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广州歌剧院分析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师简介: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
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
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建筑简介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外形犹如被珠江水冲刷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
而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大师,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
广州大剧院在缔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
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
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
一大一小,一黑一白。
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目录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2.主要作品二、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1.哈迪德的建筑思想(1)空间的透明性(2)空间的流动性2. 哈迪德的空间创造手法(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3. 哈迪德的建筑与时尚三、哈迪德主要作品收集与分析1. 广州歌剧院2.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3. 银河SOHO四、个人启发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2.主要作品: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8)广州歌剧院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1)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餐馆( 1990 )(2)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3)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 2001 )。
扎哈——广州歌剧院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光线反 射板
光线反 射板
底部漫反射
音乐厅楼 梯采光
时光走 廊采光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侧面漫反射
餐厅 采光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采光面积并不大 采光并不是很充足
多功能厅主 入口采光
底部漫反射
顶部漫反射
多功能厅内部为黑色,全部利用漫反射的 形式不会形成玄光点,并加重内部空间的深 邃感(照明重点为地面而非墙面,与音乐厅 方式相反)。
底部漫反射 多功能厅等 候厅采光
顶部直射光 侧面直射光
多功能厅的光线控制没有 音乐厅丰富多功能厅一层光 线会有水的折射 多功能厅次入 口门厅采光
WHY?
个人觉得这样的形态不是 很好看,为什么扎哈致力于 营造这样的形态呢?
内部灯开启状态
WHY?
VS
内部灯关闭状态
WHY?
个人觉得这样的形态不是 很好看,为什么扎哈致力于 营造这样的形态呢?
HARMONY?
预制的精彩一:大剧院与周边环境的同构性 预制的精彩二:大剧院映射了周边环境 预制的精彩三:大剧院内部光线控制与表皮的和谐
设计变更
玻璃 外墙 内墙
据说扎哈没有指定用什么材料来做, (市领导)建议用石材(圆润双砾概 念),扎哈就按照这个思路考虑外帷幕 材料。并没有专门对材料做对比。 另有一说用清水混凝土。
本次解说完全以笔者的个人实际体验为主 当然也避免不了已有的对于扎哈的某些模糊的认识词汇在体验中的影响
我不相信和谐。什么是和谐?跟谁和谐?
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
——扎哈.哈迪德
和谐在设计中极为重要,
每一个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地点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及和周围景观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 ——扎哈. 哈迪德
广州歌剧院-建筑-案例-分析

交通流线
Page 10
室内流线
连贯而充满动感的流线配合亮丽的光线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愉悦。
Page 11
复杂与干净
Page 12
复杂的背后
哈迪德复杂多变的建筑作品不仅是一种追新 求异的形式游戏,而是在时代背景、技术条件 以及建筑功能、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产生 的结果,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基础。 哈迪德充分利用简洁形式之间的非线性组 合形成复杂的关联,以此来诠释现实世界的 复杂性。她将建筑“解构”后重组,使各要 素形成一种多义、不确定的复杂关系。
Page 4
功能布局(一)
整个歌剧院分为两大板块,“大石头”作为主要 功能体;“小石头”承担辅助功能。
Page 5
功能布局(二)
内部功能分区采用沿建筑边界线分割的手法, 逐步变得规整理性,体现设计师的收放自如 的控制力。
Page 6
立面分析
从歌剧院的 立面图可以看出, 建筑的外部设计 不再是由尖锐的 线条,而是用更 加圆润温和的曲 线构造形体。
Page 8
建筑结构
歌剧院外围护钢结构 为空间组合折板式三向 斜交网格结构,钢结构 外壳落地处设置收边钢 环梁,梁下设球型钢支 座,其中多数为固定铰 支座,支承主粱的支座 处为了释放水平力采用 水平滑动球型钢支座。
现场安装施工重点在于连接主、次梁的铸钢节点空 间位置的精确定位。多向斜交网格结构中的铸钢节 点为多维空间异形构件,如何将设计给出的空问虚 拟点位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控制坐标,并进行准确 定位是本工程难点之一。
Page 13
本源 后都是简单清晰的元素。干净意味着简单, 简单容易体现概念,而概念则支撑庞大的系 统。 扎哈也许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大师, 但是从哪些动态的、非常规的线与面中, 建筑师想要倾注的哲学理念像雾霭一样, 淡淡地裹挟着作品,等待着有心人去感受。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材结构,阳刚之美呼之 欲出,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 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 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而两块石头一 样的建筑与周围造型相对规矩的高楼大厦形成 鲜明对比,从繁华的摩天大楼过渡到宁静的歌 剧院,再到缓缓的珠江,布局和谐。
构建分析
•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冲刷的石头,被 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43米
•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 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 对比。
• 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 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 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此,室内的 光影效果也极好。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 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 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弱化了室内 与室外的隔阂,周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 厅及周围文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 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总平面分析
1.建筑四面环路,交通便利, 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北面和东 面。主入口层在地下,从四 面都有入口进入建筑。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主题一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主题二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而广州大剧院它的设计者,正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有着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英国建筑大师,其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一、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广州歌剧院。
1. 背景和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那可是建筑界的大神级人物啊。
她设计广州歌剧院的时候,就把参数化设计玩得贼溜。
这个歌剧院的设计灵感呢,有点像是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石头。
她想要创造出一种流动、动感的建筑形态,就像水一样灵动。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用参数化软件来控制建筑的曲面。
你想啊,要做出那种复杂又自然的曲面,靠传统方法可太难了。
通过设定各种参数,比如不同点的坐标、曲线的曲率啥的,就能精确地塑造出歌剧院那独特的外形。
就像是给建筑做了一个超级精细的3D模型,每个细节都能通过参数来调整。
而且这个参数化设计还能让建筑在不同的视角下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从远处看像两块大石头,走近了又能看到那些精致的曲面线条。
3. 成果和影响。
广州歌剧院建成后啊,那可成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在建筑外观上非常惊艳,而且内部的声学效果也很棒。
这个案例也让很多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参数化设计,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大家看到原来建筑还能这么玩。
二、福斯特事务所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小黄瓜”)1. 背景和设计理念。
这栋楼在伦敦可是相当有名,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小黄瓜”。
福斯特事务所的想法呢,是要打造一个既环保又具有独特造型的办公大楼。
他们想要让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处,同时又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小黄瓜”的时候,参数化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筑的外形是那种流线型的,就像一个巨大的黄瓜(哈哈,所以才有这个昵称)。
为了实现这个外形,设计师们通过参数来优化建筑的结构。
比如说,根据不同高度的风力荷载、采光需求等因素来调整建筑的形状。
他们用参数化软件计算出最合理的结构形式,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而且这个建筑的表皮也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的,那些菱形的玻璃幕墙单元,它们的大小和角度都是根据采光和视野等参数来确定的。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河谷,卵石,不妥协的水

过 广州歌剧 院演 出,就 和没到过中 国国家大剧院
一
样 ,说 明你 还 不 是 腕 儿 !” 2 1年2 5 0 1 月2 日当天 ,扎 哈・ 哈迪德 第一 次探 访
上其 它超 级前 卫 的建筑 设计 ,在建 造 时 郢会 出现超 预算 的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 样 ,广 州大 剧 院
j造 价 也 是 出乎 预 料 ,投 标 时 的 工 程 总 造 勺 介不 含 地 价 约 85 元 人 民 币 , 最 终 完 工 .亿 时,总 造 价 达 到 了 1. 。 3亿 8 扎 哈 ・ 迪 德 没 有 妥 协 ,她 说 : “ 哈 我
量 量
歌剧 院筹 建之 初 ,就被 寄予 了与 国家大 剧 院 、 海 大剧 院 “ 足鼎立 ” 的期 望 ,既 上 三
象 构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广 州 大 剧 院 的 外 形 犹 如 平 行 起 伏 的 沙 丘 上 安 置 着 两 块 灰 黑 色 的 石 头 ,像 是 巨 大 河 床 中 一 大 一 小 两
了不少游人 ,剧院中全部是斜梁斜板 的设计却大大
冲击 了习惯 “ 方正 正 ”建 筑 的人们 。有老 人 曾经 方 并接 ,每 一 个 节 点 从 制 造 、 安 装 均 要 在 空 准 确 三 维 定 位 , 而 目前 国 内 对 如 此 复 杂 跟 剧 院 的管理 者说 : “ 么在这 里会 觉 得晕 呢 ?” 怎 对 于 剧 院 的 管 理 者 , 广 州 大 剧 院 带 来 的 是
要体现广东 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要体现开 放 、自由、包容的普世精神 ,设计方案的
挑 战 『是不 言而 喻 的。 生 2 0 年 1月 底 ,广 州 歌剧 院设 计 方 02 1 案 开 始 公 示 。 来 自 国 内 外 的 9 设 计 方 个 案 参 与 角 逐 。经 过 甄 选 ,评 审 从 九 大 方 案 中初 定 三个 方 案 ,分 别 是 奥 地 2 C o j 1op H m e ba事 务 所 的 “ 情 火 焰 ” 、英 im l l u 激 国设 计 师扎 哈 ・ 迪 德 的 “ 哈 圆润 双 砾 ” 和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一、扎哈·哈迪德背景简介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设计边界的建筑师。
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直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
她因开创性的作品而享有盛名,如维特拉消防站、园艺博览会展览馆、伯金斯滑雪台、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马德里普埃塔·阿梅里卡酒店室内设计、哥本哈根奥德鲁普戈德博物馆扩建工程、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等。
她的核心作品都是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她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
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
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简历:1977 从伦敦AA毕业并获得特许证书奖,之后成为OMA的合伙人1980 开始自己的实践1982 伦敦59伊顿广场获英国建筑设计金奖,获“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一等奖1992 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苏俄先锋设计展1993 德国莱茵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
获威尔士的加的夫湾歌剧院竞赛一等奖、伦敦“泰晤士河适居桥梁竞赛”并列一等奖1998 德国威尔城Landesgartenschau建成。
成为德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1999 伦敦千年穹思维区竞赛A奖;获罗马当代艺术中心一等奖;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一等奖2000 伦敦蛇形线画廊临时建筑;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装置。
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荣誉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伦敦千年穹思维区获RIBA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材质
歌剧院的整体建筑采用玻璃、
花岗岩和清水混凝土相
混合的方式,使整个建筑呈 现出一种自然、粗野的质 感。
现实!
曲线转角使得花岗岩和 混凝土在转角处的施工 难度加大。
国内技术的欠缺也导致最 后的实体效果不佳。
现实!
钢结构倾斜扭曲导 致施工难度增大
思考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圆润双砾”
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 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 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极富后现代性的形 体寓意。
广州歌剧院 珠江
场地的设计顺应 水流方向
场地中的“水”,与珠江呼
应,形成“水落石出” 的效果。
2.功能与造型
排练室 餐厅 表 演 区 观众厅 入口大厅
外型追随功能功能适应外型办公排练室表 演 区
排练室
录音室 设备室
多功 能厅
门厅 餐厅
外型追随功能
功能适应外型
3.室内与室外
扎哈· 哈迪德试图通过刻意 地切割与联接,使室内与室 外、建筑与景观之间,形成 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 仿佛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
连续的片段。
室外与室内的完美过渡。
4.室内空间
广州歌剧院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 事务所 大小: 70000平方米 程序: 1800座的大剧院,入 口大堂及酒廊,多功能厅,其 他辅助设施和支持场所。 地址:珠江新城
1.概念
2.功能与造型 3.室内与室外的过渡 4.室内空间 5.材质
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 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1.概念
在广州歌剧院的内部空间, 也同样使用混凝土,建筑 风格会变得多样而统一
实与虚通过材质的交替变 换表现,也体现内外的融 合感。
演播厅内部空间
曲线的设计延伸到了大厅内部, 既是对整个外观造型的呼应,配 合材料又可起到反声和吸声作用。
没有一个大灯,整个大厅 内都用的小灯照明,给人 一种漫天繁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