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范本-发展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多个问题,包括严重的水、土壤和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引起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燃煤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引起的。

此外,违法建设、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工业生产方式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导致土地退化、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影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

水污染导致农作物和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还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对策1.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力量和执法能力。

2.推动绿色经济:鼓励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

3.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推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4.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养成。

组织并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强调个人责任与行动,每个人都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谈判,推动国际环境法律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清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涵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并探讨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上升。

这导致了严重的雾霾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

由于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此外,空气污染还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提高燃煤电厂和工厂的煤改气等。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政府还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

二、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人口多、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许多地区常年面临着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此外,水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不少地区的水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

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非法取水行为。

此外,应该推广节水技术,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扩张,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同时,非法的狩猎和盗猎行为也给我国的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此外,要加强对非法狩猎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加大对侵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处罚力度。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这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而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国政府也已经将保护环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飞快,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尽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比如:第一,水污染和短缺成为了严重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面上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

第二,空气污染很严重。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让空气污染水平显著上升。

例子如北京和天津市,每年的雾霾天数愈演愈烈。

第三,生态破坏和环境威胁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很大的威胁,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这导致土地稳定性降低,更极端的情况下,地面塌陷、洪水、滑坡等。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建议(1)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制定更为科学和有力度的环境保护法、土地利用法和恢复耕地法,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让不合法的行为受到严惩。

(2)推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环保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取代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3)增加教育和宣传。

加强宣传推广环保知识,让公众意识到环保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还应加强教育,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实行量化管理方式。

采用一系列量化管理措施,如推广生产者负责原则、污染排放权交易、环保保险等,鼓励企业和机构减少污染和废弃物。

(5)完善城市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建立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并接受更多的公共意见参与城市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财政补助和奖励机制。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资源匮乏等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污染问题污染是我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以及农业污染等问题在我国不断加剧。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使得许多河流和湖泊变得不适宜饮用和农业用水。

此外,土壤污染也日益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资源匮乏我国资源匮乏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

水资源短缺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地区。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管理体系薄弱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是监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

此外,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不到位。

对策分析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教育宣传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现状,我们需要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同时,媒体也应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强调每个人的环保责任和行动。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制度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管理,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监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监督和执法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建立健全环境数据和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改善污染问题和缓解资源匮乏,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其减少排放,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

同时,还要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力度为了解决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薄弱问题,我们需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

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

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文章一: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频繁出现,使环境生态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出发,探讨环境生态治理的优缺点,提出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困扰着政府和民众。

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旨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减排、治理、监管等,对环境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在部分地区,逐步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工作。

如红树林修复、湿地恢复、森林防火等,重点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环境生态治理的优缺点环境生态治理优点是明显的。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其次,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可持续发展。

此外,环境生态治理还能够聚集各方力量,促进各方的合作与共赢。

不过,环境生态治理也存在缺点。

首先,经济因素和社会施工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环境生态治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利益冲突。

其次,治理成本较高,涉及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环境生态治理需要时间长期推进,缺乏短期显著效应。

三、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综合来看,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积极推动。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特别是提高治理和监管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推进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网。

此外,需要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这些方面有很多待改善。

总之,环境生态治理在我国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希望未来各方能够加强协作、共建共享、共谋发展,推动环境生态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凸显。

污染严重、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以及促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

一、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现状1.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重点城市和工业区域,污染物排放超标的情况屡见不鲜。

2.资源紧缺。

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处于不足状态,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荒漠化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也持续存在。

3.生态破坏。

林木资源的乱伐、湿地的开发、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杀等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点,忽视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

2.管理体制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环保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后和不到位。

3.公众意识问题。

部分人群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漠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私自倾倒垃圾、乱砍滥伐等行为屡见不鲜。

1.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改革管理体制。

深化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各级环保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明确环保目标和责任,完善环保执法和监管制度,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

3.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树立绿色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事业的目的。

4.严格法律法规执行。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犯罪行为严惩不贷,维护环境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就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对策。

一、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燃烧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比较严重,城市居民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严重影响健康。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不符合污染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排放物。

推动工业升级,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问题却十分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等都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饮用水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耕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理念,减少用水浪费。

土壤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隐患。

工业废弃物的填埋、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等都导致了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对策。

加强农业生产的规范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加大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减量化的力度,避免填埋对土壤造成污染。

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的监测,及时发现土壤污染的问题。

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十分严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社会公众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范本|发展现状及对策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

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

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

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

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整体性。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

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

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

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

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

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20xx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

20xx 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

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

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例如: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5次,6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则多达23次;海洋赤潮暴发,60年代以前十分罕见,从70年代开始赤潮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发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达到30多次;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三、我国生态安全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831.4亿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则共计人民币4201.6亿元,接近同年全国gdp的10%;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四、我国生态安全保护对策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

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

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

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

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