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 周炳宏

合集下载

世界近现代建筑风格

世界近现代建筑风格

布来顿的皇家别墅
英国国会大厦与大本钟 国会大厦的大厅
浪漫主义建筑
3.折衷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的一种创作思 潮。为了弥补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局限性, 主张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自由组合各种 样式,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权衡的推敲,沉 醉于“纯形式”的美。也称为集仿主义。 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美国1893年芝加哥 的哥伦比亚博览会。
法国巴黎万神庙
法国巴黎凯旋门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勃兰登堡门
柏林宫廷剧院
美国国会大厦
2.浪漫主义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表现 分为两个阶段:
①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 调。 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来顿的皇家别墅。 ②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 如:英国国会大厦。
巴黎歌剧院 立面是晚期巴洛克风格,加上洛可可的装饰。
巴黎圣心教堂
曼彻斯特市政厅
圣吉尔斯教堂
(二)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工程师成为新建筑 思潮的促进者。出现初期功能主义。
初期功能主义代表作品: 巴黎国立图书馆、水晶宫、埃菲尔铁塔、机械馆
三种新结构方法,材料成为推动现代建筑的动力。
水晶宫
水晶宫
1936年11月30日晚毁于火灾
水晶宫特点:
①新材料的大胆应用、②造价和时间的节省、③新奇简洁的造型,这些特点 后来都变成了现代建筑的核心。
2.埃菲尔铁塔——现代建筑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的一个宣言。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艾菲尔铁塔,创 造了当时世界最高(328m)的新纪录。由工程 师埃菲尔设计建造,采用高架铁结构,突破了古 代建筑高度;使用了新的设备水力升降机。新结 构和新设备体现了工业化初期大工业生产的强大 威力。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知识点整理●三大复古思潮(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1.古典复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古罗马:法、美;法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代表建筑有巴黎万神庙、星形广场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2)古希腊:英、德;代表建筑: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国家剧院2.浪漫主义(18世纪下—19世纪上)1)先浪漫主义(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甚或在园林中出现东方建筑小品;代表建筑:丘园、英国布莱顿皇家别墅2)后浪漫主义/哥特复兴(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建筑潮流的时期,以哥特风格为主;代表建筑:英国国会大厦3.折衷主义/集仿主义(19世纪上—20世纪初)1)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合成各种式样2)代表建筑: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1.探索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与革新建筑的设计理念,这是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领域的发展主题,最初以铁建筑拉开了序幕2.代表建筑:伦敦水晶宫、埃菲尔铁塔、机械馆●对新建筑的探求(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建筑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1.手法趋向简洁,抽象造型;2.注重功能、经济性、工业化生产特征加强;3.探索解决机器化生产与艺术之间的矛盾。

1.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19世纪50年代)1)概述:●“以功能为中心”●1.使用地方建筑材料;●2.采用当地建筑方法;●3.尽量减少装饰,装饰与建筑环境统一。

●这一派的艺术家们否定机器制造的产品,认为其粗制滥造,也反对当时盛行的复古思潮,在建筑上不抄袭历史的样式,崇尚自然,提倡用“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形式,主张建筑表现材料的自然美2)代表建筑:●韦布的莫里斯红屋2.新艺术运动[法]/青年风格派[德](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1)概述:●其主要目标是解决建筑的装饰问题,在本质上是一场装饰运动●1.源于自然;2.崇尚曲线;3.善于使用铁构件2)代表人物及建筑:●维克多.霍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安东尼奥.高迪—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

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

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派的观念及形式推向极端、夸张建筑物的结构与技术形象、力求使建筑具有娱乐感或有审美的愉悦,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或做作的“超现代”风格。

晚期现代主义往往采用极端的逻辑性、极端的重复模数制构件进行创作,它过分强调构造细部、结构、一些引人入胜而非有意的隐喻以及某种感官形象。

它所具有的几种倾向,如:极端的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和极端强调力学特性的夸张表现等等,都是“超现代”的。

它把技术因素变成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注重抽象化造型(单一译码),具有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的两大创作趋势之一。

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形式,但它对现代理论进行了修正甚至完全否定。

它的特点是注重公共传播和地域性,借鉴历史,强调城市文脉、装饰、表现、隐喻、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多元化、折衷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原则的倾向的统称。

现代主义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所引发的非现代主义倾向从二次大战前夕阿尔托的“人情化”已经开始了,50年代为筹备现代国际建筑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的“十次会议小组”对现代建筑派的批判导致1959年该协会的解散。

此后雅马萨奇、路易康、小沙里宁等人的言论和创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批评和修正。

连一向推崇现代主义建筑的约翰逊也宣称要同现代建筑派的“老家伙”分道扬镳,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

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

国外学者对徽派建筑的评价

国外学者对徽派建筑的评价

国外学者对徽派建筑的评价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同时,它也吸引了一些国外学者的关注和评价。

下面是一些国外学者对徽派建筑的评价:1.约瑟夫·奧夫斯基(Joseph Ofski)奧夫斯基是德国东亚文化学者,他对徽派建筑的研究贡献了很多。

他认为徽派建筑独特的特点是它注重平衡和谐的设计原则。

他在《中国建筑的特点》一书中写道:“徽派建筑追求平衡和谐的设计,追求文化内涵的表现,这种追求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

”2.彼得·申克维奇(Peter S. Dunham)申克维奇是美国建筑学教授,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深入研究。

他在《中国古代建筑:徽派建筑的魅力》一书中写到:“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其精致而高雅的设计,它独特的屋顶形状和彩色的门窗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妙的感觉。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外观的美丽,它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约翰·雷明顿(John R. Shepherd)作为英国建筑史学家,雷明顿对徽派建筑的研究颇深。

他在《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一书中写到:“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其独特的木结构和细致的装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智慧和精湛的工艺。

”4.玛丽亚·达乌菲利普斯(Maria Paula Oliveira)达乌菲利普斯是葡萄牙建筑学家,她对徽派建筑的研究颇深。

她在一篇关于徽派建筑的研究论文中写到:“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瑰宝的代表,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布局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它所倡导的平衡和谐的设计原则,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徽派建筑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设计原则、独特的外观和艺术价值上。

他们认为徽派建筑以其追求平衡和谐的设计、精致的木结构和细致的装饰而独具特色。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建筑瑰宝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现代设计史知识点大全

现代设计史知识点大全

现代设计史知识点大全1.战后设计在新技术与材料上的重大转折是用什么材料取代金属?【塑料】解析:战后设计在新技术、新材料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塑料取代金属,成为主要的产品用材。

2.“装饰艺术〃运动发物于哪座城市?【法国巴黎】解析:〃装饰艺术〃运动的名称出自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一个大型展览:〃装饰运动〃展览。

3.出版了《人体度量》的设计师是【德莱佛斯】解析:1961年,德莱佛斯出版了他的著作《人体度量》。

4.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风格特征的建筑是【红屋】解析:红屋风格统一,具有浓厚的歌德特色,这座建筑和内部的用品,为一种新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5.国际主义风格首先是在下面哪类设计上得到确立?【建筑设计】解析: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6.1900到1904年期间巴黎地铁入口是巴黎〃六人集团〃的设计家【赫克多•吉马德】解析:吉马德最重要的作品不是他的家具,而是他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

7.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是【法国】解析:〃装饰艺术〃运动的名称出自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一个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

8.下面属于沃尔特•格罗佩斯代表作的是【法格斯鞋植工厂】解析:沃尔特・格罗佩斯19911年设计的法格斯鞋植厂厂房建筑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成为了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家之一。

9.其设计被称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的装饰艺术风格玻璃设计师是【拉里克】解析:装饰艺术风格玻璃设计师拉里克。

他的设计被称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10.出版了《人体度量》,从而为设计界奠定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的设计师是【德莱佛斯】解析:1961年,德莱佛斯出版了他的著作《人体度量》。

11.法国〃新艺术〃运动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心,一个是巴黎,一个是【南斯】解析:法国〃新艺术〃运动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心,一个是巴黎,一个是南斯市。

12.〃好莱坞〃风格是什么运动在美国发展出来的一种风格?【装饰艺术】解析:〃好莱坞〃风格是〃装饰艺术〃运动在美国的一个延伸与发展。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点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点

三、阿尔瓦·阿尔托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Alvar Aalto)从他的家
庭和文化背景直接继承了一种价值体系,即对西 方人文主义的尊重——这些传统根植于文艺复兴 和古典主义的遗产,同时保留了对自然的专注与 投入,担负起芬兰本土文化意义上的责任。他对 自然形式、材料和空间的敏感,也来源于其内心 深处对芬兰旷野的体验。
法古斯工厂
建筑理念
格罗皮乌斯认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 “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表现方式,决不是形式地追求‘风格特征’”。 在设计原则和方法上,20 年代和 30 年代间,格罗皮乌斯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首位。他认为这才是新建筑的特点。
到的强烈感受。柯布西耶提倡以人的运动这一准则在当时加速了古典主义形式的解体。 建筑的内部循环在柯布西耶的眼中应该是背离人造的秩序,不但要从功能的角度思考,更多的是应该是出自情感上。好的建 筑是可以被“通过”和“穿越”的,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建筑不但是要给予人以居住的自由,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人以想象的自由甚至是美学与诗意的追求,这种空间秩序同样是创造与体 验的结果。
辑,如肺结核疗养院。
功能
他的建筑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讲求经济、实用。打破单一的功能形式,注重各种房间的功能用途和相互关系, 把各部分恰当的组织在紧凑的建筑体量之内,如维堡市立图书馆。在使用上像是功能主义的作品,但更注重使用 者的需求。
形式
打破传统建筑形式,外部处理简洁。建筑外形与结构相结合。例肺 结核疗养院。
方式。如1927年他为联合国大厦所做的田园牧歌式的规划,“大厦融
入阿尔卑斯湖的水面,位于林间的空地上,为绿草所环绕,它甚至不 会去打搅一株蔷薇花……”每一扇窗都将开向牧歌式的风景。多么完美 的环境!在此,将为世界和平而工作。

建筑美学_重庆大学_案例分析_UNstudio__ben_van_berkerPPT教案

建筑美学_重庆大学_案例分析_UNstudio__ben_van_berkerPPT教案
第5页/共22页
Burnham展览馆 的理、形、意、
场地位于美国芝加哥 千禧公园的一个2009年临时性的景观小品
第6页/共22页
形 UN studio非常强调的
一点强调的一点是空间之间 的衔接,他们从来不希望建 筑的空间出现激变,都必须 要有衔接或者是过度。这种 过度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有时候反而会弱化原本对立 的两头,最终的结果带来的 是主角被中间的过度部分替 代。正是这种UNstudio对 建筑上的精益求情的追求, 才发扬了荷兰人在设计领域 的务实谨慎的建筑精神。
第15页/共22页
表皮的韵律与流动之美: UNstudio大楼是Ben少有
的线性的方案之一。他的立 面造型之手段我的理解是利 用这种间隔的横向线条,去 表现他想表达的建筑的那种 连续流动的美。
第16页/共22页
意 造型与功能呼应: 通过立面上造型的变化,Ben想在
大楼上表现的是垂直庭院的概念。使 每层楼都能获得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视 线和一个公共平台。
本ppt将以荷兰著名事务所UNstudio为例,展开讲述荷兰当代美学的形、意、理
第2页/共22页
——以UN studio为例
Ben Van Berkel:
UN Studio 首席建筑师,创始人。 Ben van Berkel在阿姆斯特丹的 Rietveld学院以及伦敦的Archit -ectural Association学习建筑,并 于1987年获得建筑学荣誉学位。 他现任Frankfurt am Main (德国 )的Staedelschule建筑系主任及概 念设计教授。Ben van Berkel与人 合著过数量颇丰的论文及专题著作
会计学
第1页/共22页
1
简析荷兰当代建筑美学的形、意、理

谁才是“红屋”真正的作者--“红屋”的装饰风格及其作者探讨

谁才是“红屋”真正的作者--“红屋”的装饰风格及其作者探讨

谁才是“红屋”真正的作者--“红屋”的装饰风格及其作者探讨戴竹君【摘要】威廉·莫里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同时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

他的设计实践开始于“红屋”,作为其一生中唯一亲自设计建造的住宅,“红屋”的装饰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莫里斯对“红屋”倾注了心血,但红屋真正的设计者和建筑师却是好友韦伯。

文章结合笔者实地考察“红屋”的经历,从“红屋”的背景、历史、装饰风格、影响等方面对“红屋”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红屋”的真正设计者进行了分析讨论。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红屋;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作者】戴竹君【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38威廉·莫里斯1834年3月24日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从小家境殷实,受到了英国传统的良好教育。

1851年,年仅17岁的莫里斯到伦敦参观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时,就对丑陋的工业产品表现出极度厌恶,而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他后来的思想与设计实践。

两年以后,莫里斯进入牛津大学埃克赛特学院,通过朋友介绍,开始了解约翰·拉斯金①的思想主张,尤其是他对于哥特式风格的兴趣,这对莫里斯一生的设计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55年,莫里斯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以哥特风格建筑闻名的斯特里特事务所并在此结识了其一生的好友——建筑师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1831—1951),此后不久,通过他自己创办的《牛津与剑桥杂志》,莫里斯结识了拉斐尔前派②的艺术家罗塞蒂,并在他的劝说下放弃了建筑,转而开始绘画,这段绘画经历对莫里斯而言并不算成功,却因此结识了一位美丽的模特——简,两人不久后订婚,莫里斯开始筹备婚房,并且邀请韦伯参与新房的设计,他自己则将精力投入房屋室内装潢以及家具、墙纸等设计工作中,这座新房的建成被视为莫里斯生涯中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莫里斯几乎完全放弃了绘画,开始全身心投入实用艺术的设计实践中,并和朋友们成立了设计公司,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以建筑设计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为例重庆大学《建筑美学》课程论文学生姓名:周炳宏学号:20115651班级:3指导教师:刘彦君专业:建筑学学科门类:工科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一四年六月英国当代建筑美学解读——以建筑设计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为例周炳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2011级03班20115651摘要: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

本文通过对他的设计理念的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描述,讨论了他在设计中对材料和细部的重视,对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把握,以及面对特殊历史文脉时的“连续性”设计策略;并分析了他在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少主义”以及人性化的特征。

关键词:大卫·奇普菲尔德传统性人文性延续性建造美学一、大卫·奇普菲尔德简介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是欧洲当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建筑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

奇普菲尔德19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7年毕业于伦敦建筑联合学校(ArchitecturalAssociation),曾在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和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事务所工作过,1984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承担过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多项设计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家俱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和大型规划设计。

于2011年获得密斯·凡德罗奖。

二、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理念简介奇普菲尔德是一个注重节制性的建筑师,他尊重历史,尊重生活,从对小作品的精雕细琢中获得学术上的乐趣。

大卫·奇普菲尔德从对于历史形式感性的重新阐释到对材料的精巧运用及对形式的准确把握,在维系了建筑环境脉络,继承了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建构本体的人文表达,把对人的建筑经验的高度重视和对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目标,其建筑在最大程度上表达了建筑本体的人文内涵,同时积极地把传统和创新融合起来。

基于建筑本体,以恰如其分的处理手法和对材料内在美的挖掘设计出富有人文内涵的人类栖居场所,建筑本体的人文内涵尽显其中。

1、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人文科学的观点认为,“历史对人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对将来的预测,正如他们的祖先对未来的规划影响到我们现在具备的能力范围……。

他们了解历史不仅是因为我们制造了历史,而且因为历史制造了我们。

我们属于历史,因为我们继承了它的经验,在过去为我们创造的基础上计划未来,基于对过去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1]建筑师作为“现实的传递者”,一方面基于对传统的重新解读、重新翻新、重新收集而继承传统,接收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基于对传统的理解而进行创新,将现实传递给未来。

传统和创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物只有真实地继承传统,才能具有生命力,传统只能通过创新得图1柏林新博物馆的重建以新生。

奇普菲尔德在建筑设计中寻求以一种开放的、包容性的现代建筑语言,来解决设计中的历史性表达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问题。

在对柏林受到战争破坏的新博物馆的重建设计中,他以博物馆的现存历史核心为建造基地(图1),传统和创新的对比以紧迫而有力的方式不仅使建筑恢复到原有的辉煌,而且毋需伪饰过去的历史和伤疤。

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的设计中,奇普菲尔德选用了传统的坡顶形式,一方面在原则上与传统形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在细节上对这种形式重新描述。

建筑物本身和展品一起成为展现当地河流生态与划艇文化的传递者(图2)。

2、对建构的重视弗兰姆普顿的建构理论将“建构”称为“诗意的建造”,诗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诗歌。

诗意包含筹划设计、推敲元素、构造成型、表达感情等。

所以“建构”就是组织材料成物并表达感情,透露感情。

它包含了构造材料的内容,它要求考图2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虑人加工的因素,也就是说使人的情感在细部处理之时融进去,从而使“建构”显露出来。

“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用手去触摸它,使这种感性成为理性的基础。

它非常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是联系建筑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一条纽带,通过一种最朴实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2]奇普菲尔德十分重视研究材料、构件等各种建筑要素相互组和的原理与方法,把它作为建筑师进行逻辑思考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中,材料与构件的组合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出纯粹、宁静的美感。

适时地将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准确地在建筑中传递时代精神的脉搏。

与高技派对高新技术抢人眼目的表现不同,奇普菲尔德将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以一种极其雅致的、深思的、诗意化的方式运用于建筑之中,使其作品迥异于高技派建筑与人性格格不入的专横、冷峻,而呈现出温暖的优雅和诗意,同时表达出向新时代迈进的感觉。

对现代新技术的合理而有节制性的运用,使他的建筑具有清晰、精细、优雅的现代感。

戴维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恰当的材料和精心的处理不仅表达了材料本身的特性,而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如戴维·奇普菲尔德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中用类似船身甲板的表皮单一材料——木板,巧妙地使建筑在形体与空间之间自由对话(图3);他在日本设图3河流与划艇博物馆的墙计的一些多功能建筑,通过对石头、木材和水泥的准确运用,将结构构件与自然材质层层铺设,创造出局促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宁静的时刻,表达出日本传统的精神内涵。

3、对建筑内在意义及建筑实体(Physicality)的重视奇普菲尔德认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当今的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可以越来越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筑还是要受基本条件的限制,要隔风避雨,具有坚固性和防护性。

当代建筑人文内涵的实践与探索虽然自由创造的形式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期待和设想,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感,但它还有消极的一面,“一种我们必须很小心面对的危险,一旦你有了这自由,你就有责任重新定义你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仍处在这种早期的新奇阶段,如果我们要展望未来的话,我们需要稍稍往后看,可以看到对形式的过渡迷信使一些建筑师过于注重建筑外部而忽视了建筑内在的东西。

这种只注重外部包装而不注重建筑内容的态度就是新的自由的危险之一。

因此,在新的自由中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发展一种新的约束性,而且要提醒自己,什么是建筑学必须做的”。

[3]戴维·奇普菲尔德希望建筑设计应该是有节制性的,不仅能够从外部形成新奇的形象,而且要使建筑具有内在的意义。

在承认当今信息时代的明显的先进性的同时,奇普菲尔德小心地反对人工电脑技术对形式的重复;在认识到当今高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他仍然坚持相对的“低技术”。

正如他简明的设计草图中所表现的,他的设计概念来源于内在的直觉、对基地的实际评估、对简明性的重视。

他的建筑形象大多是剖面构造的结果,他反对将建筑简化为形式上的引人注目的或表现性的东西。

相反,他坚持认为建筑具有不可缺少的实体性,建筑师应该具有通过推敲构造传达出这种实体性的能力。

另外,虽然他十分重视建筑的抽象意义,他也同样注重研究手工艺维度的感性约束,因为“抽象的意义是通过材料的可触知性和光线的亮度被揭示出来的”。

[4]三、作品分析1、河流与划艇博物馆泰晤士河岸亨利地区,英格兰,1989年~1996年)河流与划艇博物馆位于英格兰南部泰晤士河畔的亨利镇,该博物馆主要展示当地的河流生态和文化传统以及当地划艇竞赛的实际情况。

博物馆主要由3个展厅组成,分别展示泰晤士河、国际划艇运动史以及亨利镇的基本情况(图4)。

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兼顾历史、体育和娱乐的博物馆设计中,运用了现代的技术,同时还借鉴了泰晤士河两岸及乡村中普通的建筑元素。

奇普菲尔德为博物馆选择了传统的坡顶形式,这源自于英国乡村的木谷仓以及每年搭建的用于容纳船只图4河流与划艇博物馆模型鸟瞰和设计草图和观众的临时性帐篷。

这种形式的采用是成功的,它与周围的历史城镇非常融合,具有使人共鸣的乡土特征。

为了避免受泰晤士河水季节性的泛滥之害,建筑底层架空,建造在低矮的混凝土基座上。

抬高的底层平台、主要出入口以及踏步台阶表面都覆以橡木板,墙身表面同样覆以橡木板(图5),坡顶采用镀锌钢板,整座建筑看起来像是翻过来的船只,博物馆成为一艘展览的船。

展厅的内部空间是整体性的,一圈通透的玻璃墙环绕在架空的橡木平台之上,顶部设三角形天窗采光。

在建筑的细节方面,奇普菲尔德认为:“设计理念的发展依靠计划、空间、平面和材料之间不断地交织,设计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允许材料的选择成为或改变整个设计要考虑的问题[5]。

”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构造体现了奇普菲尔德在这方面的才能。

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玻璃、橡木板、铅板,都是极其普通的,但其比例组合恰当、节点构造精细,材质搭配和谐,不仅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幽雅精致的现代感,而且与传统的形式十分融洽。

在这座建图5架空的博物馆筑中,橡木板是建筑师所选择的对整个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材料。

橡木板是当地一种经济耐用的材料,建筑师采用现代的技术,通过精心的构造设计,不仅保证了外墙的防水、防腐以及空气图6博物馆屋面构造的流通,而且通过这样的处理,建筑经历风吹雨打之后,其古旧的外表会与当地的建筑更加融为一体(图6)。

材料中的自然天性和建筑对传统的呼应均通过现代的、精确而工艺精湛的构造方式被表达出来。

可以看出,大卫·奇普菲尔德在这个博物馆设计中寻求一种开放的、包容性的现代建筑语言,用以解决设计中的历史性表达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问题。

他一方面尊重历史,在原则上与传统形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创新的方式在细节上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表达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设计中的创新性体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构造中,同时这些要素也成为传统的载体。

2、柏林新博物馆(博物馆岛,柏林,1997年~2009年)柏林的博物馆岛是一组位于斯普雷(Spree)河岸上的古典主义建筑,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群之一。

岛上的5座博物馆始建于19世纪,它们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是柏林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图7)。

二次大战的轰炸使它成为一片废墟,仅剩下一部分外墙。

在1997年及其后的两个竞赛中,奇普菲尔德受到邀请,对该博物馆进行修复并对其两个内庭院进行重新设计。

面对这样一个历史遗产建筑的修复工程,奇普菲尔德没有采用建造完整的复制品的方法,而是在原有历史遗迹图7博物馆岛的基础上进行修复。

他与建筑保护专家朱利安·哈拉普(Julian Harrap)合作,采用了体现真实性的设计策略,同时以恰当并置的方法将遗存部分和重建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博物馆设计为互相连接的展馆及历史片断的结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