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的特征

西方美学的特征西方美学的特征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及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问,是关注美的形式和内容的一门学科。
西方美学作为世界时代普遍认同的美学理论体系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
本文通过对西方美学特征的分析和总结,力图揭示西方美学的内在本质和独特风格。
第一,语言化和哲学化:西方美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语言化和哲学化,它将美及其相关问题置于哲学的语境中,追求对美的概念和本质的把握和理解。
早期美学理论的缔造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都是哲学家,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美的哲学特性在称述上得到了展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特点。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性、系统性和思辩性,这种理性和思辩的传统影响到了西方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使得西方美学除去对美的直观情感体验和分析以外,更注重对美的理性探究和分析。
第二,个性化和价值化:西方主张个性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这种个性化的观念影响了西方美学理论中的价值论,而价值论的出现又使得西方美学更加注重对美好和丑恶、优劣的判断和评价。
西方美学通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探究其内在的美学价值与意义,即探讨何为艺术之美、何为美的体验、何为艺术的目的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关乎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因此西方美学理论中价值的指向性很强,它追求价值的体验和认可,往往将美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探究。
第三,历史化和文化化:西方美学理论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程度较高,这是由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西方美学将艺术承载的文化与社会内容考虑在内,将其视为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重要背景和条件。
同时,西方美学也将历史的变迁及文化的演进引入到美学理论中,强调历史感和文化感的重要性。
西方美学理论家在研究艺术和美学问题的时候,总是将艺术和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统一,并深刻把握艺术在一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特定性而非单纯自身的审美价值。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到当今的西方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
思想的总和。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今,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涉
及到美学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一
系列科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的发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豪们开始的,他
们主要思考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文豪们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等,都对西方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
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新的审美形式,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也是呈现上帝的真情。
因此,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宗教美学”,以及“世俗美学”。
其中,宗教美学以崇拜上帝、表达信仰为主,而世俗美学则更多地运用具
体的表达形式和绘画技巧,来表达绘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会作为教会文化的代表,必然影响到西方美学
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和精神为中心的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美学地图(西方)

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古典美学是从美的研究到审美研究到艺术研究的历程,这个阶段的三座高峰正好是体现了这三个主题:希腊美学关于美的研究、康德美学关于审美的研究、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的研究。
第一阶段: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等。
第二阶段:中世纪神学美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但丁。
第三阶段:近代人文美学(17世纪到19世纪)1、前康德认识论美学代表人物:先驱:笛卡尔英国经验派:休谟大陆理性派:狄德罗和鲍姆嘉通(1750年)2、人本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审美心理学席勒:艺术社会学黑格尔:艺术哲学3、人类学美学代表人物: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科斯(实践美学奠定了基础)。
西方现代美学(20世纪上半叶)康德和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折的关键人物。
他们将美学从研究“美是什么”转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之后,传统美学开始走向消亡,美学不再是单线发展的逻辑关系,古典美学被“解体”。
现代美学在“非美学”和“反美学”的思想下,寻求新的支点学说,出现了学派纷呈、流派泛滥的新局面。
西方现代美学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美学流派的总和。
这个阶段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消失后,审美心理方面提出的“美即美感”和艺术形式方面提出了“形式即本体”是这个时代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标志象征。
西方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相比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结构。
先有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和意识”,再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
最终结构主义实现了现代思想的顶峰,用“语言和言语”完成了科学思想的理论表述。
不同美学家为了明确研究的范畴,将这些美学流派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我们为了适应艺术思维的习惯,根据审美的因素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第一类:审美媒介——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第二类:审美主体——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第三类:审美关系——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第四类:审美客体——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第五类:审美感受——美感经验论第六类:审美效应——艺术社会学第一类:审美媒介——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1、实验心理学美学代表人物:费西纳2、形式美学代表人物:克乃夫·贝尔3、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各布森4、象征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第二类:审美主体——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唯意志论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2、直觉主义代表人物:闵斯特堡、克罗齐3、表现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克罗齐、科林伍德4、精神分析美学代表人物:弗洛依德5、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盖格尔、杜夫海纳6、存在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第三类:审美关系——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移情学派代表人物:立普斯2、艺术科学代表人物:乌提兹3、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第四类:审美客体——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1、反映论代表人物: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卢卡契2、价值论代表人物:斯托洛维奇第五类:审美感受——美感经验论1、快感说代表人物:桑塔耶拿2、心理距离说代表人物:布洛3、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4、分析美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特征:美学根本就不存在。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西方美学

第二章、柏拉图美学一、关于美的理论1、给美下定义的最初尝试(1)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首次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和希庇阿斯围绕“美”进行了一番对话,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美的看法: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2)《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美的本质”(美本身)的问题。
(3)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4)柏拉图没有从美的矛盾统一中去理解美,相反,他把这些矛盾割裂开来,用普遍的、恒定的、诉诸于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于感性的一面。
2、美的理式说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个别美的事物是“分有”和“模仿”了这个理式——这被称为美的理念说或美的分有说。
(1)他哲学中的理式问题:①理式是一个精神性的实体,是万物的本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是先验的),具体事物时第二性的,具体事物是理式的派生。
②“洞穴比喻”——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物质世界无非是“理式”世界的影子,一切事物都是由“理式”而产生的,而“理式”则是上帝或神事先创造和安排的。
他还认为,真正的存在,即“理式”,是永恒的、无生无灭的;变动不居的只是物质世界,并且认为,运动和变化在物质世界里也并非是绝对的,动和静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事物中。
(2)美是理式的要点:(《斐多》)①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美的“理式”,它是“自存自在”的,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了美的“理式”所形成的。
②理式则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
③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先验性和单一性,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美的本体与善的本体是统一的。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西方美学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其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美学的初步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而不是一种物质形式。
他强调理念的永恒、完美和纯粹,并将美的产生归因于这些理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称、秩序和和谐的表现,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完善表现。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进行了重新发现和理解,并以之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追求对美的深入理解。
例如,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画家通过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刻美感的艺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3. 哥特式艺术美学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体现了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艺术强调对神圣主题的表现和对宇宙秩序的思考,通过对艺术形式和结构的精确把握,创造了许多具有宗教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哥特式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巴洛克艺术美学巴洛克艺术是欧洲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强调对情感和气氛的表现,通过夸张、动态和复杂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和运动感的艺术作品。
巴洛克艺术在审美观念上强调情感的表达和细腻性的追求,展示了一种充满张力和热情的审美情趣。
巴洛克艺术对后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
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
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
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
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
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
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
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
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
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
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
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
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
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
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
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
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
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
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
(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
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
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
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
”(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
”(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
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
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
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
”(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
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
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
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有体系的,一句话,是形而上的。
我“附录”列举了十八种美学著作,除《诗艺》、《论崇高》、《笔记》、《诗的艺术》、《拉奥孔》这些典型的文艺理论著作外,多数著作采用的是思辨方式,占三分之二;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单独设专节讨论的西方古代美学家有73人,用形而上的方式研究美学的有60人,占七分之六,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设专章讨论的有6位美学家,除歌德外,其他均为形而上的美学家,占六分之五。
这还是个不完整的数字,但仅从这个数字中,我们完全可以从定量走向定性,认为西方古代美学主要来用的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第四,在效果方面,西方古典美学主要起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相形之下,对物质的影响就不如现代(见下节)。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时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但是,西方古典美学往往是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超越老师的,而且还有一些慑于老师掌握的真理,不敢在原有的基础上越雷池一步。
培根就说过:“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
(10)由此可见,一些伟大哲学家对人类的精神的威制力和作用是多大。
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不仅对意识形态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乃至实用的建筑,园林艺术发生过直接的比西方美学更大的作用,西方古代美学对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代传一代,后代在前代基础上发展,如亚理士多德在柏拉图基础上前进,康德在沃尔夫学派和英国经验派基础上发展,席勒、谢林和黑格尔又在康德基础上发展,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升华。
其次,对世界美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就中西美学交流来说,五四以来,蔡元培更多地接受康德学说,王国维主要采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资料,朱光潜从康德、黑格尔美学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宗白华更多地从歌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是“西学东渐”的一个范例,也是西方古代美学对世界美学产生影响的一个范例。
复次,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歌德说:“我一再转到康德学说上来”,“后来我得到了一本《判断力批判》,而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
(11)二、现在时期西方现代美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对古典美学的反拔、叛逆。
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西方现代文化与过去文化出现了断裂,人的观念、世界的次序、宇宙的结构统统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L・J・宾克莱的话说:“我们的时代确实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政治革命,种族革命,意识形态的革命和道德的革命。
各种年龄的人们日益对我们文化中传说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成功、声望、合乎传统、地位――提出疑问。
”(12)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上产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第一,西方现代美学已从传统的哲学整化走向了艺术论整化的道路。
那种把美学纳入哲学构架之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种包罗万象的哲学全书也解体了,代之而起,是美学对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尽可能对艺术内部的规律进行剖析,而对美的哲学的一系列问题冷漠了。
托马斯・芒罗在《当代美国美学流派》中,总结了占现代领先地位的美国美学的十大特征,其中第三条是:“很少集中在美的问题方面,拒绝美学是‘美的哲学’的要求”;第四条是:“对文化和社会艺术方面感兴趣”;第五条是:“对实用的、机械的和功能的艺术观感兴趣”;第六条是:“实践地对待美学,认为哲学如同艺术一样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第七条是:“民主地对待艺术和艺术创作,艺术的使用和艺术欣赏,在艺术创作中有实验的自由”。
芒罗还说当代西方美学“不能更多地集中围绕着美的问题。
从前,美学被视为‘美的哲学’。
当代艺术心理学不再局限于‘美的感觉’、‘好的鉴赏力’和‘美学态度’。
它研究艺术中大量形形色色的感应,它们的运用方法。
审美心理学探索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比如,它不仅仅研究艺术中的幻想,并且研究梦境中的神经官能症状中的幻想。
”(13)芒罗的这些概括基本上得到国际美学界的赞同,它是符合实际的。
西方美学的这一发展状况,具有很深的渊源。
首先,哲学的改革,必然导致美学发展的新动向。
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分析哲学等相继占据这一百多年哲学的主导地位,它要求美学更多地从艺术经验中取得养料,从而摆脱传统的思辨性的描述的圈子;其次,艺术史与批评史的发展与现状要求美学家作出自己的回答。
康德式的忽视艺术经验的哲学构架与黑格尔式的由哲学体系演绎的艺术史,得到了扬弃,M・利维切说:“如果从艺术批评的立场来观察美学,许多美学问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被说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会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