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中国篆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
它是一种以刻划篆字和印制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篆刻文化的基本知识:篆刻的历史篆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之一,起源于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篆刻经历了许多时代和风格的变迁,包括秦汉时期的大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篆、隶书的发展等。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篆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砚台和印章。
刻刀是篆刻家刻划篆字的主要工具,有多种不同形状和尖锐度的刻刀可供选择。
砚台是篆刻家用来磨墨的工具,通常由石头制成。
印章则是篆刻的成果,用以印制篆刻作品。
篆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篆刻被视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作品以其精妙的刻划技巧、富有节奏感的字体、独特的印章造型和深远的主题内涵而备受赞赏。
篆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在历史和现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从古代帝王贵族到现代篆刻家,篆刻工艺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不断演化和创新。
同时,篆刻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文化艺术教育、文物保护和印章制作等。
篆刻的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收藏。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篆刻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篆刻作品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重要一角,许多收藏家对于优秀的篆刻作品趋之若鹜。
总结:中国篆刻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赏。
通过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篆刻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能有所不准确,所述位置的真实性请自行确认。
《中国篆刻史》——名词解释、问答汇总(无答案)

《中国篆刻史》——名词解释、问答汇总第一章印章的起源1、简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2、简答:印章的“美”的因素?第二章古代的玺印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4、解释:摹印5、简答:秦印的特点?6、简答:汉代的印制?。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9、解释:缪篆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14、谈谈朱简的论断:“印眆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
”15、解释:印宗秦汉16、简答: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1、简答:古代玺印的用途?2、解释:封泥3、简答:古代玺印达到很高工艺境界的原因?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1、简答: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2、简答:印章用上书画之后,印章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新的发展?3、简答:汉代印章与明代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1、解释:《学古编·三十五举》2、简答:《学古编》产生的主客观因素?3、简答:《学古编》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4、解释:《印史序》5、简答:《印史序》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6、简答: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7、简答:篆刻艺术的发轫?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1、简答:谈谈明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2、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必要条件?3、简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作用?4、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开拓时期的两种趋向?5、解释:《集古印谱》6、简答:何震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7、解释:《印品》8、简答:《印品》的主要内容及思想?”9、简答:朱简记述篆刻流派资料的特点?10、简答:印谱的作用?11、解释:《印说》12、简答:《印说》的主要内容?13、解释:《印母》14、简答:《印母》的主要内容?15、简答:《印母》从形式到内容的特点?16、解释:《印谈》17、简答:《印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8、解释:《印章集说》19、简答:《印章集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0、解释:《印法参同》21、简答:《印法参同》的主要特点?22、谈谈朱简的篆刻史论和批评?23、简答:明代篆刻创作跟不上理论要求的原因?24、简答: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演变的不同流向?25、简答:我国印章发展的两条流向?26、简答:篆刻艺术的发展,使原来玺印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27、简答:明代篆刻艺术的特点?第七章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1、简答:谈谈清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2、解释:《印人传》3、简答:《印人传》的特点?4、分析丁敬对印学的观察、理解、探索?5、解释:浙派6、解释:西泠八家7、简答:浙派篆刻艺术的主要特点?8、解释:徽派10、解释:邓石如派11、简答:邓石如治印的方法论?12、简答:徐三庚篆刻成功的主要原因?13、简答:赵之谦篆刻艺术的贡献?14、简答:赵之谦白文印的鲜明特点?15、简答:赵之谦篆刻对当世和后世的影响?16、简答:黄士陵篆刻的特点?17、简答:吴昌硕的诗书画对篆刻艺术的影响?18、简答:吴昌硕如何破解诗书画印熔为一炉的难题?19、解释:《篆刻针度》20、简答:《篆刻针度》的优、缺点?21、解释:西泠印社22、谈谈清代篆刻艺术的特点?第八章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1、简答:民国时期印坛的两条路?2、解释:黄牧甫之路3、解释:吴昌硕之路4、简答:吴昌硕对篆刻艺术创作的简要总结?5、解释:浙派之路6、简答:浙派篆刻所蕴藏的丰富营养?7、解释:赵时棡之路8、简答: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特点?9、解释:《印学概论》11、解释:濠上印学社12、解释:冰社13、解释:龙渊印社14、简答: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显著的时代特点?。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中国篆刻艺术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起源篆刻起源于古代的刻石文化。
自商、周时期以来,篆刻就已经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文字艺术形式。
在秦代,篆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公务员和社会精英们广泛采用的印鉴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迁,篆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发展演变篆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篆刻家们争相追求真实、古朴和自然的艺术风格,注重刀法的变化和表现力的提升。
同时,宋代篆刻的创作题材也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印章,而是开始涉及诗词、画作以及其他文物的刻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
明代篆刻家汲取了宋代的精华,并将之与自己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而清代篆刻家则更加注重对篆刻技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得篆刻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篆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衰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复兴,篆刻艺术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篆刻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备受追捧的一种艺术品。
三、篆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篆刻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追求自然、朴实和内涵的表现。
它通过刀法的力度、深浅和点画的安排,传达出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内涵。
篆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历史和文化:篆刻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了一种深远的历史记忆。
2.艺术审美: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追求简洁、雅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篆刻印章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篆刻拓印历史

篆刻拓印历史
篆刻拓印,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可
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篆文字的
兴起为篆刻拓印奠定了基础。
篆刻拓印最早起初是用作印章的制作方法。
篆刻师傅利用刻刀在
印石上雕刻文字、图案,再以油墨蘸印于纸上,形成印痕。
这种方法
使得篆刻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表面上留下印迹。
在古代,篆刻拓印不仅被用于印章的制作,还被广泛用于艺术创作。
许多文人学士,如王羲之、颜真卿,都是篆刻拓印的狂热追随者。
他们运用篆刻技艺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将文字和图案相融合,展现出
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拓印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它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而今,篆刻拓印已经成
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并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篆刻拓印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手工艺的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
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纪念。
通过篆刻拓印,我们可以感
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
术创作的形式,通过刻刀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表
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篆刻拓印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并且在世
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更是
一种文化的载体,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下来,不断为人们所喜
爱和赞美。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篆刻印泥与印章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篆刻印泥与印章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篆刻印泥与印章的历史中国古代,篆刻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传统。
篆刻的核心工具之一就是印章,而印章的制作离不开印泥。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特别是篆刻、印泥和印章的历史作一探讨。
一、篆刻的起源与发展篆刻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发展成熟。
它在西周时期达到巅峰,并在秦汉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篆刻以其独特的字体和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记录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二、印章的历史演进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
最早的印章是用玉石、骨头等材料雕刻而成,后来逐渐发展为使用青铜、石材、牙齿等材料制作的印章。
而后,随着篆刻的兴起,印章的制作逐渐与篆刻相结合,成为了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印泥的起源与发展印泥,是用于印章印刷的一种墨糊。
古代的印泥最早是由动物胶粘合而成,它在形态上类似于现代的胶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泥的制作逐渐有了较大的改进,从简单的胶粘制成的印泥发展为添加了颜料和其他材料的复合印泥,色彩也随之更加丰富。
四、印章的种类与用途古代的印章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官印、私章、文玩印章等。
官印用于政府机构或重要机关,私章则用于个人,文玩印章则多用于装饰或收藏。
不同类型的印章在形状、材质和刻制内容上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
五、印章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印章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与此同时,印章的制作过程经历了刻、铸、烧等多道工序,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要求,因此印章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印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印章的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
现代篆刻家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印章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印章逐渐替代实体印章,印章文化正面临着重新定义和传承的挑战。
总结: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印泥和印章的历史互相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而精美的文化体系。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XXX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研究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研究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XXX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经由进程多种形式让学生介入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进步、常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进步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第一章印章的起源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
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
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
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
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
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
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12、缪篆印多用于私印,官印不用。
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的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地延伸,以填满印面,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
13、新莽官印: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5字或6字。
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14、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5、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6、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
钮制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
还有两面印、套印。
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7、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新意,钮有龟、骆驼、鼻钮。
18、曹魏私颇有艺术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有套印和六面印。
钮有龟、瓦、辟邪钮。
19、刘宋官印,文字凿款,篆体多不合六书。
20、南齐官印加大,用朱文。
21、隋唐官印均5.6厘米见方。
用朱文印。
22、五代梁官印,朱文,印面较大。
23、北宋官印,印文曲折布满,印背有年款,朱文,印面较大。
24、北宋私印,朱文,印面较小。
25、南宋官印,印文;印面较大,5厘米以上,朱文。
26、元代官印有两种,一是汉篆书,二是八思巴文,背都用汉文刻年款。
边框较宽,印文线条方折。
27、印宗秦汉:秦,是指先秦,代表战国古玺。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大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28、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的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29、秦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
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用,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
30、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由于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
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
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古代玺印的制作,一般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艺术性只是一种副产品,只有少数的私印中的图画印才是观赏的。
以下是玺印的11种用途:1、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
2、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
3、用于赠送邻国,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
4、用于封泥。
古运货物,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
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
5、用于殉葬。
官私印都有,有许多官印是专为殉葬而刻的,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刻生前官职的;有的刻官名加姓名,有的官名前加“故”字,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只刻祝辞。
6、用于制造器物记名。
7、用于器物名称图记。
8、用于金币、纸币。
9、用于佩戴消除不祥。
10、用于烙马。
11、用于烙木。
简答题:古代的玺印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工艺境界?答客观上: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代的篆字,人们乐于欣赏,战国的文字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秦汉文字虽有了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艺术性更大。
主观上: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简答题:1、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答:1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
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2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
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3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
4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印章用上书画以后,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发展?答: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斋馆印的先河。
词名印的发展。
词句印来自古代的吉语印。
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写刻印。
在形式上有葫芦炉鼎八角等,宋元又有花押印。
3汉代印章与明代的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
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
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第一节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1、由古代的印章发展为篆刻艺术,以元代大德年间为历史的转折点。
2、吾丘衍和赵孟俯是篆刻艺术理论的奠基人。
3、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是我国第一个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
4、《学古编》的产生具有哪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答-1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的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
2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
3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
5、《学古编三十五举》前十七举,除第十三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刻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摹印的基础。
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金石学、文学、史学、美学等范畴,是一篇印学理论的基础性纲领。
当然吾丘衍的理论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他没有看到古代的玺印。
吾丘衍的印学理论虽有缺点,但仍是难能可贵的。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创造前进。
吾丘衍对于篆印的宗旨有二,一是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二是批判了唐篆的曲屈盘回。
6 赵孟俯的《印史序》与回朱文印到了赵孟俯才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了《印史》这本谱,他的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序可以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向流俗挑战。
他首先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以新奇相矜之风,深感于这种印风竟达到了异于流俗,树立汉魏印意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端,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
赵孟俯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
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
7 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冕开始用花药石刻印,他刻的印是汉印传统,水平很高。
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他检验了用花药石不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对象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质基础。
9 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俯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不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1篆刻创作的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2 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
3 明代的篆刻的兴起需要一些条件: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4 文彭所在的时代,一方面篆刻艺术还在萌芽状态,但是书画家要求在自己的作品上加盖印章,就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得到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