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第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这是釉下五彩瓷独特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因此,这种釉下彩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手法多样,装饰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现各种单色效果,也可绘制色彩斑孄的纹样,或瑰丽,或淡雅,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由于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汉举行的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第一等奏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据公元1911年的《时报》报道,那一时期,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这标志着醴陵瓷业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鉴赏15 Sept. 2015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
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
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醴陵制瓷起步较晚。
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
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
早期醴陵瓷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皆为粗瓷。
拉坯、绘图系一人为之,作坊内尚无明确的分工。
长沙等地瓷商称醴陵等窑的碗为“土瓷”,而称景德镇碗为“镇瓷”,售价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并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归功于产品革新。
在此过程中,光绪末年的熊希龄及文俊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熊希龄,字秉三,湘西凤凰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幼入私塾,14岁中秀才,17岁入湘水校经堂深造,同年中举,年2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年随湖南巡抚端方东赴日本考察宪政,见京西、大阪、濑户等地产瓷精美,羡慕不已,回湘后决心振兴湖南瓷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吕 埴编辑|薛续友鉴赏15 Sept. 2015业。
民国二年辞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职,时有“第一流人才内阁”之称。
熊希龄一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
文俊铎,字代耕,醴陵东堡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以一等知县候补湖北,后相继主管发审局、硝磺局和来凤厘局。
中日甲午之战,随吴大澂出关抗击日军,因计谋不被采用,辞归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应试,各省举人相约公车上书,力主变法,湖南由文俊铎首署。
谭嗣同在湘成立南学会,由文领衔。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隐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
光绪三十年冬,与熊希龄同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实业。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精
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技艺是一种复杂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制作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原料需要非常纯净,因此需要进行多次
筛选和洗涤。
然后,将原料研磨成粉末,并加入适量的水和粘合剂,
制成瓷泥。
接着,将瓷泥制成所需的形状,如碗、盘、壶等。
在瓷器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釉料的涂刷。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釉料是
由多种天然矿物质混合而成,其中包括铜、铁、锰等元素。
涂刷釉料时,需要注意均匀涂刷,并且要保证釉料的厚度和质量。
接下来是烧制环节。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需要进行两次,第一次烧
制称为“素烧”,第二次烧制称为“彩烧”。
素烧的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主要是将瓷器烧成白色。
彩烧的温度要高一些,一般在1300℃左右,这时会在瓷器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釉面。
在彩烧的过程中,需
要根据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进行多次涂刷和烧制,以达到最终的效果。
最后,经过多次的制作和烧制,醴陵釉下五彩瓷终于完成了。
它以其
独特的色彩和图案,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朵奇葩。
醴陵釉下五
彩瓷的烧制技艺虽然复杂,但是它所展现出来的美丽和精湛的工艺,让人们为之倾倒。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素有“瓷城”和“第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
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
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
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瓷业开始分为做坯、画坯、制泥“三帮”。
同治二年,刘近兴在城南道姑岭设厂,扩大生产。
清光绪十八、十九年时规模最盛,瓷厂480余家,龙窑100余座,年产800余万件。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亲自策划呈请政府拨款,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
次年,他与举人文俊铎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
他们从国外引进制瓷机械和技术,还从国内外广聘良师筹建了湖南瓷业公司,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制出釉下五彩瓷器,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挽救和振兴中国瓷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五彩瓷器自明代创烧以来,一直以釉上五彩或釉下青花彩的传统形式烧造。
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时,虽有五彩加金、加蓝和粉彩等工艺,但均没有突破以釉上彩为主的局面。
醴陵瓷制作突破了历史局限,从材质、技术加工、造型、装饰和烧成多方面,首创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新品种,开创了我国釉下五彩瓷的先河。
在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无论在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据民国31年(1942年)12月出版的《醴陵瓷业调查》(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一书介绍,自光绪三十二年熊希龄等人开创醴陵瓷业细瓷生产以来,“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
”醴陵釉下五彩瓷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是我国陶瓷中一枝奇葩。
醴陵釉下五彩瓷风靡一时,受到国内外各界一致赞誉。
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获得金奖后,熊希龄曾亲赴京城将瓷器贡呈慈禧。
据传闻,慈禧得熊希龄所呈醴陵细瓷后,目视原所陈列之景德镇瓷,问:“这可是你们湖南瓷业公司出产的?”熊希龄答道:“出于湖南醴陵县也。
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瓷之所以在瓷器界享有盛誉,主要在于:其一,醴陵瓷特别选用了已经绝迹的雪峰山球白泥为原料,采用1400摄氏度高温,三进窑烧制而成,因而使得胎质坚细,透明洁白,釉面莹润光洁,正品率极低,因而极为珍贵。
其二,产品从原料的筛选、研磨、打浆岛勾兑,到坯子的预烧、修整、一烧、二烧甚至三四烧要经过好多到工序,图画还要经过蒙样勾线,分水填色等极细致的工序。
故一窑坯子,成品率并不高,精品就更少,所以大师级的产品往往天价难求。
其三,要想烧出这种精美绝伦的名瓷,不仅费时、费力、费成本,而且技术要求相当高,烧成难度非常大,故有“生在泥上,死在窑上”之说,而“火中取宝”的技艺尤为关键。
为适应特级高细瓷的烧造,醴陵的制瓷艺人独创了阶梯煤窑即“醴陵窑”。
此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在于醴陵瓷器有其举世难匹的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瓷的特点物理特性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
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
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
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
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
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
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装饰效果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
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
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
联拍讲堂|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联拍讲堂|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 足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
清末民初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 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很高境界, 但若深谷幽兰, 久未被陶瓷界普遍认识。
清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故宫博物院一近代酸陵艺术瓷的崛起醴陵地处湘东。
清初时广东人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瓷泥, 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
沩山瓷土质地良佳, 开采又易, 几年之内便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清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湖南博物馆清咸丰三年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
太平天国失败后虽瓷业一度复旺,但清末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从清初到光绪中, 醛陵瓷业几度兴旺且产量巨大, 但工艺落后仅烧日用土瓷。
近代醛陵瓷业的复兴,熊希龄功不可没。
清釉下五彩花卉瓷瓶湖南博物馆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与沈从文、黄永玉是同乡。
熊曾是清朝官僚, 辛亥革命后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府官员的熊希龄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精致优良, 而制瓷技术又自中国, 逐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后和大学士文俊铎(醴陵人)共赴沩山实地查看, 采集瓷土样本送日本试验, 证明可制上等瓷器。
熊拟了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改良醴陵瓷业。
次年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熊氏呈文, 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
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
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 是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的标志。
清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湖南博物馆在醴陵制瓷技术变革的过程中, 集中了多方智慧。
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均系湘地书画名流。
因“ 江西景德镇私规最严, 不准工人用于外省。
又俗传景德镇承办御窑, 所用红绿颜色, 他省不准仿办” , 在此情况下, 熊希龄毅然邀请日本技师来协助研制釉下五彩,并获成功。
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五彩瓷器醴陵

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五彩瓷器醴陵导言: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瓷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红官窑扁豆双禽巴拿马瓶【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发展】早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生产釉下青花粗瓷。
清末民初:创造出醴陵釉下五彩瓷器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
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醴陵釉下五彩瓷

• 产于湖南醴陵的奥运·梅兰竹菊四君子瓶, 品质优异,已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2008年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并被毛泽东同志纪 念馆收藏。
•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征集了湘绣、黑茶、醴 陵陶瓷等产品,其中醴陵陶瓷展馆面积达 100平方米,重点展出醴陵釉下五彩瓷、高 温红瓷等经典陶瓷。
• 万花赏瓶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 色彩美
•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 彩变化丰富。
•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 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 下颜料。
• 画面美
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 的水份感 。
• 技艺美
醴陵釉下五彩瓷始终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在 从选择原料到制成瓷胚烧制的过程中,要经过 100多道工序。
• 1909年--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 参加了湖北武汉劝业奖进会、南洋劝业会, 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均获奖 项。自此,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 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醴贩运瓷器者 络绎不绝”。
•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湖南瓷业公司 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 牌,享誉“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瓷
简介
•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 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 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 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它的 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 沙铜官窑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创了高温釉下 彩绘的新技术。
• 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 釉下彩绘。它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 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 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 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于湖南醴陵的奥运· 梅兰竹菊四君子瓶, 品质优异,已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2008年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并被毛泽东同志纪 念馆收藏。
海上盛世
寓意:用上海 市花玉兰花蕾 之形,再加上 釉下五彩传统 的手工艺技法, 画面组合诠释 着上海这一标 志性城市的魅 力和追求绿色 健康的美好心 愿。
特点
色彩美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 彩变化丰富。
• 画面美
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 的水份感 。
• 技艺美
醴陵釉下五彩瓷始终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在 从选择原料到制成瓷胚烧制的过程中,要经过 100多道工序。
常委杯:
因为这款杯供人民大会堂开会时人大代表们及常委们 使用,故叫人大杯或常委杯,一般人大杯胎稍厚一点, 常委杯胎稍薄一点。 花面有:红芙蓉、蝴蝶兰、蓝牡丹、兰草、白牡丹、 松树等
红芙蓉常委杯是由 湖南省花芙蓉制作 而成,尤其是湖南 政府及各重要场所 的办公用杯。
松树常委杯也叫总理杯蝴蝶源自常委杯也叫韶山杯白牡丹常委杯
兰草常委杯
釉下五彩瓷
12级外语系六班谢妙
釉下彩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是
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
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
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1915年,巴拿 马万国博览会, 湖南瓷业公司 釉下五彩瓷扁 豆双禽瓶与国 酒茅台同获金 牌,享誉“东 方陶瓷艺术的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