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_6830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简介:本文主要从非总体性、非理性、混沌-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维的新的特征。

关键字:西方建筑审美思维变革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

这是一种富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变化。

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

然而,在当代,在西方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的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

非总体性思维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霸权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明目张胆的“压迫性总体化”(阿多诺语)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的。

当文丘里、菲利普?约翰逊等人起而挑战这种“压迫性总体化”,当反现代主义运动在建筑领域日益变得蓬蓬勃勃的时候,现代主义的大一统格局很快就被打破,总体性受到重挫。

不幸的是,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时,建筑师们很快就预感到,他们很可能会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从一种处境跳入另一种处境”一样,从一种总体性跌进另一种总体性。

这种以一种专制取代另一种专制的美学革命,是当代建筑师和美学家最不愿意看到,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反现代主义运动以来直至当今出现的各种新建筑观念,无不把抵抗总体性、追求差异性作为预防和驱逐任何形式的美学专制妖魅的旗帜。

阿多诺(Theodor W·Adoeno,德国哲学家)说,“人类的解放决不意味着成为一种总体性”。

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类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应该遵循同一种总体性。

对审美,具体地说,对艺术和建筑来说,总体性通常只能是一种惰性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创造性最可怕的敌人。

总体性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具有一种周期性病态发作的惯性力量。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 建筑美学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 建筑美学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一、引言现代西方艺术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分支,对于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建筑美学作为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的建筑美学,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现代西方艺术美学的发展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现代西方艺术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了挑战,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美学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并开始受到重视。

建筑不再仅仅是实用的功能性建筑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这一时期的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建筑美学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建筑美学的多样表现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建筑美学呈现出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新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从抽象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方式。

新古典主义建筑追求对古典建筑美学的回归和延续,通过对称、比例和装饰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了对传统美学的尊重和追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更注重功能性和结构性,追求简洁、纯粹的艺术表达。

这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建筑美学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为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四、建筑美学的意义和影响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美学问题,更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和表达。

现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和变革,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

建筑美学中的创新和多样性,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美的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建筑美学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五、对建筑美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建筑美学对我来说具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意义。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观赏对象,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艺术。

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三、几种后现代主义建筑倾向
历史主义倾向:不是一味地复兴传统,也不是完全的模仿古典, 而是在现代的材料、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传统的元素、符号,继承 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
乡土主义倾向:立足于地区特色、环境因素、地形和气候特点, 利用地方材料与技术,追求具有地域特征与乡土文化特色的建筑 风格,抵制国际化浪潮的冲击。
有机综合倾向与可持续发展:90年代后,建筑师开始从关注建筑的 外观式样,转而重视建筑环境生态问题,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 能建筑成为建筑师关注的新热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概念也在建筑 领域悄然兴起,并制定了设计原则。
多义含混 新奥尔良市意大利 广场的处理既古又 新,既真又假,既 传统又前卫,既认 真又玩世不恭,既 严肃又嬉闹,既俗 又雅,有强烈的象 征性、斜事性。建 成后,意裔居民常 在这里举行庆典仪 式和聚会,它同时 也是一处休憩场所, 受到群众的欢迎。
个性表现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 义相对论,这座天文台就是为了 研究相对论而建造的。相对论是 一次科学上的伟大突破,它的理 论很深奥,对于一般人来说,它 既新奇又神秘。 孟德尔松在爱因斯坦天文台 的设计中抓住这一印象,把它作 为建筑表现的主题。他用混凝土 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 有些线型的体形,上面开出一些 形状不规则的窗洞,墙面上还有 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整个建筑 造型奇特,难以言状,表现出一 种神秘莫测的气氛。
追求高技术的倾向:技术美学的发扬和延续。大量利用高科技成果 和现代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形式美的局限,以极端的逻辑性,夸张 的形式和雕塑感的构成,塑造崭新的建筑形象。
解构主义:崇尚分离,主张冲突、破碎,反对和谐统一。轴线被转 义,均衡、对称的手法被肢解,通过重叠、扭曲、裂变把整体构图 分解为无数片断,造成多层次的扩散,在冲突与对立中构成奇异的 解构空间。

浅谈当代建筑美学思维与建筑审美观

浅谈当代建筑美学思维与建筑审美观

浅谈当代建筑美学思维与建筑审美观[摘要]:在漫长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建筑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基础性的功能,建筑对城市环境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装饰作用,因而人们对其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越来越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一座建筑就代表了一段历史,从建筑的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建筑美学思维及建筑审美观念,因此,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筑美学思维与建筑审美观念结合并同步发展。

1、概述1.1建筑美学思维与建筑审美观的发展历程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

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

从接下来的几十年到现在,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人们也试图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主义之初的新事物,这表达了人们对一个确定或可能确定的“普适”法则的期待与追求。

然而,普适法则所依赖的“普适情境”在当今却无法找到。

1.2建筑审美的多元素渗透纵观西方国家和我国古代的建筑,每一处建筑的赏析都与当时人们的建筑美学思维和审美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众多的建筑中也大量的引用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美学思维理念,在建筑风格上逐渐向潮流化发展,但与此同时却失去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韵味,有些过于模仿和照搬。

但审美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思维过程,我们也无法做到限制和阻止,面对即使文化背景相近的人群,对建筑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的现象,更多的是倡导建筑审美的多元素渗透。

1.3建筑美学与建筑审美观的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

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

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

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

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

”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

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 个人情感的归属。

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

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西方建筑思潮

西方建筑思潮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背景透视后现代哲人J-F·利奥塔德(Jean-Francois Lyotard)指出:"后现代艺术家或者作家往往置身于哲学家的地位:他写出的文本,他创作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某些预先设定的规则,也不可能根据一种决定性的判断,并通过将普通范畴应用于那种文本或作品之方式,来对他们作出评判。

那些规则和范畴正是艺术品本身所寻求的东西。

于是,艺术家和作家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以便规定将来的创作所要求的规则。

"利奥塔德的分析形象地阐明了当代西方世界的图景和目标一一在无序中探索,并期望于探索中建立新秩序。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经历了四个衍化阶段。

1934一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阶段;6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禀有(原文即如此)了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气质;1972一1976年,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

"与此相应,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60年代,一些向现代建筑质疑或批判现代建筑的理论、思想逐渐酝酿成熟,1961年J·雅各布(JaneJacob)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问世,1966年R·文丘里(Robert Venturi)发表了著名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C·莫尔(Charles Moor)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尝试着人类形态学(Anthropo-morphic Forms)、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甚至奇思怪想(Whimsy),P•约翰逊(Phlip Johnson)在一系列公开讲演中强调建筑艺术中首要的是直觉(Intuition)与美(Beauty)。

近现代建筑及其思潮

近现代建筑及其思潮

的维也纳学院分离 出来(决裂出来) 的,强调直线与简单
维也 纳
出现了新的建筑流
的几何曲线
派,产生了高层和超
高层建筑,涌现出了 现代派建筑大师。
荷兰
芬兰
在工程技术创造了 高层金属架结构和 箱形基础; 建筑设计上肯定了 芝加哥学派 功能与形式之间的 美 密切关系; 在建筑造型上趋向 简洁、明快与适用 的独特风格。
体形简洁,空间组合 灵活.
第一莱特尔大厦
地下室——放置机
械设备(动力、采暖
、照明、锅炉房
等);
底层——商店银行
等服务设施。空间宽

G.P.S.
敞,光线充足,出入
百货公司大厦 方便;
二层底层的延续,赫
底层要联系方便,空
间分隔自由,大片玻
璃窗;
二层以上都作为办公
室,各层柱网排列相
同 美 草原式住宅 突破传统影响,有机建筑;
柏林爱乐音乐厅
路易·康
理查医学研究楼
设计关键在于灵感, 灵感产生形式,形式 启发设计,他提倡注
意利用阳光。
芬兰
小沙里宁 伍重
纽约肯尼迪航空港候机
悉尼楼歌剧院
运用具体的象征手段
术合理搭配,注意
是50年代下半期到 德 60年代喧噪一时的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TAC
何塞·昆西社区学校
塞尔特
皮博迪公寓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

勒·柯布西埃
马赛公寓大楼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
建筑设计倾向。典 型特点是“毛糙的 混凝土,沉重的构 件和它们的粗鲁结 合” 由英国史密森夫妇 英 提出,认为“粗野 粗野主义 主义”不单是形式 倾向 问题,而是同当时 社会的现实要求与 条件有关的。认为 建筑的美应以“结 构与材 料的真实表 美 现作为准则”,“ 不仅要诚实地表现 结构与材料,还要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_下_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_下_
对比一下哲学 、文化领域与建筑美学领域的 互动关系 ,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非理性在当代 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 。
当代反现代理性的急先锋福柯说 : 我认为自 18 世纪以来 ,哲学和批判思想的核 心问题一直是 、今天仍然是 、而且我相信将来依然 是 :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理性 ( Reason) 究竟是什么 ? 它的历史后果是什么 ? 它的结局是什么 ? 危险又 是什么 ?[2 ] 在建筑领域 ,最善于制造新闻效应的埃森曼 则说 :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筑现实在媒体化世界的 处境 。这就意味着移换人们所习惯的建筑的状 态 。换句话说 ,要改变那种作为理性的 、可理解 的 、具有明确功能的建筑的状况 。[3 ] 而最有才气也是最善于玩弄理论玄虚的李伯 斯金则一边在“大路上钓鱼”( Fishing From t he Pavement) ,一边用福柯式的语调向世人宣告 : 现代性即告结束 ,人类理解现实的那种启蒙 式方式 ,伟大的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式的那种 观察世界的方式也即告结束 。人类同世界关联的 那种旧有的模式 ———这个模式被称为理性人类对 非理性的荒诞的宇宙情景的反映模式 ———已经结 束 。[4 ] 我们不必对福柯和建筑师们对理性的声讨和 对非理性的呼唤的语境和时间进行详细的考证 。 这对我们来说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当代哲 学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当代建 筑的影响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现在所 要了解的是 ,建筑师们在摒弃理性思维之后 ,是否 真的迈向了非理性思维 ? 在《两线之间》一文中 ,李伯斯金就明确告诉 我们 ,他在设计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时 ,非理性思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4 年第 1 期 第 18 卷 (总第 39 期)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 (下) 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之前请注意: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lcs012@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

这是一种富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变化。

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

然而,在当代,在西方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的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

非总体性思维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霸权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明目张胆的“压迫性总体化”(阿多诺语)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的。

当文丘里、菲利普?约翰逊等人起而挑战这种“压迫性总体化”,当反现代主义运动在建筑领域日益变得蓬蓬勃勃的时候,现代主义的大一统格局很快就被打破,总体性受到重挫。

不幸的是,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时,建筑师们很快就预感到,他们很可能会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从一种处境跳入另一种处境”一样,从一种总体性跌进另一种总体性。

这种以一种专制取代另一种专制的美学革命,是当代建筑师和美学家最不愿意看到,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反现代主义运动以来直至当今出现的各种新建筑观念,无不把抵抗总体性、追求差异性作为预防和驱逐任何形式的美学专制妖魅的旗帜。

阿多诺(Theodor W.Adoeno,德国哲学家)说,“人类的解放决不意味着成为一种总体性”。

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类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应该遵循同一种总体性。

对审美,具体地说,对艺术和建筑来说,总体性通常只能是一种惰性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创造性最可怕的敌人。

总体性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具有一种周期性病态发作的惯性力量。

当艺术上的一种总体性遭到致命打击之时,往往正是另一种总体性悄悄出笼之际。

所以阿多诺认为,如果艺术始终是激进的,它就始终是保守的。

强化与支配性精神相分离的幻觉,“它在实践上的无效以及与没有减轻的灾难的同谋关系就显然是痛苦的”。

它在一个方向上获得,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失去;如果艺术绕开贬黜历史的逻辑,那么它必定要为这个自由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难以符合历史逻辑的再生产。

阿多诺对逃离总体性一直持一种矛盾、怀疑甚至是悲观的态度。

他曾说过,我们可以忽视总体性,但总体性却并不忽视我们。

仿佛总体性是一种如影随形、神出鬼没、无法摆脱的东西。

在他看来,逃离总体性既不可能,又无必要。

因为你在对抗总体性时,“在一个方向上获得,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失去”。

可是,大多数建筑师并不同意阿多诺的观点,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捕捉与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以图逃离总体性的陷阱。

被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誉为思想型建筑师的斯蒂芬。

霍尔(Steven Holl)说过:“建筑与其遵从技术或风格的统一,不如让它向场所的非理性开放。

它应该抵制标准化的同一性倾向……新的建筑必须这样构成:它既与跨文化的连续性适配,同时也与个人环境和社区的诗意表现适配。

”霍尔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同一性或总体化,他心中理想的建筑,是既合乎个人生存的文化境遇和环境境遇,又具有某种异质性因素的建筑。

摩弗西斯事务所的主将汤姆。

梅恩一向以特立独行而著称,他虽然没有像屈米和迈克尔。

索尔金(Michael Sorkin)那样,呼唤丑陋的建筑,但他对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忽视几乎与他对建筑结构和空间的重视一样出名。

他对拼贴式的、虚假的后现代主义怀着深深的厌恶,对80年代流行一时的虚假的多元论更是不屑一顾。

他曾说,“今天,我们有可能评价我们多元世界里共同的价值系统,在这个世界,现实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因而终究也是不可知的。

冒险已经成为我们的操作原则……今日建筑的中心主题之一,是关于一个建筑师是否可以摆脱内在于我们环境的、腐蚀我们的自主性、自我意识甚至个人心智的心理和社会的势力而独立行动的问题。

”梅恩和他的其他合作者们一样,极为重视艺术创造的个人性和独立性。

在他们看来,个体不应该受宏大叙述(grand narrative)的影响,不应该受制于宏观理性,而应该听从自我的纯粹创造使命的指引,走“小叙述”也即个人化道路。

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摆脱同一性和总体性的怪圈。

同设计维也纳Z银行的G.多米尼希(Gunther Domenig)一样,蓝天组的沃尔夫?普瑞克斯(Wolf Prix)显然也把建筑当作了一种叙述性和表情性艺术。

他真诚地希望建筑师的设计能够和作家们的创作一样,充分构拟、揭示和表现我们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说:“我们应该寻找一种足以反映我们世界和社会的多样性的复杂性。

交错组合和开放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怂恿使用者去占据空间。

”唯有语言艺术能够自如地描绘、揭示和诠释心灵、自然和社会的复杂性,这种常识普瑞克斯当然知道。

但是,他和许多当代建筑师一样,急切地希望建筑能够超越自身的极限,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所以难免对建筑的叙述性和表情性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许。

比起普瑞克斯,迈克尔。

索尔金属于那种思想激进、敢说敢干的、富有青春气息的建筑师类型。

他的建筑主张往往带有强烈的达达主义式的叛逆色彩。

他说:“……应该让建筑出来为无理性的幻想申辩……建筑师应该是最开放的,可以和任何人或任何有意愿达到极佳效果的事物结合。

你要想成为伟大的建筑师,就必须爱你的所有的孩子,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性。

让我们设计怪异的、拉伯雷式的、疯狂的建筑吧……这是新生的模式也是乌托邦,是对理性的官方风格的一种快乐的戏拟。

我喜欢那种具有反讽风格的建筑。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建筑师在考虑建筑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

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福柯都曾明确表示,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曾经一度存在过的原始总体性,也不再相信未来的某个时刻有一种终极总体性在等待着我们”,宣称要“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要把“政治从一切统一的、总体化的偏执狂中解救出来”这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思想,都具有一种极为明显的反社会、反主流文化的倾向。

虽然除了文学之外,他们很少关注某一具体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情境,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毫无疑问地揭示了并影响了作为最具有大众性的文化情境之一的建筑及其观念。

当代建筑审美思维之所以会如此这般地把总体性作为自己打击和颠覆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代流行的反总体文化和哲学。

建筑创作的变革,从来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

没有对建筑的审美思维惯性的超越,就不可能实现建筑创作的美学超越。

以差异性来对抗总体性,确认非总体思维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公式化陷阱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并且必然还将)对当代建筑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但是,非总体性思维或者说差异性思维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另一个极端:畸形的个性或噱头式个性。

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并且是一门比较脆弱的艺术。

极端的、病态的差异性不仅不会给建筑带来个性,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和实用性,而且往往会葬送建筑本身。

混沌—非线型思维混沌,即英文chaos,是一种研究复杂的非线型(nonlinearity)力学规律的理论。

詹姆斯?格莱克说:“混沌是这样一种思想,它使所有这些科学家们信服大家都是同一个合资企业的成员。

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或数学家,他们相信简单的决定论的系统可以滋生复杂性;相信对传统数学来说过于复杂的系统仍然可以遵从简单规律;还有,不论他们的特殊领域如何,相信大家的任务都是去理解复杂性本身。

”混沌使人们注意到,简单可以包孕复杂性,复杂也可以遵从简单的规律;在一般人看来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两种(或几种)东西,却往往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或依存关系。

混沌学的创始人之一罗伦兹在1979年的一次演讲的题目“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所揭示的蝴蝶效应就是对这种非线型现象(或称为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的最佳注脚。

混沌学最大的贡献是把人们从机械的宇宙论转变到有机主义新视野。

机械论使人们相信,宇宙是静止的,独立的,有着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受决定论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是线型的、同质的、独立的、局部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有机主义使人们相信,宇宙是变化的、进化的,普遍联系的;时空是不可分的,是非线型的、异质的、相互关联的、非局部的,不受决定论支配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两种世界观,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前者以一种僵化的线型思维为特征,把我们的世界描述成一个稳定、规则、有秩序的并且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后者则以一种非线型思维为特征,把我们的世界描绘成一个变化的、不规则的、混沌的、不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混沌理论建构了一种正反合的思维方式:认为我们世界是以一种混沌和有序的深度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因为非线型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是混沌(无序)和秩序的深层结合,是随机性和确定性的结合,是不可预测性和可预测性的结合,是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深层结合。

非线型系统之所以有自组织性、自协调性、自发性和自相似性,正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矛盾性和辩证律。

混沌学研究者法默说:混沌,“从哲学水平上说,使我吃惊之处在于这是定义自由意志的一种方式,是可以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调和起来的一种形式。

系统是决定论的,但是,你说不出来它下一步要干什么。

同时,我总觉得在世界上,在生命和理智中出现的种种重要的问题必然与组织的形成有关……”又说,“这里是一枚有正反面的硬币,一面是有序,其中冒出随机性来,仅仅一步之差,另一面是随机,其中又隐含着有序。

”混沌学正是这样,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使人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多维的、多元的、可预见性、可调节的、富有弹性的开放宇宙。

混沌学理论家从自己的专业的角度对建筑中流行的线型性几何学提出了批评。

他们认为,建筑创作的关键在于,建筑师是否以大自然组织自身的方式或人类认识自身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来认识和表现建筑的本质。

从事非线型科学研究的德国物理学家爱伦堡曾经这样问道:“为什么一棵被狂风摧弯的秃树在冬天晚空的背景上现出的轮廓给人以美感,而不管建筑师如何努力,任何一座综合大学高楼的相应轮廓则不然?在我看来,答案来自对动力系统的新的看法,即使这样说还有些推测的性质,我们的美感是由有序和无序的和谐配置诱发的,正象云霞、树木、山脉、雪晶这些天然对象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