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审美范畴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原始时期: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
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
”。
《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
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
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
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
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
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艺术批评 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探讨人的存在意义方面。
伽达默尔及其解释学美学
01
伽达默尔简介
伽达默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解释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02 03
解释学美学观点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客观的,而是随着时代、 文化和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解释者通过自己的前理解来理解艺术作品, 这种理解是主观的、相对的。
20世纪初至中期
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以胡塞尔的现 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为 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和理论。
Part
02
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
表现主义美学
强调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外 化。
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 情感,而不是模仿或再现 现实。
主张通过艺术来揭示人类 情感的本质和内在心理状 态。
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性
分析新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如计算机科学、信息学、 人工智能等,挖掘新媒体艺术的潜力和可能性。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美学思考
探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美学领域的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所 创造的全新审美体验和艺术形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后世影响
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对现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 其在绘画和雕塑领域。
苏珊·朗格及其符号学美学
苏珊·朗格简介
01
苏珊·朗格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
符号学美学观点
02
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能够表现人类的情感和
经验。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符号来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

“ 美 经 验 ” 畴 的 建 构 : 理 学 分 析 审 范 心
以洛 克 、 夫 兹 博 里 、 加 兹 、 奇生 、 谟 、 夏 荷 哈 休
博 克 等 人 为 代 表 的英 国 经 验 主 义 美 学 以 培 根 的 经 验 主 义 和 霍 布 斯 的 经 验 心 理 学 为 哲 学 基 础 , 审 把
以来 , 美 反 映 问 题 , 审 美 经 验 问 题 , 艺 术 的 审 或 在
定 、 放 和 对 痛 苦 的超 越 。尽 管 其 审 美 内 涵 中包 含 释 着 形 而 上 之 内容 , 仍 是 以 审美 经 验 为 其 基 础 。 但
“ 美 经验 ” 畴 的发 展 : 审 范 实 用 主 义 描 述 与 现 象 学 还 原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 键 词 审美经验
建构
发展
解构 重构
现代美 学 的 重 大变 化 之 一 , 是 “ 美 经验 ” 便 审
的探 讨取 代“ 本 质 ” 追 问 成 为 主流 话 语 。 “ 美 的 审 美 经 验 ” 个 含 义 宽 泛 而 又 含 混 的 概 念 , 涵 缺 乏 是 内 严 格 限 定 , 延 又 极 为 模 糊 。 用 来 称 呼 这 种 特 殊 外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 审美经验” 范畴
李春媚
内容提 要
现代美学 的重大变化之 一, 便是“ 审美 经验” 的探讨 取代“ 本质” 美 的追 问成 为主流话 语。“ 审
美经验 ” 是个含义宽 泛而又含 混的概念 , 内涵缺乏严格 限定 , 外延又极为模 糊。西方“ 审美经验” 范畴经历 了建 构、 发展、 解构 与重构 的历史嬗 变 , 愈益从抽 象化一具 体化一 多元化 ; 由分离 式的有距 离的静观一 介入 式 的积 极参 与; 由自律 、 非功利 、 狭义 、 限定一 他律、 多元 、 实用 、 日常。审美经验 的研 究也逐 步超越 艺术 问题 , 而涵盖
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08860b647d27284b7351a0.png)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 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 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 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
的影响。例如,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 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 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 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 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 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 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 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作方法上 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 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 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 、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 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 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 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
自然界中的崇高对象比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高山大海等它们的崇高不仅在于体积形态和色彩等自然性质还因为它们曾经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类与它们做过长期激烈的斗争它们的崇高表现了人类与之相冲突相抗衡的痕迹它们以惊人的自然威力摧毁一切的气势和某种神秘气氛构成崇高而与此不同朱先生以移情说解释崇高
第七章 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高的事物有共 同的特点,就 是可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布莱尼茨
鲍姆嘉通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康德
以康德为奠基人、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 的古典美学,不仅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美学思 想发展的一个高 峰,也是古希腊以来欧洲美学 思想的全面而系统的总 结。当黑格尔那无所 不包的庞大体系,随着“绝对理念”的最终显 现而宣告封顶完工的时候,古典哲学的发 展也 就因为达到了巅峰而无以为继了。古典哲学 的终 结,同时也就宣告了古典美学发展过程 的完毕与转换方向的开始。由于古典美学既 取得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又存在着深刻的内在 矛盾,这便使得古典美学的转 折呈现出三大方 向。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三,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
艺术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它是否具有独立 的地位,这是 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一个美学 体系最终都会对之作 出明确的回答。克罗齐因此幽默 地评说道:“艺术、宗教、哲 学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来 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在这个 问题上,同前两个转折方向相比,克罗齐所实现的转折方向与古 典美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针对性也最为明确、最为直接。古典 美学虽然缺乏实践原则,却暗含着一个贯彻始终的理 性至上的 原则。在划定知、情、意的范围以及给美学规定特定的研究对 象的时候,在研究美的特征、艺术的特征的时候,尤其是研究主 体在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思 维状态的特征的时候,它对艺术的 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的强调,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的美学研究都 要多,克罗 齐因此不仅称赞康德是“发现、解决或接近带来解 决美学科学问题的人,”更称赞黑格尔“对新学说作出了自己的 贡献。”但是,在理性至上原则的支配下,尤其是在黑格尔以 “绝对理念”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中, 艺术独立的程度始 终都被控制在以受理性支配为前提的范围内。克罗齐对此最为 不满,认为康德的美学理 论,“没有从理性主义的禁锢中脱离出 来,也根本不可 能脱离出来。” 而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对艺术的 支配, 表现得更为直接:“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则 是 “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20世纪的美学讨论也许可以说,是从内德托克罗齐开始 的,他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他半个世 纪中不断地在美学与批评问题方面的努力,给每个严肃 是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他之后或者同一时期现代其他流派的 美学理论。 第一,桑塔耶纳和杜威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三,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形成於 2 0 世纪2 0 年代 在二次大战後达 到鼎盛 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有 不同特点 代表思想家 海德格尔 H e i d e g g e r , 1 8 8 9 - 1 9 7 6 】 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者 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 现象 即存在 但它不是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 而是不分主客意义 上的所谓【此在 D a s e i n 】即我的存在 或人的存在 又称【此在存在的本体论】 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把以往的哲学都称作形上学加以反对 他认为 传统的哲学 都混淆了存在者 ( D a s S e i n d e ) 和存在( S e i n ) 是 无根的本体论 形 上学以表象的思惟把握存在者的存在 在近代形成了主体性原 则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即为其开端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 确立 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及人与世界的疏离 形上学 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完成 而最後的完成则是尼采的【意志】 这种意志的主体性原则 在现代就成为技术统治世界的依据 人和一切存在者都被交给技术制造去处理 人的人性和物的物 性 都成为市场上可以算计出来的市场价
桑塔耶纳教导一种形而上学,或者是他称为的自然主义或唯物 主义。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 方美学在二十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 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 得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和其他一些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家如后 来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方面, 桑塔耶纳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 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 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 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J.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 最为重要。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强调当今美学的任务在于恢复艺术 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联系。杜威反对把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作严 格的划分,反对自康德以来对智力领域(科学)、实践领域 (行为)和审美领域(艺术)所作的划分,他认为任何一种经 验只要它达到完美,就具有审美的性质。
黑格尔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一,美作为“心灵之花” ———心理学美学。
古典美学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是确立了主体 性原则,改变 了美学研究的方向。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第一次“把美学研 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 移到主观的鉴赏能力和主 观的审美心态”。在康德之前,西方人大多从外部世界去寻求 美的存在。结果,不是经不起柏拉图式的检验,听任“美是难 的” 成为千年叹息,就是把美与理念、与上帝挂起钩来,到 了康德确立主体性原则后,美学研究的方向才从根本上得到改 变,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美,既与客观外在事物的某种属性相关, 更与人的内心活动相关。离开了人,离开 了主客体的交流,美 是无法谈起的。克罗齐虽然是以低调去评价康德的,但也称赞 他是“发现、解决或接近带来解决美学科学问题的人。” 主 体性原则确立的直 接结果,就是开启了心理学美学研究的大 门。黑格尔 对自然美的解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体地“启示了以后的移情 说他 是用‘移情说’的观点来解释自然风景的美的。” 需 要指出的是,说心理学美学是古典美学转折的方向之一, 只是 指古典美学的转折中包含了这一方向,并不是说所有具体的心 理学美学研究都是古典美学内部自身孕育的结果。
克罗齐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由于它 只是以直接的感性形式表现“绝对理念”,因而总是有 限的、片面的,但“绝对理念”却是无限的、绝对的,因此在这 一阶段,艺术还不能完全体现出“绝对理念”的本质,只有宗教、 但最终还是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黑格尔最后的结论,就是 艺术终将为宗教、尤其是哲学所取代。克罗齐也正是据此对黑 格尔美学的性质作出判断的:“黑格尔美学是艺术死亡的悼词, 它考察了艺术相继发生的形式并表明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阶 段的全部完成,它把它们埋葬起来,而哲学为它们写下了 碑文。” 克罗齐“直觉 ———表现”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从理论上确立 艺术的独立地位,是直接针对着古典美 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及艺 术消亡论而来的。对于古典美之上是不可能的。” 学关于艺术 受理性支配的观点,克罗齐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度的理论”的逻 辑方法,去处理象艺术与哲学这种不是“相反”而是“相异”的 概念,提出了全新的艺术独立原理:直觉的知识 艺术 作为低的度, 是可以脱离 比它高的度 ———理性的知识 ———而独立存在的;相 反,理性知识作为高的度,却不能脱离比它低的度——— 直觉的知识———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对低的度的内含 为存在基础;因此,理性的知识与直觉的知识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斗争的关系,只存在前者对后者的“蕴涵”关系。针对古典美学 中的艺术消亡论,克罗齐通过强调直觉的知识 艺术 是人类心灵 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也就使之不攻自破:“问艺术是否 能消灭,犹如问感受或理智能否消灭,是一样无稽。” 。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桑塔耶纳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杜威认为审美经验之所以与智力的道德的经验有所区别,并非 在于它排除了利害关系的欲望,而在于这种欲望与知觉经验合 二而一,达到了知觉本身的一种完美的境界。经验的最完美的 表现就是艺术。在他看来,艺术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并 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美术馆或音乐厅所赋予艺术的 那种象征意义。造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鸿沟的那种力量也同 样造成了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分离。因此,想从审美经 验中去寻找艺术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这种答案只能在日常 生活经验中才能找到。杜威一方面沿袭了传统美学,认为美学 是美的艺术哲学,声称艺术品必须首先是审美的,艺术的产生 过程是和知觉中的审美部分有机联系的。另一方面,他又想写 一部包括人类各种活动领域在内的艺术哲学,不得不把艺术分 为“美的艺术”和“其他艺术”。这样。当他指责那些在实用 艺术和美的艺术之间建立“美”的区别的人是错误的同时,就 陷入了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