材质钙化严重呈鸡骨白其实,上述印章在战汉印章里大多算普品水平,战汉印章的精华是帝王玺和诸侯印,那才是一个时代和帝国的文化浓缩品。

即使是上述印章,现代人篆刻战汉风格的印章,尤其是鸟虫篆,往往既不得其形,又不得其神,除了现代的治印工具和篆刻方法和战汉时期的巨大区别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古人治印前是要斋戒并焚香沐浴,遣其欲、澄其心、清其神而后才骤刀,今人往往满脑子私心杂念,这样不可能刻出一方有精神的印章。

汉印原印,看看凿、铸之痕!

汉印原印,看看凿、铸之痕!

汉印原印,看看凿、铸之痕!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多呈方形,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家所重。

以印质和印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

皇帝玉玺、虎钮,皇后之玺螭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

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

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

就实际出土文物来看,凿刻特征就是有笔画由印面至内呈现明显的“V”型口,凿印大多为“急就”,凿印有些恣意之迹。

東呆私印2.1×2.1cm任良私印2.1×2.1cm黨臺印信,(关注:篆刻微刻)2.05×2.05cm胡整印信2.2×2.2cm馮菐印信2.05×2.05cm石喬印信2.25×2.25cm扈康印信2.1×2.1cm楊栩印信2.25×2.25cm戴壽印信2.4×2.4cm仲喬私印2.25×2.25cm江超之印(关注:篆刻微刻) 2.0×2.0cm孫旻私印2.35×2.35cm盖宜私印2.3×2.3cm兒晶印信2.35×2.35cm杜升印信2.4cm×2.4cm段筍之印信2.35×2.35cm臣彪2.25×2.25cm王基印信2.25×2.25cm监就之印2.2cm×2.2cm李璋印信2.3cm×2.3cm音彊之印2.15cm×2.15cm菅涼信印2.3cm×2.3cm王㝢印信2.2cm×2.2cm杨九逵印(关注:篆刻微刻)2.3cm×2.3cm徐亮私印2.35cm×2.35cm魏喜之印1.75cm×1.75cm蒋升私印2.2cm×2.2cm宋璋私印2.2cm×2.2cm宋盛印信2.4cm×2.4cm。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2017-02-16中国的雕刻文字,古老的有殷之甲骨文,周之钟鼎文,秦之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作为商业交流货物之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玺印面1.6×1.6cm,通高1.5cm。

玺铜铸,鼻钮。

玺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

玺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

”此玺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战国'春安君'印材料:玉纵23毫米,横23毫米上海博物馆藏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

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

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但又不是绝对的四平八稳,我们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可以体会到它的丰富变化。

整方印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战国“计官之鉩”玉印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汉印的临摹

汉印的临摹

• 三、临摹模板的选择要求是:平正、工稳、清晰、完
整是最基本的原则。
• 在临刻汉印的初期,对汉印风格的认识自然不可能很
深,自己的喜好也总有局限性。
• 汉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浑厚,有的气象博大,有的
富有情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风格的汉 印临摹学习,都会有所收获,并且都不会有不良的后 果。
• 四、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 • 读印 • 重在思考,要从技法、风格和历史几个层面学
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 成就。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 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 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大多数篆刻家 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 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 一、临摹汉印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基础
习,对汉印作由浅入深的分析和研究。
• 技法的层面主要研究汉印文字的写法,文字笔
画方圆曲直的变化,文字间的相互关系,印面 布局的特点,等等。
• 风格的层面主要体味不同汉印所呈现的不同意
趣和神采。这种对汉印意境方面的领悟,开始 的时候往往比较模糊,在临摹中也难以把握, 但作为一种眼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汉印临摹
围场镇中 尹利
•汉字溯源——邦
• 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
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 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 有五百年。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 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 统的学习方法。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 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
• 历史的层面则是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汉印
的面貌特征,从艺术发展的视角认识汉印的发 展变化,大体上能分辨西汉时期,新莽时期, 东汉时期以及两汉以后印章的不同形态和风格 变化。

怎样临摹汉印

怎样临摹汉印


20



29

005 3

04

作 者简 介 祝 竹

江 苏省篆刻研 究会 南京


0 00 0

顾问

中 国 书 法 家 协 会会 员

西泠 印社 社 员

文人 摹仿 汉 印 风 格 治 印 如 果 从宋 代 算 起


应 该学 到 的 东 西 得 到 应 该 得 到 的训 练

人从流派 印 人手

只 要方法得 当

都 能 有 所 成传 世 数 以 万 计 的 官 私 汉 印


是汉 印 风格的



但是

由 于
篆 刻 艺 术最 基本 的
些 审 美 习载 体 每


方 印 都 能传 达 当 时 印 风 的古 老 信息

惯 创作 原则 和 创 作 技法 都包 含于 汉 印 之 中
惯 学

汉 印的 章 法



造平 衡 稳 定 的



训 练严 谨的 规矩


蒙 养
博 大 的 气象
培 养高 雅 的 审 美 情 趣

临 摹前 应



些 必要 的 刀 法 训 练 最 好是 在临 摹 的 阶段
就 直接 在 印 面 上 作 反 书 印 稿 的 训 练 要 重 视

形似 重 视规矩
更重 要
【 。
与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