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工艺的过程

合集下载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著名人士熊希龄(公元1870—1937年,湖南凤凰人,字秉三,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县人文俊铎(公元1853—1916年,光绪十七年中举,曾参与“公车上书”),同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回国后,熊希龄和文俊铎亲自深入醴陵调查瓷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向湖南巡抚端方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强国富民之道和实业救国之策,主张在陶瓷工业区设瓷业学堂以发展湖南实业,得到端方大力支持。是年,熊希龄与文俊铎在醴陵城北之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熊希龄亲任校长,文俊铎任监督。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速成班和永久班,永久班为学制四年,除本省师资外,还聘请有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教员,学习内容以专业为主,兼学文化。醴陵瓷业的改良之机亦由此开始。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熊希龄又招商集股,组建“湖南瓷业公司”,熊亲自担任第一任总理,装置机械,建景德镇式和日本式窑炉,公司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等。锐意改良,致力于生产上等瓷,从此醴陵开始生产细瓷。
第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这是釉下五彩瓷独特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因此,这种釉下彩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手法多样,装饰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现各种单色效果,也可绘制色彩斑孄的纹样,或瑰丽,或淡雅,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由于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汉举行的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第一等奏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据公元1911年的《时报》报道,那一时期,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这标志着醴陵瓷业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鉴赏15 Sept. 2015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

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

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醴陵制瓷起步较晚。

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

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

早期醴陵瓷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皆为粗瓷。

拉坯、绘图系一人为之,作坊内尚无明确的分工。

长沙等地瓷商称醴陵等窑的碗为“土瓷”,而称景德镇碗为“镇瓷”,售价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并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归功于产品革新。

在此过程中,光绪末年的熊希龄及文俊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熊希龄,字秉三,湘西凤凰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幼入私塾,14岁中秀才,17岁入湘水校经堂深造,同年中举,年2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年随湖南巡抚端方东赴日本考察宪政,见京西、大阪、濑户等地产瓷精美,羡慕不已,回湘后决心振兴湖南瓷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吕 埴编辑|薛续友鉴赏15 Sept. 2015业。

民国二年辞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职,时有“第一流人才内阁”之称。

熊希龄一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

文俊铎,字代耕,醴陵东堡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以一等知县候补湖北,后相继主管发审局、硝磺局和来凤厘局。

中日甲午之战,随吴大澂出关抗击日军,因计谋不被采用,辞归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应试,各省举人相约公车上书,力主变法,湖南由文俊铎首署。

谭嗣同在湘成立南学会,由文领衔。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隐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

光绪三十年冬,与熊希龄同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实业。

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艺之我见

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艺之我见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艺之我见陈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湖南醴陵412200)摘要院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国瓷典范,以色泽莹润淡雅而闻名中外。

陈扬龙用毕生心血研创出的“薄施淡染”彩绘技艺是对传统釉下五彩彩绘技法的一次创新突破,使当代釉下五彩瓷再次超凡脱俗,达到了薄而有形、淡而有神、水润空灵的审美艺术境界。

关键词: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法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4-0017-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4.008一、由素纱蝉衣到薄施淡染技艺的源起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双勾分水”和“三烧制”技艺而著称,在清代就获得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高度评价。

然而,釉下五彩瓷“双勾分水”彩绘技法因受胎面弯曲度和矿物颜料分水经验的影响,在分水装饰操作过程中上都是小心翼翼,画面也多采用工笔画表现,色块较小而且层次感不够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画面僵硬,颜色深浅过渡不自然,产生图案式色彩堆积和框线内机械填色的平板效果。

由于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爱,醴陵老一辈艺人们对釉下五彩颜料色泽表现和彩绘技法的创新研究也坚持不懈。

有的致力于釉下泼彩表现技法探索,有的致力于釉下淡彩表现技法探索,有的致力于器物造型研究,有的致力于技艺恢复和颜料的开发研究,有的致力于古瓷收藏与古籍整理研究。

陈扬龙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他的名字,注定与薄施淡染技艺被陶瓷历史所铭记。

而在薄施淡染技艺形成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代表西汉杰出纺织技艺的精典作品———素纱襌衣(如图1所示),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出土不但让沉睡两千多年的西汉丝织品重现于世,也应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所描述的“地铺白烟花簇霜”诗句。

轻薄而透明的素纱襌衣,如烟雾般飘渺轻盈,如水色般晶莹剔透。

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

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瓷之所以在瓷器界享有盛誉,主要在于:其一,醴陵瓷特别选用了已经绝迹的雪峰山球白泥为原料,采用1400摄氏度高温,三进窑烧制而成,因而使得胎质坚细,透明洁白,釉面莹润光洁,正品率极低,因而极为珍贵。

其二,产品从原料的筛选、研磨、打浆岛勾兑,到坯子的预烧、修整、一烧、二烧甚至三四烧要经过好多到工序,图画还要经过蒙样勾线,分水填色等极细致的工序。

故一窑坯子,成品率并不高,精品就更少,所以大师级的产品往往天价难求。

其三,要想烧出这种精美绝伦的名瓷,不仅费时、费力、费成本,而且技术要求相当高,烧成难度非常大,故有“生在泥上,死在窑上”之说,而“火中取宝”的技艺尤为关键。

为适应特级高细瓷的烧造,醴陵的制瓷艺人独创了阶梯煤窑即“醴陵窑”。

此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在于醴陵瓷器有其举世难匹的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瓷的特点物理特性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

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

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

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

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

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

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装饰效果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

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

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

“釉下五彩”是集大成之陶瓷艺术

“釉下五彩”是集大成之陶瓷艺术

“釉下五彩”是集大成之陶瓷艺术作者:郭芳华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8期[摘要]“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市首创于清末的汉族传统名瓷,是在半成品素胎上运用国画双勾汾水或写意彩绘创作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炉经“三烧”焙烧而成,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品质著称于世,这在陶瓷领域是独一无二的。

“釉下五彩”在色彩运用上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蓝、绿、红、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制成,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晶莹透亮,永不褪色,令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釉下五彩大成陶瓷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365-01正文:(一)“釉下五彩”之“大浪淘沙,风潮所布”自“釉下彩瓷”成为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是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至清康熙年间,醴陵创制了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即“窑彩”。

其中,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花青为氧化铁着色,使釉下色彩更搭配加丰富。

1907年,时任民国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醴陵姜湾创立湖南瓷业学堂以培养技术人才。

在历史的飓风夹杂着军阀、民主和科学的“云物惨然”扫荡整个九州之后,醴陵“釉下五彩”顷间失传!解放后,是醴陵湖南陶瓷研究所的元勋们“煞费苦心──掘地三尺──三顾茅庐”才找到并请出时年八十三岁高龄人称“寿公”的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最后一名学员:吴寿祺老人。

几经轮回,醴陵“釉下五彩”技艺才得以死而复生,流传现世而大放曙光。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参加了武汉、南洋劝业奖进会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世界博览会,湖南瓷业公司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牌,享誉“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在20世纪70年代初唯一未受绿色贸易壁垒禁令限制的,就是湖南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不仅瓷品细腻温润、图案淳风仁美,而且色料中不含铅等添加剂,在瓷器表面有一层晶润透明的保护釉层,使瓷器中彩绘颜料等毒性物质无法析出,从而使“釉下五彩”瓷清雅明快,无铅毒,耐酸碱,防磨损,永不褪色,尤其是餐具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餐具”备受各国青睐,国际陶瓷市场上一度出现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热。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和历史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和历史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一、釉下彩瓷源远流长醴陵釉下彩瓷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釉下五彩瓷的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9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对发展醴陵瓷业积极推广“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瓷。

制作釉下五彩瓷器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丰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先后获武汉劝业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蜚声海内外。

1956年,原湖南省工业厅瓷器工业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请名师,传授技艺,使停产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复发展。

1959年国庆10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首都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也是醴陵烧制的。

1964年国庆15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

随后,毛主席的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

二、釉下五彩瓷清末民初时期的兴衰素称“瓷城”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是湖南株洲市的一个大县级市。

1906年设立“湖南瓷业公司”,是当时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式瓷厂。

由于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几十年中,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

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

尤其是釉下五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就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的绘画性与工艺性特征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的绘画性与工艺性特征
的实 践告诉我 们 , 除了 自然环境 条件和历 史 因素 外 ,
主要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因素所构成。
新 中国成立 后 , 国 家 “ 在 继承 、 护 、发展 ”的 保
方针指引下, 釉下五彩瓷艺术如同枯木逢春 ,迅速 得到恢复和发展 , 并在 中国现代陶瓷史上写下了新 的篇章。自15 年起, 98 醴陵窑便开始为毛泽东、 周
2、釉下 五彩 瓷 装 饰 艺术 的
主要特 征
・l - 7
维普资讯
组合 , 并遵循中国绘画的主宾、 疏密、 争让等规律 ,
1 借鉴 中国绘画 ( . 双勾填色) 的表现形式, 采 用 “ 三烧制”( 即坯体分两 次素烧。一次高温锻烧 ) 充分注意均衡 、 变化统一等艺术法则。 使纹饰构成 了严谨 、 完美、 简练, 且具有韵律感的结构形式。 纹 饰的处理也并不是 自然的摹仿 , 而是与人的情感保 持着密切的关联。 它所追求的也是中国绘画的效果 与意境。如陈设瓷瓶上的四时花果、农家庭院中瓜 果蔬菜、禽、 、 、 鱼 草 虫等 “ 吉利花样” 以及器物 , 附面的诗词佳句 , 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情趣。 在色彩处理上 。也表出大胆的创新手法 , 用色极富 主观意识 ,强调对比和谐,装饰意味浓烈,反映了
不 同的 民族风 格和 地 方特 色 。
工艺技术,以丰富的色彩装饰占居着主要地位。明
清时期 ,釉下彩瓷装饰 ,主要是 “ 青花”瓷统领的 青一色格局 ,色彩单纯 , 纹饰结构大多繁复 。釉下
五彩瓷的出现, 无疑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 和情感心理 , 为了达到这一艺术要求 , 人们从中国
瓷 。9 4 国 16 年 庆 1周 年 , 5 釉
在 l0 年至 1l 年的 l 年问, 96 95 O 醴陵瓷业却出现了 质 的飞跃 ,由生产 粗瓷改 良为 生产 细 瓷 ,特 别是仓 I 烧的釉下五彩瓷器 ,一时名噪中外。据当时的 州 报》 称:“ 风潮所布 , 举国若狂 , 各埠商贩之来此蹶 运 者络绎 不绝 ” 釉 下五彩 瓷的 出现 , 人们 带来 了 。 给 新的惊喜。由于瓷器的彩绘纹饰在釉层之下 , 加上 其“ 画工精美, 瓷质优 良” 给人以晶莹润泽、清新 ,

古代陶瓷工艺流程 醴陵陶瓷

古代陶瓷工艺流程 醴陵陶瓷

古代陶瓷工艺流程醴陵陶瓷1.醴陵陶瓷工艺起源于唐代。

Liling ceramic craftsmanship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2.古代醴陵陶瓷工艺主要包括器型设计、胎土配制、制胎、装饰、烧制等环节。

Ancient Liling ceramic craftsmanship mainly includesshape design, clay preparation, molding, decoration, and firing.3.制陶师傅需要通过多年的学徒磨练才能掌握醴陵陶瓷的制作工艺。

It takes many years of apprenticeship for a potter to master the craft of making Liling ceramics.4.配制陶胎时需要选用当地优质黏土,经过反复淘洗、搁置、沉淀、过筛等工艺步骤。

The preparation of clay body requires the selection of local high-quality clay, which goes through processes such as repeated washing, settling, and sieving.5.制胎是指将陶泥按设计图案模具成型。

Molding refers to shaping the cla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pattern.6.醴陵陶瓷的装饰工艺采用刻、泥贴、彩绘等多种手法。

Liling ceramics are decorated using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carving, applique, and painting.7.在醴陵陶瓷的烧制环节,需要控制温度、烧速、还原气氛等多个因素。

During the firing process of Liling ceramics,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firing speed, and reduction atmosphere need to be controlled.8.醴陵陶瓷被誉为东方瓷都,因其优秀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三烧制”制作工艺,其生产工艺过程是:首先将已成型而未经施釉的坯胎经过低温素烧,然后彩饰,再把已经彩饰的素烧坯进行第二次低温素烧,最后施盖石灰釉入高温窑在先氧化后还原的气氛中烧成。

“三烧制”的工艺最明显的优点,就是由于石灰釉的流动性能好,透明度高,釉面光润莹彻,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着典雅。

五十年代末开始,醴陵釉下彩除特殊产品仍采用“三烧制”外,大部分改用两次烧成,其生产工艺过程是:首先将已施有长石釉的坯胎,经低温素烧,然后进行彩饰,再在其表面喷一层薄釉,即可入高温窑烧成。

因为长石釉的始熔温度较高,表面张力较大,这就使颜料发色相对稳定,也不会像石灰釉那样容易产生烟熏缺陷。

长石釉比传统石灰釉白度高,釉下色料的艳度也明显提高,装饰效果更加清新、明快。

醴陵釉下五彩装饰不拘一格,花鸟、翎毛、山水、草虫、人物走兽、图案、书法无所不包,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最为广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双勾分水”法。

线条的出色运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纹饰美的重要原因。

画工的勾线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并富有浓厚的装饰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