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简史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资料

西方美学史资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朱光潜)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希腊哲学的主要对象还是自然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稍后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在自然科学中当时哲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企图,就是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原素。

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的质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

例如发音体(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

因此,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

这派学者是用数的比例来表示不同音程的创始人,例如第八音程是1:2,第四音程是3:4,第五音程是2:3。

从音乐里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找到了一个辩证的原则,这个原则由这派门徒波里克勒特在他的《论法规》里这样加以转述: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的萌芽,也是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

波里克勒特在前已提到的《论法规》里就记载了一些这样的规范。

例如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最美的线形为长与宽成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就是这派发见的。

他们也有时认为圆球形最美。

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
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以来,古希腊的两位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通过其对自然、社会、以及审美等领域的探索,提出了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

之后,基督教时期,又有了思想家如贝
尔蒂、奥古斯都,他们把美学思想从传统宗教哲学中独立出来,提出了具
有唯物主义基础的美学观点。

从中世纪时期开始,美学理论开始形成,多种元素汇聚,包括传统的
文学理论、宗教理论、哲学理论等。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艺术的内
容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专注于赞美上帝。

这一时期,法国学者伯特兰·德·贝尔蒂提出关于艺术创作的审美理论,并强调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与宗教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能够把神圣的美与世俗的美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审美思想的基础。

16世纪,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以及“审美理性”等思想观点,宣扬美为一种理性,而非感性认知;晚近期,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家华兹华斯和莱拉特等人,把审美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热衷
于探索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大胆建构出一种新的美学视角,使
美学思想达到高潮。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西方美学史的简短回顾

西方美学史的简短回顾


《大西庇阿斯》中关于“美是什么”的 讨论; 理念论
美是什么?



美是难的。 美在现实世界是难的,但在理念世界则 并非如此。 经验世界中的东西是变幻无常的,也是 没有价值的,在经验世界之上,有一个 稳定的理念世界,它是经验事物的模型。 最高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摹仿说及柏拉图对诗人的态度


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而艺术作品则 摹仿现实,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着三层。 诗人说谎,所以应该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源自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苏格拉底率先采用了“概念辩证法”, 或者叫做“反语”、“助产术”;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一生都有着深 远的影响。
《论语》

子曰:“自行修束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
智者的思想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美是什么?
西方美学史的简短回顾
一、西方古代美学
美学的分期



古代美学--本体论美学,它不是研究 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研究美之为美的 根据; 近代美学--认识论美学,它是把美学 问题放到认识论的框架中去研究; 现代美学--语言论美学,它对语言问 题特别关注。
柏拉图及其美学思想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美是什么? 摹仿说以及柏拉图对诗人的态度。

西方美学史概要

西方美学史概要

西方美学史概要第一部分希腊文化概况及美学思想1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文化,自由民有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希腊民族产生了一套完整的神话,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之中,也有一部分保留在戏剧里。

尤其是悲剧比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彼得斯和亚里斯多芬。

2 伯里克里时代,哲学时代代替文艺时代。

3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特利、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4 毕达哥拉斯学派(客观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从科学观点看美学问题,企图从自然界中找出一个统摄一切的原则或者元素。

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认为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者一切现象。

美的数量关系。

5赫拉克特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辩证观点)在自然的杂多现象里寻求统一原则,认为水地风火中火是最基本的。

辩证观点: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中产生的。

美不可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这就是美得的标准相对性的说明。

6德谟克利特(古代唯物主义)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超功利的美的作品。

肯定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意识是朦胧的,达到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理性。

7苏格拉底美的效用论,有用即美,没用即丑。

由此得出美的相对性。

但是物品有时有用,有时无用,效用好坏看用者立场。

因此美不能说与人无关。

对艺术创作的看法:雕刻不应模仿、抄袭,应该”现出生命“,在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

8柏拉图当时贵族党失势,民主党上升,而柏拉图支持贵族党。

与民主势力的诡辩派势不两立。

此时诡辩派瓦解神话,认为神是虚构的。

他认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和教育者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诗人。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对艺术和美有两种矛盾的看法:艺术只能模仿幻相,见不到真理;另一种是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认为床有三种,一是真的床,二是人们感官上造出来的的床,三是画出来的床。

现代西方美学简史

现代西方美学简史

现代西方美学史1.克罗齐2.柯林伍德3.桑塔耶纳4.弗洛依德5.荣格6.杜威7.贝尔8.卡西尔9.苏珊•朗格10.阿恩海姆11.维特根斯坦12.英伽登13.海德格尔第一章贝尼季托•克罗齐(Croce •Benedetto )一、克罗齐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二、直觉的基本特征三、直觉表现与美和艺术四、审美的事实与物理的事实五、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六、美学与语言学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直觉主义美学家,表现说创始人。

(1866年——1952年)代表作有《心灵哲学》等。

第一节克罗齐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一、思想渊源A、19世纪末格林始创的新黑格尔主义。

首先,特别强调心灵、精神对于物质世界的决定作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注重理性思辩。

第三,对形而上学批判。

最后是比较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康德的影响。

美学理论中对于直觉、形式、心灵的审美综合作用等问题的强调。

C、还受维柯、桑柯蒂斯影响。

二. 哲学体系基点是“心灵”概念。

“现实是心灵的统一”,把心灵看作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

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的心灵活动展开具体分析。

心灵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认识又分为直觉和概念,实践又于分为经济和道德。

实质在于在前的东西先于在后的东西,在前的东西不依赖于在后的东西独立存在,在后的东西却包含着在前的东西。

因而必然要依赖于在前的东西。

然后进一步探讨心灵活动各种形式的独特性质,建立体系。

认识高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概念依赖于直觉(直觉主义认识论),道德从属于经济(功利主义道德观)。

形而上学的二分法确立了精神对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

四度是心灵活动的系统。

直觉——美丑……………美学概念——真伪经济——利害……………经济学道德——善恶……………伦理学三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联结点中心环节就是直觉。

美学就是关于直觉的理论。

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及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总体上讲,克罗齐的哲学缺乏逻辑必然性。

第二节直觉的基本特征直觉=表现=艺术=美一、直觉可离理性知识而独立。

西方美学史课件

西方美学史课件

(三)伊壁鸠鲁派
1、伊壁鸠鲁认为,只有给我们带来快 乐的事物才是美的。 2、卢克莱修的美学具有反神学的唯物 主义特征,另一个特征就是感觉主义。 3、艺术起源于模仿和需要。
(四)怀疑派
怀疑派哲学的基本特色是否定知识的可能性
(五)折中主义
1、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 的颜色。 2、对美作了多方面的分类 3、提出了美感的内在感觉说,内在感觉即判 断力。
3、艺术模仿论的新发展
(1)艺术与技艺的区分 他最早把一般技艺称作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称作模仿或 模仿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这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基础。 (2)艺术与人生 艺术和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主要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 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了首位。 (3)史与诗 把诗(艺术)和历史加以比较。“诗人的职责不再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 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二者的 区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他全部美 学思想的精华。 这实际上提出了最早的典型理论。是对美学史的一个 重大贡献。对于艺术真实的见解很深刻、辩证。列举三种模仿方式,照事物 本来的样子、照人们所想的样子,和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第三种最 好。 (4)艺术的根源 模仿能力从哪里来?天性或本能。 (5)艺术的审美作用 艺术能给人知识,也能给人快感。
五、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斯多葛派 1、基本主张是:审美价值完全从属于道德价值,一切与道 德无关的美都是毫无价值的。 2、此派的美学所注意的另一个中心,是关于自然和艺术的 关系问题。首先肯定了世界的美,其次认为自然高于艺术, 对称、适度、比例是美的基础与本质。 3、给“得体”这个概念加上审美意义,是对美学史的一大 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哲学观——浅析柏拉图美学思想
12注册会计黄之豪2012118215 苏格拉底死后, 他的门徒分化为几个派别, 其中柏拉图直接继承了他的伸学目的论和伦理思想,并综合前苏格拉底某些思想家的思想,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朽、神秘的数是万物的始基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的感觉世界, 永远变化的思想, 构成了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知识论、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在内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柏拉图有关美学的沦述,就其广泛性和系统性来说, 都远远超过前人。

柏拉图是古希腊美学的开拓者, 跨上古希腊美学高峰的第一人。

我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观基于其哲学观。

柏拉图哲学观的核心概念是“理式”或“理念”。

关于理式或理念,柏拉图说:“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存在。

”。

在他看来,理式(笔者按:我们在下文只使用“理式”一词)是万物之本原,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由理式所产生,是对理式的分有或模仿,是第二性的;并且,理式有从低到高不同的级别。

由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特点是同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柏拉图的美学基于哲学观。

考察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不能离开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这不仅因为他的美学思想往往包含在他的政治、哲学间题的论辩之中, 而且因为他的美学是以他的哲学为基础, 并从属于他的政治学,所以不
了解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很准深入掌握他的美学思想。

浅析柏拉图的音乐美学
12注册会计黄之豪2012118215 根据相关文献和历史记载,柏拉图既音乐爱好者又是音乐实践者。

他认为音乐有着多重功能,认为音乐与诗歌和舞蹈一起可以用来陶冶性情,以及在其它许多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主要从音乐对心灵的影响、音乐的审美价值以及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来探讨了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音乐形成来源于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前四卷都是讨论正义,其认为:“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正义,比镜子的价值更高。

”那如何才能达到正义?如果一个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为富有,成为一个正义的人有合一的必要?柏拉图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将一个国家的组成分为三类人:生意人,即百工;辅助者,即护卫者,需要勇敢、节制等品德;护国者,即统治者,他们最好是哲学家,要有智慧。

“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正义就是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而不相互干涉,就是“儿童、妇女、奴隶、自由人、百匠、统治者打假身上的品质,即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音乐对个人的功用,“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有利;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柏拉图认为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是音乐教育。

因此,柏拉图的音乐美学的思想对于之后传播到欧洲,再到亚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的社会还是有许多家长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浅析亚里士多德美学
12注册会计黄之豪201211821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范围广泛,其中,所渗透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对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完成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艺术“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相互之间有且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模仿说其实是古希腊的传统说法,赫拉克利特就有过艺术模仿自然的见解,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也有类似的说法。

到了柏拉图把模仿说系统化了,但他的模仿说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正的实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模仿现实世界则是“模仿的模仿”。

亚里土多德与柏拉图相反,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物质的感性世界是真实的,而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艺术是真实的,进而对模仿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这是一大突破,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中承认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并将美学推向唯物主义。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论”的新观点主要在于如下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的主要对象是“在行动的人”,即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

其二是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天性,即善于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起源有两个原因,而且都出于人的天性。

第一,模仿是艺术的本质,而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具有模仿的本能。

第二,音乐感和节奏感也出于人的天性,而音乐感和节奏感是构成艺术的形式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于音乐、诗歌、舞蹈更是如此。

天性说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显得有些幼稚,但在2000多年前的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因为在柏拉图那里把艺术看做是少数人的“神灵凭附”,把艺术神秘化了。

而亚里士多德的天性说肯定了模仿是人的本能,并且是“人和兽的分别之一”,所以就应得到尊重,这就增添了艺术存在的合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