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斯金纳-言语行为

❖ Verbal behavior: behavior reinforced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other persons ( Skinner 1957:14). … emphasizes the individual speaker and …specifies behavior shaped and maintained by mediated consequences( ibid:2).
❖ He proposed that Whitehead was unconsciously expressing a fear of behaviorism, likening it to a black scorpion that he would not allow to intrude into his philosophy (Corballis 1999).
斯金纳的生平及贡献(3/4) 主要著作
1938 1948 1953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 《沃登第二》 《科学与人类行为》
1957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1957 《言语行为》
1959 Cumulative Record: Definitive Edition
❖ The black scorpion was a metaphorical response to the topic under discussion. The black scorpion was behaviorism.
(ibid: 458)
《言语行为》简介-No black
scorpion(3/6)
Enjoy Old Age: A Program of SelfManagement
❖ He proposed that Whitehead was unconsciously expressing a fear of behaviorism, likening it to a black scorpion that he would not allow to intrude into his philosophy (Corballis 1999).
斯金纳的生平及贡献(3/4) 主要著作
1938 1948 1953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 《沃登第二》 《科学与人类行为》
1957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1957 《言语行为》
1959 Cumulative Record: Definitive Edition
❖ The black scorpion was a metaphorical response to the topic under discussion. The black scorpion was behaviorism.
(ibid: 458)
《言语行为》简介-No black
scorpion(3/6)
Enjoy Old Age: A Program of SelfManagement
《言语行为的概念》课件

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描述,反映说话者的判断。
2
2. 指令性言语行为
表达对听话者的要求,企图影响听话人的行为。
3
3. 承诺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承诺,承诺者有义务履行承诺。
4
4. 宣告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状态的改变,改变通常需要仪式或特定的权力。
陈述性言语行为
传递信息
陈述性言语行为旨在传递事实信息,不包含任何命令或请求,例如“今天天气很好”。
适当的情境
言语行为必须发生在合适的语境下,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积极的回应
接受者应该对言语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例如理解、接受或回应。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
1
行为目的
说话者想要达成的目标
2
言语内容
说话者表达的具体内容
3
社会语境
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4
心理状态
说话者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目的、言语内容、社会语境和心理状态。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
自我认知
通过分析自己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达成共识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达成共识。
规避风险
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语行为,可以识别对方可能的欺诈行为,从而降低谈判风险。
化解冲突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化解冲突。
目的性
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旨在实现特定的沟通目标,例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影响他人。
符号性
言语行为依赖于语言符号,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和运用表达意义,实现沟通。
2
2. 指令性言语行为
表达对听话者的要求,企图影响听话人的行为。
3
3. 承诺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承诺,承诺者有义务履行承诺。
4
4. 宣告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状态的改变,改变通常需要仪式或特定的权力。
陈述性言语行为
传递信息
陈述性言语行为旨在传递事实信息,不包含任何命令或请求,例如“今天天气很好”。
适当的情境
言语行为必须发生在合适的语境下,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积极的回应
接受者应该对言语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例如理解、接受或回应。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
1
行为目的
说话者想要达成的目标
2
言语内容
说话者表达的具体内容
3
社会语境
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4
心理状态
说话者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目的、言语内容、社会语境和心理状态。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
自我认知
通过分析自己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达成共识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达成共识。
规避风险
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语行为,可以识别对方可能的欺诈行为,从而降低谈判风险。
化解冲突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化解冲突。
目的性
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旨在实现特定的沟通目标,例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影响他人。
符号性
言语行为依赖于语言符号,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和运用表达意义,实现沟通。
《言语行为的概念》课件

详细描述
自我反思有助于发现自己在言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反馈可以来自教师、同伴或自我评估,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练习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言语行为的水平。
总结词
感谢观看
THANKS
《言语行为的概念》ppt课件
目录
言语行为的定义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言语行为的功能言语行为的应用场景言语行为的习得与教学
01
言语行为的定义
Chapter
总结词
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交互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详细描述
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言语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告知、表达情感等。同时,言语行为也是一种交互行为,需要交流双方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言语行为还具有文化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语言和交流的认知和规范。
在会议中,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等,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
会议交流
在工作中,言语行为可以建立和维护职业形象,如向上级汇报工作、与同事协作、指导新人等。
职场互动
政治演讲中的言语行为可以传递政治理念、宣传政策、争取选民支持等,对政治选举和决策产生影响。
政治宣传
政治领袖通过公共演讲中的言语行为来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动员群众等,以实现政治目标。
03
言语行为的功能
Chapter
传递信息是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
人们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各种信息,如事实、知识、意见、情感等。言语行为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使得信息得以传递和共享。
自我反思有助于发现自己在言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反馈可以来自教师、同伴或自我评估,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练习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言语行为的水平。
总结词
感谢观看
THANKS
《言语行为的概念》ppt课件
目录
言语行为的定义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言语行为的功能言语行为的应用场景言语行为的习得与教学
01
言语行为的定义
Chapter
总结词
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交互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详细描述
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言语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告知、表达情感等。同时,言语行为也是一种交互行为,需要交流双方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言语行为还具有文化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语言和交流的认知和规范。
在会议中,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等,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
会议交流
在工作中,言语行为可以建立和维护职业形象,如向上级汇报工作、与同事协作、指导新人等。
职场互动
政治演讲中的言语行为可以传递政治理念、宣传政策、争取选民支持等,对政治选举和决策产生影响。
政治宣传
政治领袖通过公共演讲中的言语行为来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动员群众等,以实现政治目标。
03
言语行为的功能
Chapter
传递信息是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
人们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各种信息,如事实、知识、意见、情感等。言语行为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使得信息得以传递和共享。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PPT

2
基本观点
•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家把语言研究以句子本身 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
1 • 塞尔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 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 则和分类标准,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 型。并且由此建 立比较系统的语言理论。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 行为三分法”,并提出了“说出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 以言取效行为。”塞尔在分析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时都 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所以塞尔进一步地深入到了意 向性问题的探究上。他通过将言语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可以赋 予许多哲学上的老问题以新的意义。
3
国内研究
1 • 1、1979--1989年: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 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
• 2、1990年至今: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 域的学者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4 国外研究
70年代
80年代
4 ➢70年代
国外研究
Ross(1970)注意到言语行为句中的简单陈述句和显性施为 句有着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讨论;
闲话,说万历朝有位景妃,最喜欢利用亲子争宠,甚至不惜让
怀中小儿发热,引皇帝注意,你怎么看?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曹贵人: 臣妾若是万历帝,必定杀死景妃以正宫闱,十月怀胎一朝临产 之苦,非为人母不能体会,景妃她身为人母却害其子,除非不 是生母,景妃若不是有难言之隐,那么便是连为人都不配了,
怎还配活着? • 皇上: 你一向温顺寡言,难得这么激愤。 • 曹贵人: 臣妾失言了,只是臣妾也身为人母,一时有感而发。 • 皇上: 怜子之心,不仅母亲有,父亲也有,难为你剥了这么久,你既
言语行为理论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 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言语行为理论ppt课件

言语行为理论
•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 •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
• •
• •
• • C)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 • 说话要有关联 (Be relevant)。
• D)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 • a)避免晦涩 [Avoid obscurity]; • b)避免歧义 [Avoid ambiguity]; • c)简炼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 d)井井有条 [Be orderly]。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perlocutionary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 •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
• •
• •
• • C)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 • 说话要有关联 (Be relevant)。
• D)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 • a)避免晦涩 [Avoid obscurity]; • b)避免歧义 [Avoid ambiguity]; • c)简炼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 d)井井有条 [Be orderly]。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perlocutionary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第六章 言语行为(课堂PPT)

7
奥斯汀(Austin)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后继 者是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 克利分校执教。
从1952年开始,奥斯汀在牛津讲授题为“言与行” (Words and Deeds)的课程。
1955年,他被邀到哈佛作讲座,把讲稿题目改成 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我要学习认字了。”我和父亲都吃了一惊,
5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就是人类行为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
世界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其中有一种事件具有如 下的构成:一个发话者处于某种意图构建和发出了
一段口头或书面语的话语,另有一个或一些受话者
接受并理解了这一话语,从而作出与发话者意图一
致或不一致的反应,这样的事件就是一个言语行
3
你能把窗子关一下吗? 你能把声音关小一点儿吗?
——请求 我保证星期五之前交论文。
—— 许诺 那个院子里有一条很凶的狗。
——警告
4
我劝你还是把心胸放宽一点儿。 别以为你干得很巧妙,我早就认清你是什么人了。
我提醒你,你这么下去很危险。 方英达说:“我警告你,如果你在第三阶段不用
尽全力,我要处分你。” 晚饭时,母亲突然说:“我宣布,从今天开始,
11
奥斯汀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必须 满足三个 “恰当条件”: 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 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 奥斯汀把“有所为之言”的句子叫做施为句,施为句 的功能就Fra bibliotek“以言行事”。
12
2、施为句
施为句主要有两种: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直接表明言有所为,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带有施为动
奥斯汀(Austin)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后继 者是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 克利分校执教。
从1952年开始,奥斯汀在牛津讲授题为“言与行” (Words and Deeds)的课程。
1955年,他被邀到哈佛作讲座,把讲稿题目改成 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我要学习认字了。”我和父亲都吃了一惊,
5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就是人类行为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
世界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其中有一种事件具有如 下的构成:一个发话者处于某种意图构建和发出了
一段口头或书面语的话语,另有一个或一些受话者
接受并理解了这一话语,从而作出与发话者意图一
致或不一致的反应,这样的事件就是一个言语行
3
你能把窗子关一下吗? 你能把声音关小一点儿吗?
——请求 我保证星期五之前交论文。
—— 许诺 那个院子里有一条很凶的狗。
——警告
4
我劝你还是把心胸放宽一点儿。 别以为你干得很巧妙,我早就认清你是什么人了。
我提醒你,你这么下去很危险。 方英达说:“我警告你,如果你在第三阶段不用
尽全力,我要处分你。” 晚饭时,母亲突然说:“我宣布,从今天开始,
11
奥斯汀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必须 满足三个 “恰当条件”: 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 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 奥斯汀把“有所为之言”的句子叫做施为句,施为句 的功能就Fra bibliotek“以言行事”。
12
2、施为句
施为句主要有两种: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直接表明言有所为,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带有施为动
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共23张PPT)

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 间接地实现。
那个戒指真漂亮! (断定或感叹——请求:我要那个戒指。)
别忘了,你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提醒——威胁:你儿子的命还要不要?)
甲:我要减肥。
乙:我就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宣告——劝阻:不用减肥。)
你真好! (断定——表达)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做出 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假判断。表示 这种行为的动词有声称,陈述,声明,断定,否定,澄清等。
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表达宣告的动词主要有声称、 任命、指定、宣布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的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的需 要,应该对塞尔的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为此可以在塞尔的 五种类别之后增加如下三个类别: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事行为 。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的概念, 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行事句都有行事动 词。所谓的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为的动词。
那个戒指真漂亮! (断定或感叹——请求:我要那个戒指。)
别忘了,你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提醒——威胁:你儿子的命还要不要?)
甲:我要减肥。
乙:我就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宣告——劝阻:不用减肥。)
你真好! (断定——表达)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做出 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假判断。表示 这种行为的动词有声称,陈述,声明,断定,否定,澄清等。
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表达宣告的动词主要有声称、 任命、指定、宣布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的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的需 要,应该对塞尔的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为此可以在塞尔的 五种类别之后增加如下三个类别: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事行为 。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的概念, 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行事句都有行事动 词。所谓的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为的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
• 塞尔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 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
类标准,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并且由此
建 立比较系统的语言理论。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并提
出了“说出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塞尔
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或称为三分说。
• 在言内行为层面,依靠语法、词汇、逻辑关系等实现语篇的有形连贯。 • 在言后行为层面,依靠情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实现语篇隐形的连贯。 • 在言外行为层面,依靠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互动实现语篇无形的连贯。
52
/
1 4 /
2
基本观点
2
0
2
0•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家把语言研究以句子本身的结
Koyama( 1997) 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 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 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12
2/
1 4 /
4
2
0
2 0
➢90年代
国外研究
1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Mey(1993)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
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 contexts)结合起来。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 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这一概念。
在Verschuern(1999)看来,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 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 应性行为。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总之,9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语势、实际意图、言语行为 目的、言语行为具体类别、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讨论以及交叉学科如与 认知、语义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 2、1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4 国外研究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92
/
1 4 /
4
2
0
2 0
➢70年代
国外研究
Ross(1970)注意到言语行为句中的简单陈述句和显性施为句有着 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讨论;
J.M.Sadock(1974)在《言语行为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高层施 为句假设”(higher performation hypothesis);
Katz(1977)基于Austin对施为句和表述句(constatives)的划分,建议 把句子类型与以言行事的分类联系起来,以解释词汇内容和句法结构 如何用来说明句子的言语行为潜势(potential)及满足条件。
但Sadock和Katz的理论被一部分语言学家证明存在严重问题 (Gazdar,1979;Allan,1986)。
2
0
2
0
• 定义: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
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 • 产生:20 世 纪 50 年 代
1奥 斯 汀 ( Austin)
英国
• 基本出发点: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 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 基本观点: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 以实施一个行为。
12
0/
1 4 /
4
2
0
2 0
➢80年代
国外研究
1 80年代对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类型中的施为动词作调查分析并取得
重大进展的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Wierzbicka(1987),她调查了约250个 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并加以分类,进而从语义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试图 找到这些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结构模式。
Rosaldo(1982)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对 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事,以及何时以 言行事。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 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使用中跨文化 分类(cross-cultural typology)的基础。
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结合大众媒体名著进行分析、和
英语汉语教学结合等。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近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对言
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
达到的水平。
72
/ 1 4 /
3
国内研究
2
0
2
0
1 • 1、1979--1989年: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 和何兆熊等;
42
/
1 4 /
2
基本观点
2
0
2
0
• 奥斯汀认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在
1 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随着研究的深 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两类。在此基础
上,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即“言内行
在分析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时都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
图、意向,所以塞尔进一步地深入到了意向性问题的探究上。他通过将
言语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可以赋予许多哲学上的老问题以新的意
义。
62
/
1 4 /
3
国内研究
2
0
2
0
•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共检索到1688
1 条结果,其中发表在特色期刊上195篇,硕博士论文一共320篇,主要是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2/14/2020
小组成员: 邱海红、张缤月、 王丽瑶、李欣、童雨婧
1
1 产生和发展
2 基本观点
3 国内研究情况
C 目录 ONTENTS
4 国外研究情况 5 三个研究领域
6 结语
7 案例分析:《甄嬛传》
2/14/2020
2
32
/
1 4 /
1 产生和发展
12
1/
1 4 /
4
2
0
2 0
➢90年代
国外研究
1 90年代以来,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关注,通过不同的
研究方法,在80年代的基础上拓展其研究路向。同时,对“言语行为理 论”多年的讨论进行反思,如Smith,Barry(1990)的Towards A History of
Speech Act Theory(In Burkhardt ,Armin);
12
3/
1 4 /
5 三个研究领域
2
0
2
0
(一)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