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公选课 建筑美学

多 方 位 的 艺 术 与 科 学 之 城
艺术与科技之城的夜景
新加坡滨海 艺术中心
滨海艺术中心简介
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位于新加坡著名的滨海区, 是最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之 一。该艺术中心于2002年 10月正式落成,已成为新 加坡的标志性建筑。艺术 中心的主设计方为DP Architects,它独特的外 观由于平视建筑时,艺术 中心主体宛如两颗榴莲, 因而又名"榴莲艺术中心"。
设计原理及特建筑师的灵感是采掘,根 据蜻蜓的复眼来设计的。 滨海艺术中心不仅外观独特,建 筑物蕴含了不少的科学计算。它 是由4,590片玻璃所组成的屋顶 遮阳罩,依据新加坡日照环境的 模拟计算设置。其内部陈设却充 满欧洲剧院风味,功能多元化, 包含音乐厅、戏剧院、购物中心、 餐厅及户外表演空间等,让东方 与西方的艺术文化在此撞击出最 美的火花。
这座耗资近百亿台币的科学与
作者简介
被誉为“结构诗人”的圣地
亚哥·卡拉特拉瓦兼具建筑 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其作 品既达到了建筑师无法企及 的力度,又实现了工程师难 以逾越的优美。瓦伦西亚艺 术科学城可说是卡拉特拉瓦 的心血杰作之一,由开始设 计到最终完工,他将人生中 宝贵的14年时光献给了地中 海畔的故乡。他用神奇闪烁 的眼睑、史前巨兽的骨架、 天外来客的头盔等意象,打 造了一个超现实的未来之城。
设计师在设计时的 原意取决于人的眼, 通过这个眼睛去观 察世界,通过声象 传达信息,他立场 置于内部,周围有 24000,米摆设的水 池,来增加建筑的 景色。1998年建成, 对公众开放,是西 班牙唯一一个具有 三维视听的礼堂, 通过内部凹进去的 特别大,有600平 方米,这是从另一 个角度看它
建筑美学史

建筑美学史一、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建筑美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美学强调秩序、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
到了中世纪,建筑美学转向了宗教和象征主义,如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和玫瑰窗。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学重新回归到古典主义,强调对称、和谐和平衡。
随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建筑美学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形式、功能和材料都有了新的诠释。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美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美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强调天人合一、意境深远,表现为木结构、斗拱和屋顶等元素。
而西方的建筑美学则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
三、建筑形式与美学的关系建筑形式是表达建筑美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同的形式语言,如线条、块面、色彩和质感等,建筑师可以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而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四、建筑材料与建筑美学的互动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美学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材料,如石材、木材、混凝土和玻璃等,具有不同的质感和美感。
建筑师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通过巧妙的运用和组合,将其转化为具有美感的建筑实体。
五、建筑功能与美学的结合建筑功能是实现建筑美学的内在动力。
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要求建筑师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作品。
这需要建筑师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发掘功能与形式的内在联系,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美感,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七、建筑美学的社会文化意义建筑美学不仅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通过建筑美学的表达,可以传达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因此,研究建筑美学史对于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现技术美学的高技派建筑

体现技术美学的高技派建筑作者:潘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世博会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具社会效应的展览活动,世博会的举办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各种技术支撑下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日益活跃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种思潮贯穿于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手段之中。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世博展览会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强调当代世博会建筑中的技术美。
关键词:世博会展馆;技术美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285-01技术美学是随着上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具体化。
技术美学是现代主义留给当代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
应该说技术美学是一个新概念名词,因为在以前技术和美学是两个分开的东西,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技术美学的概念也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尤其是在世界各国举办的世博会中,技术美学已经被广为运用。
在那些别具匠心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眼里,技术美学就是他们创造建筑的灵魂。
随着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师们可以在建造自己的建筑的同时把技术作为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装饰创造出极具震撼力的建筑形象,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
世博会建筑体现技术美学已经是被世人皆知的了,就在1851年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水晶宫”就是当时先进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他引发了建筑美学的新的转折。
水晶宫作为先进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本身与众不同的造型,加上基本构思,生产,组装,到拆除都表现出清晰明确的构成体系,不难看出水晶宫可谓是各种先进技术的结合体,无论从材料、构造还是空间设计等技术方面看都是最先进的。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这些技术进行美化,而不再是单纯的罗列各种技术,也就是技术美开始得到重视,成为以后各界博览会重要的建筑模式,很多国家也在效仿。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哥特式建筑与美学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

哥特式建筑与美学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在建筑和文学领域,人们经常听到看到哥特式(Gothic)这个词。
其实,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很多含义与内涵。
一般来说,在建筑领域,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在文学领域,是指从18世纪末以来具有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的一些文学作品。
以下,就对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分别做一些简单介绍。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盛行于欧洲中世纪高峰、末期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法国为中心,发展繁荣起来的。
12世纪,是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到了13世纪,法国哥特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就充分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由早期向鼎盛时期不同的发展风格。
在此之后,法国兴建了很多大教堂:兰斯大教1堂(Reims Cathedral)、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韦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
13世纪中期之后,哥特式建筑主要向轻盈和繁饰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的哥特式建筑。
法国哥特式建筑也传播到欧洲各地,并且在各国形成不同的哥特式风格。
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在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时的哥特式和英国的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著称;在意大利,哥特式建筑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古拜占庭的建筑传统风格。
哥特式艺术主要以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复杂和多装饰,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性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物的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哥特式元素。
哥德式建筑的主要特色,就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这些特色在欧洲的教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很常见。
同时,这些哥特式元素也出现在很多欧洲的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乃至一些私人住所。
论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上。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
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
建筑美学课程标准-精品

《建筑美学》课程标准学时数:2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一、使用说明(-)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建筑美学本质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评价,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建筑美学的抽象与表达,建筑细部的意义等,通过本门课程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精辟的分析,而且它可以启发学生不仅从感性的角度来对待建筑,而且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美学的意义,从而使建筑创作能够得到美学趣味的升华.(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筑美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美学基础知识,中外古建筑美学,建筑审美观念的转折与变化,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的审美课程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将来的设计课题把握更游刃有余。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一一基本原理一一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
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占30%,课后大作业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1.建筑美学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国外建筑理论译丛),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空间与秩序》,弗朗西斯.D3.《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黑龙江科学技术,1997。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2008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8第3期(总第165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文艺研究】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刘华龙(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84)摘 要: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
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关键词:建筑;哲学意象;美学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230—03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是哲学。
哲学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演进,同时也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这种影响渗透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当然也不能例外。
一、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
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