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登泰山记2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2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2
半山居雾若带然
上 | 下


讨 论
1、第三段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 象?试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2、本段运用了哪些写景状物的方法?
3、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 出 前
日 出 时
日出后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 动人心弦的,是岱 顶奇观之一,也是 泰山的重要标志,
泰山日出图
日出前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 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 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朗读课文
想一想
• 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 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
思 路
交 待 泰 山 位 置 记 述 登 山 过 程 描 绘 日 出 美 景 返 记 人 文 景 观 补 写 自 然 景 观
B、南麓(山坡)
泰山之阴(山之北)
石罅(缝隙)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B
练 习
对下列文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A、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 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 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B、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 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C、全段文字是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 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 的总体感受。 D、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 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云漫彩 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登泰山记》原文姚鼐1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痛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
皆不及往。
赶不上
模糊或缺失 偏僻
自 乘 历
小贴士:
登——循——越——复
循——遂至。姚鼐登泰
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
的登山道路?为什么会

选择这样一条路呢?和
他的人生经历有没有关
系呢?
循 循
穿、越
越 登


登泰山记 姚鼐
风月山水,最抚人心
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活动3.重点朗读第三段,这一段写了泰山日出的五幅画 面,请概括画面内容,并从以下角度鉴赏。
时间
画面
俯视与仰视 动态与静态 自选角度
待日出 稍见 须臾 日上 回视
坐待日出图
俯视:足下
动态:日上, 正赤如丹, 修辞:比喻、
云雾弥漫图 云漫、半山 下有红光动 拟人
云天一线图
居雾若带 仰视:极天
学习任务三:阅群文,解文化
活动1.结合创作背景,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 “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苏轼的赤壁,姚鼐的泰山
异: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 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 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第二天:5点起身,在日观亭看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 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看道中石刻、泰山 松。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第二段中,作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山顶后看到了怎样的 风光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大声诵读。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导言《登泰山记》是元代文学家、政治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了陆游登上泰山的经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运用优美的辞章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泰山雄伟壮丽、神奇美丽的景色,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内容概要作者陆游自幼酷爱登山,他在《登泰山记》中记录了自己登上泰山的经历。

他先是描述了泰山的宏伟景色,以及登山的辛苦与艰巨,然后叙述了登山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最后对泰山的气势恢宏和自然美景进行了赞美。

整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浩瀚的思考。

正文泰山高耸入云,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

登泰山可谓一次严峻而艰苦的考验。

作者在《登泰山记》中描绘了登山的艰辛:“凡登山者,必存信心,经痛难言惧,至如身展石间,赴汤火中,不以为难事。

” 这些描写传递了登山的艰苦和对抗自然力量的勇气。

泰山峻峭陡峥,登山有时甚至要攀援而上。

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形容了这种登山的经历:“手足失控,意专力落,步于阶陛间,仰盖拦箦。

”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往前,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决心。

同时,这种攀援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较量,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登山途中,作者不仅用目光去感受泰山的壮丽景色,还通过文字将这些美景全面细致地展现给读者。

作者描绘了登山的路程、山势、峰巅、栈道等景观:“丹霞以朱黛、白霞以银明。

盖天色间杂微雨,夹云间容数字。

霞气截山刀郭,水光隔岩带草。

” 这些描绘形象生动,言语之间仿佛已经使人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泰山的壮丽和神奇。

登上泰山之巅,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心灵震撼。

他用“神怪起仿佛胜川沮海、或盖我以神明”来形容当时的景象。

泰山的千古留名、山巅的无边无际、云雾的飘渺变幻,让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而在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中,也不乏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反思。

他说:“夫钱宝以殚精竭虑,未必登得泰山之巅;科举求才以竭聪明,不能臻于登峰造极。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分析2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分析2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A、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
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 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B、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 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C、全段文字是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 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 的总体感受。 D、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 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泰山的地位。


1、第三段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 象?试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2、本段运用了哪些写景状物的方法? 3、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 分析2 【PPT教 研课件 】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 分析2 【PPT教 研课件 】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 分析2 【PPT教 研课件 】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B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 分析2 【PPT教 研课件 】
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PPT课件分析2【PPT教研课件】

答案:D
对下列文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处俯视;”绛
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素,分外妖娆的日出美
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全文课件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全文课件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全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登泰山记》全文。

该篇文章选自《徐霞客游记》,详细描述了作者登泰山的所见所感,包括山川风貌、古迹名胜及民间传说。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节《登泰山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成语、典故及句式;2. 领悟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内心感受所展现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的整体理解,尤其是对泰山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导入新课;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帮助学生理解;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泰山的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指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六、板书设计1. 课文《登泰山记》2. 重点词语:凌、峭、雄、奇、古、秀、险、峻、登、览、胜、状、怀、古、思、今3.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登泰山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分析课文中描绘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写作手法;(3)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徐霞客游记》的其他篇目,了解我国古代旅行家的风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推荐下载】语文高二级登泰山记知识点梳理

【推荐下载】语文高二级登泰山记知识点梳理

[键入文字]
语文高二级登泰山记知识点梳理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准备了语文高二级登泰山记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
1。

《登泰山记》_2

《登泰山记》_2

《登泰山记》《登泰山记》《登泰山记》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行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解释1.郦:(lì)2.兽:(zhòu)3.徂:(cú)4.戊:(wù)5.樗:(chū)6.汶:(wèn)7.麓:(lù)8.磴:(dèng)9.鼐:(nài)10.圜:(yuán)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对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动身,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巅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景象
半山居雾若带然
上 | 下


讨 论
1、第三段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 象?试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2、本段运用了哪些写景状物的方法?
3、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 出 前
日 出 时
日出后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 动人心弦的,是岱 顶奇观之一,也是 泰山的重要标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 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 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朗读课文
想一想
• 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 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
思 路
交 待 泰 山 位 置 记 述 登 山 过 程 描 绘 日 出 美 景 返 记 人 文 景 观 补 写 自 然 景 观
演 稿
示 1

2 3 后 等
凤鸣江湖 凤鸣江湖 元孓夻
日观峰
南天门
十八盘
议一议
• 1、第二段详写登山过程,说出登山路线。 • 2、本段哪些句子写山顶所见景物,表现 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精妙。
晚霞夕照
作者登山线路及山顶景物
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A、泰山之阳(山之南) B、南麓(山坡)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泰山之阴(山之北) 石罅(缝隙)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B
练 习
对下列文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A、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 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 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B、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 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C、全段文字是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 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 的总体感受。 D、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 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泰山的地位。
答案:D
练 习
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 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 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 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处俯视;”绛 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素,分外妖娆的日出美 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 者着力描”静“状,后者有意绘”动“态,动静 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答案:C
泰山日出图
日出前
日出时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彩 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色 彩 点 染 —— 绚 丽 壮 美
日出后
石多平方 利于刻字
姊妹松
练 习
对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