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讲解
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的概念》课件

2
2. 指令性言语行为
表达对听话者的要求,企图影响听话人的行为。
3
3. 承诺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承诺,承诺者有义务履行承诺。
4
4. 宣告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状态的改变,改变通常需要仪式或特定的权力。
陈述性言语行为
传递信息
陈述性言语行为旨在传递事实信息,不包含任何命令或请求,例如“今天天气很好”。
适当的情境
言语行为必须发生在合适的语境下,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积极的回应
接受者应该对言语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例如理解、接受或回应。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
1
行为目的
说话者想要达成的目标
2
言语内容
说话者表达的具体内容
3
社会语境
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4
心理状态
说话者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目的、言语内容、社会语境和心理状态。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
自我认知
通过分析自己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达成共识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达成共识。
规避风险
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语行为,可以识别对方可能的欺诈行为,从而降低谈判风险。
化解冲突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化解冲突。
目的性
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旨在实现特定的沟通目标,例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影响他人。
符号性
言语行为依赖于语言符号,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和运用表达意义,实现沟通。
什么是言语行为

什么是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语用学理论。
言语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
言语行为可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页。
”这里教师运用语言单位和规则,说出有意义的句子,这是言内行为。
教师说出这个句子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或指令,要使听话者做一件事,这是言外行为。
最后,学生听到教师的话,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言语行为的概念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发出命令
指令类言语行为用于发出命令、请求 或建议,要求听话者执行某种行为。
实施权威
通过指令,说话者试图实施其权威或 地位,对听话者施加影响。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出承诺
承诺类言语行为用于作出承诺、保证或威胁,表达说话者对未来行为的意图或 预测。
承担责任
通过承诺,说话者表达对未来行为的责任感,并试图赢得听话者的信任。
指导语言使用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使用的指导 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说话 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语 境等因素,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和准确性。
促进语言学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语言 学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相 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 究。
02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与语境的互动
言语行为和语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语境能够影响言语行为的选择 和理解,同时言语行为也能够改变或创造新的语境。
语境与言语行为的互动关系
01
语境对言语行为的解释作用
语境能够为言语行为提供解释和说明,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或作
者的意图和目的。
02
言语行为对语境的塑造作用
说话者或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塑造特定的语境,为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背
礼貌用语
不同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一些文化强调使 用敬语和谦辞,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自然和直接的表达 。
非言语交流
除了语言本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流也有很大差 异。例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在不同文化 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策略
了解目标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目标文化的言语行为规范和期望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 突,并促进有效沟通。
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哲学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语
01 提出
03 评价 05 英文介绍
目录
02 发展 04 不足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英国奥斯丁提出,美国塞尔等人加以发展。奥斯丁认为,语言是人的一 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 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 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 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 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塞尔在奥斯丁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general purpose.
谢谢观看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来源于下面
的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表
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的字面意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拉出去喂狗! 以言指事(或以言表意):字面 以言行事:通过这句话,怂恿、命令、建议另一
人把第三者喂狗。
以言成事(以言取效):听话者听了他的话,把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视言语交际提供了一个不
2、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
使听话人做某事,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 动。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要求,命令、指示、建议、 乞求,邀请等。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3、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做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布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的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的
需要,应该对塞尔的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为此可以在塞 尔的五种类别之后增加如下三个类别: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 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一句话到底是实施了哪种言语行为,要根据具体
的语境。如:
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 非本宿舍人员入内一律登记。
母亲:你要是不按时睡觉,还看什么电视连续剧, 我就告诉你爸。生了病还不好好休息。
儿子:行,我向你发誓一定马上就睡。
例中儿子的答话实际上施行了两种行事行为: 1.承诺;2.阻止他母亲继续数落他。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甲(对乙):生了双胞胎,还不请客?
乙:生双胞胎有什么值得庆贺的,我养双胞胎可
要花双份的钱呢。
丙(对甲):哎,你升科长都三天了,还没有请
客呢。
丙的话实施的是断定行为,然而通过断定行为,
他间接实施了两种不同的以言取效行为:
1.阻止甲说乙;2.要求甲请客。
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 塞尔(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指 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的表 达方式间接地实现。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的交际目的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个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的,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行了这个行
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奥斯汀认为:“经常地、甚至可以说惯常地,话
说了以后,会产生一定影响,及于听众,及于其 他人,及于说话人自己,影响其感情、思想、行 动。这些影响之产生,可能是说话人的心计,意 图、目的。”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的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的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的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并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的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的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个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事做出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 假判断。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有声称,陈述,声明,断定, 否定,澄清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塞尔(John R.Searl)将言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表达宣告的动词
那个戒指真漂亮! (断定或感叹——请求:我要那个戒指。) 别忘了,你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提醒——威胁:你儿子的命还要不要?) 甲:我要减肥。 乙:我就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宣告——劝阻:不用减肥。)
你真好!
(断定——表达)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下列动词都可以成为行事动词:断定、认可、确
认、承认、否认、肯定、指出、说明、申明、重
申、答复、批准、命令、指示、乞求、请求、要
求、恳求、祈求、请、祷告、请教、询问、推荐、
警告、邀请、允许、同意、宣誓、发誓、告诉、
劝告、保证、担保、接受、感谢、祝贺、道歉、 哀悼、庆贺、欢迎、祝福、抗议、批准、谴责、 定义、任命、命名、委任、宣布、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