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美学

合集下载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综述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综述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美学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其间经历了哲学美学实验美学社会美学那么当今的美学将向何处当今的美学研究是应该有一门能避免出现上述缺陷的美学在美学研究方法上将哲学美学经验美学社会美学心里美学和艺术本体美学相统一寻求出真正能整合这几种美学的新的科学学科思维体系的美学
思考与言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作家杂志 W ie M ag a i n e 2009 No.1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综述


摘要 西 方近现代美学思想呈现出力 图摆脱哲学, 进而与现代 科学相吻合的 趋势, 关注点已从 哲学的附属 转 变为依托实验, 精神分析, 符号研究, 意向研究等领域 �本文试图在熟悉这些领 域后, 梳理出 不同的概念架构, 进 而探索当代美学思想与东方式思维结合的新研究方法与途径�� � 深度把握时代性, 凸显民族性来建构美学� 关键词: 西方 近现代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1 0 9 文献标识码: A 西方美学自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起, 经康德, 可是萨特的 "他人 说" , "介入说" "想象说 " , , 却无疑 显 谢林, 及至黑格尔, 在这个领域里, 已发展到了巅峰的状态� 现了萨特的意向思考, 从而使美学在意向的引导下, 走入了 然而, 美学始终是他们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并没有从哲学 社会意识的领域�也就是说, 美学不只是一种思辨方式, 一 的建构中脱离出来,实际是为他们自己的学术而建立的兴 种形式, 一种情感的 冲动, 更是对存在 的挽回, 对正义的召 趣附庸, 美与艺术实践的脱节也不可避免� 而只有进入近现 唤� 代, 美学才真正开始了革命性的转变, 寻求到了新的领域� 对比 上述几 位西 方典型 近现 代美学 思想 家的 美学 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美学家费希纳是继黑格尔后, 变革 论, 我们 不难看出, 近现代 西方美学, 是真正 摆脱了哲学的 美学的第一人, 他从心理物理学出发, 研究美学采用的是实 依附地位, 并且从实验, 精神分析, 研究符号, 走向意向研究 验, 归纳, 记述的方法, 创立了实验美学�在这个领域中, 注 等领域为现代美学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过, 实验美学的 重审美经验的观察以及注重美的比例,将这种美学定位为 缺陷在于, 在人所依存的外部召唤中体验愉悦性, 进而寻求 "自下而上" 的美学, 开辟了美学的新天地, 其出发点是具 体 审美本质, 那么, 心理物理 学中存在的 缺陷就定当 会影响实 的美的事实,第一次把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美学 领 验美学的纯粹性� 精神分析美学将人的欲望与美学相统一, 域,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耳目一新� 近现代美学的发展, 看到了美学中感性生活的有意义,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人的 就是沿着费西纳的研究方式而进行的� 感性有社会化 , 有理 性的方面, 并不仅 仅是性的感 性, 无意 当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也是费西纳实验美学 识性力却并不能代表一切� 的一种� 在这里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要将弗洛伊德的精神 苏珊 � 朗格的符号论在功能性艺术形式上, 对形式美学 分析美学简单化, 仅是从研究手段而言�但是, 弗氏的精神 有着不可忽视的 闪光点, 但是对艺 术作品, 艺术家 , 艺术 情 现象美学构成了美学中的一个新的学派的开端� 感的研究, 却缺少艺 术价值观方 面的肯定, 因而, 也就必然 从 �梦的解析� 开始, 弗洛伊 德将精神现 象美学应用 于 忽视社会因素 和历史因素, 将艺 术形式孤立开 来, 其 间, 必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中,用无意识性力观点论述审美 然无视 "人" 的存在�萨特的美学思想, 是荒诞也罢, 是亲历 和艺术, 把艺术和审 美放置在无 意识性力基 础上, 他 认为, 也罢, 从 自身体验谈 美学, 有其深邃的 社会性的一面 , 但缺 艺术是艺术家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后的表现 少的是逻辑定性的分析� 形式, 是 性力的升华 , 这种 欲望借艺术 表现出来, 是为了 解 世 界进 入了 2 1 世 纪, 美 学从 " 自 上而 下" 到 "自 下 而 除艺术家被压抑欲望的痛苦,从而得到审美的快感�艺术 上" , 其间经历了哲学美学, 实验美学, 社会美学, 那么, 当今 欣赏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 是被描述幻想的引导得到满足, 的美学将向何处去? 而引起的审美快感的共鸣, 当今的美 学研究,是应该有一门能避免出现上述缺陷 苏珊 � 朗格的符 号论则与弗 洛伊德从精 神分析入手 来 的美学, 在美学研究方法上, 将哲学美学, 经验美学, 社会美 解读美学不同�这位被誉为 "深刻影响了 2 0 世纪社会领域 学, 心里美学和艺术本体美学相统一, 寻 求出真正能整合这 科学思维" 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 在其 �情感与形式� 几种美学的, 新的科学学科思维体系的美学� 它的出路就在 一书中, 建立了一套 完整的艺术 符号论美学 体系, 提出: 艺 于, 借助 中国深邃传 统文化, 构建一门 融合中西, 包容哲学 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而不是仅仅表现艺术家个 美学, 经验美学, 社会美学, 心里美学和艺术本体美学, 为世 人的实际情感 , 艺术 作品的形式 是有生命的 , 有着 运动性, 界美学家所认同的美学学科�借助于中国的主体性哲 学思 节奏性, 有机性和生长性的基本特征, 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 辨, 深度把握中国的文化氛围, 构建有 深刻民族性 的美学体 幻象的符号� 系� 这样, 才能解决西方近 现代美学中 , 出现的不足和缺陷, 苏珊 � 朗格的人 生价值在于 将美学这门 形而上的抽 象 成就一门真正的属于全人类的美学学科� 学科, 在实践中下降到世俗社会之中, 真正成为了大众化的 建立中国 主体性美学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将整个人类 美学� 她批判了语言艺术等同论, 确立了艺术符号与人类情 的美学统一于一个整体, 统一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避免 感的关系, 用艺术符号作为审美主客体, 感理性, 心理生理, "欧洲中心论" , 使其成为全世界的世界性美学, 为人类的美 精神物质, 艺术构思 与技巧, 情感与形 式, 酒神精神与日 常 学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思维范式,也能 真正做到美学与其 精神的中介, 从 "逻辑形式" 这个角度上, 找到了奠基符号论 他相关学科的融会, 交织� 理论的基石� 美学在萨特这里, 是走向了荒诞美学的� 我将其称之为 参考文献: � � � "意向美学" , 有人认为是 "亲历美学" (北京大学中 � � � � 文系孔庆 曾繁仁: � 西方美学论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 东, 哲学系王卫华 ) , 其原因是, 萨特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来 建立自己的美学, � � � � 主要以日常现实问题来进行论述, 且萨特 作者简介: 周丽, 女, �, 云南 大理人, 云南师范 大 的美学思想和其社会活动, 哲学思考, 文学创作交织� 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人 物画� ���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1. 实用性:西方现代美学注重实用性,即强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建筑、工业设计等。

2. 自主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创造,反对传统的约束和规范。

3. 实验性:西方现代美学鼓励艺术家进行实验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

4. 反抗性:西方现代美学批判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系,强调艺术家的独立自主和反叛精神。

5. 个性化: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表达和风格特征。

6. 观念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观念性和思想含义,认为艺术不仅是美感的表达,更是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7. 视觉化:西方现代美学注重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强调感官的直观和情感的共鸣。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

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

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

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

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直觉与理性。

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直觉与知觉。

直觉区别于知觉。

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

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西方现代美学

西方现代美学
比它高的度 ———理性的知识 ———而独立存在的;相 反,理性知识作为高的度,却不能脱离比它低的度——— 直觉的知识———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对低的度的内含 为存在基础;因此,理性的知识与直觉的知识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斗争的关系,只存在前者对后者的“蕴涵”关系。针对古典美学 中的艺术消亡论,克罗齐通过强调直觉的知识 艺术 是人类心灵 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也就使之不攻自破:“问艺术是否 能消灭,犹如问感受或理智能否消灭,是一样无稽。” 。 6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克罗齐
第三,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
艺术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它是否具有独立 的地位,这是 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一个美学 体系最终都会对之作 出明确的回答。克罗齐因此幽默 地评说道:“艺术、宗教、哲 学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来 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在这个 问题上,同前两个转折方向相比,克罗齐所实现的转折方向与古 典美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针对性也最为明确、最为直接。古典 美学虽然缺乏实践原则,却暗含着一个贯彻始终的理 性至上的 原则。在划定知、情、意的范围以及给美学规定特定的研究对 象的时候,在研究美的特征、艺术的特征的时候,尤其是研究主 体在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思 维状态的特征的时候,它对艺术的 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的强调,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的美学研究都 要多,克罗 齐因此不仅称赞康德是“发现、解决或接近带来解 决美学科学问题的人,”更称赞黑格尔“对新学说作出了自己的 贡献。”但是,在理性至上原则的支配下,尤其是在黑格尔以 “绝对理念”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中, 艺术独立的程度始 终都被控制在以受理性支配为前提的范围内。克罗齐对此最为 不满,认为康德的美学理 论,“没有从理性主义的禁锢中脱离出 来,也根本不可 能脱离出来。” 而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对艺术的 支配, 表现得更为直接:“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则 是 “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现代西方美学史》

《现代西方美学史》

《现代西方美学史》。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一部描述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经典著作,从
柏拉图开始,到十九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再到后来新古典主义、浪
漫主义、亨利·塞勒斯、乔叟和自由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
征主义,以及现代主义都有详细介绍。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美学发展历经了不少历史阶段,它们各具特色,并相互依托,联系紧密;每个时期都有其创造性思想和艺术活动,给美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创了以观念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强调的是艺术的表现性和个性化;在活跃的宗教氛围中,我们也可以
观察到宗教主义对美学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重新将古典元
素揉合到艺术之中,唤起了古典时期的爱好,大量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有更多主观性和文学性的元素,艺术家们开始
大胆创新;亨利·塞勒斯又把艺术家们带到了更为高端的美学认知;
乔叟强调审美活动应遵循辩证法,建立客观的审美标准;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更加强调现实的真实和实用,促进
了艺术的发展;而现代主义则更加幻想,想象力被放大,艺术形式更
加灵活,审美自由度提高,艺术创作更加多样化。

西方美学发展史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现代西方美学史》将它
们如实记录,让我们对西方美学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
审美分析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研究学号:
西





学院:
学号:
年级:
姓名:
与西方美学有关的十本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日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歌德《论文学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4月丹纳《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邓肯《邓肯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5月1日
克罗齐《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参考资料: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佩特《文艺复兴》、王尔德《狱中记》、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克莱尔·贝尔《艺术》、梅纽因《人类的音乐》、罗丹《罗丹艺术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

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

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

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

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

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巅峰。

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

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

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

洛特曼的理论彻底解决了艺术的独立性问题,由生物引出文化链,肯定了文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最终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绽放。

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创作流派等让人应接不暇。

但将表层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的某些共同特点。

现代美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时期的和谐美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理性和个人主观性成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思想根基;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与传统的文艺作品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反英雄化,主张个人感受,具有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的特点;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总体上看,其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

上述三个特点是现代人走向更加动荡、节奏更快的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特技挤压、传统挤压下人们的一种挣扎和反抗,更是追求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