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者:刘蒙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7年第09期摘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孔子的主张,也是顾炎武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更应是求学之人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为学;博学于文;处事;行己有耻“博学于文”源自《论语·颜渊》:“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行己有耻”源自《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故“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最早为孔圣人的主张,之后便被顾炎武先生总结起来并成为其所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当然,也当是求学之人理应学习和借鉴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关于“博学于文”,《十有五而志学》一文曾记载了孔圣人的言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少时便已经立志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他终身未变其志,直至到了老年也依然很好学,自可说是历久弥坚,他之所以可为圣人,好学是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
孔子在上文的叙述中显示了自己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志于学到而立,从不惑到知天命,再从耳顺最终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每一种境界的到达都是一场自我修行。
古籍载道,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经饱读诗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而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却仍然在虚心地向文学大咖们请教、学习,例如《大戴礼记》中就记载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关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记录,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孔子曾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多数读书人从小便已熟记的文章,如今细细品来,在回味的同时,也不禁为孔子的好学与谦虚所折服。
身为求知者似乎更应见贤思齐,好好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过渡好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拒绝成为肤浅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气质与言行并非没质量的夸夸其谈所能收获的,理应好读书且读好书。
规矩做人诚信做事古文

规矩做人诚信做事古文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供你参考!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篇1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已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既关系?一: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三:当我们关注社会环保的时候,但没有关注的我们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什么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就是自取其辱。
好友也有个度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早让孩子独立,脱离自已的关爱,这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十二:自已身经力行的为直接经验,听别人所做的事为间接经验,多听间接经验可以让自已多些直接间接十三:(小孩子生气拔钉的故事)与亲人朋友之间争吵,过后可以道歉,但在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做人和处世的道理。
你们知道方和圆吗?它们都是几何图形,但是也蕴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哦!首先说说"方是做人之本"。
方就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它的边都是笔直的,代表着原则和坚持。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被别人左右摇晃。
就像正方形那样,永远笔直笔直,从不弯曲。
我们要像方那样,做一个积极向上、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好孩子。
可是,单单只有原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圆滑一些。
"圆是处世之道"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你看,圆是没有棱角的,它的线条柔软又流畅,代表着随遇而安、机智周旋。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困难和矛盾,我们既不能倔强不化,也不能随波逐流。
这时候就需要像圆那样圆滑一些,有弹性和余地,努力去化解矛盾,寻求双赢的办法。
比如说,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死不认错的话,那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但如果我们学会谦逊有圆滑一些,主动承认错误,用温和的方式沟通解释,爸爸妈妈自然就会消气了。
这就是用"圆"的智慧处理了家庭矛盾。
再比如在学校里,如果有人故意欺负我们,我们也不能孤注一掷,一味的反击,那样只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纷争。
聪明的做法是先退一步,运用"圆"的方式,耐心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求师长帮助调解。
所以你们看,"方"和"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要做一个"方圆兼备"的好孩子,在做人方面持重原则,在处世时又不失机智圆滑,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世界。
好了,今天的作文素材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从中领会做人处世的智慧,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下次见!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业,题目是"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孝悌、忠、爱人、复礼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孝悌。
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
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
"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
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臵,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
‚忠‛就是下级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事宜的处理,特别是在臣子对君主的侍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忠恕的思想理念。
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的话,也是秉承了忠诚原则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没有改过的想法,就没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则也不是指完全的服从,不是绝对的服从主义,主要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道德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爱人。
爱人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
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
保持高尚的品德是困难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
试问,如果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如此做?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
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尚的灵魂。
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
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孔子在自己几十年践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
但是事实上,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标志和努力践行的原则,并且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把它作为孔子的一条处世原则来对待。
事实上,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这些东西。
相传孔子在郑国时,郑国挖出丈长的巨大腿骨,孔子当时曾经为国君解惑,解释了这个巨大的腿骨的来历,为防风氏的骸骨。
后来的挖掘也确信如此。
可见怪力乱神之说,孔子并非不知道。
以孔子六岁学礼的丰富经历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熟知很多怪力乱神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却对这些闭口不谈。
孔子曾经为弟子解惑,解释过“夔一足”的问题,虽然他否定了关于《尚书》中“夔一足”的神异传说(‘夔一足’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是显然主旨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以务实的态度来认识问题,而并不是把现世人生的际遇寄托到怪、力、乱、神上,要以自我的努力来达到人生目标的实现,而绝非各种具有神异色彩的虚幻传说。
他曾经说过:“未谈生,何言死?”就是这个道理。
自他之后,这种主张注重现世人生、敢于改造天地自然的观念逐渐地被升华。
曾子在《大学》中把一个儒家君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总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进阶的、具有强烈的入世观念的人生理想。
孟子则说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感言,依旧是强调了人自身的社会性和个人的责任感的坚持。
而后来的张载则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语调高昂,意旨崇高的人生志趣。
这一切,都源于“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一条至圣孔子坚持了几十年的教育理念与人生观点。
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归结到为人处事上,表现为一个君子的极高的入世热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也是儒家思想流传千百年来,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积极、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旧融入在中国人的基本人格之中。
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承。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闻过则喜
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在论语中,被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杰出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且自己也一直如此为之的处世原则。
这条处事原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指责
需要谦虚接受,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东西,则更是要虚心求教。
这样的品质,直至今日看来,都是实用而且非常必要的。
“闻过则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德,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听到别人对于自己批评和指责,人天性就是利己的动物,这是人类的人性中很自然就带有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闻过则喜”都属于很高尚,很难得的品质。
对于别人的批评,不但虚心接受,而且还能发自内心地表现出一种高兴,愉悦,这是很难得的。
当然,圣人坚守的是那些具有哲学思辨的道理,一个人有缺点,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
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事实上就是在你臻于完美、实现一个君子德行的道路上给你指明了一个可以修改完善,从而进步的方向。
这种人性的进步,是值得让人欣喜的。
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古语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说文人相对谦逊,习武之人则大都自信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此可以说明,人的天性里就有一种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而孔子则是一生践行这种精神,他从来都是谦逊有礼,对于别人的批评都能够虚心接受。
他从来不骄傲自大,他曾经到许多人那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更加趋向人格上的完美。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两儿辩日),便拜十岁的项橐为师,仍旧是恭敬地行了拜师礼。
“闻过则喜”,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粹性、人格完美的无尽追求,也体现了其中正平和的为人处世观念。
儒家思想,以中正平和为主线,虽然看似中庸,实际上,“中庸之道”,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的“道”。
这种“道”,并非迂腐固执;这种“道”,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
这是一种伟大的“道”,这就是“儒道”,就是儒家的行为典范。
这也是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其为人处世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操。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
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表。
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