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美学笔记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

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

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

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

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

“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

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

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现代美术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美术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美术史知识点总结一、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它在美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超越现实世界的想象和幻想,反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规范和约束。

在美术领域,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尝试通过想象和情感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追求个体自由和情感共鸣。

二、新印象派的崛起新印象派是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一种艺术运动,它对传统的画风和技法进行了颠覆和创新,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作为表现主题,强调对客观世界进行直观和感性的观察和描绘。

新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通过自由和开放的笔触,捕捉和表现自然光影的瞬间变化,创造出轻盈、流动和充满动感的画面,以及各种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展现出了生动而多变的视觉效果。

三、质感艺术的探索质感艺术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艺术运动,它在美术领域探讨了材料、质感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强调材料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塑造力,通过抽象和立体的构成来表现丰富的触感和光影效果。

质感艺术的艺术家们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如油画颜料、雕塑材料、纤维艺术和装置艺术等,通过丰富的层次和纹理、立体的形态和结构来表现出强烈的触感和形式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

四、表现主义的冲击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艺术运动,它反对现实主义和客观描绘,强调通过夸张和畸变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及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尝试通过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的扭曲来表现出内心的困扰和挣扎,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和反思,呈现出了激烈和深刻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五、超现实主义的超验之境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法国的一种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梦境和幻想、意识和潜意识的探索来展现超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挑战人类意识和理性的边界,以及现实和超自然的界限。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想象和联想,表现出超验的超现实的场景和形象,探讨人类心灵和宇宙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呈现出了奇异、离奇、离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

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

读书笔记扑朔迷离的游戏现代西方美学史扑朔迷离的游戏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1993年10月第1版,流浪者四海为家而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其为家。

第2页“后现代文义”—词最早出现于l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FedericoDeonls)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第2页1945年,J.哈德那特在一篇题为《后现代房屋》的文里也使用了“后现代”—词。

文章写道:“我将不为我的未来的房屋想像一个浪漫的主人,我也不捍卫我的委托人的那些与‘人性’有关的怪癖偏好。

不.他将是一个现代的主人,一个后现代的主人,如果这样一件事是可能的话。

解放所有的敏感性、幻想或空想,他的观点、他的趣味、他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集体工业的生活模式来说将成为最必要的,……他将为自己要求某种内在经验,使自己从外在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从集体共识的污染中超脱出来。

当世界被社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之后,机会将还可以在家中发现。

”第3页在50年代,诗人C.奥尔森将四、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不同于艾略特诗风的新诗歌称为“后现代主义”。

第3页首次明确地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后现代主义”—词的是1.哈桑和L.费德勒等人。

费德勒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激进的文化潮流(后人道主义、后男权、后英雄、后白种人)溶为一体。

他以主张大众文学为名,试图对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提出挑战。

而哈桑则将后现代主义与他的“沉默文学”(theiteratureofselence)联系起来。

第4页不是所有人都存在于同样的现在,他们凭借他们在今天可以被看到这一事实而仅仅外在地存在于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别人正生活在同样的时代。

——[德]恩斯特·布洛赫第6页“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

美学的笔记

美学的笔记

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35《诗的哲学默录》:诗是可感知的。

有关感性的科学——感性学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名称,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理性→逻辑学;情:感性→美学;意:意志→伦理学,所以是作为逻辑学、伦理学的对立物形成的。

美学是研究人类认识中具有审美属性的部分康德的美学重点在审美创作,审美判断——“审美判断力”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现代西方美学的特点1、集合了诸多的思想学说和理论流派。

例:现代人文主义美学,科技主义美学2、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3、现代科学主义美学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的经验描述和理论推演4、现代西方美学转向了经验性的审美心理学方面,寻求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经验性问题5、现代西方美学重视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构成等问题。

美学定位美学不属于社会学科1、研究角度不同2、研究侧重点不同美学具有独特的人文学科内涵1、从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上,美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

美学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核心2、人类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现象。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消极的去反映客体,而是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在体悟对象的基础上去重新塑造对象。

3、追求和建构人类价值体系是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本性。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来追踪和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审美活动1、审美活动成为研究对象是由其主体构成所决定的2、是由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所决定的3、是由美学研究目的所决定的。

美学的方法:1思辨与实证的统一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4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的统一美从何处寻1摹仿说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3性本能说弗洛伊德:性的冲动认为审美活动是由性本能驱使的,和达尔文都承认心理因素,但心理因素最终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因而性本能有点以偏概全4游戏说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增加了“剩余精力”,劳动起源说1、“劳动创造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恩格斯人类活动:1生存需要:衣、食、住、行2精神需要2、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形成: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逐渐实现,即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立统一:自然界对人类进行压抑。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1那个困倦的下午,于席书购得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一下午的劳顿也就有了点小的收获和小的欣喜。

开篇介绍的是古希腊美学的源头,一看名字都很熟悉。

首先介绍的是一个大数学家毕达格拉斯,起初读到小标题的时候还有些疑惑,觉得美学与老毕应该无什么瓜葛。

读完以后赶紧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埋藏在了谁也找不到的地方。

用数字解释一切的想法是好的,至少是美的开始。

但是他们把数的作用夸大了,过犹不及。

我们可以说我们吃到了鸡蛋非常爽口,也可以夸奖那只生蛋的鸡是多么的本事,但是我们总不能说那只鸡样样都行吧。

其次,老毕的贡献还有一个,那就是认为事物是处于对立和谐的状态之中。

我们国家在几千后,提出的和谐社会估计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终究要是要和谐的,但是在和谐的前期没有斗争是不行的。

所以,几千年后盖棺定论,毕学派的结果只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

之后介绍的是赫拉克里特。

(这外国字打起来就是麻烦,浪费空间,还伤键盘。

)他找到了一些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地水风火,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狭隘,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估计想狭隘都狭隘不出来呢。

想想老赫那时候,能看到的学术专著能有几本,连车都没有,还有谁会在意闭门造车呢?其次,老赫对于事物的对立,更多的侧重于对立的斗争,斗争就意味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显然,与毕学派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下面登场的是德谟克里特,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他强调了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需要的,但是理性认识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要过程。

对于美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今天的最后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用他的嘴巴征服着世界,与其他几位不同,他毕生没有任何作品,所有的东西完全都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

现代美学体系笔记

现代美学体系笔记

现代美学体系笔记
1.美学的定义和作用: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美的现象,提高审美素养,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

2.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探讨;现代美学则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和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形成的。

3. 美的标准和评价:美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它包括感性和理性
两个方面。

感性标准是指与感官体验相关的美的特征,如色彩、形状、音乐等;理性标准则是指基于思维和理性推理的美的特征,如对称、比例、纪律等。

4. 美的种类和形式:美的种类有很多,包括自然美、艺术美、
道德美、智慧美等。

在艺术领域中,美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等。

5. 美学的流派和理论:美学领域中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如唯美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等。

每个流派和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美的现象。

6. 美学与文化的关系:美学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和
促进。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而美的存在和表达也可以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

7. 美学的实践和应用: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研究,也是一种实
践和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美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创作艺术作品、设计建
筑或产品、评价艺术品或生活中的美好经验等。

8. 美学的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美学也在不断变化和进化。

未来,美学将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理和感受,探讨更广泛、更深入的美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在西方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阅读西方美学史,就如同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让我领略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对于美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思考。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美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这种对美的超越性和绝对性的追求,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他在《诗学》中探讨了悲剧和史诗等艺术形式,提出了“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模仿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充满了对世界本质和人类精神的探索,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世纪的美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在那个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美被视为上帝的光辉和恩赐。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完整性、和谐性和鲜明性,而这些都是上帝创造的体现。

艺术作品被视为传达宗教教义和激发宗教情感的工具。

虽然这一时期的美学受到宗教的束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学的内涵,使其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提出了“镜子说”,主张艺术家要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

他强调绘画中的比例、透视和光影效果,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完美性。

此外,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还注重对人体美的表现,展现了对人类自身的赞美和热爱。

17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强调理性和秩序。

布瓦洛主张以理性来规范艺术创作,认为艺术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典范。

这种对理性的崇尚,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结构的清晰。

然而,过度的理性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美学观念的变革。

狄德罗倡导“美在关系”说,认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取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第五章分析美学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第九章解释学美学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绪论➢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一、分期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二、主要流派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三、基本特点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艺术:艺术哲学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1、两个转向: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我们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培根的经验主义(我们是怎样知道的)19世纪末-,语言论(我们是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2、方法上,对主体性的解构,趋向主体间性3、多元化发展:流派林立,更迭迅速,基本矛盾的对立融合主要表现为反传统:颠覆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打破和谐论美学,走向不和谐;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强调对东方美学的吸收、融合。

四、如何评价现代西方美学?康德和黑格尔把美学的基本问题由“美是什么”转变为“审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在扭转了美学方向的同时也终结了美学,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复存在。

西方现代美学走向“非美学”、“反美学”(有美无学)。

这与其是美学的解构,不如说是美学的建构、美学的转型。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叔本华美学思想、尼采美学思想)导论唯意志论哲学试图以意志一元论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渊源上,上继康德的“批判哲学”,以非理性的方式探讨和改造康德的“物自体”;从影响上,下开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派和存在主义。

作为唯意志论美学的奠基人,叔本华认为艺术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使人在瞬间的审美静观中摆脱意志的束缚,进入一种无知、无欲、无我的超然境界。

(悲观、禁欲)作为唯意志论美学的发展者,尼采认为艺术不是“生命意志”的“清洗剂”,而是“权力意志”的“兴奋剂”,即通过富有感性色彩和生命节奏的审美活动强化人的意志追求(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乐观、纵欲)一、叔本华美学思想叔本华(1788-1860),现代西方反理性思潮的开山鼻祖,以其悲观主义美学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典到现代的过渡,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主客二分突破的尝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哲学思想:世界是我的表象(出发点),世界是我的意志(核心),自在之物到理念到事物(构架),悲观主义人生观(外壳),世界是无(终点)(一)表象: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1、反对黑格尔,继承康德在当时的德国,叔本华的哲学是作为官方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67页:不管怎样,我不承认在他和我之间,在哲学上已发生过什么新事情,所以我是直接上接着他的。

2、对康德的改造(1)把康德的“现象界”改造为“表象”(2)把康德的“因果律”改造为“根据律”,即主体获得表象的先验条件(3)重新界定康德关于“直观”和“思维”的界线康德的漏洞:从认识论意义上假定“物自体”的存在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4)把康德的认识论推到休谟、贝克莱那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页:“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二)意志: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1、认识“物自体”的途径要通过认识来认识超认识的对象,是完全行不通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50页:这就好比一个人枉自绕着一座王宫走而寻不到进去的入口,只落得边走边把各面宫墙素描一番。

然而这就是我以前一切哲学家所走的路。

从主体入手,通过反观自身达到对“物自体”的把握。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85页:我不但认识其一面,表象的一面,而且还认识其第二面,叫做意志的那一面。

意志就是“物自体”。

2、叔本华“意志”的意义意志是一切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在根本上是同一的。

意志是先于认识的生命冲动。

(叔本华第一次将本能抬高到认识之上,从而开了反理性的先河。

)意志是盲目的,没有止境的原始欲望。

(只知道现在欲求什么,不知道根本欲求什么,从而注定了人生的悲剧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26-427页: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战胜,因为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如猫戏鼠]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努力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3、叔本华的继承和批判研究角度不同(导致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全面兴起)研究方法不同(改变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传统话语,解构了传统的哲学体系)研究结果不同(非理性的复兴)(三)理念:美学意义上的世界1、“理念”的界定:连接意志和表象的中介环节与“意志”不同,“理念”是客体,是认识对象:理念是意志的“直接的客体性”。

与“表象”不同,“理念”尚未在时空和因果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展开,因而缺乏具体的规定性。

“理念”是事物的类本质和典型。

2、“理念”的把握:将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49-250页: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浸沉于直观,并使生命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这种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认识活动不是别的,正是审美。

审美的“观审”说:审美非功利性、非理性、主体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75页: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叔本华摆脱人生痛苦的两条途径:宗教和艺术。

3、进入“理念世界”的条件就主体而言,必须摆脱意志的束缚,成为一种纯主体(审美态度);就客体而言,必须脱离与外物的联系,成为可供观审的理念(审美对象)。

任何人都可以摆脱意志的束缚,进入审美境界(审美主体的无条件),但人们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别的(审美主体的有条件);任何事物都可以呈现其特定的“理念”,成为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的无条件),但不同的对象引起主体进入审美状态的美学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审美客体的有条件)。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1)审美主体:天才论第一,天才的本质:卓越的观审能力,“明亮的世界眼”,只有艺术家需要天才第二,天才的特点:超人,与常人不同,只能成为艺术家而不能成为实干家第三,天才与想象力:创造艺术、创造典型天才的独创性不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出某一艺术作品,而在于是否能够将认识推进到某一深度,因而,在叔本华这里,艺术创作的独创是认识性的而非表达性的。

叔本华天才论的独特之处:以往的天才论,包括康德、黑格尔,都把天才作为一种创造的才能,即把天才的价值归于对艺术的创造。

叔本华的天才是一种不依据规律的认识,一种弃绝了欲望的认识,是对永恒理念的认识,一句话,即“直观的认识”。

(2)审美客体:美和艺术的分类第一,量的分类美的分类:“理念”的等级越高,对象越美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人艺术的分类:与“意志”客体化的级别相对应(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建筑艺术(非理念的表象)-造型艺术和诗(理念的体现)-音乐(意志的写照)第二,质的分类美的分类:优美、壮美、媚美叔本华的“壮美”不同于康德的“崇高”。

媚美是“唤起鉴赏者的意志因而摧毁了纯粹的审美观赏”,是反审美的。

媚美的艺术有两类:一类是对意志的肯定,一类是对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认定,媚美是美的死敌,媚美的艺术根本不配称作艺术。

艺术的分类:喜剧和悲剧叔本华沿袭了西方轻喜重悲的传统,认为不幸的来源有三:来自异乎寻常的恶人;恶运所致;人物不同的地位、关系所致(叔本华最欣赏)。

叔本华同样重视悲剧的冲突,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冲突”。

(四)评价开辟了现代西方美学的新方向,以非理性全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古典美学,用意志取代理性,赋予审美以生命的意义,影响后世的美学和艺术。

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保留了古典美学的痕迹,但把美和艺术与人生相联系,突破了古典的思辨美学,走向人生美学。

二、尼采美学思想尼采(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

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因为尼采,美学第一次成为对自我生命的基本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寻。

“寻找自我”成为尼采以后整个美学的主题。

美学著作《悲剧的诞生》(1871)(一)反理性的“生命-强力意志”哲学1、本体论: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叔本华哲学的缺陷:肯定生命本质为非理性的意志,但却出于理性的考虑而将其否定,走向禁欲主义,即用非本质的东西否定本质的东西,用生命之意义否定生命之存在本身。

为此,尼采通过希腊艺术来肯定生命,从意志入手对叔本华哲学进行反向证明。

他“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认为艺术的价值不是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对生命的弱化和否定,而恰恰是对生命的强化和肯定。

《悲剧的诞生》:酒神祭之作为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

在尼采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强力意志是永恒的,不可能有确定的目的和终点。

(世界历史“永恒轮回”说)2、认识论:彻底的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作为主体的精神非常复杂,理性只是其中一部分,本能、意志、欲望更重要,更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