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当代建筑浅析

合集下载

广州塔当代建筑浅析

广州塔当代建筑浅析

光与影建筑与美学——广州塔当代建筑浅析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广州塔视觉观察上的光与影为切入点,浅析广州塔的建筑特色,强调了光学、美学、建筑功能融洽表达对建筑的重要性,提出了当代建筑1第大元帅府纪念堂、海珠大桥等。

但在众多建筑中,有一幢建筑格外耀眼迷人。

夜色下的它极具冲击力,它整体结构优美、极具通透感,展现着动人的“空中交响乐”: LED灯带环环向上画出“纤纤细腰”美态;斜撑如五彩流云,七彩变化如幻如梦;斜撑与圆环的交汇点,繁星闪烁。

那天星期二,夜色下的广州塔是蓝紫色的。

广州塔的灯光将整个珠江也渲染的格外绚丽。

初次见面便被广州塔的极具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和色彩绚烂的灯光所深深吸引,当时便决定第二天去参观广州塔。

后来回到学校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广州塔的激光灯射程1公里,454米高的塔顶,航空灯交替闪亮,犹如皇冠上的明珠,三柄射程可达到1公里的激光灯,直指广州三大高楼——中信大厦和珠江新城“双子塔”,与对岸珠江新城新中轴线璀璨的夜景相辉映。

而天线桅杆通过时控电路控制,每天锁定不同颜色,市民只要一看塔尖就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表皮达到了极度的表现水平;通过进化的过程,主要的建构元素不仅具有令人愉悦的美学特征,是阳光过滤器和光线反射器,具感,在色彩与建筑效果之间形成一个极其的和谐关系。

塔身设计结合建筑、结构和美学,构成了一个纤细、挺拔、镂空、开放的外形效果。

“小蛮腰”结构由开放的格栅式结构组成,沿着轴心扭转,在建筑中部形成细腰。

这种扭转形成了优雅的外型。

格栅的设计不仅是结构需要,也是出于美学和建筑与环境的考虑。

环梁布置在柱子内部距离较远的地方,便于空间交错和偏心方式连接。

这使从建筑内部看建筑是由环梁构成,而从外部看是由竖向的柱子构成。

所有环梁以15°倾角布置,既在电视台基座的第一个环梁下方是入口,同时又在塔顶最高一个环梁的上面形成一个倾斜屋面,提供了可以俯瞰全城的极佳视点。

环梁之间的距离是渐变的,在塔的中部渐密,提供一个在结构中更为亲密和封闭的空间。

广州塔分析

广州塔分析

2012级建筑四班王洪艳学号:20122327广州塔分析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

塔高450米,天线桅杆160米。

总高度610米。

建设用地面积17.5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塔体建筑面积44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69779平方米。

于2005年11月26日开工,2009年9月竣工。

2010年9月28日,广州市城投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新电视塔的名字为广州塔,整体高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

功能与空间世界上的其他高塔都是从下面直接坐电梯到顶端,少了中间的过程,但这个塔不一样,在塔身中部也有不同的风景,虽然它不是最高的,但却是唯一的。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一个在基础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两个椭圆彼此扭转135度,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

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收紧固定了,像编织的绳索,呈现“纤纤细腰”,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管状结构柱支撑。

平面尺寸和结构密度是由控制结构设计的两个椭圆控制的,它们同时产生了不同效果的范围。

整个塔身从不同的方向看都不会出现相同的造型。

顶部更开放的结构产生了透明的效果可供瞭望,建筑腰部较为密集的区段则可提供相对私密的体验。

塔身整体网状的漏风空洞,可有效减少塔身的笨重感和风荷载。

塔身采用特一级的抗震设计,可抵御烈度7.8级的地震和12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云霄488“云霄488”户外摄影观景平台是游客登塔观光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位于广州塔天线桅杆位置的488米处,超越了迪拜哈利法塔在建的442米室外观景平台,以及加拿大国家电视塔447米的“天空之盖”的高度,号称世界最高户外摄影观景平台。

广州塔建筑方案

广州塔建筑方案

广州塔建筑方案广州塔是广州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珠江新城。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塔楼建筑,广州塔的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创新、科技和独特性。

广州塔的设计方案在外观上非常独特,采用了双曲线的造型,以及一系列渐变的立体结构,使塔楼在视觉上更加动态和流线型。

塔楼高度达到600米,拥有多层的观景台和旋转餐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赏广州美景的机会。

在塔楼的外部,设计师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以展现现代化和科技感。

这些玻璃幕墙不仅可以提供极好的景观视野,还可以让室内充满自然光线,增加舒适感。

同时,这些玻璃幕墙还具有隔音、保温、防水等功能,保证了塔楼内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塔楼的内部,设计师注重了空间的利用率和功能性。

塔楼内设有观景台、旋转餐厅、商业区、会议中心等一系列设施,为游客和商务人士提供了多元化的场所选择。

观景台设计有多个平台,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通过电梯和楼梯的连接,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

旋转餐厅则在塔楼的顶部,可以享受到360度全景的市区美景,给人一种身处云端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选用了高强度的钢材和抗压强度高的混凝土。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保证塔楼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还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的侵蚀。

此外,设计师还使用了环保材料,以降低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除了外观和内部设计,广州塔的室外环境也非常重要。

设计师在塔楼周围创建了一片绿色景观区,包括花坛、草地和人行道等设施。

这些景观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改善周边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广州塔的设计方案旨在创新、科技和独特性。

通过独特的外观造型、科技感的玻璃幕墙、多功能的内部空间和绿色景观环境,广州塔成为了广州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务人士。

这座塔楼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当地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典范。

广州塔建筑赏析

广州塔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赏析广州塔所属系别:建工系专业班级: 工程造价135班*名:***学号:************撰写日期 2016 年 5 月摘要:广州塔(英语:Canton Tower)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中国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塔顶观光平台最高处488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

广州塔隶属广州城投集团由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负责施工,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已于2009年9月竣工。

广州塔已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

广州塔有5个功能区和多种游乐设施,包括488m的世界最高的世界户外观景平台、高空横向摩天轮,极速云霄极限游乐项目,有2个观光大厅,有悬空走廊,天梯,4D和3D动感影院,中西美食,会展设施,购物商场及科普展示厅。

广州塔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截止2014年)。

花城广场灯光音乐会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以广州塔为中心,珠江两岸和新中轴线夜景为背景,联动花城广场现场音乐,上演大型城市灯光表演,打造节日视觉盛宴。

2016年灯光音乐会于2月5日至2月22日每晚7:00至10:30举行关键词:观察,光与影,建筑与美学,信息主义目录1基本概况 (3)2塔名由来 (3)3功能 (4)3.1观光功能 (4)3.2发射功能 (4)3.3展示功能 (4)3.4游览功能 (5)4构图的基本原则 (5)4.1统一与变化 (5)4.2均衡与稳定 (5)4.3韵律 (5)4.4对比 (6)4.5比例 (6)5立面设计 (6)5.1立面的比例与尺度 (6)5.2立面的虚实与凹凸 (6)5.3立面的线条处理 (7)5.4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 (7)5.5立面的色彩与质感 (7)6特色 (8)7设施亮点 (8)7.1激光灯射程1公里 (8)7.2电梯装置 (8)7.3电梯将装防耳压装置 (8)7.4捷运系统 (8)7.5接待能力 (9)序言广州塔作为广州新的地标型建筑,位于广州市中心,矗立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观看广州塔的结构形式感想

观看广州塔的结构形式感想

观看广州塔的结构形式感想
观看广州塔的结构形式,让我深感人类科技的进步与智慧。

这座高达600米的塔楼,以其独特的“双体+薄壳”结构设计,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强大的美感。

其外观仿佛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还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广州塔的结构设计充满了创新与巧思。

高强度的钢材和混凝土的结合,使得塔身既具有灵活性以抵抗强风和地震等自然力的影响,又能够为游客提供安全的观光环境。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挑战,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广州塔的建筑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节能和环保技术。

太阳能板和雨水回收系统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将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做法,不仅展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平衡科技与环保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州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它的存在不仅为广州的天际线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和建筑设计方面的实力和成就。

在欣赏其壮丽外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人类与自然、传统与创
新的和谐共存。

广州标致性建筑分析-广州塔

广州标致性建筑分析-广州塔

广州塔目录1基本概况 (3)2塔名由来 (3)3功能 (4)3.1观光功能 (4)3.2发射功能 (4)3.3展示功能 (4)3.4游览功能 (5)4构图的基本原则 (5)4.1统一与变化 (5)4.2均衡与稳定 (5)4.3韵律 (5)4.4对比 (6)4.5比例 (6)5立面设计 (6)5.1立面的比例与尺度 (6)5.2立面的虚实与凹凸 (6)5.3立面的线条处理 (7)5.4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 (7)5.5立面的色彩与质感 (7)6特色 (8)7设施亮点 (8)7.1激光灯射程1公里 (8)7.2电梯装置 (8)7.3电梯将装防耳压装置 (8)7.4捷运系统 (8)7.5接待能力 (9)序言广州塔作为广州新的地标型建筑,位于广州市中心,矗立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建设用地面积17.546万平方米,道路面积4.2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塔体建筑面积44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69779平方米。

在广州新电视塔建筑设计竞赛中,曾出现多个优秀设计。

经过市民投票,专家的层层评审,广州新电视塔设计方案最终选定英国ARUPQualification公司的设计方案,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

塔体450米,天线桅杆150米,总高度600米,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为国内第一高塔。

与北岸双塔建筑“三足鼎立”,和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四大文化建筑遥相呼应。

它是一座以观光旅游为主,具有广播电视发射、文化娱乐和城市窗口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广州塔已于2009年9月竣工,次年9月28日正式命名为“广州塔”,并于29日正式对外开放。

1基本概况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在海珠区赤岗塔附近地面,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现代建筑的创新中国广州塔

现代建筑的创新中国广州塔

现代建筑的创新中国广州塔现代建筑的创新——中国广州塔现代建筑的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中国,广州塔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之一,广州塔具备了许多创新的特点和设计。

设计理念广州塔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元素,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活力。

广州塔的外观造型灵感来源于广东传统的宫廷建筑,结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优美曲线和宏伟雄浑的气势,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建筑特点广州塔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工程技术,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实力。

其主体结构由一个中央核心柱和几根射向不同方向的触点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三支点悬挂形式。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塔体更加稳固,并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如台风、地震等。

创新技术广州塔的建造使用了许多创新的技术。

其中,观光电梯是一个亮点。

塔内的双层观光电梯是世界上最快的,每秒钟可达到10米的速度。

这种创新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了更舒适的体验,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参观效率。

绿色生态广州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塔顶还设有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置,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

这些环保措施使广州塔成为了当地的绿色标杆。

文化体验广州塔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个文化体验的场所。

塔内设有旋转餐厅、观光平台等多种设施,使游客可以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还能品尝当地的美食。

此外,广州塔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国际影响广州塔的创新设计和独特建筑风格吸引了全球的瞩目。

作为世界建筑界的杰作之一,广州塔不仅成为了广东省的地标性建筑,还为中国的城市形象注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

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同时也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创新力量。

总结广州塔作为现代建筑的创新之作,展现了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卓越成就。

其融合了传统文化、先进技术和环境保护理念,成为了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地标性建筑。

广州塔现代化的地标建筑

广州塔现代化的地标建筑

广州塔现代化的地标建筑现代化的地标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和窗口,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建筑技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众多的地标建筑中,广州塔作为广州市的新地标,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先进的科技设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设计理念、建筑特点和科技应用等方面介绍广州塔,展现其现代化的地标建筑风采。

一、设计理念广州塔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新中国与世界接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段”的概念。

整个建筑呈“高塔-薄盘-天府-云缨-凌霄”五层结构,塔身中空,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设计师通过将广州地标性的五牛雕塑融入建筑,使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建筑特点1.外观独特广州塔的外观设计独特,采用了高度纤细的塔身和流线型的形状,使其在城市中独树一帜。

塔身上覆盖着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更加透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多功能利用广州塔不仅仅是一座观光塔,还拥有多个功能空间,包括酒店、观光设施、餐饮娱乐等。

这使得广州塔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建筑,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3.减振技术广州塔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减振技术,为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减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塔身在强风和地震等情况下的摆动,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科技应用1.智能化管理系统广州塔建筑内部采用了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配合,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精确控制。

系统可以根据外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进行自动调节,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2.太阳能利用广州塔的塔身上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力。

这不仅为建筑提供了可持续能源,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3.智能安全系统广州塔配备了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通过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内外的安全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将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和周边区域的安全。

结语广州塔作为现代化的地标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技应用,展现了广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与影建筑与美学
——广州塔当代建筑浅析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广州塔视觉观察上的光与影为切入点,浅析广州塔的建筑特色,强调了光学、美学、建筑功能融洽表达对建筑的重要性,提出了当代建筑需遵循美学价值与建筑功能的自然结合体现现代信息主义。

关键词:观察;光与影;建筑与美学;信息主义
1.“Canton Tower”的视觉冲击力
2013年元旦旅行至广州,当时的旅行计划中并没有参观广州塔,但出于偶然使我对这座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游玩广州必不可少的一个景点就是珠江夜景,这个文化底蕴与时尚气息兼备的大都市,在华灯初上的夜晚出行,看这个城市的繁华,看它的霓虹,看它安静的一面,也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2013年1月1日晚,我搭乘了当地观光游轮,开始了夜游珠江之旅。

夜游珠江,一路可见各式建筑阳刚,感棱角分明、简洁、沉重,楼层重复,流光溢彩——广州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白天鹅宾馆、广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的粤海关大楼、广州当今八大百货商场之一的南方大厦、第一码头之称的天字码头、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8月15日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旧址、“骑楼建筑”的代表作爱群大厦、江湾大酒店、国际级音乐表演殿堂星海音乐厅、被称为欧陆建筑大观园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租界沙面、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堂、海珠大桥等。

但在众多建筑中,有一幢建筑格外耀眼迷人。

夜色下的它极具冲击力,它整体结构优美、极具通透感,展现着动人的“空中交响乐”: LED灯带环环向上画出“纤纤细腰”美态;斜撑如五彩流云,七彩变化如幻如梦;斜撑与圆环的交汇点,繁星闪烁。

那天星期二,夜色下的广州塔是蓝紫色的。

广州塔的灯光将整个珠江也渲染的格外绚丽。

初次见面便被广州塔的极具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和色彩绚烂的灯光所深深吸引,当时便决定第二天去参观广州塔。

后来回到学校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广州塔的激光灯射程1公里,454米高的塔顶,航空灯交替闪亮,犹如皇冠上的明珠,三柄射程可达到1公里的激光灯,直指广州三大高楼——中信大厦和珠江新城“双子塔”,与对岸珠江新城新中轴线璀璨的夜景相辉映。

而天线桅杆通过时控电路控制,每天锁定不同颜色,市民只要一看塔尖就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表皮达到了极度的表现水平;通过进化的过程,主要的建构元素不仅具有令人愉悦的美学特征,是阳光过滤器和光线反射器,而且具有三维的文化平台的模拟功能。

它可以用直接和切实的方式令人激动和吸引公众。

2.“小蛮腰”的建筑造型
次日下午,来到来到广州塔,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精致的构造。

白日的广州塔相比起夜晚所自然不同。

建筑造型上,广州塔的平滑、曲线轻盈、亲近,空间和楼层平面尺度具有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性感和复杂性兼备由外筒钢立柱、斜撑、圆环所交织产生的肌理美。

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

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收紧了,像编织的绳索,因而透度降低,向外的视野受限。

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管状结构柱支撑。

配合色彩上,广州塔灰色比较温和,塔身主色调为银灰色,采用外浅内深、层层深入的色彩过渡方案,其中,由24根锥形钢柱组成的外筒钢结构将采用浅灰色,46个圆环采用中灰色,而最里面的混凝土核心筒采用深灰色;色彩由浅入深,具有比较强的层次感,白日的自然光线可令塔身产生挺拔高耸和晶莹剔透的视觉美感,在色彩与建筑效果之间形成一个极其的和谐关系。

塔身设计结合建筑、结构和美学,构成了一个纤细、挺拔、镂空、开放的外形效果。

“小蛮腰”结构由开放的格栅式结构组成,沿着轴心扭转,在建筑中部形成细腰。

这种扭转形成了优雅的外型。

格栅的设计不仅是结构需要,也是出于美学和建筑与环境的考虑。

环梁布置在柱子内部距离较远的地方,便于空间交错和偏心方式连接。

这使从建筑内部看建筑是由环梁构成,而从外部看是由竖向
的柱子构成。

所有环梁以15°倾角布置,既在电视台基座的第一个环梁下方是入口,同时又在塔顶最高一个环梁的上面形成一个倾斜屋面,提供了可以俯瞰全城的极佳视点。

环梁之间的距离是渐变的,在塔的中部渐密,提供一个在结构中更为亲密和封闭的空间。

柱子,环梁和斜梁构成一个网络,随塔楼截面的变化而变换。

柱子尽管向某个方向倾斜,但完全是直的,产生出动态的扭曲效果。

从下到上的粗细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电视塔的透视效果。

广州塔建筑中大量的管构成了简单但多面的体量。

这种简单的逻辑形成了连贯的外表形式,但是每一个立面都不一样,具有自身特有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样塑成的外表在每个立面都形成了不同的图案。

在一个立面上,图案是循环的;在另一个立面上,它们是由伸展的椭圆管构成。

图案构成的屏幕包裹了建筑,过滤耀眼的光,把光线反射到内部,创造了美丽明亮,非直射光线的室内空间。

我从底座到塔顶会经历一系列空间体验,一开始时进入宽敞明亮的壳体,而后向上进入逐渐收细的网中。

在塔腰高度上的体验和开始时完全相反,最终到达宽敞明亮的塔顶。

3.广州塔的建筑功能
后来听导游讲解回来后查阅资料也更加了解广州塔内部的功能也是极为强大的。

广州塔塔座的甲板隐藏起建筑的巨大功能部分。

它的所有基础设施的连接:地铁、车站以及连接到北侧河堤的步行道,都在地下交汇。

地下层也具有其他设施,包括博物馆、美食广场、扩建的商业空间、小汽车和旅游大客车在内可停放600个车位的停车场。

在两个标高上都有入口,一层在地面与景观相连,另一层与大容量交通和地下停车设施相连接。

慢速的观光梯和封闭高速电梯为两个入口层服务。

在80m~170m的中间部位,是4D影院、游乐场、餐厅、咖啡厅和带室外花园的茶室。

在170m高度有一条“天梯”缠绕着塔腰向上爬升近200m。

地下层同样被规划建设多样的服务设施,地下入口分为两个,一个与地面景观相连,另一个则通往公交系统和停车场。

两个入口都设有慢速观光电梯和高速双层电梯可供使用,高速电梯的提升高度将达到438米,单次提升高度为世界上
最高,一分半钟即可到达顶层。

楼梯之上就是塔顶,塔顶同时包含了技术区和观光区:一个双层的旋转餐厅,一个风阻尼器和一个上层观景台。

天梯以上的顶层区域容纳了各种技术功能空间,一个两层的旋转餐厅,气闸和上面的瞭望层。

结构外的盒式旋臂不但能让游客看到所期待的全景,还让他们看到正下方结构区域。

从上面的观光区还可以通过楼梯攀到塔顶天台广场。

位于广州塔顶部的世界上最高的横向摩天轮将面向公众开放。

该摩天轮位于塔顶45 0~454米处,主要由观光球舱、轨道系统、登舱平台、控制系统等构成。

整套摩天轮拥有16个观光球舱,每个球舱直径3.2米,可容纳4~6名乘客。

舱围绕倾斜的椭圆形塔顶缓缓旋转,游客可在其中鸟瞰广州全貌。

4.总结
广州塔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的“信息主义”:现在开始出现的新的建筑学基础为理念。

在这个基础中,信息是一个重要元素。

这里说的信息,不是指功能上的,而是说信息环境与社会层面的集合它在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正如马克·海默尔说过:“我们当前的主流建筑太肤浅,过于形式主义,大都由泡泡和线来构成。

我们梦想让智能建筑成为主流。

具有真正的性能优势、面向环保的高质量建筑将替代时尚和空洞的符号主义建筑。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基于环境信息的表达过程的建筑。

在这种建筑中,新概念从环境信息演变的过程中涌现。

我们的雄心是产生可以通过度量范围,深度和它们效果的价值而得到的性能化建筑”。

广州电视塔正成为现代新型媒体代表。

这栋建筑的灯光与其它位于中轴线周围的公共建筑的灯光相应成辉,增强这一地区对旅游者和当地参观者的吸引力,吸引人们的目光,在白天和晚上都是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这种建构发展的过程造就了本设计多面概念的基础,层层信息是逐渐叠加而不是干扰现有的关键的混合想法。

慢慢地,这逐渐发展成一个强烈而大胆的概念。

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我们采取信息为本的方法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魅力广州塔《广州建设》2008年3月13日
2. 新电视塔工程主体建筑已完成广州电视新闻2008年1月4日
3. 广州新电视塔正式命名为“广州塔” 10月起迎客. 中国经济网. 2010年9月29日.
4.新电视塔定名“广州塔” 10月起可登塔. 南方日报. 2010年09月29日.
5. 广州新电视塔方案明起公示. 南方网新闻. 2004-07-23 [2012-03-04] (中文(中国大陆)).
6. 广州电视塔选定高450米的4号方案. 网易. 2005-03-23 [2012-03-04] (中文(中国大陆)).
7. 广州电视塔及广州电视台设计. 《建筑创作》. 2007年第11期.
8. 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图腾. 《南方都市报》. 2009-07-07 [2012-03-04] (中文(中国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