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
抗感染免疫

2.细胞免疫: • CD4+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IFN)增强 NK和MQ功能,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 CD8+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细胞,使其 裂解,阻断病毒复制。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 有病毒血症的病毒感染,病后有牢 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 • 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病后有牢 固性免疫,持续时间长。 • 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病后只产 生短暂免疫力。
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
由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抗原
(Ag)
与B细胞结合, 诱导B细胞释 放抗体 记忆B细胞
形态较小、寿命较长,翌年以上
结合并激 活T细胞
形态较大,寿命较短(小于一周)
浆细胞
记忆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抗体
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构成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 皮肤与粘膜 胎盘屏障 小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补体 乙型溶素 溶菌酶
吞噬作用 体液因素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纤毛运动等 分泌杀菌物质 菌群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 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 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二)吞噬作用
第四节
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抗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机制还不清楚,与遗传、年龄、品种有关。
特异性: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IgE 起作用引起致敏反应 细胞免疫: 毒性T 细胞作用 K细胞的ADCC作用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防御素
中性粒细胞、肠细胞 碱性多肽
多种细菌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1、遗传因素:动物种属差异
抗感染免疫word版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道道防线抗感染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
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
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
1.吞噬细胞的种类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2.吞噬过程(1)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可以是偶然相遇,也可以是趋化作用吸引。
(2)吞入病原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吞入,对于较大的病原体颗粒如细菌,吞噬细胞能伸出伪足将其捕捉后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此称吞噬;对于小的病原体颗粒如病毒,吞噬细胞与其接触后细胞膜内陷,将其吞入,此称吞饮。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合适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假如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全然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道理和消毒灭菌的全然常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比较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因为其与后续课程接洽紧密,是以在教授教化过程中既应看重其体系性,同时又应留意与临床相干常识的接洽。
经由过程理论讲解使学生体系操纵病原生物的全然理论和全然常识;经由过程实验教授教化使学生操纵全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为往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差不多。
在教授教化中应积极开创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授教化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才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大年夜纲中有些内容恰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授教化中应留意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不雅察才能和优良的科学风格,并增长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依照教授教化筹划本大年夜纲安排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授教化内容及全然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操纵: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明白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学时分派:理论2学时教授教化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差不多性状目标要求:1.操纵:细菌的全然形状,细胞壁的全然构造,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专门构造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进展滋长的前提,方法,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品。
病毒大年夜小与形状,构造与化学构成。
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

补体 溶菌酶
➢ 不耐热的碱性蛋白 ➢ 来源于吞噬细胞 ➢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等
防御素 急性期蛋白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教学大纲
掌握内容
干扰素定义、分类、诱生及抗病毒作用机制
熟悉内容
机体的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 疫及特异性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抗细感染免疫特征
感染类型
胞外 感染
抗菌 免疫
胞内 感染
抗毒素
毒血症
免疫
免疫特征
病原菌举例
体液免疫为主 1、以抗体sIgA阻止病原菌粘附 2、以抗体(IgM、IgG)单独或与 补体结合调理吞噬作用
➢ 特点
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 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分
子组成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机体防御机制
适应性免疫
➢ 又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产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抗感染免疫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病原细菌侵人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
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 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 灭。
细胞吞噬 、炎症反应 。
1. 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 急性细菌性感染多属细胞外细菌的感染,如巴氏
免 疫 学 基 础 四
()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抗细菌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分为 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 虫免疫等。包括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和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E. 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在补体级联反应激活过程 中,产生了多个趋化因子,包括C5a等。这些趋化 因子对嗜中性、嗜碱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有趋化作用。
(二)其他抗微生物物质 除补体外,非特异性抗微生物物质尚有溶菌酶与
乙型溶素等。 1. 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
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 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溶菌酶作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补体系统有二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 又称为C1激活途径。免疫复合物依次活 化C1、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称之为经 典途径。 替代途径 又称为C3激活途径,C3旁路。该途径是 补体系统不经C1、C4,C2而直接活化C3。
4. 激活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A. 细胞免疫溶解和细胞毒性损伤作用 补体系统
激活后,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起到杀菌、溶菌或溶 血作用。
5第6章 抗感染免疫

反应性中间 产物
其他
活性氧(H2O2、OH-,O2-),亚硝酸盐
多种生长因子及刺激因子,嘌呤及嘧啶产物,各种结合 蛋白、连接蛋白及酶抑制物等
(三)吞噬细胞杀菌过程
识别
吞噬
杀灭与消化
(四)MPS系统的功能
❖ 免疫防御功能 ❖ 免疫自稳功能 ❖ 免疫监视功能 ❖ 抗原呈递功能 ❖ 免疫调节功能
3、体液中非特异免疫因素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大、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 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是抑制细菌的 重要酶系统或代谢途径。
❖ 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 ❖ 抗体和补体对细菌的溶解作用。 ❖ 抗体和补体对吞噬作用的调理。
二、抗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
❖ 凡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主细胞内并繁 殖的病原菌称胞内寄生菌。例如结核分枝菌、麻 风分枝菌、布鲁斯菌等均属此类。
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存在着 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机体免疫功能 正常时对人体无害。
菌群与人体之间保持平衡 菌群之间保持平衡
(二)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 生物拮抗作用: ❖ 营养作用 ❖ 免疫作用 ❖ 抑癌作用 ❖ 抗衰老作用
二、条件致病菌
❖ 正常时不致病,条件改变时,正常菌群中的细 菌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bacterium),也称机会性致病菌。
种类
实例
补体
C1~C9,B、D、I、H因子,C1抑制物
凝血因子 V、VⅡ、Ⅸ、X因子,凝血酶原
酶类
各种中性蛋白酶,酸性水解酶,溶菌酶
生物活性酯类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激素样物质 VitD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干扰一素(、int非erf特er异on,性IF免N)疫:—定义干扰素
1. 种类与性质:
种类
产生细胞
Ⅰ /Ⅱ型 干扰素
作用
定位
α β
人白细胞 Ⅰ型
人成纤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包括
兼性胞内菌:对人致病者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
布氏杆菌 军团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衣性原低体,常导致李慢斯性特感菌 染。 病变主要有病理性免疫损伤引起。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杀灭细胞内细 菌,故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1. 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的吞噬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需活化),中性粒细胞、NK。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
疫(acquired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在生
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
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特异性强,
具有免疫记忆性,后天性获得。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下一张
返回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二)吞噬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体液因素
•吞噬体 •吞噬 •吞饮体 •吞饮 •溶酶体 •吞噬溶 酶体
吞噬细胞 吞噬和 杀菌过程
吞噬和杀菌过程(内吞 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 和杀菌过程 (调理作用)
吞饮过程
3. 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 完全吞噬 ② 不完全吞噬 ③ 组织损伤
不完全吞噬和完全吞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斯菌、
2、CD4+TH1:活化巨噬细胞和细胞 伤寒沙门菌、
毒T细胞
嗜肺军团菌
体液免疫
白喉棒状杆菌、
1、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破伤风梭菌、
2、形成的复合物由吞噬细胞清除 肉毒梭菌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固有免疫
➢ 干扰素 ➢ NK细胞
适应性免疫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免疫病理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IFN的分类
IFN-α
人白细胞产生
IFN-β
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γ
T细胞产生
I型IFN 抗病毒
Ⅱ型IFN 免疫调节、抑制肿瘤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IFN的诱生和作用示意图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补体 溶菌酶
➢ 不耐热的碱性蛋白 ➢ 来源于吞噬细胞 ➢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等
防御素 急性期蛋白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免疫病理损伤 ➢ 损伤宿主细胞 ➢ 超敏反应 ➢ 自身免疫病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小结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抗细菌免疫 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
➢ 抗体对游离病毒的作用--阻断感染发生 ➢ 抗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细胞免疫 ➢ CTL的作用--杀伤感染的靶细胞 ➢ Th细胞的作用--增强吞噬细胞、CTL的功能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篇 微生物学基础
第六章 抗细菌与抗病毒免疫 Antimicrobial Immunity
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钱钧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教学大纲
掌握内容
干扰素定义、分类、诱生及抗病毒作用机制
熟悉内容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适应性免疫
病原菌
胞外菌 胞内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适应性免疫-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粘膜免疫系统的作用 抗体的作用
➢ 阻止细菌粘附 ➢ 调理吞噬作用 ➢ 中和细菌外毒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抗细菌感染免疫特征
感染类型
胞外 感染
抗菌 免疫
胞内 感染
抗毒素
毒血症免疫Leabharlann 免疫特征病原菌举例
体液免疫为主 1、以抗体sIgA阻止病原菌粘附 2、以抗体(IgM、IgG)单独或与 补体结合调理吞噬作用
化脓性细菌、 鼠疫耶尔森菌、 炭疽芽孢杆菌、 霍乱弧菌
细胞免疫为主
结核分枝杆菌、
1、CD8+T: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概念
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 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 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IFN的诱生
诱生剂
➢ 病毒及其他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 ➢ 细菌内毒素 ➢ 原虫 ➢ 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适应性免疫
➢ 又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产生
➢ 特点
➢ 后天获得,具有针对抗原的专一性,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能迅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 分类
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炎症反应或细胞毒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问题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什么是干扰素? 简介干扰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参考文献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谷 鸿喜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适应性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CD4+T细胞的作用 CD8+T细胞的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 李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
WHO:http://www.who.int/en/ US CDC: NIH: China CDC: China Ministry of Health: 维基百科:
后果
➢ 完全吞噬 ➢ 不完全吞噬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产生细胞
➢ 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 ➢ 体细胞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IFN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作用特点
➢ 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杀灭病毒 ➢ 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 对不同病毒的效果不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固有免疫-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菌过程
➢ 识别与结合 ➢ 吞噬 ➢ 消化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NK细胞
存在于人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的一类淋 巴细胞
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机体的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 疫及特异性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抗感染免疫
➢ 概念:宿主抵御和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的免 疫防御功能
➢ 机制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机体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 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建立
➢ 特点
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 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分
子组成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机体防御机制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固有免疫-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
➢ 机械阻挡 ➢ 分泌杀菌物质 ➢ 正常菌群的拮抗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补体、干扰素等
特异性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