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广州大剧院分析

从景观的角度看,草坡是形成山丘的 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利用草坡下的空 间用作部分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并使 之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 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西侧草坡及 大台阶下的架空层空间设置咖啡厅。 架空层中部设置售票中心。东侧草坡 下为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三部分功 能交织、形态流畅。
在地下室的设计中,按规划 设计条件要求设置了260个停 车位,功能配套用房及主要 设备用房。为使跑场线路比 较便捷,部分化妆间也设在 地下室。另外,部分停车库 也是战时人员掩蔽所及物资 库。东侧则设置了珠江新城 中央广场地下一层的港湾式 落客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 流动的空间,使用公共交通 工具到达的游客可以通过楼 梯、扶梯或电梯到达架空层, 然后进入剧场。
建筑由上百个立面构成,每个立 面都不一样,且都以不同角度连 接,柱子也没有一个是垂直的。 因此建筑结构特立独行采用“铸 钢结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 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 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 维定位。
广州歌剧院的构思独特巧妙的
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 幕墙系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 三向斜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 壳;浑然一体的室内表面连续曲 面装饰;颠覆传统形式的非对称 观众厅声学设计等都是其结构的 创新。
——扎哈·哈迪德(英国)
它有着颠覆常规的梦幻空间, 它将成为一座承载梦想的先锋 建筑, 这座造型奇异的歌剧院, 出自一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之 手。 她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 她的设计常常因惊世骇俗而难 以实现。 她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 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女建 筑师!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 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 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 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 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后现代性是 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 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 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 释。
广州歌剧院-建筑-案例-分析

交通流线
Page 10
室内流线
连贯而充满动感的流线配合亮丽的光线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愉悦。
Page 11
复杂与干净
Page 12
复杂的背后
哈迪德复杂多变的建筑作品不仅是一种追新 求异的形式游戏,而是在时代背景、技术条件 以及建筑功能、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产生 的结果,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基础。 哈迪德充分利用简洁形式之间的非线性组 合形成复杂的关联,以此来诠释现实世界的 复杂性。她将建筑“解构”后重组,使各要 素形成一种多义、不确定的复杂关系。
Page 4
功能布局(一)
整个歌剧院分为两大板块,“大石头”作为主要 功能体;“小石头”承担辅助功能。
Page 5
功能布局(二)
内部功能分区采用沿建筑边界线分割的手法, 逐步变得规整理性,体现设计师的收放自如 的控制力。
Page 6
立面分析
从歌剧院的 立面图可以看出, 建筑的外部设计 不再是由尖锐的 线条,而是用更 加圆润温和的曲 线构造形体。
Page 8
建筑结构
歌剧院外围护钢结构 为空间组合折板式三向 斜交网格结构,钢结构 外壳落地处设置收边钢 环梁,梁下设球型钢支 座,其中多数为固定铰 支座,支承主粱的支座 处为了释放水平力采用 水平滑动球型钢支座。
现场安装施工重点在于连接主、次梁的铸钢节点空 间位置的精确定位。多向斜交网格结构中的铸钢节 点为多维空间异形构件,如何将设计给出的空问虚 拟点位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控制坐标,并进行准确 定位是本工程难点之一。
Page 13
本源 后都是简单清晰的元素。干净意味着简单, 简单容易体现概念,而概念则支撑庞大的系 统。 扎哈也许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大师, 但是从哪些动态的、非常规的线与面中, 建筑师想要倾注的哲学理念像雾霭一样, 淡淡地裹挟着作品,等待着有心人去感受。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材结构,阳刚之美呼之 欲出,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 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 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而两块石头一 样的建筑与周围造型相对规矩的高楼大厦形成 鲜明对比,从繁华的摩天大楼过渡到宁静的歌 剧院,再到缓缓的珠江,布局和谐。
构建分析
•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冲刷的石头,被 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43米
•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 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 对比。
• 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 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 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此,室内的 光影效果也极好。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 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 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弱化了室内 与室外的隔阂,周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 厅及周围文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 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总平面分析
1.建筑四面环路,交通便利, 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北面和东 面。主入口层在地下,从四 面都有入口进入建筑。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主题一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主题二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而广州大剧院它的设计者,正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有着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英国建筑大师,其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一、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广州歌剧院。
1. 背景和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那可是建筑界的大神级人物啊。
她设计广州歌剧院的时候,就把参数化设计玩得贼溜。
这个歌剧院的设计灵感呢,有点像是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石头。
她想要创造出一种流动、动感的建筑形态,就像水一样灵动。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用参数化软件来控制建筑的曲面。
你想啊,要做出那种复杂又自然的曲面,靠传统方法可太难了。
通过设定各种参数,比如不同点的坐标、曲线的曲率啥的,就能精确地塑造出歌剧院那独特的外形。
就像是给建筑做了一个超级精细的3D模型,每个细节都能通过参数来调整。
而且这个参数化设计还能让建筑在不同的视角下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从远处看像两块大石头,走近了又能看到那些精致的曲面线条。
3. 成果和影响。
广州歌剧院建成后啊,那可成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在建筑外观上非常惊艳,而且内部的声学效果也很棒。
这个案例也让很多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参数化设计,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大家看到原来建筑还能这么玩。
二、福斯特事务所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小黄瓜”)1. 背景和设计理念。
这栋楼在伦敦可是相当有名,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小黄瓜”。
福斯特事务所的想法呢,是要打造一个既环保又具有独特造型的办公大楼。
他们想要让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处,同时又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小黄瓜”的时候,参数化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筑的外形是那种流线型的,就像一个巨大的黄瓜(哈哈,所以才有这个昵称)。
为了实现这个外形,设计师们通过参数来优化建筑的结构。
比如说,根据不同高度的风力荷载、采光需求等因素来调整建筑的形状。
他们用参数化软件计算出最合理的结构形式,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而且这个建筑的表皮也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的,那些菱形的玻璃幕墙单元,它们的大小和角度都是根据采光和视野等参数来确定的。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交响乐演出的要求。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围合
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
广场的视觉联系。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布置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
艺术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休
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活动
璃和金色的格栅,把歌剧院高雅而热烈的气氛传达给城市的人们,与
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
10
11
建筑三大观点
观点一:外形设计采用非几何形体 对此,广州歌剧院国际邀请 建筑设计竞赛的技术评审委员组组长、剧院设计专家、广州黄花岗剧 院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赵伯仁强调,模仿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传统的三段式歌剧院如友谊剧院,肯定不行;而北京国家大剧院 已经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鹅蛋形”设计理念,因此采用非几 何形体、非规则的外形设计,不失为一个好思路,这次绝大多数方案 都体现了这一特征,2号、4号方案更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线的中心。观演区主要包括舞台、三层观众厅与通高的共享休息大厅。
三个空间形成斜贯基地的轴线序列,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
主要附属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量之中。地下车库与其
他设备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通。歌剧
院观众厅拥有1800个观众席,可满足世界一流水准的歌剧、芭蕾舞、
3
圆润双砾
既像两块被水冲击的砾石,又像孩子们
玩累了、置于一角的两块灰色橡皮泥。但它的
封闭造型,却提供了绝佳的音响效果。它以看
似圆润的造型,表达了内心的纯真。
广州歌剧院敲定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作品“圆润
广州大剧院分析

从景观的角度看,草坡是形成山丘的 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利用草坡下的空 间用作部分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并使 之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 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西侧草坡及 大台阶下的架空层空间设置咖啡厅。 架空层中部设置售票中心。东侧草坡 下为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三部分功 能交织、形态流畅。
在地下室的设计中,按规划 设计条件要求设置了260个停 车位,功能配套用房及主要 设备用房。为使跑场线路比 较便捷,部分化妆间也设在 地下室。另外,部分停车库 也是战时人员掩蔽所及物资 库。东侧则设置了珠江新城 中央广场地下一层的港湾式 落客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 流动的空间,使用公共交通 工具到达的游客可以通过楼 梯、扶梯或电梯到达架空层, 然后进入剧场。
建筑由上百个立面构成,每个立 面都不一样,且都以不同角度连 接,柱子也没有一个是垂直的。 因此建筑结构特立独行采用“铸 钢结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 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 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 维定位。
广州歌剧院的构思独特巧妙的
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 幕墙系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 三向斜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 壳;浑然一体的室内表面连续曲 面装饰;颠覆传统形式的非对称 观众厅声学设计等都是其结构的 创新。
在结构上面是三项斜壳网格,组合折被成中间有 14个支撑点,形成了不是以轴力为主的。歌剧院 的造型是大小两个石头,因为两个结构是基本相 似,由64个折面形成的网壳解构,棱线是两条面 的角平分线,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导致所 有交线的节点,不同的方向交汇在节点处。用了 很多的角支柱,所有的都是箱形断面。这个节点 解构非常复杂பைடு நூலகம்就采用了铸钢节点,就是每一个 铸钢节点形象各异,最长达到82米,最重达到 39.6吨,最长达到18米,宽12米,所以要现场组 装,造型非常复杂。其次还因为工程采用的是薄 壁箱型的截面,主梁和次梁有牛腿,有很多的牛 腿,这也是我们制作上的难点,共设155个球铰支 座。因为构建比较复杂,而且69个铸钢节点都不 完全相同,制模和木模的工具,选用的型是二氧 化碳和水玻璃,采用的电弧炉氧化法,假如一些 微量元素,提高热人性和延伸性。铸造完以后进 行热处理。
建筑大跨度结构案例分析

折板网格结构由双层正交正放网格结构构成,厚度为2.5m,采用焊接空心球 节点。管桁架与折板网格桁架之间的连接单元,与管桁架相连一端采用相贯 焊形式,另一端为焊接空心球节点
10.1张弦梁结构:延安车站雨棚
安车站站台雨棚张弦梁钢结构跨度54米,共60榀,截至11月16日, 已成功吊装14榀。
10.2张弦梁结构:张弦梁采光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型公共民用建筑的大量兴 建,建筑物的跨度越来越大, 通过门窗、幕墙玻璃进入室 内的光线越来越不能,遇到不少 技术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 是结构支撑体系。常规的桁 架、网架、网壳等与玻璃配 合时,往往显得杆件比较粗 笨和凌乱。因此,研究开发 能与玻璃协调配合的现代张 拉结构,充分利用钢材的抗 拉强度,从而做到杆件纤细、 结构通透和造型美观,这成 为解决玻璃采光顶支撑结构 时的一个重要课题。
7.1悬索结构:北卡罗来纳州雷里
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悬索结构是1953年建成体育馆 屋盖采用以两个斜放抛物线拱为边缘构件的马鞍 形正交索网,其平面尺寸92*97.该索网被公认为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大跨度索网屋盖结构
7.2:悬索结构:张家口通泰大桥
张家口通泰大桥是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 下承式钢结构悬索 拱桥,也是国内第 一例主梁为下承式 钢结构悬索拱桥
悉尼歌剧院
6.2:薄壳结构:黄石新体育馆
该体育馆造型 具有不规则、 多面、薄壳结 构的特点,是 全国第二座薄 壳结构设计建 筑——第一座 是广州歌剧院。 该体育馆的最 大跨度为111 米
6.3薄壳结构:广州歌剧院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一、扎哈·哈迪德背景简介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设计边界的建筑师。
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直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
她因开创性的作品而享有盛名,如维特拉消防站、园艺博览会展览馆、伯金斯滑雪台、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马德里普埃塔·阿梅里卡酒店室内设计、哥本哈根奥德鲁普戈德博物馆扩建工程、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等。
她的核心作品都是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她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
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
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简历:1977 从伦敦AA毕业并获得特许证书奖,之后成为OMA的合伙人1980 开始自己的实践1982 伦敦59伊顿广场获英国建筑设计金奖,获“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一等奖1992 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苏俄先锋设计展1993 德国莱茵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
获威尔士的加的夫湾歌剧院竞赛一等奖、伦敦“泰晤士河适居桥梁竞赛”并列一等奖1998 德国威尔城Landesgartenschau建成。
成为德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1999 伦敦千年穹思维区竞赛A奖;获罗马当代艺术中心一等奖;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一等奖2000 伦敦蛇形线画廊临时建筑;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装置。
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荣誉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伦敦千年穹思维区获RIBA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