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金海峰
★儒家文化与企业执行力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惟一
方法。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
5、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比较: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论
Z理论:X与Y理论的结合
一、儒家哲学与企业文化
儒学的当代意义
国际儒联名誉主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如是说:“ 从治理新加紧坡的经验看,我深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 分人民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我们是无法成为亚洲四小 龙之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儒家情结] 1991年,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 收孔子的智慧。”
“为政以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思想精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儒家为政思想的影响力
美国管理学家笛尔和肯尼迪的观点 日本企管的儒家精神:天、地、人、知、仁、勇
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风头甚劲,其管理经验也引起世人 的关注。美国管理学界有人到日本学习,却被告知:“我们的管理95% 来自美国,而只有5%与你们不同。”这仅有的不同就是日本人所谓的
荀子性恶论
3、性伪合而天下治,故隆礼重法
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精神是向善论。孔孟荀三家,异中有同,皆主
人性性向善,都是向善论,其差异对于善的来源有不同解释,而以孔 子人性论为持平之论。孟子摸到了孔子的头,荀子摸到了孔子的尾,
都不是完整的孔子。
比较: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论
X理论--麦格雷戈认为的传统管理观点 1、大多数人是懒惰的;
金海峰 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诗经》赏析

一、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汇聚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的《金海峰》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作品,它被誉为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
本文将对《金海峰》进行赏析,探讨其内涵和价值。
二、《金海峰》的背景和作者《金海峰》是《诗经》中的一篇,作者为不详。
据研究认为,《金海峰》是一首古代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该篇内容动人,意境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三、《金海峰》的主题和内涵《金海峰》描绘了一幅关于爱情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篇中的“金海峰”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感,而男女主人公的心灵交融则展现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赞美。
通过对风景、情感和爱情的描绘,作者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金海峰》的诗意表达和语言艺术《金海峰》的诗意表达非常独特,其语言艺术也是极具特色。
作者用典雅、清丽的诗句,勾勒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卷和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金城映日,洛阳高阁,数有连水。
”“金城”、“洛阳”等地名,为诗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作者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将“金海峰”比喻为爱情的象征,巧妙地展现了美好情感的内涵。
五、《金海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金海峰》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社会意义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体现了古代先贤对爱情、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化传统。
《金海峰》也对后世人们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引领人们追求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六、结语《金海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金海峰》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古人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感悟人生的真谛。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让《金海峰》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
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第二境界: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第三境界:“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
孔子的孝道思想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1、奉养双亲在以“仁”为基础上,孔子认为,“孝”应该爱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奉养双亲,也就是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说到,要“能竭其力”,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标准。
也就是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具体到每个人的家庭有具体的情况。
2、尊敬双亲在“礼”的思想指引下,孔子认为子女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上,要保持一定的礼节。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尊敬父母。
这一点在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就做出了解释。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爱父母就是孝了。
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只是奉养,那么和犬马是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人所谓的孝,更需要“敬”。
3、无违沿着孔子“忠”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他孝中的“无违”思想了。
这一点,在他的弟子孟懿子问孝子问孝时,孔子做出了回答。
这里的“无违”,字面意思就是不要违背。
从简单的意思来讲,所谓忠就是忠诚于父母,很多人也就会自然认为,那么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
但其实,这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所谓的“无违”是不要违背礼制。
关于孔子的尽孝名言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目录一、内容概览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二、文献综述 (4)2.1 “孝”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5)2.2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6)2.3 国内外关于“孝”的研究现状 (7)三、孝的驱动力分析 (8)3.1 哲学视角下的孝道 (9)3.2 心理学视角下的孝道 (10)3.3 社会学视角下的孝道 (11)四、孝的现代意义 (12)4.1 个人层面 (13)4.2 家庭层面 (15)4.3 社会层面 (16)五、结论与建议 (17)5.1 研究结论 (18)5.2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建议 (20)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文章将首先概述《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古代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中关于“孝”的思想的重要性。
将深入探讨“孝”在《论语》中的内涵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包括家庭观念、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探讨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以“孝”为核心价值观,推动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和道德建设。
文章还将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孝道,以及孝道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总结全文观点,强调“孝”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旨在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儒家孝道精神,并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有效应用。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基石。
深入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
从孔子“孝”的思想谈当今的高中生感恩教育

学会辨别父母思想与行为的正误,顺从 父母的正确思想与行为,劝谏父母的错 误思想与 行 为,对 父母 保 持和 颜 悦 色, 关心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只有做 到 孝 敬 父 母 才 能 够 学 会 感 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 德,也 是做人 的 基 本 修 养 与 觉 悟。 我 们 赢 积 极传承并发扬孔子的孝,在生活中积极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付出,才可 能 去 感恩其 他 人 的 付 出,感 恩 社 会 并 回 报 社会。
二、高中生感恩教育策略 从整体来 看,高 中 生 的 思 想 状 况 基 本符合我国的主流思想,大多数高中生 都保持着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然而, 受多元思想的影响,消极思想和错误价 值观念对 高 中 生 思 想 产 生 了 不 良 的 影 响,淡化了高中生的感恩意识,导 致 部 分高中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将别人的付 出当做理 所 当 然,出 现了 认知与 实 践、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具体来讲,很多高 中生虽 然 明 白 要 孝 敬 父 母,要 学 会 感 恩,但是并 没有 将 这些 落 实在 行 动 上, 缺乏 孝 敬 父 母、感 恩 父 母 的 行 动。 另 外,有些高中生虽然认同感恩父 母、孝 敬父母的重要性,希望自己能够回报社 会、报效祖国,但是却又十分注重现实, 过于关注自我,以自我利益为中 心,忽 视了对 父 母 的 关 注 及 对 社 会 的 感 恩。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学校应根据孔子的 “孝”思想开展感恩教育,提高高中生的 感恩意识,使高中生学会感恩。 (一)开展感恩认知教育 高中学校应就开展感恩认知教育, 使学生认 识 到 别 人 对 自 己 的 帮 助 和 付 出,并认可别人的帮助,尤其要体 会 父 母的不 易,学 会 感 恩 父 母。为 此,高 中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强化 学生对孔子“孝”思想的学习,使学生掌 握“孝”的相关理性知识,不能一味顺从 父母,要学 会 孝 敬 父 母、劝 谏 父 母。同 时,在母亲节、父亲节高中教师更 要结 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以“感恩父母”为题 材进行作文的创作,并让学生以信件的 形式将其作文交到父母手中,以此来借 助语文作 文 写 作 增 进 学 生 与 父 母 之 间 的距离,使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论语(一)金海峰

论语(一)金海峰本文转载网易新闻论语(一)2011-04-07 15:47:17 来源: 网易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今天我直接就进入到《论语》文本的学习,今天重点是两章,第一章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学而篇开篇的这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说啥呢?其实我们小学生也学过,一般都是把这段文字拿过来说分为三件事,分别地说。
这三句话可以分为三件事来说,但是一旦你把它连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孔子说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个心态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内心的和韵。
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乎?这种欢喜快乐。
别人不理解,也不恼火、也不生气,这君子嘛!说的是有修为。
但是最直接的这是一个阳光心态的问题,实际这块有大奥妙。
你要是顺着这部经典读下去,有《论语》、旁及《四书》、旁及《四经》,旁及整个儒家文化,再有旁及整个中华文化。
你会发现文化的核心其实都是落实在一个人的心境、情绪的调整上。
而《论语》在这方面开篇其实就给了你这么一扇门。
以前看《论语》因为就是觉得《论语》,孔门弟子在孔子去世以后经过了若干年在回忆老师当年讲课在讲些什么内容之后,互相讨论,说你看看你的笔记,他看看他记录的东西,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编撰了这么一本记录集。
这里面这些语录仿佛都是很散在的,没有一个什么前后的,太严谨的逻辑关系。
这里面都是一些散在的珍珠,需要你善组织把它串起来、编辑起来才能形成效果。
但是读常了这些东西,哎呀,《论语》这个书真是好啊!就像孟子再孟子笔记的时候说,《论语》是古今之管辖、六义之横行。
就是说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这里面都有一个范本,其实都涉及到了。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①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②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③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国学化雨 润泽人生

国学化雨润泽人生作者:许宏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1期编者按:心灵成长需要文化沃土,人生攀登需要智慧奠基,而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我们传统的国学文化,就是捡起了滋养心灵的明珠。
本刊有幸在一年之初采访到国学的传承者与躬行者金海峰教授。
金教授是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国学大讲堂”电视讲座主讲嘉宾。
与金教授的一番对话,留给我的是久久的思考与回味。
相信你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本文,重新审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过去固有观念,获得更多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记者:感谢金老师接受本刊的专访,请金老师为读者解读一下“国学”对于国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金海峰: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在百姓层面上把它叫作国学。
什么是国学?广义上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上专指中国文化中那些学术经典和这些学术经典中所投射出来的人文精神。
一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我们就把这种文化叫作国学。
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这是当物质生活达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人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用当年孔子的话讲,就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就是说我们都是茫茫然找不到自己精神家园、找不到心灵归宿的“流浪狗”。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什么是共有的精神家园呢?“共有的”应该是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
如果放在“中华民族共有的”这个层面上去思考,它应该是大陆的、台港澳的和全球华人的。
除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第二种文化资源能有资格称为“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传统。
◎儒家文化的强势回归记者:您曾说过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正在强势回归,请金老师为读者解读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金海峰:每当社会进入到和平发展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一定会回到我们生活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孝” 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
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 (《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
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孝” 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
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 ,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赡养父母。
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
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
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
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
《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
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
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
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
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
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 。
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
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尊敬父母。
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
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 ,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
《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
所以孔子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事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让父兄先吃,这样做就能称得上是孝了吗?对父母和颜悦色,尤其要表现在当父母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发火:“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委婉的劝说,操劳而没有怨言。
可见,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
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祭义》),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
尊老”。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 ,主张“入则孝,出则悌” ,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
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称得上是“孝”,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孝” 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难名副其实了。
一些在古人看来是孝敬父母的起码要求和必备礼节,在现代许多年轻人眼中无异于“天方夜谭” 。
实地访谈的结果表明,要使儿女总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愉色婉容” ,已经很难做到了。
至于子女偶尔不高兴向父母发点脾气,在一些家庭中已成为“家常便饭” 。
而这些老人却只是默默忍受了,总觉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孙而言,自己的儿女已经做得不错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亲观念尚且如此,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村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对这一点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翻开反映老农生活的报刊杂志,亲生儿女(儿媳)打爹骂娘、遗弃侮辱父母、视父母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随处可见,许多老人凄凉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
这与中国儒家伦理历来倡导的养亲、尊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孝道为什么这样为古人所重视呢?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
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
例如,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母亲担忧,就是不孝;不敬老师,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蹋进社会,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力,让父母担忧,是不孝;对长官不尽忠,是不孝,与同僚不能合作,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
因此,《论语》上讲:孝就是能够做到“父母惟其疾是忧” ,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它事情担忧。
可见,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
儒家讲人性本善。
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
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
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
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的。
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
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
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
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那就不是孝了。
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
在外国,中国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外国人不理解,问: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认都不认得,还祭祀他们干什么?但是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中国人祭祀祖先,这个情存的深厚!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又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
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自然会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责任重大的是老师。
因此,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这在古礼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在《礼记》中记载,男子20 岁行冠礼。
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称他的字,甚至连皇帝也是如此,都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
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称他的名,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称他的名。
可见,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
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即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
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是何等的重视,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i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的孝亲观念的衰退呢?其1 ,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自我表现中心,自私自利。
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敬老观念日渐淡薄,甚至骨肉至亲,也不喜欢家中有随时需要照顾的老人同住。
只有极少数需要老妈妈帮忙看家、煮饭、洗衣服、带孩子的,才愿意与老人同住。
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钱,不构成子女的负担,儿女才乐意与他们同住,亲自奉养。
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与儿女,没有父母,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
这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极大困难,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老传统。
就这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 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 。
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
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其2 ,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
不可否认,传统孝亲观念是在重视阅历和经验的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受到宗法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有许多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
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等等。
但是,应当明确的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
同时,对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论述,也不能作断章取义的曲解。
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那么,在当代中国弘扬传统孝亲美德的根据和价值在哪里呢?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弃糟取精。
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
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美德,一方面有利于维系人类的种族繁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和睦亲情,维系人类家庭,是血缘亲情的自然表现,具有主观心理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