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1
经济计量学的课程设计

经济计量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经济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3. 掌握经济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建立并估计经济模型;2. 能够运用经济计量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3. 能够对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证分析,避免盲目从众;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4.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计量学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所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经济计量学基本概念:包括经济计量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构成要素;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模型诊断与修正;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拓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模型选择与优化;4. 非线性回归模型:逻辑斯蒂回归、多项式回归等;5. 滞后变量模型: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6. 面板数据分析: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7. 经济计量软件应用:EViews、Stata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模型估计与预测;8. 实证分析案例:结合实际经济问题,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目录1绪论 (1)2 农业生产总值的模型建立 (2)2.1 模型的给出 (2)2.2模型的拟合结果 (3)3 回归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4)3.1 经济意义及统计性检验 (4)3.2 计量经济学检验及修正 (5)4 预测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5)1绪论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
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介绍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工具,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同时,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常用方法2.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大纲第一章计量经济学基础1.1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及作用 1.2 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1.3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4 课程作业安排第二章回归分析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2.2 最小二乘法估计与样本外预测 2.3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2.4 范畴变量与虚拟变量的应用 2.5 计量经济学工具箱的应用 2.6 课程作业安排第三章时间序列分析3.1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 3.2 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3.3 时间序列模型的推断 3.4 常见时间序列模型及应用 3.5 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 3.6 课程作业安排第四章面板数据分析4.1 面板数据的基本概念 4.2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 4.3 面板数据分析的应用实例 4.4 课程作业安排第五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5.1 基于回归分析的房价预测模型 5.2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股票价格预测模型 5.3 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企业经济状况评估模型 5.4 课程作业安排课程教学方式1.理论讲授2.计算机实践3.课堂案例分析4.课程作业完成及报告课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出勤、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占20%)2.课程作业:完成课程作业并撰写报告(占40%)3.期末考试:对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占40%)总结本课程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点介绍了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面板数据分析等常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计量经济学授课教案(多场合)

计量经济学授课教案一、课程概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和规律性。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和预测;3.了解非线性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4.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第一讲:导论1.1计量经济学的定义与作用1.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3计量经济学软件介绍2.第二讲:经典线性回归模型2.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3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3.第三讲:回归模型的检验与预测3.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3.2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3.3回归模型的预测与区间估计4.第四讲:非线性回归模型4.1线性模型的局限性4.2二次回归模型4.3Logit回归模型与Probit回归模型5.第五讲:面板数据模型5.1面板数据的定义与特点5.2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与估计5.3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与预测6.第六讲:时间序列模型6.1时间序列数据的定义与特点6.2自回归模型(AR)6.3移动平均模型(MA)6.4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7.第七讲:计量经济学应用案例分析7.1金融市场分析7.2货币政策分析7.3贸易政策分析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上机实践:指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理解;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

计量经济学课程1. 介绍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理论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框架,用于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并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本课程将涵盖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计量技术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案例和数据分析,学生将了解如何构建模型、选择适当的估计方法以及对结果进行解释。
2. 课程目标•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常见的计量技术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证研究。
•能够评估经济政策对个体行为和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主要内容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模型:介绍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基本假设,包括线性关系、可加性、零条件均值、无多重共线性等。
•最小二乘法估计:讲解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介绍估计量的性质和假设检验方法。
•多元回归模型:引入多个解释变量,并讨论共线性问题和模型选择方法。
•虚拟变量:探讨虚拟变量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分类变量。
•非线性回归模型:介绍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回归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
异方差和自相关•异方差问题:分析异方差对OLS估计结果的影响,介绍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
•自相关问题:讲解自相关的定义、类型和检验方法,引入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
工具变量与因果推断•工具变量方法:介绍工具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条件,讲解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的原理。
•因果推断:探讨随机实验与观察数据之间因果推断的区别,引入自然实验设计(如断点回归设计)进行因果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模型:介绍面板数据的特点和分类,讨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
•面板数据的动态模型:探讨面板数据中时间维度的影响,引入差分法和一阶滞后法进行估计。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基本概念:介绍时间序列数据的特点、平稳性和相关性,讲解自回归(AR)和移动平均(MA)模型。
《计量经济学》课程标准

《计量经济学》课程标准1. 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在经济类的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 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又要注重经济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抛开复杂的数学计算以及繁琐的推导和证明, 但要将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贯彻始终。
其目的是, 通过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研究经济中的有关问题, 训练学生运用计量方法、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创造的思维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利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 学习和实践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有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在内容与应用上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经济学等课程有关联。
所以, 学习本课程, 必须要先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课程, 同时, 学习者要关注在经济计量学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更具实践性。
1.2设计思路《计量经济学》建立在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 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
计量经济学结合数量方法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认识分析, 并辅助于计算机专门软件, 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及工作步骤、模型估计的基本方法、模型检验与修正方法, 典型计量经济模型专题讨论、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基本知识(包括模型的识别、估计、检验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案例。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应先学习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学》等课程。
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 首先应特别注重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经济现象的分析, 强调已学的《经济学》基础;其次突出计量经济建模基本思想的讲授, 侧重在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经济学》、《经济统计学》与《数学》相结合的知识背景上;再次应避免在理论部分的繁杂的纯数学证明, 但对于表述基本原理和模型应用分析中的数学推导是必要的, 故应强调《微积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最后应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概念的总结和应用实例的分析, 包括计量经济专门分析软件(Eviews)的应用操作。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1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1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题⽬国内旅游收⼊影响因素分析姓名指导⽼师完成时间2013年1⽉16⽇国内旅游收⼊影响因素分析⽬录⼀、研究背景 (4)⼆、建⽴计量经济学模型 (4)1、指标选择 (4)2、数据的收集 (5)3、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1)模型初步建⽴ (6)1)经济意义上的检验 (8)2)统计意义的检验 (8)3)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检验 (9)三、经济意义分析及模型评价 (16)四、对于旅游收⼊的政策建议 (16)五、参考⽂献 (17)摘要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民⽣活⽔平稳步提⾼,旅游业在近⼏年的发展状况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已成为⼈们的主要休闲⽅式。
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具有⼗分重要,国内旅游收⼊作为⼀个衡量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与GDP、⼈均GDP、旅游消费指数等密切相关。
⽂章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了1994-2011年间国内旅游收⼊因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对旅游收⼊的多因素分析,建⽴以旅游收⼊为被解释变量,以旅游⼈数、⼈均旅游花费、星级饭店总数、旅⾏社数、GDP、⼈均GDP、居民旅游消费指数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模型进⾏经济意义、统计意义、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检验并进⾏相关修正。
利⽤修正过后的模型对国内旅游收⼊进⾏量化分析,发现旅游收⼊主要受旅游⼈数,⼈均旅游花费和星级饭店总数三个指标的影响,且国内旅游⼈数每增加1百万⼈次,旅游收⼊约增加6.974亿元;⼈均旅游花费每增加1元,国内旅游收⼊约增加10.125亿元;星级饭店总数每增加1个,国内旅游收⼊约减少0.246亿元。
这为我国以后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收⼊在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国内旅游收⼊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们物质⽂化⽣活⽔平⽇益提⾼,同时对⽣活质量也提出了更⾼的要求。
旅游作为⼀种较⾼层次的消费⽀出,已逐渐成为⼈们的主要休闲⽅式。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1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目录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思想、依据 (2)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效果 (2)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3)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3)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4)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 (4)七、实验项目、学时分配及适用专业 (4)八、大纲内容 (5)九、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0)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思想、依据课程设计的思想:计量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的依据:本课程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效果课程的地位、作用: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
本课程实验是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能深刻理解枯燥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较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论考试成绩明显提高;第二,学生能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研究的热情普遍提高;第三,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发表的论文明显上了档次。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化解繁杂的计算过程,使学生用相关的软件独立地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及方法来研究实际的经济问题,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中使用数量分析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计量经济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计划使用Eviews)的使用;能用Eviews来建立单方程、联立方程模型和理解其它相关的教学内容,能上机运算、看懂输出结果并结合输出结果对模型进行各种检验。
要求学生能独立地运用统计资料建立实用的、可靠的计量经济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09经41
学号:********
姓名:***
2011年11月
一、引言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而在现代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主要由第三产业所提供。
第三产业在影响就业率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论文跟据我国从1978年到2009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各个部分的增长的实际情况,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做出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因素的的计量模型,比较分析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X1)、批发和零售业(X2)、住宿和餐饮业(X3)、金融业(X4)、房地产(X5)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得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结论。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由图表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各部分增长幅度较大,但就业人数增长相对较慢,因此,我们具体分析第三产业的各种因素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做出分析,促进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二、理论基础
第三产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影响第三产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等。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交通运输业是传统的服务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等。
仓储物流业是近些年兴起的第三产业,但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邮政业同交通运输业一样都是传统服务业,但在第三产业中还是占有重要比重。
这三者对就业都有重要的影响。
批发和零售业,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从长远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相当大地发展空间,批发零售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住宿和餐饮业,同前两个分产业一样,都是比较传统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对于就业的拉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但随着新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住宿和餐饮业对拉动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金融业,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金融业。
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促进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行业。
对于促进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故其是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由于房地产行业相关性和保值增值的特点,使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在其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对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计量模型
本课题以《中国统计年鉴2010》为资料来源,使用了1978-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的数据(见表1),对我国历年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
建立以下模型:
Y=β
0+β
1
X
1+
β
2
X
2
+β
3
X
3
+β
4
X
4
+β
5
X
5
+μ
表一历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影响因素
三、参数估计
用Eviews软件,对此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二。
表二历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的R2=0.903171,F=58.83058,整体拟合优度高,明显显著。
但是当α=0.05时,X2、X3、X4系数的P 值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计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其相关系数矩阵,见表三:
表三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检验并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分别作y 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四 逐步回归结果(1)
其中,以加入X1的R^2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X2、X3、
X4、X5。
结果如表6。
表五 逐步回归结果(2)
由P 值<0.05并经比较,加入x2、x3、x4、x5的方程R^2都有所改进,但
加入x2、x4的p值>0.05,所以应剔除x2、x4保留x3、x5。
再在X1、X3的基础上加入X2、X4、X5和在X1、X5的基础上加入X2、X4。
结果如图:
表六逐步回归结果(3)
加入X2、X4后,R2都相对减少,故不能加入X2、X4,而加入X5之后,R2有所增加,但P值与原先相比不太显著,因此也不能加入。
表七逐步回归结果(4)
加入X2、X4,R2有所增加,但P值却相比不显著,故也不能增加X2、X4 故X1、X5方程的回归结果为:
表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回归结果
回归模型为:
Y =7959.6410+3.5079X1-2.3858X5
t=(13.3982)(7.4514)(-4.8292)
R2=0.9002 DW=0.5830 F=140.8855
(二)异方差检验
绘制e2对X1的散点图
绘制e2对X5的散点图
由图可看出e2对X1的散点图,e2对X5的散点图,大致可看出e2随X1、X5的变动而呈增大的趋势,且e2对lnX2、lnX4的图主要分布图的大部分地方,应此,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
White 检验
由表作White检验,得结果如下,nR2 =10.6643,而查表得临界值Χ2(4)=9.488。
因为nR2 =10.6643>Χ2(4)=9.488,所以,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异方差性的修正
采用帕克检验法进行检验,并对异方差进行解决,得到以下结果
估计结果如下
Y=7999.972+3.484316X1-2.364357X5
t=(13.38789)(7.451084)(-4.825)
R2= 0.9067 ,DW= 0.5863 ,F= 140.8759
可以看出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异方差。
(三)自相关检验
Y=7999.972+3.4843X1-2.3643X5
t=(13.38789)(7.451084)(-4.825)
R2= 0.9067 ,DW= 0.5863 ,F= 140.8759
在0.05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dl=1.31 du=1.57,DW<dU,说明存在一定的自相关。
但经过自相关检验后,各变量的t值和p值都相当不显著,故自相关性修正没有效果。
所以,最终模型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储蓄每增加一单位就会使就业人数相应增加3.4843单位,而房地产也每增加一单位就会相应使就业人数减少2.3643单位。
四、预测
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主要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
随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会使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社会和谐发展。
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却对就业人数有着相反的作用,这也从一方面证实房地产的发展是泡沫,且终有一天会破灭,这也许是对市场和政府的一个提示。
因此,通过这次计量分析,可以得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人数有促进作用,与就业人
数成正相关,而房地产的发展却对就业人数起反作用,其与就业人数成负相关。
五、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因素,政府应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入,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园区,促进其发展,从而提高就业人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反,政府应随时观察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房地产业结构,使房地产业的泡沫尽可能的缩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此模型也有一定的缺陷,因此,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应权衡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国民生产总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样才能使第三产业和第一、二产业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