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
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性思考

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性思考作者:南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1期在当下转型的社会中,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在当下的意义,一方面不仅是传统的继承上,更多的客观的结合当下的语境来正面的看待中国美学观,在对现当代文化思潮的背景以及发展的不同方向为基调,意在指出中国美学观如何在多元的文化中立体起来。
从西学东渐、复古思潮等方向反观中国美学观的源头,在当代合适的语境中发挥传统的美学观是最具意义的,并以色彩观为起来该关注现实的社会的研究。
《说文解字》曰:“观,谛视也。
”意为仔细的看,它所实现的是对外界直接的感受,古代中国人把“观”字作为一种具有视觉意义的概念,起初从对自然界万物,人间事事百态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延伸到对审美经验和诗意智慧的描述中。
由此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概念转化为具有中国内在的诗性的审美概念。
“观”字贯穿于中国传统审美发生,审美生成等范畴中,故中国美学观的视觉意义可溯源于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中国美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审美性、价值性的一部分。
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写道:“如果要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明的话,那么光荣应归与中国。
” 然而,在中国,却有一种声音在回荡:光荣属于西方。
七八十年前,胡适先生曾说:“中国的事情百不如人意。
”此后有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历史推进又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的传统真的已被肢解和割裂得面目全非了有一种有普遍观点的认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而现代化就是国际化或西化。
依次推断,传统文化是阻碍国际化的文化,要想与世界文化接轨就必须修正或者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此这一思路有个先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不错,西方世界在近代以来的确在物质和科技文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科学技术文化的物质化和世俗化的发展。
只是与西方不同,在先秦时代,人文主义就被重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太重视研究自然。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一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
”1]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
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背景在当代社会,美学观念已经与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美学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民族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美学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美的追求,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强调美是与生存和存在紧密相关的。
它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美学不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应该被看作为个体生存的一部分。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对美的理解和实践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重要理论内涵包括美的主体性、美的经验、美的批判和美的实践。
美的主体性强调个体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的主体性地位,扩大了美的范畴和内涵。
个体不仅可以是美的感知者,还可以是美的创造者和实现者。
美的经验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更注重对美的真实体验和实践。
通过个体的美的经验,美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美的批判指的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了美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通过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现实需求。
美的实践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核心概念,强调美的实现需要个体的参与和社会的支持。
美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超然的存在,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存在。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通过对美的实践的强调,拓展了美的领域和意义,更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美的追求。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实践特点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和艺术实践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对自然、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感知和创造,使得美得以贴近生活并丰富生活。
在社会文化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促进了文化多元性和艺术创新性,使得不同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共存。
在艺术实践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引导了前卫艺术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为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7卷第6期 2008年12月JOURNAL O F K AN GD IN G NATI O NAL I TY Vo l117No16 D ec12008 TE ACHERS COLLEGE★历史・文化★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申康秋【摘 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他提出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在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主流的启蒙时代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反思启蒙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繁荣与精神失落时,他的这一观点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弄清卢梭美学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既有助于对启蒙运动时代美学思潮的全面把握,也有助于理清近代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与文明对立;美学观【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76(2008)0620045204一、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
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尽管他不谙人情世故,其思想又与时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生前历经挫折和磨难,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思想的光辉。
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
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时代背景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学者,卢梭的美学观必然会受到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美学思潮的影响。
因此,要弄清卢梭美学观的涵义就须从启蒙运动说起。
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反封建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此后波及欧洲各国。
谈谈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

今天,我非常荣幸受到潘知常教授的邀请,第一个在本次“美学教师研修班”上做报告。
首先,我想破一下题,解释一下今天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元展开的新局面。
一方面,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以及同时批评这两种理论的观点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论争,这几场论争将中国美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无论是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两派都在美学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构。
另一方面,在论争的20多年间,各派都有一些学者在努力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尝试按照各自的思路建构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特别是新实践美学①影响较大。
当前中国美学界许多重要学者纷纷努力思考、建构有创新性的现代美学学术话语体系(除了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等以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叶朗的意象美学、张世英的审美超越论美学、王元骧的人生论美学、陈伯海的生命体验美学、王一川的感兴修辞论美学等)。
我的概括可能不全,但我想表达的是,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众多美学界的代表人物都在创立具有创新性的现代美学学术话语体系。
他们思想十分活跃,体现出对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新追求、新探索。
这种“多元展开”的现象令人欣喜,而我本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这股学术思潮中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我自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比起现有的四大派美学,包括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推进,也许可以成为今后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众多可供参考的思路之一。
但这样的尝试究竟是不是创新、有没有推动作用?还有待学界和在座的各位进行评论。
其次,在我自己思考酝酿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过程中间,曾经出现过一些批评和误解,当时也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直到今天,这里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学术上的误解,所以我会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
这就是我把题目选为“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原因。
一、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学术语境首先要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众多学者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当代中国美学四大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学。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指一种关注个体主观存在、真实体验与艺术美感关系的美学观念。
它强调人类存在的根源是个人的体验,认为艺术作品和体验是最具体现人类存在的存在形式。
存在论美学观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普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人生经验和自我认识密切相联的。
这一观念对艺术的理解很有启示。
艺术品不
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或形式,而是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来展现人类的存在。
因此,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注重体验、情感、情感表达和自我认识,而不仅仅是艺术形
式的审美属性。
艺术品应该被视为人类存在的表达和认识的独特体验,通过它们,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位置。
换句话说,存在论美学观将艺术看作一种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使我们更
加深入地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此背景下,艺术不再只是形式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更
广义的人类存在形式的体现。
在当代现实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例如文学、音乐、绘
画和表演艺术。
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展现人类的普遍性和独特性,通过
它们的作品来表达人类自己的存在。
他们试图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艺术作品变成一种
生命的语言和交流的媒介。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一、历史渊源存在论美学观的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后期的德国哲学和美学思想。
尤其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漢威爾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首要的,而非意识,他试图从存在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存在的实质和意义。
而漢威爾则提出了存在的“旅程”概念,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美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这些思想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二、核心观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将存在性和美的关系纳入哲学讨论范畴,试图从存在的维度来揭示美的本质和意义。
存在论美学观主张美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的表达和体现。
它不仅关注美的客观表现形式,更关注美的存在方式和意蕴。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艺术、文学、音乐等美学现象中解读美的存在维度,揭示美的内在结构和存在方式。
存在论美学观还主张美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生命性的存在方式。
美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认识美,关注美的历史轨迹和生命脉动,探讨美的存在方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它呼吁人们去重新审视美的历史性和生命性,从而重新认识和体验美的存在价值。
存在论美学观还主张美是一种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存在方式。
美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存在,而是一种能够启发和挑战人类存在的方式。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中揭示美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强调美对于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它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美的创造和体验,发现美的启发力和挑战力,从而提升人类生活的品质和意义。
三、当代应用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存在论美学观推动了一种“存在化”的审美关怀。
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来展现人类存在的现实情境和心灵经验,将个体的存在状态和情感反映在作品中,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这种“存在化”的审美关怀使得艺术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存在状态,引发更加深刻和真挚的审美体验。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基于美学学科适应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的需要。
它遵循现象学方法,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
同时,在审美对象、艺术的本质、美学理想、艺术想象与艺术阐释等方面均有崭新内容。
它的进一步发展应坚持唯物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的指导,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存在论美学与艺术资源。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①。
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许多学者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接着说”。
只是因为认识论美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所以希望我的这种“接着说”能引起更多同行专家的共鸣,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评。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有其经济社会、艺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根据。
众所周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二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融汇于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之中。
它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锐化相伴随的。
诸如富裕与贫穷、发展与生存、当代与后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难解的二律背反。
这些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递次地表现为人的“异化”,战争的严重破坏与环境的恶化等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凭借制度自身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各种矛盾问题具有更多的调节能力和空间。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之中的许多二律背反常常是过程性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与解决的快慢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基于美学学科适应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的需要。
它遵循现象学方法,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
同时,在审美对象、艺术的本质、美学理想、艺术想象与艺术阐释等方面均有崭新内容。
它的进一步发展应坚持唯物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的指导,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存在论美学与艺术资源。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①。
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许多学者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接着说”。
只是因为认识论美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所以希望我的这种“接着说”能引起更多同行专家的共鸣,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评。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有其经济社会、艺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根据。
众所周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二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融汇于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之中。
它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锐化相伴随的。
诸如富裕与贫穷、发展与生存、当代与后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难解的二律背反。
这些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递次地表现为人的“异化”,战争的严重破坏与环境的恶化等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凭借制度自身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各种矛盾问题具有更多的调节能力和空间。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之中的许多二律背反常常是过程性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与解决的快慢之分。
例如,市场化与传统道德,城市化与精神疾患的蔓延,工业化与环境的破坏,科技发展与工具理性的膨胀等等。
尽管不是无解的矛盾,但也的确是难以避免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极大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使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面临美化与非美化的二律背反。
也就是说,现代化一方面促进了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社会繁荣,人们处于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化的现实生存状况。
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贫富悬殊、环境的污染、战争与恐怖活动的威胁等等又使人们处于一种压抑、焦虑不安、乃至被种种现代病困扰的非美的现实生存状况。
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当然主要依靠制度的改善和法律的完备,但也对美学和文学艺术提出必然的要求。
因为,审美是一种不借助外力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是人的自觉自愿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所以改善当代日益严重的人类现实生存状况非美化的现实需要,成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产生的现实土壤。
这种现实需要必将改变审美仅仅局限于自我愉悦的范围,拓展到社会人生,成为一种审美地对待社会、自然与人自身的审美的世界观。
这也就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不同于传统美学观的深刻内涵之所在。
与时代的步伐相伴,现代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艺术已不是传统的感性与理性对立融合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而是愈来愈走向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形象与情节愈趋减弱,形式与色彩愈趋变易与夸张,理性愈加隐没,从而走向意识的流淌。
这就是当代的抽象派绘画、象征派诗歌、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小说等等。
这类作品已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意义的探寻和追问。
毕加索创作了“二战”中的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跨越时空、变形夸张、聚焦渲染,充分表现了人类的痛苦受难,控诉了兽性的膨胀和法西斯战争,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艺术手法已相去甚远。
即使是我国当代作家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在实际上偏离传统美学原则,渗透着浓郁的当代色彩。
我国作家万方所著中篇小说《空镜子》②写的是传统的婚恋故事,但却渗透着浓郁的荒诞气氛,一种人在命运中的期待、无奈和惆怅。
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开端、高潮和结尾,只是让生活流伴随着意识流不经意地朝前流淌,但却蕴含着对爱情与婚姻的意义与价值的追寻。
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并没有典型形象,而只有意义的追问。
由此可见,面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艺术,传统美学实在是脱离的太远了。
而当代存在论美学却能够对其进行艺术的阐释和理论的支撑。
诚如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所说:“我认为,我们是被迫走向个人的领域。
写作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况,从本体论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以及个人的角度来研究。
”③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产生也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方美学根源于古希腊美学,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和谐”为其美学理想,以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统一为其主线,而以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其最高形态。
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是感性和理性的直接统一、完全融合,是一种达到极至的古典形态的最高的美。
但此后,这种古典形态的认识论美学即逐步宣告解体,而代之以否定理性、思辨与和谐的现代美学,存在论美学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这种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美学转向,实际上始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知性特征的挑战,在他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美的“无功利性”、“纯粹性”与“合目的性”问题,成为存在论美学的先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尔凯戈尔与尼采首先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生命意志本体”等存在主义命题,萨特从理论与创作的结合上建立了存在主义的美学体系,而海德格尔则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
目前,当代存在主义已经作为一种哲学一美学精神和方法渗透于各种极为盛行的美学流派之中。
包括存在论美学在内的西方当代美学在理论与思想上都有其十分明显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生产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先进内涵却值得我们借鉴。
从美学由传统到现代转换的角度,我们应该跟上世界的步伐。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以来,以王国维、蔡元培为开端,美学研究受到西方传统的认识论美学的深刻影响。
早期基本上偏重于介绍。
20世纪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典型论美学与实践论美学总体上仍然属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美学。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步发展的实践论美学,对我国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它并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代哲学内涵而总体上仍然沿袭传统认识论体系,坚持主客二分的理论结构和客观性诉求等,已经愈来愈显示出理论的陈旧以及同现实的严重脱离。
实践论美学力主美的本质的客观论。
这是一种传统的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本质主义的命题,属于科学认识的范围,而不属于美学的范围。
因为,只有科学才通过实验的手段,探寻对象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
而美却属于情感的范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审美也就没有美。
早在二百多年前,康德就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只有关于美的评判;也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
因为关于美的科学,在它里面就须科学地,这就是通过证明来指出,某一物是否可以被认为美。
那么,对于美的判断将不是鉴赏判断,如果它隶属于科学的话。
至于一个科学,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它将是一个怪物”④。
如果我们真的至今仍然相信美的本质的客观性,那也只能犹如康德所说是将科学的证明混同于美学而令人感到奇怪。
因此,美的本质的客观性或者是客观的美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伪命题。
实践论美学还坚持审美的反映论。
这仍然是西方认识论美学的翻版。
众所周知,古希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摹仿说”,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理想国卷十”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的摹仿”的理论,即现实是对理式的摹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的摹仿。
他在讲到艺术家的摹仿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说”,即艺术家对现实的摹仿犹如镜子一般是在外形上的映现。
审美的反映论实际上就是西方古典美学“摹仿说”的发展,是将审美归结为认识的典型理论形态。
其实,康德已经将真善美作了认真的区分,并为审美确定了不同于认识的独特的情感领域。
我们从切身的艺术欣赏实践中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审美同认识的严格区别。
我们欣赏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并不主要是获得有关杨贵妃的某种知识,而是对梅派唱腔和优美舞姿的欣赏,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的审美的生存状态,乃至于百看不厌。
实践论美学在艺术理论上是倡导“艺术典型论”的。
应该说,艺术典型论也是西方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提出“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⑤就包含着艺术创作应通过个别反映必然的艺术典型的内容。
而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则由于形而上学的作祟,导致了艺术创作的“类型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德国古典美学则将成功的艺术创作称作“审美理想”,是理念与形式的“自由的统一的整体”⑥。
这是对古典的艺术创造的最贴切的概括。
但到俄国的别林斯基与高尔基则对艺术创作又作了形而上学的表述,提出影响极大的“艺术典型”理论。
高尔基说:“但是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
”⑦应该说,高尔基所提出的“艺术典型论”是较为僵化的,是在德国古典美学之上的一种倒退。
作为反映感性与理性、现实与必然、个别与一般统一的“审美理想”或“艺术典型”的理论,总体上反映了古典形态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但却不适合现代艺术。
因为现代艺术不是形象与意义的统一,而是两者的错位,它所追寻的目标不是形象(存在者)的反映,而是对于隐藏在存在者之后的存在的显现,存在意义的追问。
在我们前已提到的毕加索的著名壁画《格尔尼卡》中我们又如何能找到艺术典型的影子呢?上面,我们对实践论美学所包含的美的本质的客观论、审美反映论与艺术典型论作了大体的分析,说明这一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也难以反映当代审美的现实,完全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突破,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转换。
但突破不是抛弃,而是在充分肯定实践美学历史地位的前提下,保留其有价值的内容,力创新说。
二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内涵是以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作为其哲学与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其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美学轨道。
这种跨越或转换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来愈显示在人们面前,并且已经和将要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胡塞尔所开创的当代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