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一、西方美学的发展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

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 “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 “善的怎是”、“美的怎是”。

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 “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

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

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

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
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以来,古希腊的两位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通过其对自然、社会、以及审美等领域的探索,提出了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

之后,基督教时期,又有了思想家如贝
尔蒂、奥古斯都,他们把美学思想从传统宗教哲学中独立出来,提出了具
有唯物主义基础的美学观点。

从中世纪时期开始,美学理论开始形成,多种元素汇聚,包括传统的
文学理论、宗教理论、哲学理论等。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艺术的内
容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专注于赞美上帝。

这一时期,法国学者伯特兰·德·贝尔蒂提出关于艺术创作的审美理论,并强调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与宗教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能够把神圣的美与世俗的美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审美思想的基础。

16世纪,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以及“审美理性”等思想观点,宣扬美为一种理性,而非感性认知;晚近期,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家华兹华斯和莱拉特等人,把审美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热衷
于探索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大胆建构出一种新的美学视角,使
美学思想达到高潮。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到当今的西方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
思想的总和。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今,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涉
及到美学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一
系列科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的发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豪们开始的,他
们主要思考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文豪们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等,都对西方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

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新的审美形式,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也是呈现上帝的真情。

因此,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宗教美学”,以及“世俗美学”。

其中,宗教美学以崇拜上帝、表达信仰为主,而世俗美学则更多地运用具
体的表达形式和绘画技巧,来表达绘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会作为教会文化的代表,必然影响到西方美学
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和精神为中心的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 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 。此画表现“引魂升天” 的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 毛笔勾线画成。人物兼用 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 彩。从这幅帛画状物之精 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 ,可见早期中国绘画所达 到的水平。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长沙)
古希腊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作“是一种规范 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 六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戏剧,特别是悲 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大到了高峰。此 外,希腊则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 术也都非常繁荣。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真正的绘画本身是崇高的,虔诚的。因为,除了求 见上帝并与之会见的困难以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使 心灵更加高尚,什么事物也会使他至诚至敬。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 作于1509一l511年间的壁画,画于梵蒂冈宫殿。画高2.794米, 长6.172米,是幅巨制之作。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 铜器,也称蜡模法。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蜡模比起 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 型体,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 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 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 ,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体,而秦汉以 前中国的雕塑,动物形象似比人物更为逼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 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 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 情趣的不同。
中国艺术: 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 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心 大象无形,究竟无得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崇尚个性表达
西方文学崇尚个性表达,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的独特性,通过个体 的视角来揭示人类普遍的困境和问题。
追求真实感
西方文学追求真实感,强调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再现来表现作品的主 题和意义,使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质感。
05
中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要点一
强调整体与和谐
中方美学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这种美 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整体设计风格和 环境因素的协调。
要点二
崇尚自然之美
中方美学崇尚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 计的理念,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从自 然中汲取灵感,并采用自然材料来营 造舒适、健康的环境。
要点三
重视文化传承
中方美学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认为传统美学元素具有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计师对 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运用,促使他们将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 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
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追求创新与个性
西方美学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 强调突破传统束缚和探索新形式。 这种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 巨大影响,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 创新和个性化,追求独特的设计 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家们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和 合作,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禅宗美学
强调“心性本无间”,注重内心体验和直觉,追求心灵的净化和 超越。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

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

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

与之类似的还有韩非子的“反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思想界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那就是所谓“语言的转向”。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语言问题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伽达默尔说:“毫无疑问,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了一种中心地位。”保罗·利科尔也说:“这种对语言的兴趣,是今日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都表明语言已经成了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美学也深受这种“语言转向”的影响,发展出各种“语言论”的美学。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则认为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由于人先天就有理性,具有天赋的观念,所以才能认识普遍的真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朦胧的和清晰的两种。而清晰的认识能力又分为明确的清晰与模糊的清晰两种。理性的认识能力是明确的清晰,是最高的认识能力,模糊的清晰就是审美所属的认识阶段,即感性的模糊向理性的清晰过渡的阶段。莱布尼兹把审美归结为人的一种过渡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 作者:
———————————————————————————————— 日期: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在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发展下走向高峰。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和真理的获得,是从对个别事实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知识的漫长过程。他强调观察、经验、实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他对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也是把它和人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提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从而开创了把审美和人的特殊认识能力联系起来研究的新思路。霍布斯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开端和源泉。洛克也认为人没有“天赋观念”,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他提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所以,美是不能用真理和理性的规则去加以衡量的,是人不假思索就可以见到的,是人的一种经验。而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博克等人则把经验主义的美学推向了高峰。夏夫兹博里提出了著名的“内在感官说”,认为审美是人独有的一种“内在感官”的能力;哈奇生为“内在感官”说辩护,认为美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休谟强调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博克则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分析了崇高和美的观念的起源及主要心理特征。经验主义的美学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在认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美学问题。
一、西方美学的展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善的怎是”、“美的怎是”。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他的美学也是认识论的美学,他说:“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把美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关系。西方的这种认识论转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英国经验主义,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经验来获得;另一种是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强调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人有天赋的理性。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是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认为理性是人的高级认识能力,而审美是人的一种低级认识能力。他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及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美学学科诞生之时,仍然是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的,没有跳出认识论的框架。鲍姆嘉通之后为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也仍然是处在认识论的框架之内。正如黑格尔所说:“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要观点,即在于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功夫,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人的道德实践,而审美的《判断力批判》则是连接纯粹理性和意志道德的桥梁,是一种独特的“反思判断力”.“如果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反思的判断'。”因此,康德审美的反思判断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特殊认识能力。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艺术和美是用感性的形式对理念和真理进行认识和观照,绝对理念和真理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黑格尔提出,艺术只有“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可见,黑格尔仍是从认识最高真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美的艺术是人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