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摘要: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继承与批判克罗齐是与他内在的人生价值息息相关的,由此朱光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

这对我们探讨直觉主义在文学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克罗齐;美学;继承;批判克罗齐是继康德、黑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学家,被韦勒克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曾在国际美学界形成蔚为壮观的克罗齐学派。

在中国,通过朱光潜先生的介绍、引用、发挥与克服,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最初来源可以说就是克罗齐庞大的美学体系中的主要观点。

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英美期间,先写成了《文艺心理学》初稿,又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谈美》。

他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也就是说,《谈美》反映了写作但是还未出版的《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从《谈美》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初身居国外的朱光潜受到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明显影响,其中克罗齐用表现论重新界定文学艺术定义时的“几个重要否定”——“艺术不是哲学、科学或历史”,“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活动”——是朱光潜先生建立自己美学和文学观的重要依据。

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美学和文学观点,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克罗齐的表现论观点的影响实在是重要因素之一,朱光潜先生是从“纯”美学的观点谈问题的。

1936年其回国后,作为教材使用并已修改公开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情况已有所变化。

后来他说:“……在这新添的五年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

从前,我受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

西方美学论文期末总结

西方美学论文期末总结

西方美学论文期末总结西方美学是对西方文化中艺术、美和审美的研究,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的总结。

在这一学科中,我们研究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观点和应用。

本文将对西方美学进行整体总结,包括其核心思想、流派观点以及当代发展趋势。

西方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对美的理解和解释。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美学就是对美和艺术的探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对美的理解,提出了形式美和经验美的概念。

形式美认为美是一种独立于具体对象的普遍形式;经验美则认为美是人们对感官世界的实际经验。

这两种理解都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美学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亨利·斯宾塞给出了对美的物理感知和心理感受的理解;巴尔扎克则提出了对美的主观意义的理解;庞斯顿则提出了关于谐调和对称的美的理解。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以后,西方美学进入了现代阶段。

康德是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判断力的理论和审美经验的理论。

康德的判断力理论认为美是人们对事物的无目的性欣赏;审美经验理论则认为美是一种超越实用效果的感性体验。

他的观点将西方美学的探讨转向了主观体验和审美感受。

19世纪和20世纪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和流派。

尤金·庞斯特对美的理解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美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感觉。

他还提出了“丑”的概念,在西方美学中引起了一场革命。

这个概念将美学的研究范围从纯粹的美拓展到了更广泛的审美范围。

此外,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流派也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观点。

实用主义认为美是人类实践和生活的一部分;形式主义认为美是艺术作品内部形式的体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直觉;象征主义注重意象和符号的使用。

这些流派不仅对美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也有影响。

在当代,西方美学正经历着新的发展和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和观念的交流变得更加普遍。

西方美学思想概念研究论文(共6篇)

西方美学思想概念研究论文(共6篇)

西方美学思想概念研究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漫步在西方美学观念的星河中亚里士多德《诗学》、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等等都是西方艺术学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对艺术、美学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但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新的观点、概念、逻辑与方法的新生,对于这些新的观点、概念随着两千年历史的发展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层层覆盖攀枝错节的状态。

长久以来,艺术、美、模仿、形式、美感经验这些艺术学或美学中相关的概念各自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中东的局势,同一块地盘各自都说是自己的。

然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打破了这样的僵局,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对艺术、美、形式、模仿、创造性、美感经验这六大美学观念进行梳理,解决了很多美学史上的存在争议的问题。

这本书也是作者的成名作之一,《美学与艺评季刊》评价这部书为“不朽的美学通史”。

一、塔塔尔凯维奇及其《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是波兰人,任教于波兰大学,担任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学界的成名作即《美学史》(三卷)和《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除此之外还著有《哲学史》(三卷)、《关于幸福》、《专心于冥想》、《17-18世纪的波兰艺术》,还发表过将近200篇学术论文。

大师博闻强记、思考细密、见解高卓,究美艺之际,通古今之变,大有司马迁著《史记》之精神。

每书一出,便洛阳纸贵,传诵遐迩。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更是获得欧美学术界的一致佳评。

他以其丰硕的成果膺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常年作为代表出席国际联盟大会。

他还曾在世界范围内讲学,获得非常轰动的欢迎和认可。

由于这位大师在学术上辉煌成就和教育上的伟大贡献,波兰政府和法国政府都先后将特殊荣誉勋,章颁赠给他。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

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

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

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西方美学与哲学期末论文

西方美学与哲学期末论文

西方美学与哲学期末论文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西方美学与哲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相互映照、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宝库。

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西方美学与哲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深刻的思考。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美感和艺术的学科,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方法,而美学则为哲学提供了对感性世界的独特洞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观点将美与抽象的理念联系起来,强调了美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从现实世界中观察和分析美,他认为美在于事物的秩序、比例和和谐。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学美学强调上帝的美是至高无上的,世间的美都是对上帝之美的模仿和反映。

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美的自由探索,但也为美学赋予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和崇高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感性体验。

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传达了对人性和美的新理解。

这一时期的美学强调真实、自然和个性,与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相互呼应。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使美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的、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的判断。

黑格尔则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强调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

进入现代,西方美学与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尼采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口号,主张以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来重新审视美和艺术。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关注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他认为艺术是揭示存在真理的一种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更是对传统的美学和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解构。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的分析,揭示了美学和哲学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机制。

德里达则以解构主义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美学和哲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视角。

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

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

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
尊重个性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2023年西
方美术教育思想
西方美术教育一直以来被奉为全球最先进、最有前瞻性的。

而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更注重尊重学生个性化及生活经验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注
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全面理解西方美术的
发展历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创造力。

第一,尊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
视学生在个人经验与思想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甚至是个性特质。

教师会以学生成长与人生经验为诱导,
引导学生去自我探索与创造。

在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同时,西方美术教育也注重着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带入感。

而学习传统文化则是更好地了解当今西方美术创作风格的
必由之路。

通过学习历史名画与西方艺术思想的建构,学
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的规律。

教师们更注重学生对传统
名作的简析、发散式思考与结构化思考。

同时,现代艺术
的风格也得到了充分尊重,在现代感中注入有着传统文化
气息的元素,打造极具个性的艺术品。

总之,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相结合的发展重点。

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对过去美术教育的完善与提升。

未来的
西方美术教育是充满多年积累的文化与艺术品的重构,是
一个更加丰富与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与
推广。

西方美学导论学期论文

西方美学导论学期论文

西方美学导论学期论文关于美这个话题,其实不是特别明确。

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而那些看似说得清楚的人又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说法,柏拉图是一个说法,黑格尔是一个说法,毕达哥拉斯是一个说法……他们各又各的道理,便把我们这些后辈弄得云里雾里。

抛开它的定义和本质不说,还有另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那就是美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呢?这个问题也很难解决,有一种很玄乎的感觉,因为美看不见摸不着,难道不是主观的?但空气不也看不见摸不着么,空气是客观的美怎么就不能是客观的了呢?想想都不行,那干脆就是主观客观现结合好了,反正现在不都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嘛,而且中国人讲究中庸不是。

如果非要我来明确区分一下的话,那我觉得美是客观的。

美是审美对象的一种客观的属性,独立于审美者的任何主观的意见或看法。

我认为,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属性,这种属性有的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则很难被察觉。

好比水里的鱼,有的游得浅一点,有的游的深一点。

倒是数学中有很多容易没发现的美,例如黄金分割点,这个例子我们上课的时候已经讨论过。

另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e^(iπ) +1=0,它被称为“最美的数学定理”、“数学美的典范”,它的美源于它包涵了数学最美的元素:e,i,π,1,0。

0,1代表算数,i代表代数,π代表几何,它们几乎涵盖了数学这门科学的所有内容,可谓是数学之源,“活生生”的一个美啊。

而数学中数字的规律更是美的客观性的表现,我们来看下列一组算式:1 x 9 + 2= 1112 x 9 + 3= 111123 x 9 + 4= 11111234 x 9 + 5= 1111112345 x 9 + 6= 111111123456 x 9 + 7= 11111111234567 x 9 + 8= 1111111112345678 x 9 + 9= 1111111111123456789 x 9 +10= 1111111111是不是觉得这组算是很神奇,或者说是很和谐很简单却又十分奇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康德美学的一些看法
1.康德美学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
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发展到康德,产生了关键性的转折。

在此之前,近代自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派。

经验主义派别,在哲学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经验来源,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实在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在美学思想上,则主张从感觉经验出发,通过由下而上的经验归纳,去观察和分析美学问题,强调美的感性基础和经验性质,忽视乃至否定理性在审美和艺术中的作用。

理性主义派别或思潮,在哲学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理性来源,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必然性。

在美学思想上,则主张从既定的理性观念和体系出发,通过由上而下的理性思辨,去分析和研究美学问题,强调美的理性基础和超验本质,强调审美的认识性质和功能,强调理性、规则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忽视乃至否定想象、情感在审美和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大派别和思潮的分歧和对立,既代表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也反映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

康德处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的对立和斗争得到充分发展和展开的时代,他看出两派各有其片面性,又各有其合理性,企图通过批判,在先验唯心主义基础上将两者调和起来,从而形成了他从哲学到美学领域里的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

这就推动近代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在康德之前,经验主义者只承认来自感性经验的“后天综合判断”的确实性,否定认识的先天能动作用;理性主义者只承认以不矛盾律为依据的“先天分析判断”的可靠性,否定认识的经验基础。

康德认为这两方面都没有注意到“先天综合判断”。

他提出了这一类判断,并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他的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通过考察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

所谓先验唯心主义,是讲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具有一种认识形式。

这些认识形式是先于经验的,不来自经验,不依赖于经验,而一切经验之可能、一切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都必须以这种先天的认识形式为条件或依据。

康德通过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认识到知性与感性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按照康德的看法,知性是“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

意识自身产生出一些知性范畴,人的认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这种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才使经验对象的知识成为可能。

知性范畴是先天固有的、主观的、和经验无关的思想形式。

正是由于我们把这些范畴加在具有时间空间性的感觉上,用它们来整理统一感性经验,才能形成有条有理的知识。

知性范畴不仅是构成知识本身的条件,也是构成知识对象的条件。

康德把知性的作用称为“先验统觉”,认为这种“先验自我”的能动的统觉能力,就是感性和知性能够结合成为知识的根本保证。

康德强调了认识的主动性和范畴的作用,但他把构成知识和知识对象条件的范畴说成是先验的,否认它是事物的反映,使认识失去了客观基础。

2.康德美学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深远
康德美学不仅对十九世纪西方美学意义重大,而且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很欣赏康德,因为生活在规律与平静中的康德,实现了他人生道德实践与他个人哲学思想的统一。

试着想一想“什么是审美判断呢?”我想这一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吧。

而康德就将美与美感的根源视为审美判断力,判断力的外化是可经验的现象,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由。

自由是不可少的因素。

自由不可为感知所把握,这正是美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超越性之所在。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

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

合在一起。

因而,受康德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追求完美成为主流。

另外,唯美化倾向在表现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表现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活动。

真正的直觉和表现决不追求感性快乐和效用目的。

艺术不是道德活动,直觉与主体实践活动无关。

由此可见,表现主义完全继承了康德对审美过程的诠释,只不过把这个理论搬置于文艺理论中,用来解释艺术问题。

表现主义对艺术的康德式阐释,为艺术的独立性、自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现代艺术是在表现主义指导、关怀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给现代主义艺术带来了最初的理论火种。

同样也可以说,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人是康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