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民俗

合集下载

湖南醴陵的中元节习俗介绍

湖南醴陵的中元节习俗介绍

湖南醴陵的中元节习俗介绍湖南醴陵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其中,中元节是当地人民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人们祭祀祖先、悼念亡灵的重要时刻。

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起源于汉代。

盂兰盆节是佛教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农历七月十五为正式的中元节日期。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在醴陵,中元节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首先,中元节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人们会在庭院里搭建盆灯架,挂上五颜六色的彩灯。

这些彩灯以各种动物、花草等吉祥图案为主题,美观而寓意深远。

而在这些灯的下面,人们会放置一些各式各样的供品,如水果、酒、烟等物品,用来祭祀祖先和亡灵。

除了这些,人们还会在盆灯架的周围摆放一圈纸伞,象征着给亡灵遮风挡雨。

其次,中元节当晚,人们会点燃盆灯,并在家门口放上一盆燃烧的纸钱,这被认为是将财富带给亡灵的方式。

而在院子里,还要点上火把,以示护送亡灵离开。

此外,人们还会在家门口晒上一盆水,供亡灵饮用和洗尘。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祈福和保佑,希望祖先和亡灵能够得到安宁和快乐。

而在中元节期间,醴陵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活动,那就是醴陵中元舞。

醴陵中元舞是作为中元节习俗之一而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这个舞蹈起源于明代,是醴陵地区的独有文化。

中元舞的舞者多为妇女和少年,身穿华丽的民族服饰,手持花球,随着悠扬的音乐,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对祖先和亡灵的敬意。

此外,在中元节期间,醴陵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文艺表演和庆祝活动。

人们可以欣赏各种传统曲艺、杂技表演以及戏曲演出等,这些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加强了地方的凝聚力。

总之,中元节是湖南醴陵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通过祭祖、祭亡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祖先和亡灵的怀念和敬意。

中元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团聚和感恩的时刻。

通过参与各种仪式和活动,人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加强了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醴陵的文化知识

醴陵的文化知识

醴陵的文化知识醴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从醴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醴陵的发展变迁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贡献。

一、历史沿革醴陵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春秋时期,醴陵处于楚国的辖区,成为楚国鄂渚县和万年县的一部分。

醴陵作为一个古代郡县,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宝藏。

隋唐时期,醴陵成为了石门、宜章、临湘三县的交界处,因其地势平稳、水系发达、灌溉便利而逐渐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唐代状元祠、岳飞祠等重要文化遗址在此时期相继建立。

明清时期,醴陵作为湖南省的重要行政单位之一,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兴建了程家寨码头、湖南第一纵坑、杨修故居等重要的文化建筑,被誉为湖南东门明珠。

二、传统文化醴陵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瓷文化。

醴陵瓷是千年古陶瓷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

醴陵瓷起源于汉代东汉末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与景德镇、宜兴并列为中国三大名瓷之一。

此外,醴陵还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醴陵花炮、醴陵井灯、醴陵腰鼓、醴陵武术等为代表。

醴陵花炮是中国第一大花炮,是醴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威力和造型都十分奇特;醴陵井灯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在井中放放烟火,祈求平安、丰收,在长夜里勾起人们的无限美好神韵;醴陵腰鼓是我国民间乐舞中的重要节目,有着千年历史,经久不衰;醴陵武术则是源于古代军事体育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它在漫长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有着非常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文化旅游醴陵是一个旅游胜地,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

在醴陵,可以参观程家寨码头、杨修故居、状元祠、岳飞祠等国家级文保单位,了解其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醴陵还有着著名的诗经湖、千灯洞、石象湖等自然风光,成为旅游胜地。

醴陵的格局和风格与其他文化古城略有不同,是一种“活化石”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醴陵非遗项目

醴陵非遗项目

醴陵非遗项目
醴陵是湖南省长沙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下是醴陵的一些非遗项目:
1. 醴陵窑烧制技艺:醴陵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炉,烧制出的陶瓷器物质地纯净,胎质坚实,釉面光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

这项技艺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在传承和发展。

2. 醴陵剪纸:醴陵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手工剪纸为主要工艺技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题材。

醴陵剪纸作品造型各异,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3. 醴陵竹编:醴陵竹编是利用竹子制作各种器物和工艺品的技艺。

以醴陵竹为原料,经过剥皮、晒干、剖片、煮沸、晾干、削皮、编织等工序制作而成。

醴陵竹编制作精细,造型独特,富有民间特色。

4. 醴陵黄色布艺:醴陵黄色布艺是醴陵传统手工艺之一,以醴陵黄布为主要材料,采用手工织造、染色、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

醴陵黄色布艺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纹饰精美。

5. 醴陵木雕:醴陵木雕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切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醴陵木雕作品造型精美,细节丰富,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醴陵地方特色。

以上仅是部分醴陵的非遗项目,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项目也值得一
提。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了醴陵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乡--醴陵习俗

家乡--醴陵习俗

家乡--醴陵习俗第一篇:家乡--醴陵习俗醴陵礼仪习俗历来十分讲究,婚嫁、生日寿诞、建房购房、生小孩、乔迁等喜事,均按习俗礼仪庆贺。

届时,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均打“红包”前往祝贺,丧葬活动则前往慰问和吊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礼金越来越重,在城市,一般的“红包”大都在是100元,关系较好的至少要200元,最多有数千至上万元。

在农村,一般的“红包”多在70~100元之间,关系好的多在100元~200元之间。

一、婚嫁20世纪90年代以后,醴陵的婚嫁习俗有些新的变化。

虽有旅游结婚,不讲排场、不做酒的新方式,但只是少数。

大多数的婚嫁活动安排十分隆重、热闹、讲究排场,选择吉日后即向亲友同事发送请柬。

同时精心筹备婚礼。

聘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城市从90年代的数千元、1万元上升到2万、3万元,农村也上升到数千元至万元。

新房的布置越来越讲究,充分体现热闹喜庆气氛,张贴对联、大红喜字、窗花、鸳鸯图案等吉祥标志,也有挂灯笼、彩灯、彩带等。

室内更是全新高档家具及家用电器,一般都有彩电、冰箱、电风扇或空调,收录机或音响、VCD、洗衣机、摩托车等。

青年人结婚之前大都上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

新娘新郎穿各式婚纱和礼服,拍摄数十张照片,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

结婚之日,新娘到婚纱影楼由化妆师化好妆,穿上婚纱;男方派出车队迎亲,车队由多台小车组成,最多达10多台,且小车档次也越来越豪华。

即使家境不宽裕的人家婚嫁,也要租一辆小车和一台中巴去迎亲。

送亲与迎亲时均燃放大量鞭炮。

此外,拍摄婚嫁录相也渐成时尚。

婚宴一般在酒店举行,现在都是八盆十碗,寓意圆满,另摆有白酒、啤酒、饮料、香烟,仅菜席价格一般在400元/席-800元/席不等。

力求体现丰盛有余。

婚宴前举行结婚仪式,燃放鞭炮。

有由单位领导证婚的,有请主持人主婚的;还有男女双方一起举行婚宴的。

婚宴中,亲友代主家向来宾分发喜糖和小红包。

新郎新娘逐桌向来客敬酒,一些人生出抱酒、拱酒、吻酒等,甚至捉弄家爷与媳妇取乐。

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

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

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醴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

其中,春节是醴陵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醴陵人民最为热爱的节日。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燃放鞭炮、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等。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

一、燃放鞭炮鞭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醴陵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更是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

人们会在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早上燃放鞭炮,以驱逐邪气、祈求平安。

同时,燃放鞭炮还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喜庆祥和的气氛。

二、祭祖春节期间,醴陵人民会在家中设置祭祖台,准备供品,祭拜祖先。

在祭祖仪式中,人们会烧香、献花、燃烛,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祭祖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习俗,也是醴陵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墙壁上贴上对联,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吉利。

春联的内容多为祝福健康、平安、富贵、幸福等美好的愿望,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醴陵春节期间的一道重要节日菜肴,也是家庭成员团聚的时刻。

在年夜饭上,人们会准备各种丰盛的菜肴,如鱼、肉、蔬菜等,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同时,年夜饭也是人们共同庆祝新年的时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五、拜年拜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习俗,也是醴陵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会互相拜年,向亲朋好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同时,拜年也是对长辈和长者的尊敬和敬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总之,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是醴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醴陵人民的精神寄托。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醴陵春节的传统风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醴陵文化研究报告

醴陵文化研究报告

醴陵文化研究报告醴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对醴陵的文化进行研究和概述。

醴陵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始皇李斯命名醴陵为“锡林”。

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醴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一、醴陵的传统文化1.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醴陵的一处古代学府,始建于唐朝。

这里曾是儒学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很多学子前来学习。

岳麓书院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传统。

2.龙山寺:龙山寺位于醴陵市区中心,是醴陵的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这里建筑壮观,古刹庙宇,寺内有金佛、佛塔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3.戏曲文化:醴陵是一个戏曲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尤以梆子戏最为著名。

梆子戏以醴陵方言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独特,歌舞剧目丰富多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醴陵的民俗文化1.花灯文化:每年的元宵节,醴陵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节活动。

花灯是醴陵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灯彩制作精良,形状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盛宴。

2.葛仙米酒:著名的醴陵特产葛仙米酒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葛仙米酒在醴陵的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当地人饮用的必备酒品,也是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醴陵的艺术文化1.陶瓷文化:醴陵以生产瓷器而闻名,瓷器釉色鲜艳,造型精致,制作工艺独特。

醴陵的陶瓷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也是吸引游客前来醴陵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2.民间音乐舞蹈:醴陵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舞蹈,如舞龙、舞狮、锣鼓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醴陵人民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符号。

综上所述,醴陵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的地方。

醴陵的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更能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推广醴陵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美丽的地方。

介绍醴陵鬼节的风俗作文

介绍醴陵鬼节的风俗作文

介绍醴陵鬼节的风俗作文在湖南醴陵,鬼节可是一个有着独特风俗的重要节日。

每到农历七月半,整个醴陵就弥漫着一种神秘而又特殊的氛围。

鬼节前夕,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品,那认真的劲头,就像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家庭聚会。

首先就是纸钱,一沓一沓的黄纸,被剪成各种形状,据说这样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才能“收”到。

还有香烛,那红通通的蜡烛和香味浓郁的香,让人一看到就感觉到庄重和肃穆。

到了鬼节当天,白天还算平静,可一到傍晚,那种神秘的氛围就越发浓厚了。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一张小桌子,这桌子就像是一个连接阴阳两界的“驿站”。

桌上摆满了祭品,有煮熟的整鸡,那鸡被煮得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有大块的猪肉,肥嘟嘟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富足;当然,少不了各种水果,苹果、香蕉、葡萄,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我记得有一年鬼节,我跟着奶奶一起准备祭品。

奶奶特别细心,她把每一个水果都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那只鸡也是她精心挑选和烹饪的,她说:“可不能让祖先们在那边吃得不好。

”我在一旁帮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当夜幕降临,祭祀正式开始。

长辈们会点燃香烛,那火苗在黑暗中跳动,仿佛是在向另一个世界传递着我们的思念。

接着,纸钱被点燃,瞬间化作一团团明亮的火焰。

大人们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在向祖先们诉说着家里的近况,祈求他们的保佑。

我站在一旁,看着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心里想着:祖先们真的能收到我们的心意吗?烧完纸钱,我们还要对着祖先的方向磕几个头。

这时候,大人们的表情都特别严肃,而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深意,但也跟着认认真真地磕头。

磕完头,奶奶会拉着我坐在门口,给我讲一些祖先的故事。

她说:“咱们家能有今天,都是祖先们保佑的,可不能忘了他们的恩情。

”除了在家门口祭祀,醴陵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放水灯。

人们会用彩色的纸折成各种各样的小船,然后在小船上放上蜡烛,让它们顺着河流飘走。

这些水灯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为在黑暗中徘徊的灵魂照亮回家的路。

醴陵农村丧葬习俗

醴陵农村丧葬习俗

醴陵农村丧葬习俗醴陵的丧葬习俗醴陵习俗“事死如生”,又说“亡者为大”,对不幸故去的亲戚朋友总带着一种格外的敬重与宽容,这丧葬风俗也就发展得完整而且独特。

整个丧葬活动沉重而又不失热闹,甚至地方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叫做“白喜事”。

农村群众大多采取土葬形式,城区居民逐渐接受火葬的形式,即便火化之后,大抵也还要将骨灰按照相当的仪式土葬。

具体的丧葬仪式在东南四乡略有不同,但整个丧葬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奔丧、入殓、守灵、安葬等四个阶段。

奔丧在醴陵的路途上,哪个毛头小子走路风风火火,甚至差点冲撞路人的,熟识的朋友总要戏谑的开起玩笑:“你奔丧哦,这么急,抢孝帽子戴去哦!”被取笑的照例要回话:“可惜你是娘死爷不在,想戴孝也冒得哦,耐烦等几年,帮我戴算了。

”俗语“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防老”的一个内容是赡养,另一个内容就是送终。

人生一世,在临终之际能够有子女送终,再将保守多年的秘密来几句嘱托想必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所以在传统的算命、看相之中,预测有几个儿子送终历来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父母年老,身体实在不行了,做儿子的知道父母总是人世不久的客,就开始轮流守夜。

整晚整晚的陪护在父母身边,甚至不惜睡在一张床上,不时帮昏聩的老人掖掖被子,说几句话,这也是为人子的必要孝道了。

等到真正的弥留之际到来,做长辈的父母往往总还是放心不下,或者是小儿子至今未娶,或者是长孙在外未归。

这生命的特征越来越微弱,往往昏迷半天一天,又长叹一声,清醒过来,饮食是完全断绝了,单纯依靠葡萄糖的点滴维系生命,医生也特别交代要准备后事了。

这个时侯,主事的儿子就要向远在外地的孝子贤孙发出号召了:“赶紧回来哦,或许还能够见上最后一面。

”外面心急火燎往家里奔的,这就叫做“奔丧”了,也有亲友特意过来看望的,叫做“探生”,还是俗语探病的范畴,只是一但丧事降临,这来“探生”过的亲友是记得一定要去“报丧”的。

一家人围在床头,等着临终的嘱托,这就是“送终”。

“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何况是至亲的长辈家人,这临终的嘱托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烟花之乡——醴陵•一、中国红瓷、釉下五彩瓷•二、醴陵花炮•三、星子灯•四、醴陵春锣、赞土地•五、湖南花鼓戏•六、思情鬼歌•七、三月三中国红瓷•中国红瓷亦称醴陵红瓷,中国红瓷是湖南醴陵特产,醴陵红瓷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

醴陵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

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其代表企业有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为中心的创新型陶瓷企业,还有群力瓷厂,星火瓷厂,醴陵市御品坊瓷业有限公司,湖南釉瓷轩瓷业有限公司等。

中国红瓷的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皆由专业设计师精心选材、构思,并结合不同理念所创造的工艺精品。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见到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因此产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醴陵红瓷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醴陵窑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别具特色。

开创了陶瓷装饰新的一页。

1915 年在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 现珍藏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陈列馆) 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陶瓷名扬华夏,风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特色、世界陶瓷的一朵奇葩。

•醴陵釉下五彩瓷,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间历经几次工艺的创新,到今天已经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醴陵是烟花的发祥地,也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被誉为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

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

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

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

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醴陵燃放花炮的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鞭炮多用于婚丧喜庆、重要集会、开业庆典、四时八节、祭祖祀神、迎宾送客等,范围广、用量大。

尤以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为最普遍。

•旧时,自头年腊月12月24日“过小年”、“送灶神”起,燃放日趋稠密;到除夕,进入高潮。

从祀水神、家神、“馈岁”、“辞岁”、“分岁”、吃“年夜饭”、“接灶神”到翌日“祀诸天”、“出天行”、“关财门”、“开财门”,鞭炮、花炮通宵达旦。

春节期间,宾客来往,都燃放鞭炮迎送。

正月玩龙灯、狮灯、蚌壳灯,都燃放鞭炮,增添热闹气氛。

正月初二“启牙”、初五“五成”、初七“上七”,都要燃放鞭炮;十五日元宵节,万家灯火与鞭炮烟花交相辉映,有“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之概。

惊蛰日,预示虫蚁从冬眠中苏醒,农家祈求减少虫害,室内室外都燃放鞭炮,并念念有词:“惊蛰、惊蛰,爆得虫蚁笔直!”。

此后,清明、端午、婆官、中元、中秋、重阳、立冬等时节,以及每月初一、十五、或祭祖、或祀神,都要燃放鞭炮。

•解放以后,燃放花炮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

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举行集会时,都要燃放鞭炮;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仪式上也要燃放鞭炮,且多在奏国歌和礼成时鸣炮,这都已经形成习惯。

相反,农历的节日燃放鞭炮较旧时少一些,只是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燃放。

而且大量燃放烟花。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放鞭炮烟花的习俗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

企业、店铺的开业、重点工程的奠基、竣工都要燃放鞭炮烟花,以示庆贺;特别是婚丧喜庆、乔迁新居、春节期间尤甚。

除夕的年饭前,春节零点,全市城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烟花。

特别是城区鞭炮声响成一片,持续半个多小时,烟花也此起彼伏,形成独特景致。

星子灯•醴陵民间舞蹈“星子灯”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舞,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

“星子灯”开创和流行于醴陵市花炮生产主产区——醴陵东乡地区。

•“星子灯”的起源是古时人们将硝磺和树皮混杂在一起,放在房屋内的厨房、厕所、猪栏等角落,用火点燃进行消毒祛瘟。

有智者受炮竹引子的启发,将硝磺、树皮和炭等制成“捻子”(注:醴陵话叫“枚子”),夹在木制的手把上,且三五一组将手把上的“捻子”点燃,在房屋前后来回跑动,随意变化队形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手把上的“捻子”点燃后绽放出点点星花,舞动时星花缕缕似火龙在空中飞舞,蔚为壮观。

在历史的岁月中,醴陵市民间艺人不断地对“星子灯”的道具和队形进行休整和规范,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今天民间舞蹈“星子灯”的完整结构,极具醴陵民间特色。

表演形式•“星子灯”表演内容主要有:扯一门、扯二门、扯三门、扯四门、太极图、筒车挽水、双音坐莲、蚂蚁出洞、岩鹰晒腋、黄狗练窝、打地老鼠、禾桶爆箍、满江红、天下太平等。

下面为大家简略介绍一下“满江红”和“天下太平”•、“满江红”:所有的舞龙者手持手柄朝一个方向甩动,“枚子”所发出的红光像流水,铺天盖地的洒下来,实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

、“天下太平”:七个人随着脚步而变换队形,各自站在特定的位置上,手中的手柄左右摆动,先后分别写出了“天下太平”四字。

醴陵民间曲艺“醴陵春锣”、“赞土地”•醴陵民间曲艺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有两种,一是“醴陵春锣”,二是“赞土地”。

这是一对姊妹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民,战争期间略显消隐,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则盛行于醴陵民间,出现一批民间操业艺人,他们上承下授创立了较为规范的表演程式的创作手法。

表演内容•表演的内容是解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社会风尚、先进人物、世故人情。

尤以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科学的新生产方式为主要表演内容。

民间的婚丧喜庆、添丁做寿也会经常插入通俗的文化内容,博得了民众的喜爱,是醴陵民间的一道瞩目的文化风景线。

“醴陵春锣”、“赞土地”•“打春锣”的艺人,就是迎合人们爱听好话的心理要求,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即兴创作出一些符合“此时、此情、此景”的“说词”。

在小锣、小鼓的伴奏下,进行演唱、赞颂,,“撞谁赞谁”、“见事赞事”、“见人赞人”,赞不绝口,让被赞对象其乐于心,不得不掏钱打发,使得这种艺术表演能够传承、发扬,日趋规范、完善。

•希望家和事兴、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更是每个民众必怀的愿望。

岁末年头、家家户户焚香秉烛祈求神明保佑,希望自己耕耘的土地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根据这种心理需求,民间艺人创造了一种规范的表演——“赞土地”。

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经典名剧——刘海砍樵•“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

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

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

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

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

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

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

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

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

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

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

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

刘海砍樵(视频)•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

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

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

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

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思情鬼歌•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歌曲)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曲调则活泼火辣,充分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情意绵绵,在民间广为传唱,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醴陵本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达,既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又留存了深厚的醴陵民俗文化传统。

•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昨日搭个信呐害得你哩妹妹哎呀哎子哟眼望穿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莫发个气呀咯哒几日唧哎呀哎子哟我搞不赢呐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听得有人讲呐你与别个唧哎呀哎子哟有交情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莫听别人讲呐我与个妹妹哎呀哎子哟感情深呐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几时会下省呐要与你的妹妹哎呀哎子哟买东西呀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不久会下省呐要买个东西哎呀哎子哟我买哒回呀你个哒鬼耶女:月光唧弯弯鬼耶男:哦嗬呀女:买一把唧梳啊,送给我的满哥哥哎呀哎子哟,梳西装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你哟里个什好哇恐怕你哩满哥哥哎呀哎子哟害相思啊你个哒鬼耶女:新打个镰刀鬼耶男:哦嗬呀女:难打个弯呐老来个盼望哎呀哎子哟难上难啊你个哒鬼耶男:新打个香炉鬼耶女:哦嗬呀男:难打个脚呐后生个盼望哎呀哎子哟好快活啦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妹妹讲的话呐唧要我哩满哥哥哎呀哎子哟记在心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想到你屋里来呀恐怕个门前哎呀哎子哟人眼尖呐你个哒鬼耶女:敲敲唧坎坎子鬼耶男:哦嗬呀女:妹妹给指引呐轻轻唧脚步哎呀哎子哟后门唧进呐你个哒鬼耶合:轻轻唧脚步哎呀哎子哟后门唧进呐你个哒鬼耶•说明:“哩”----的“满”----家中排行最小的“鬼耶”----昵爱的称谓“搭个信”----捎口信“西装”----发型,指三七分头或向后梳的大背头发型“搞不赢”----忙不过来“下省”----到省城,指长沙“后生”----年轻人“人眼尖”----人多眼杂“坎坎子”----窗户醴陵传统节日——三月三•“三月三,地菜子文铃铛”,这是我们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也是我们那里的一种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