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获其它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J.R.Searle的影响最大,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理论。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言语行为理论才能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以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时侯,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达该剧的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意思之外的其它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你能帮我拿杯水吗?”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
Can you pas me the pencil不是在问你的“能力”“能否”,而是在请求你施以仪的“pass me the pencil”的行为。
你没看到地板上的脏袜子吗?不会再问你“看到还会没看到”而是要求你把脏袜子拿走。
显然,隐含意义的获取是通过推导或理解得来的,这就得结合适当的语境条件了。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百科名片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1.1 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多的话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 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1.2 表述句与施为句Austin 对表述句与施为句进行了区分。
很久以来, 哲学家( 其实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 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Austin 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 pseudo- statement) ,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
Austin 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
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 con\stative) , 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 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 即或是真实, 或是谬误; 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 performative) , 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 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Speech Act Theory)是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这一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L. Austin)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
言语行为学说关注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说的话语所具有的功能或意图,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根据言语行为学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述行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s):这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指字面意义上的表达。
述行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说出的话语本身以及其字面意义。
2. 施为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实现的目的或意图。
施为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的功用和效果。
例如,请求、命令、建议、询问等都属于施为言语行为。
3. 致意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期望产生的实际效果。
致意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后果。
例如,说服、安慰、警告等都属于致意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学说提出了一种分析语言现象的新视角,强调言语行为中的语境、意图和功能。
这一理论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们理解语言交际中的多重含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 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Wouldn’ postph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 defence?”时用了降调。 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 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 足够的礼貌。 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 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 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 结果适得其反。 结果适得其反。
•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Can I go to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
your house tomorrow.” tomorrow.” • Your car is looking good • Can I have an interview with your boss? 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 听话人想用这种中国人常用的委婉方式表示拒绝, 但是这种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却很难实现,原因 在于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种用法,对方会认为问 题解决后,就可以进行采访,因此会追问是什么 问题,能否解决。
• A).量的准则 A).量的准则 • (The Maxim of Quantity)。 •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 • • • •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 exchange)];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required];
• 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和积极 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 face)和积极
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 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 •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 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 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 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 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威胁 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 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 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其 “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 理性” 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 佳策略的能力。
• 一位黑人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内城的黑人
家庭主妇。男主人出来开门,微笑着对来访者说 话。 • Husband:So you’re gonna check out maol lady, Husband: you’ hah? Interviewer: Ah, no, I only co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 (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一言不发地走开,去叫 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
• Mark Twin once said to a woman sitting
opposite to him: “You are really beautiful, Madam.” Madam.” “I’m sorry, I really can not flatter you in the same terms as you do to me,” me,” the woman replied arrogantly. “That does not matter,” matter,” Mark Twin commented, “any way, you can 1ie as I do.” do.”
礼貌原则
•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从修辞学、语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从修辞学、语
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 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 则共有6 则共有6条准则: •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 损于他人的观点。 •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慷慨准则(generosity •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 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少贬低别人; • 尽量多赞誉别人。 •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谦虚准则(modesty • 尽量少赞誉自己; 尽量少赞誉自己; • 尽量多贬低自己。 •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一致准则(agreement •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 尽量增加双方一致。 •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同情准则(sympathy •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面子保全理论
• 一九七八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 一九七八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
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onomena”)的文章,第 phonomena” 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Brown 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Brown 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 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 论”( Face-saving 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 FaceTheory)。 面子保全论” 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 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 子需求的理性人” 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 面子(face)和理性 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 面子(face)和理性 ( 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 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 “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
• (John will have his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Both Mary and Tom are his friends) John: Tom, will you join my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Tom: I will, if Mary won’t. won’
(perlocutionary act)。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 英语课上教师问学生:“Are you ready to give 英语课上教师问学生:“
your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Of course. I m ready to give my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Mary: Lily, today’s class is boring, I don’t like today’ don’ teacher who teaches in that way. Lily: Oh, I am hungry, let’s get something to eat. let’
B.质的准则 B.质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false];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evidence]; evidence];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合作原则”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简称C道德哲学教授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