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

英国Austin提出,美国Searle等人加以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

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

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

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语用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和约翰·西尔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行为功能。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仅是在表达事实和意见,还可以通过语言来执行其中一种行为。

他将这种通过语言来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称为言语行为。

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合作原则是由语用学家保罗·格雷斯(Paul Grice)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交际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以达成有效的沟通。

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信息原则(Quantity),质量原则(Quality),关系原则(Relation)和方式原则(Manner)。

信息原则要求信息丰富,表达者应提供足够的信息,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质量原则要求信息准确,表达者应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不提供误导性的信息。

关系原则要求信息相关,表达者应提供与交际背景相关的信息,并避免不相关的信息。

方式原则要求信息清晰,表达者应以明确、简洁的方式表达,避免使用模糊、复杂的语言。

合作原则的遵循有助于有效的交际和沟通。

当交流双方共同遵循合作原则时,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理解更加容易。

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有时会违反合作原则,故意或无意地提供不准确、不充分、不相关或不清晰的信息,这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的产生。

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于语言学习和交际技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功能和用途,提高自己在交际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同时,遵循合作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信息,增强双方的共识和互动。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为我们认识和掌握语言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交际能力,加强互动和合作。

言语行为的概念

言语行为的概念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发出命令
指令类言语行为用于发出命令、请求 或建议,要求听话者执行某种行为。
实施权威
通过指令,说话者试图实施其权威或 地位,对听话者施加影响。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出承诺
承诺类言语行为用于作出承诺、保证或威胁,表达说话者对未来行为的意图或 预测。
承担责任
通过承诺,说话者表达对未来行为的责任感,并试图赢得听话者的信任。
指导语言使用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使用的指导 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说话 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语 境等因素,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和准确性。
促进语言学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语言 学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相 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 究。
02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与语境的互动
言语行为和语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语境能够影响言语行为的选择 和理解,同时言语行为也能够改变或创造新的语境。
语境与言语行为的互动关系
01
语境对言语行为的解释作用
语境能够为言语行为提供解释和说明,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或作
者的意图和目的。
02
言语行为对语境的塑造作用
说话者或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塑造特定的语境,为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背
礼貌用语
不同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一些文化强调使 用敬语和谦辞,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自然和直接的表达 。
非言语交流
除了语言本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流也有很大差 异。例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在不同文化 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策略
了解目标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目标文化的言语行为规范和期望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 突,并促进有效沟通。

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

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

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试图揭示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内在。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

表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表达某种观念、思想或情感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说“我喜欢吃巧克力”,他通过这个陈述表达了他对巧克力的喜爱之情。

这种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旨在描述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知识。

施事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来行使某种行为或施加某种影响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说“我承诺明天会完成这项任务”,他通过这个陈述表达了他将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承诺。

这种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说话者通过其话语所能带来的行为或影响,而不仅仅是言语本身的表述。

取效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来改变受话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状态的行为。

例如,当老师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学生听了之后会改变原有的认知,认为地球确实是圆的。

这种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话语对受话者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改变他们的认知、情感或行为。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这三种言语行为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表述性言语行为为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表述性言语行为的意义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和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探究人类在日常交际中的言語行為。

制度、治理和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术语。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术语进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特点。

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准则和程序,它们指导和约束着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既不仅是传达信息,而且是行为本身。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深刻影响了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析,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示性言语行为和表现性言语行为两种。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传达信息,如陈述、建议、命令等。

而表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承诺、威胁等。

这种行为与言语本身的意义紧密相关,可以改变造成的社交、心理和情感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 表示性言语行为当我对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表示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提供天气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这句话的事实陈述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交效果,那么它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句话是在工作环境中说出的,那么它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信息传达,但如果在浪漫的氛围中说出,它就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或建议。

2. 表现性言语行为当我们对朋友说:“我帮你搬家吧”,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表现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展示我的友谊并表现出自己的大公无私。

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并不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态度和情感。

这种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交效果,发起者需要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他的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更为细致和丰富的效果。

3. 承诺当我们对某个人说:“我将会按时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句子涉及到一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表述,它表达了承诺人对监督者的义务和责任,其表现性含义在于承诺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某种责任,并公开地表态。

这种言语行为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对关系和信任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4. 命令当我要求你采取某些措施,提出一些条件,或者让你做一些事情时,这种言语行为就是命令。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 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百科名片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这五大类是: 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有部分学者,如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1986a) ,对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对列文森(Levinson,1983:226)的观点,既“言语行为与前提、含意一样,是任何普通语用学理论必须解释的主要现象”,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们关注的大量现象对语用学来说没有特殊兴趣”(Sperber &Wilson,1986a:2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托马斯(Thomas,1995)详细地分析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后指出,该理论之所以对语言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A.在真值条件语义学受到挫折时推出《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显得很及时;B.他的观点清楚易懂;C.虽然他对自己的观点前后作过改变,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一条连贯的思想主线;D.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至今仍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施为假设问题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叙事、指事,还可以行事,传递语用用意或施为用意。

不管话语中的施为用意是显性的或隐形的,凡是认为施为用意总可以通过施为句表现的观点,就是施为假设(Sadock,1988年)。

可见,持这一假设的学者认为,施为句包含或者隐含施为动词、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

然而,只有施为动词假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A.存在可以将施为动词与其它动词区分开来的形式或语法手段;B.施为动词的出现不一定能保证某一行为的实施,如仪式性施为句和协作性施为句,就受必要的合适条件的限制,否则便不能以言行事,元语言施为句也会产生类似问题;C.没有施为动词同样可以以言行事。

这一假设受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直接挑战。

这为后来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特征问题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句法学、真实条件语义学等无能为力的很多语言现象。

可见,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任何理论又都存在不完备性。

在一定程度上,奥斯汀与塞尔都坚持言语行为的规约性或惯用性,但塞尔同时强调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他认为,礼貌是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比如“请求”)最重要的动因,不过他忽略了影响言语行为礼貌程度的社会文化特征。

Koyama( 1997年)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罗萨多(Rosaldo,1982年)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事,以及何时以言行事。

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使用中跨文化分类(cross-cultural typology)的基础。

同时,在分析了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料以后,威尔日比卡(Wierzbicka,1985年)指出,许诺、命令、警告等言语行为在英语里是通过常规方式实施的,而在有的语言中则具有文化依附性,因而应该强调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殊性。

制约条件问题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梅伊(Mey,1993年)也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 contexts)结合起来。

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这一概念。

从社会的角度看,言语行为应该涉及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比如说话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龄、性别、职业等,这些制约因素就构成了交际中人们背景信息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梅伊关注的是可以用来实施某一语用行为的语言形式,也既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去设施语用行为。

在维索尔伦(Verschuern,1999年)看来,这就是语言顺应性(adaptability)问题。

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

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应性行为。

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在这一观点支持下,梅伊认为以前的言语行为理论就不能对言语行为的社会基础进行解释。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a speaker might be performing three actssimultaneously when speaking: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

a)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b)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c) A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the utterance;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saying something.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 general purpose.a) representatives: stating or describing, saying what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trueeg: 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b) directives: trying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eg: Open the window!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c) commissives: committing the speaker himself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eg: 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d) expressives: expressing feelings or attitude towards an existing stateeg: 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ve thought of me.e) declarations: bringing about immediate changes by saying somethingeg: 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Important remark: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point, 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th., 1《语用学概要》何兆熊第三章言语行为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年3月第一版, 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第六章言语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相关文档: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