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首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西方美学的了解只局限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等等。

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西方美学的历史远不止这些概念的简单解释。

从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开始,作者详细介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理解。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的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视为一种独立而客观的存在。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和辨析,给了我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其次,我对于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美学的研究方法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多样。

作者将美学的研究分为了美学形式主义、主观美学、客观美学等几个方向,并分别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思想家。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介绍,我对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我对美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和感官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

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他将美视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这使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

美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和喜好,还有一种客观的存在和价值。

此外,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和演变。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西方美学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例如,在古希腊时期,美学被理解为帮助人们实现智慧和真理的一种途径;而在现代,美学开始与科学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美学理论。

通过了解这些发展和演变,我对西方美学的整体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启示,即美学是一个复杂而浩瀚的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美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理论和概念,更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

美学要求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

总而言之,读完《西方美学史》给了我一个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西方美学的机会。

通过这本书,我对美学的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后感摘要:一、朱光潜及其著作《西方美学史》简介二、读后感概述三、对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的美学发展的认识四、对中世纪的美学观点的探讨五、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展望正文: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著作《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研究西方美学的第一人”。

读完《西方美学史》,我深感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全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详细阐述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重要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美学思想的萌芽诞生于哲学和文艺批评之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们关于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探讨为后世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美学开始从哲学和文艺批评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美的学科。

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论。

中世纪的美学观点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美的本质和意义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将美学与神学相结合,为西方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进入现代,西方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康德的先验美学,到黑格尔的历史美学,再到尼采的意志美学,现代美学流派层出不穷,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西方美学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美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着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

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最早的美学思想。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和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存在,这是。

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统治了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

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

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的运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基本观点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有进步性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第三,艺术美与自然美。

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

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

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

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

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第四,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史的看法也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美的定义推演出来的。

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

但是这两对立面的完全吻合只是一个理想,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

第五,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2010/9/15 第一周读书报告——吴琼《西方美学史》前言一、主要内容前言部分主要探讨了西方美学史写作的问题。

二、主要观点西方美学史的写作应具备“一种历史态度和历史意识,即我们不能只用一种观点或角度去写作美学史,而是应该有多种角度”。

三、论证线索或逻辑引论美学史往往是经过了历史主体基于“现在”的理解和过滤的“叙述的历史或理解的历史”现状②①→西方美学史的写作问题。

西方的“西方美学史”研究和著作现状;我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和著作现状。

历史:(历史学意义上)“人美学史是美学思想史。

是们对过去的事实或事件的记述和阐释”③。

历史学研究:研究者既要凭借美学史家不仅要具备一般“历史感觉”进入历史情境完历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历成历史建构,又要与历史对象史感觉,而且还要选择与美保持情感的距离,保持理性;学这门学科相适应的研究既要有一定的历史方法,又要方法。

使方法与研究对象的性质有所关联。

什么是美学史?“美学史”美学史是有关美学理论和审美意识的历史。

哪些算是美学理论?(美学史用阐释学观点解决这种两写作标准确定的两难)难——前理解和视界融合。

问题本体论的遗忘——对何为“西方美学史”的追问。

本论回答“历史”①②③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前言第 11 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前言第 1 页。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前言第 3 页。

1 美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各要在历时、共时双维度上考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审美活动察。

写作者自身的理论范式有不同的理解,是“由各个时应是有一定弹性的,可修正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活动的,在视域融合中生成历史和文化理念等历史地确定的”意义。

①)文化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历史西方美学史:在文化纬度上“西方”源头和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

言明的一种与东方美学相地域意义上:与东方相对。

对应的美学理论形态的发展史。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实用】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实用】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实用】篇一:《西方美学史》是学习西方美学,探究美学基本理念的重要参考书籍,书中不仅概括总结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古典美学理论的发展变化。

从古希腊美学出发,揭示了美学追求及其创造原则;接着论述了文艺复兴美学思想;全面介绍了近代德国美学发展;以及进一步扩大了20世纪欧洲与美国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本书,我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

比如古希腊美学,书中讲到它将艺术和审美观念牢牢联系到人们的情感与道德;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的美学理念追求通过解构现有的构造,来展现出不断变化的兴旺生机;20世纪则回归了审美观念贴近现实的表现形式,并充实人性。

此外,本书对探究美学基本理念也提供了一定帮助,让我从历史层面理解了美学概念的运用,比泛泛的美学定义更能够让我拥有美的认知。

篇二:《西方美学史》是一本值得充分推荐的美学类参考书籍。

通过本书,我深入了解了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什么是美、为什么有美这些基本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书中完整而系统地回顾了西方美学史,并且从每一个时期的关键点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史上各种风格及交叉融合的历程,也可以全面体验到美的转折变化和追求。

读了本书,我更加清楚美的含义,也更加熟悉美学的内涵。

通过对美的探索和追求,让人不仅仅局限于审美,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觉,它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体现着人类追求自然、永恒美好的理想。

篇三:《西方美学史》是一部涵盖西方美学历史的全面性参考书籍,书中从古希腊文化经典出发,详细剖析了美学的基本理念和变化,进而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入理解到美的真谛,也更加清楚了美的形式。

古希腊的美学将艺术与情感、道德与审美结合;文艺复兴将理想合十于当下,用分析与塑造活跃了以往美学空间;近代美学又以抽象与拓展追寻“道”而深刻;20世纪美学则以重视现实实践凸显人性,令美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西方美学史读后感很早就想读一读关于美学的理论,半辈子过来了,对于“美”的实践可谓不少,也追求美,虽然自己并不美,但对于美总是在向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么?一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本《西方美学史》,化了一定的时间,总算囫囵吞枣地把它给读完了。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常常被书中精彩的论述而击节赞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犹如我们对于“美”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

在这本书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是谢林所说的精神还乡的历程,从这里,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似与不同。

早期的西方人精神发展历程与我们东方人有其相似之处,其最早的艺术活动都是与神有关,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和喜剧,在我们中国则是对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中国也有,只不过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其实这是人类成长的历史,现在想起来,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是太多了。

如果没有美,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希望,这里,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罗万象,所以又可把它称之为人的心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环境所左右,会困惑,读一读美学吧,知道一些人类童年的历史,了解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过来的,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苏格拉底如是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灵魂。

迈开这一步,请从认识“美”开始。

2、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其一,"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这句话表现了犬儒主义者宣扬友爱,并特别提出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这个"善"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最单纯、最简单的"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

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

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

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

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

“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

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

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

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

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

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

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

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

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

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

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

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赏美的主体之中,因而认为审美不受主体的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

坚持“客观论”的见解主要可以分为种:(1)美作为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2)美在于比例和谐。

(3)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美的客观性的一种证明。

康德、歌德、席勒、叔本华、柏拉图、托尔斯泰、摩尔、刘易斯,都是客观论者,以前念高中的时候写的文学评论里经常用他们的观点评论后现代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当时自己还认为自己思想观念已经很超前了,现在阅读朱狄老师的书后才发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甚至连大脑都还没有发育完整。

“我认为美的东西才是美的”,“美是主观的,与事物本身无关。

”有没有道理?更有道理,这就是主观论的观点。

所谓“主观论”,则把美看做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甚至把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作为美之所以为美的基础。

坚持“客观论”的人也持有不同的见解:(1)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

(2)美是种审美判断力:美学上的“相对论”。

(3)美不可能为定义所掌握:美学上的怀疑论。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而他却是首先提出“美是主观的”,兴许你觉得可笑,一个坚信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竟然提出了主观论这一看法,听上去也似乎觉得有点滑稽。

但只要提大现在的美学思潮,谁都忘不了他。

自从他提出了明确的主观论以来,现代和当代西方美学在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主观论愈来愈占据统治地位。

可以这么说吧,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古代西方是客观论占优势,但在当代西方却是主观论“掌权”。

坚持主观论的美学家有很多,蒙田、弗朗西斯。

杰佛里、乔治。

桑塔耶那、约翰。

杜威、克里夫。

贝尔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的物”,主客观关系论这一观点看上去似乎更加合理。

休谟是美学史上评价最有分歧的美学家,但这位受争议最多的却成了美的本质问题上主客观系论的先驱。

休谟既继承了洛克的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又接受了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即被知觉的观点,因此他的美学思想相当复杂,充满矛盾。

休谟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他只是强调了这些秩序和结构必须和人的爱好相适应。

关于主客观关系论有这么几种简介:A、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变化无常的关系。

(以菲尔德为代表)B、客观事物作为美的潜能的关系论。

(以刘易斯、托马斯。

芒罗、海尔为代表)C、艺术作品的美在于审美特质和审美知觉的结合。

(以马戈利斯、比尔兹利为代表)而这三种理解当中,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

兰菲尔德认为,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的物。

它及不上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固有价值,而是这两方面变化无常的关系,即人的机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

当没有人去体验客观对象的时候,那种称之为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去赏菊,假如赏菊者心怀好心情,即使是一群盛极至衰的黄菊他也会觉得有一种残存的美,但要是赏菊者心情烦躁或欠缺,即便是最美的牡丹摆在面前也只会觉得是俗华。

而中国古老的传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想要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美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设若没有拥有着主观感觉的人去用心体验,是看不出来的,也就成了“不美”。

所以我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变化无常的关系”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最好的解释。

当然,朱狄老师的《当代西方美学》涵括的内容当然不止以上我所提及的内容。

而我一两个月短暂的恶补是无论如何让也不能与各位美学学家媲美的了,因此也只好继续埋头苦读,希望能有那么一天能让自己的美学修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不过这本书,的确很适合像我这样的门外汉阅读,对美学大家的思想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才能继续深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