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通史 (第六卷)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A.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1.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1、(研究音乐)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2、(研究雕塑、建筑)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3、(研究天文学)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4、(人与艺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2.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对立的斗争)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3.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 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4.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到当今的西方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
思想的总和。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今,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涉
及到美学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一
系列科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的发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豪们开始的,他
们主要思考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文豪们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等,都对西方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
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新的审美形式,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也是呈现上帝的真情。
因此,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宗教美学”,以及“世俗美学”。
其中,宗教美学以崇拜上帝、表达信仰为主,而世俗美学则更多地运用具
体的表达形式和绘画技巧,来表达绘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会作为教会文化的代表,必然影响到西方美学
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和精神为中心的艺术理论。
中国_第四代_导演作品中的_人本主义_探究_以谢飞导演作品为例_胡茵

2012一、“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阐释“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与思潮,其根本特点是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它哲学问题。
①在19世纪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人本主义”是神学下的理性主义,描述得抽象、晦涩且背离了事实。
而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是对“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动,它把人的本质等同于某种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如直觉、情感等)。
②在“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的发展中,弗洛伊德、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提出的经典论述里始终贯穿着一种意向,即用人的非理性因素来解释艺术创造与鉴赏的本质。
这为创作以表现“人本主义”精神为出发点的电影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西方电影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更多地表现为对自由、民主与理性精神的赞歌,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态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
对照西方,中国“当代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经历“文革”的浩劫后,中国社会进入恢复期,一度失去自我的艺术家们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呼喊。
中国“当代人本主义”艺术思潮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借鉴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以弗洛伊德学说所强调的人的本能作用作为自身的话语资源契机,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反对英雄主义,倡导个性的凡夫俗子,反对阶级性,注重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回归人性本身。
这样的内容及特征可以在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里面找到真实而深刻的记录。
二、谢飞与中国“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导演是对20世纪60年代前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其它艺术院校,抑或年龄大体在这一阶段的导演的总称,以张暖忻、吴贻弓、谢飞等人为代表。
他们关注小人物的平常事,注重人性多样化的侧面描写,意识到自身个性经验与独立思考在电影作品中的重要性;他们反思“文革”,在电影创作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技巧的尝试,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最隐秘的世界,回到人生存的本质意义上,探讨人生活中的情感、心理状态。
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

大 众 文 艺大64摘要: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的黑白插图进行解读,具体从平衡、分离、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其画作。
通过视知觉理论的分析,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为文学插图提供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比亚兹莱;文学插图;视知觉力文学插图是插附在文学书籍中的图画,一般应用在书籍封面、内页之中,主要目的是对正文内容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
比亚兹莱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所做的插图在插图界甚至是艺术界都受到高度称赞与认可。
笔者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深入剖析其插图作品的绘画语言,通过平面图形理论的支持,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探索插图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而提升文学插图的价值,提高书籍插图的地位。
一、《莎乐美》插图的艺术风格简述作为“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奥勃雷•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风受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风格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所作插图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具有他惯常的风格:多融入装饰性图案、常以黑白衬底、细长直线构图,极尽对原作残酷、恐怖与性爱主题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原作病态的格调和装饰风格。
比亚兹莱的《莎乐美》插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简洁、流畅。
对于线条的出色运用使他仅用若干利索的线条即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但是,比亚兹莱所展现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相反,他极力运用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来丰富画面,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重复与叠加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
二、 《莎乐美》插图的视知觉分析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全部为黑白线描,笔者选取其中三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插图,分别从其所表现出的平衡、分离、空间三方面具体解析《莎乐美》的绘画艺术。
1.《舞者的奖励》的知觉力平衡艺术在观赏这幅名为《舞者的奖励》的插图时,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整幅画中黑与白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2,并且,黑色以大色块出现,尤其是人物的服装,黑袍中仅穿插白色细线条以勾勒形体。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Littyfox200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第二美学史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1 问题意识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中世纪美学(5—14世纪)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18世纪的美学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叔本华、尼采心理学美学丹纳的美学 20世纪的西方美学。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1e383b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4.png)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济北诗话》诗学思想浅析

文《济北诗话》诗学思想浅析○王 佳摘 要:《济北诗话》是日本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诗话著作,也是日本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
作者虎关师炼,在日本五山时期便以诗文著称,被称为“五山文学之祖”。
《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中国诗人、诗作以及诗论等方面的评述,当中鲜明地表现了其“诗言志”“适理”“雅正”等诗学观念。
其诗学思想深受中国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却也富含着其个人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诗话 诗言志 适理 雅正 尽善尽美 《济北诗话》《济北诗话》是日本五山诗僧虎关师炼(1278-1346)所著,是其二十卷文集《济北集》中第十一卷。
这是日本首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在日本诗话史上的意义与中国的《六一诗话》较为相似。
虎关师炼曾以诗文著称,对汉文、汉学涉猎颇深,其在日本五山文学中,特别是在五山时期的汉文学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虎关师炼对中国的文学典籍有着较为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对于中国的诗文他不仅有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见解。
这在《济北诗话》中就有较为鲜明的体现。
《济北诗话》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十一则。
其完全继承了中国诗话的体制特色:即以一条一条长短不一的、互不相关的、随笔式的条目连缀而成。
其记述内容上也较为驳杂。
《济北诗话》中记述的内容涉及了中国的诗人、诗歌、诗论等诸多方面。
当中评述论及的便有周公、孔子、陶渊明、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韦应物、贾至、王安石、梅尧臣、杨万里、刘克庄、朱淑真等数十位中国诗人,并涉及到了《诗人玉屑》《古今诗话》《城斋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等数部中国诗话著作,另外,当中还涉及了《梵网经》《广灯》《起世经》等佛门经典。
短短三十一则,寥寥数语,却语涉颇广。
极为鲜明地反映出虎关师炼对中国诗文以及诗论思想涉猎之广、之深。
虎关师炼曾在当时的日本文坛中以诗文创作著称,其一些诗作几乎可与中国诗作相比肩。
同样,虎关师炼在诗文理论方面的心得体会也应被人重视。
《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于中国诗人、诗歌以及诗文创作上的种种体会和认的复仇行为则是瞬间的选择,她在听到汤姆辩解之前甚至对狗镇的居民并无杀意,汤姆的话刺激了她潜意识中所隐藏的仇恨,致使她做出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通史 (第六卷)
引言
西方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西方美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西方美学通史的第六卷将探讨西方美学在现代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美学的背景
现代美学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紧密相连。
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为现代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自由和审美自主性的重要性,对于美的概念和审美价值观的重新定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美学的主要思想家
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体验,超越了任何个体的主观意识。
黑格尔
黑格尔是现代美学中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自由精神的方式。
他的美学理论对后来的艺术家和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
尼采是现代美学中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
他认为美是真理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力量。
他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发展。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重要艺术潮流。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自由性。
西方美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艺术界涌现出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和波洛克等。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
后现代美学是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其兴起与20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化变革密不可分。
后现代美学强调
批判和反传统,并试图打破艺术和理论的边界。
离散和多元的审美经验成为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
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美学面
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为西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结论
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系统探讨了西方美学在现代时期的发
展和演变。
现代美学的形成与启蒙时代的思想变革密切相关,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美学的出现,则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当代西方美学的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的交叉影响,以探求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 布鲁克斯, 彼得. (2009). 艺术:一个新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Goronczy, Miklos. (2015). 当代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