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07.08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贾芳

[导读]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快、降水酸化率高,世界上罕见,其中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就酸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加强酸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酸雨监管能力等方面的防治措施。

贾芳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北京 101500)

摘要: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快、降水酸化率高,世界上罕见,其中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就酸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加强酸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酸雨监管能力等方面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特征;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引言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覆盖我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km2的区域,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快、降水酸化率高,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据气象部门对酸雨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国酸雨区总的来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另外北方也存在小范围的酸雨区,且酸雨天气趋于增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我国主要酸雨地区酸雨天气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了解酸雨天气发生特征和危害,为加强酸雨监测、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 我国酸雨特征分析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近些年来,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

我国南方酸雨区在1993-1998年期间酸雨问题较为严重,1999-2002年期间酸雨高发区总体上出现酸雨的范围减小、强度也有所减弱;2003年后,酸雨形势又开始趋于严重,北方酸雨区酸雨发生频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自2003年开始,京津冀地区及河南部分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到20%甚至50%以上,山东省酸雨发生频率大于50%的区域面积也逐渐扩大,尤其是原来为非酸雨区的北京地区近些年雨水酸化趋势十分明显,并出现强酸雨,由无酸雨区转而名列酸雨城市黑名单。据酸雨观测网观测,2006年我国19个省市酸雨降水频率达到100%,北京酸雨频率达到80%,8月北京曾出现2006年最严重的酸雨污染,其中8月中下旬降水过程均为酸性降水,强酸性降水比例很高,这是1993年以来从未出现过,而7月也监测到5次强酸雨天气过程。导致近些年酸雨形势趋于严重的原因是2003年以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在逐年增加,它们在空气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随雨水降下而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酸雨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很多种,酸雨落在土壤里,土壤被酸化后会使土壤肥力减退,一部分作物无法生长,导致农业减产,大面积森林的衰退;酸雨降落或汇集到湖里,导致湖水酸化,会使鱼类、虾类不能生存而减少或灭绝。

首先酸雨对生态环境区域内的河湖、土壤及植物影响较大,会破坏自然生态,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甚至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酸雨出现时,其中植物的叶片对酸雨反应极为敏感,酸性物质会严重侵蚀叶片等,降低叶片光合作用,使其抗病虫能力下降,树木生长受到严重危害,生长缓慢或死亡,土壤中营养成分被酸溶解后会流失掉,最终使大面积树木遭受危害。地面上由于受到酸雨影响也会进一步酸化,土壤中生长着的各类细菌生物受到酸雨侵蚀后,除少部分耐酸外,大多数细菌都将无法存活,也会引起农业减产。此外,酸雨易腐蚀水泥、大理石,使铁金属表面生锈,建筑物容易受损,公园中的雕刻以及许多古代遗迹也容易受腐蚀。酸雨还对水生生物有很大危害,使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一旦湖泊、河水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生长繁殖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湖河底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会加速这些水生生物群死亡;人体直接接触酸雨酸雾,会产生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会危害更大。2015年3月31日至4月2日威海市继前期干旱后出现转折性降雨,此次降雨强度为建国后山东历史同期最强,而且也是一场酸性降雨。

3 酸雨治理措施

酸雨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大量的火电厂等每年会燃烧大量含硫量高的煤,这些燃烧后的废气被直接排放在空气里,同时随着人口增多,机动车辆也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因素。我国酸雨高发区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火电厂密布地区,而北京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等影响,出现酸雨并非一地污染所致,酸雨出现的主因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烧煤炭、石油以及排放汽车尾气。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取得良好效果,自“十一五”开始,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大力控制二氧化硫,当前又围绕我国最突出的酸雨等污染问题,根据总量减排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法,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借鉴之前的成功经验,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鉴于受污染传输影响,一些污染严重地区如北京则联手天津、河北共同治理大气污染,以此遏止酸雨增强趋势。对区域大气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电厂、石化、钢铁、水泥等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环评会商机制,探索有利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加强环境监测监管、酸雨天气研究等方面提出应对对策及治理措施。

3.1 加强环境监测监管

气象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加强联合,不断完善国家酸雨和区域内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网络,优化监测站点,增加区域内的监测点,安装大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由于工业和居民生活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造成的大气降水、地表淡水和土壤的酸化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尖锐问题。在我国,酸沉降对农作物、森林、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因此,针对具体的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农、林业的危害损失,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对改善我国酸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酸雨形势危害原因措施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1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此可见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酸雨的形势 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未来20年内酸雨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并对工农业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以上。 3酸雨的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班级:食品081班 姓名:张蓉 学号:0812034040 指导教师:梁引库 二0一零年六月九日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Soil environment pollution effects on crops 张蓉 Zhang Rong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汉中 723000)(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zhong 723000)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土壤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环境;农作物;危害 Abstract: The soil is biological and human survival and the life of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Al -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depth of the soil env -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 At present, the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has become t -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ustainab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 -ation of soil pollution, damage, and soil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lutants crops in China is analyz -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pollu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 -stions to solve the soil pollution. 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crops, damage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土壤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热点问题。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矿企业将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公路废气、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使土壤质量下降,土壤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土壤质量是在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维持土壤基本功能的能力和保持土壤生物的繁殖、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能力。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并影响土壤利用功能的现象。土壤作为开放的缓冲物质体系,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被认为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集,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质[1]。土壤污染很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能被降解,但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6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0-14之间。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硝酸次之,约百分之三十,盐酸约百分之五,有机酸约百分之二左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过食物链而危害人

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酸雨主要由以下几种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多。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将损害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对建筑物材料和市政设施的危害:酸雨能侵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四、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丧失,会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有资料表明,水体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类繁殖和发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初中生物“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的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金鱼若干条、清水、模拟酸雨、培养箱。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14-115页的一个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验设计,只是在实验提示中这样提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课本中的这种设计只能说明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并且该实验设计较为复杂,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对实验进行的改进,不仅能让大家很明显地看到酸雨对动物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实验原理 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的范围内。把金鱼分别放在装有清水和模拟酸雨的培养箱里。可以观察到小鱼在模拟酸雨的水中感到明显不适。三分钟后出现了死皮的现象。 三、实验过程 1、将金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模拟酸雨的培养箱里。 2、三分钟后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模拟酸雨中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结果:养在清水中的金鱼,生命现象正常;养在模拟酸雨中的金鱼,生命受到威胁。 实验结论:上述结果说明酸雨对金鱼有影响。 五、小结 本实验设计不仅能说明酸雨对金鱼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时间,效果明显。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酸雨对动物的危害和影响如此之大。是啊!世界并不是人类自己的,也是世界万物的,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如果人类放肆的排放黑烟、污染环境的话,就会形成酸雨或者强酸雨,就会导致一些动植物受伤甚至死亡。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吧!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维浩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08级1班选修号165)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 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 ,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 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 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3、酸雨的危害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 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3.3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安全稳定-酸雨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酸雨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什么是酸? 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 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 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 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为7;酸性越大,pH越低;碱性越大,pH越高。(pH一般为0-14 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为 5.65。pH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 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检验水的酸碱度一般可以用几个工具:石蕊试剂\酚酞试液\pH 试纸(精确率高,能检验pH)\pH计(能测出更精确的pH值)。 酸雨的危害 1、酸雨对土壤的危害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一般说来, 酸雨的PH 是在皮肤和胃肠系统允许范围内的, 对人体不产生直接危害, 而是以间接的方法, 将河水中有毒全属如长、铅、镐、侣或铜通过三条途径引入食物链危害人体:(1)酸雨使湖水或河水中的有毒金属化合物如甲基汞等沉淀下来, 留在饮水中或被鱼吸收。人通过吃鱼受害。(2)在中和能力弱的土壤中, 正常固定在土壤中的金属被酸雨洗涤, 流入湖或河中, 或渗入含水层,污染饮水水源。(3).酸性强的饮用水浸蚀吝器和管道的金属部分, 增加饮水中的金属含量, 危及人体。如瑞典儿童饮用含铜量高的酸性水质而发生腹泻的症状。美国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饮水中的含铅量已超过安全标准, 危及人体健康。另外, 最近在加里福尼亚州的PH值为1.7的酸雾, 使如多个跑步者中有十多个人当场昏倒。 3、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181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

大气环境问题之酸雨

大气环境问题之酸雨
大气环境问题之酸雨 摘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充满了人们对于雨的无限赞许与希 冀。雨总是能给人带来几多遐想,几许温馨。雨是生命之水,是生机盎然的源泉。然 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被排放到空气中,于是形成了酸雨。这 被称作“空中死神”的酸雨打破了我们对于雨的美好期许,它无情地侵害着人类的身 心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酸雨已经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危害,对它的防治已经迫在眉 睫。要做好酸雨的防治主要是要减少燃烧煤、石油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b5E2RGbCAP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概念 酸雨 (acid rain)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大气 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 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 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 《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 中提出“酸雨” 这一专有名词。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 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p1EanqFDPw 二、 酸雨的成因
1/7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 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 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 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 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 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 亡。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 90%以上。DXDiTa9E3d 三、 酸雨的危害 做为“空中死神”,酸雨的危害显而易见,具体可总结为如下几方面: 1、 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 变化, 而且扰乱水生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群正常结构产生畸变。其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 期的。这些问题对淡水资源和水产增养殖有不容忽视的后果。它会丧失鱼类和其他生 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质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是 物种减少,生产力下降。RTCrpUDGiT 2、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 钙、 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 影响固氮菌的活动,造成土壤徽生物群体发生生态系统的混乱,抵御氮的固定,严重 影响植物生长。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由于酸雨的危害,欧洲许多国家的森林正以惊人 的速度死亡,尤其是德国西部的森林受害最为严重,全国约有 50%的森林受到酸雨的
2/7
酸雨活动不仅降低淡水的 pH 值,促成一系列的水化学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 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 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 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 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 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

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措施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孙蕾 (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临本10级8班选修号80) 一、酸雨简介 酸雨是指雨雪霜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在形成或降落的过程中,吸收和溶解大气中的CO2、Sox、NOx和尘埃等物而使其pH值小于5.6的降水。酸雨是当今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发生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气中的硫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二、酸雨的危害 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最新研究表明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酸雨或酸雾可刺激人的眼睛,致使沙眼患病率提高。 (2)酸雨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是呼吸系统的问题,酸性物质会对肺呼吸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儿肺脏支 气管相对较直,酸性物质容易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对末梢 小气道的通气功能造成伤害,这可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损 害,轻者咳嗽、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炎症,重者可产生呼吸急 促、胸痛,甚至可发生肺气肿及肺心病。 (3)酸雨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一些间接影响。有害金属被冲刷带入河流、湖泊,一方面使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另一方面这些有 毒的重金属会在鱼类机体中沉积,人类因食用而受害。这是 酸雨对人类健康最重要性的潜在危害。 2、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沙浆混凝土墙面侵蚀后,出现“白 霜”;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 之为“黑壳”效应。酸雨严重的地区,古迹损坏速度加快。希腊帕提 侬神庙的女神像,由于酸的淋蚀,女神变得一个个乌头垢面、衣衫褴 褛,最近四十多年来,雅典因酸雨污染造成的珍贵文物损失,比过去 四百年的总和还要多,意大利罗马44米高的古文物特拉扬石柱上面 雕刻了2500个形态各异的石像,在酸雨的淋蚀下,群雕变得模糊难 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古迹,均以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其主要成 分是CaCO3,当酸雨降落时其表层的CaCO3变成CaSO4或Ca(NO3)2, 脆裂剥落。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已被酸 雨侵蚀的弱不禁风,柬埔寨、吴哥寺、意大利、威尼斯城、印度泰姬 陵、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今都难以抵挡酸雨侵袭。50 多年前,中国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拉杆及其石柱上的浮雕、花纹清晰, 而现在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失去造型轮廓。可见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 极大! 三、酸雨对土壤及农业的危害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酸雨会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105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小于3.0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pH 小于4.3的地段,20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度生长量降低50%。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被雨水淋溶掉。所以长期降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还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会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会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等也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2.5倍。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 南的省份。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万公顷。根据1988年的有关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按1988年市场价计算)。对南方11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44亿元。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虽然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计算出来的数字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几乎已达成共识。根据计算结果,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它的经济价值的 2~8倍。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Vol2。No5:20-22

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 田海军,一,宋存义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 的控制目标。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 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 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 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 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 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 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 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 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 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 1.1 涵义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 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该时 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 化学过程。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 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 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 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 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 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 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 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点燃 )=SO S02+H2O=H2SO3(亚硫酸 ) 2H2SO 02=2H2SO4(硫酸 )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点燃 )=SO 2S02+2H20+02=2H2SO4 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1)NO—HNO3(硝酸 ) 2NO+O2=2NO2 3NO,+H,O=2HNO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0+302=4HNO3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 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 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 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 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收稿日期 2012—05—12 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