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藻类和原生动物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课件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的分布:
主要是生长在水中(淡水或海水)。少数生长在潮湿的
土壤或岩石表面。
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有单细胞的(衣藻), 有多细胞的(石莼、水绵)。
当前您正浏览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衣藻
石莼
水绵
海带
裙带菜
鹿角菜
马尾藻
当前您正浏览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墨角藻
• 藻类植物一般都具 有进行光合作用的 色素(叶绿素,类 胡萝卜素)。藻类 的光合作用效率约 占全球绿色植物光 合效率的90%。它 们是最低等的绿色 植物。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课件
当前您正浏览第一页,共三十六页。
•1.能说出原生生物所包含的类群。 •2.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
•3.了解常见藻类的主要特征。
当前您正浏览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当前您正浏览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 观看以下图片,看看这些生物你认识吗?
草履虫
变 形 虫
当前您正浏览第四页,共三十六页。
原生生物
藻类
当前您正浏览第六页,共三十六页。
自学指导二:原生动物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导学题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原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当前您正浏览第七页,共三十六页。
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 单细胞
• 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
• 一个细胞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产动物死亡,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B )
A.海水受化学物质的污染 B.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C.原油泄漏污染了海水 D.水土流失,大量土壤流入海洋
8、海带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C )
环境微生物学目录

第1篇环境微生初学基础第1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一、微生物的特点二、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一、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与活动规律二、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利影响三、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四、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第三节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类群与生物三域一、微生物及其类群二、生物三域特征第二节真细菌一、细菌二、放线菌三、光合型细菌四、鞘细菌五、滑动细菌六、其他细菌型微生物第三节古细菌一、古细菌的特点二、产甲烷古细菌群三、还原硫酸盐古细菌群四、极端嗜盐古细菌群五、无细胞壁古细菌群六、极端嗜热和超嗜热的代谢元素硫的古细菌群第四节真菌一、真菌的营养体二、真菌的繁殖与繁殖体三、真菌的菌落特征四、真菌的分类及常见属第五节藻类和原生动物一、藻类二、原生动物第六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二、噬菌体三、亚病毒第七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和保藏一、微生物分类与鉴定二、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第3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与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第二节微生物的代谢一、酶二、微生物的能量生成与转换三、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四、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生长与繁殖的概念”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三、分批培养四、连续培养五、细菌的非可培养状态第四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4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5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第6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2篇微生物治理环境第7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第8章污水的生物处理第9章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第10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第11章环保型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第12章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第3篇微生物污染环境第13章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第14章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第15章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第4篇微生物监测环境第16章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第17章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第18章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第19章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主要参考书目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词汇索引。
生物资料

藻类,原生菌类,原生动物
所有既不是动物、植物或真菌的真核生物就是原生生物,包括纤毛虫(ciliates),变形虫(amoebae),疟原虫(malarial parasites),粘菌,浮游生物(plankton),海藻(sea weed)和营光合作用的单细胞游动微生物,如眼虫等。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当中较接近动物的一类,简称原虫。
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
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
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生动物。
食物链:
1、 捕食食物链草→ 兔 →狐狸 →鹰
2、 寄生食物链哺乳类→ 跳蚤→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细
菌 →病毒
3、腐生食物链树叶/小藻类→ 虾(蟹)→ 鱼→ 食鱼鸟。
第五节藻类和原生动物

3) 保藏条件( Maintenance conditions) • — 最适温度(optimal temperature):绝大多 数藻类的菌株可 以在 15-20℃下保藏;对于一些分离自极端 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s)的菌株,应尽可 能地采用与其环境一致的温度进行保藏;此外, 特别要注意保藏温度不能超过藻类的最高温度 (temperature maximum)。
尽管藻类和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系统发育关 系和进化关系,但一些研究者还是将它们称为 原生生物( protists )或 protoctists 。而另一些 研究者提出的分类系统中,虽然对某些定义和 界限作了很大的修改,仍保留了原生动物界 ( Protozoa),而藻类则分属于几个不同的界: 植物界( Plantae )、 Chromista 和原生动物界 (Protozoa)。
— 植物浸汁(plant infusions):植物浸汁用于 培 养 食 细 菌 鞭 毛 虫 ( flagellates ) 和 纤 毛 虫 (ciliates)。常用的植物材料有:大米、小麦 或大麦粒、干草( hay )、莴苣( lettuce )、 谷物叶子。用蒸馏水或无机盐溶液 , 按 0.10.25%(wt/vol)的含量配制。特别要注意,植物 材料的量不能过多,否则会促进细菌的过渡 生长,而抑制原生动物。对于一些海生原生 动物,植物浸汁可用天然或人工海水配制。
第五节 藻类和原生动物
最初,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被看作是低等植物 和低等动物。主要依据它们的营养方式进行鉴别, 藻类具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光能自养 (photoautotrophic);原生动物则依靠吞噬营养 (phagotrophic)或渗透营养(osmotrophic)。 然而,藻类和原生动物之间的区别从来就没有完全 弄清楚。过于 20 多年中,对于单细胞真核生物 ( algae 、 protozoa 、 lower fungi )的进化和系统 学研究异常活跃。在这一时期,许多分类学的界 限被打破,建立了新的系统发育关系。
水处理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水处理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
A. 水中微生物的分类B. 水中微生物的生理生态C. 水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 水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水处理生物学的主要任务?()A. 研究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B. 研究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C. 研究水体污染的生物修复D. 研究水体污染的化学处理答案:D3. 水处理生物学中,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有机物分解B. 氮、磷循环C. 重金属吸附D.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答案:C4. 在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常见的水处理微生物?()A. 细菌B. 藻类C. 原生动物D. 真菌答案:D5. 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指示作用最强?()A. 细菌C. 原生动物D. 病毒答案:B6. 下列哪项不是水处理生物学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A. 有机物分解B. 氮、磷去除C. 重金属沉淀D. 悬浮物沉降答案:D7. 在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指示作用最弱?()A. 细菌B. 藻类C. 原生动物答案:D8. 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最强?()A. 细菌B. 藻类C. 原生动物D. 病毒答案:A9. 在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指示作用最明显?()A. 细菌B. 藻类C. 原生动物D. 病毒答案:B10. 水处理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最弱?()A. 细菌B. 藻类C. 原生动物D. 病毒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水处理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水中微生物的________作用。
答案:净化2. 水处理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水体污染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生物净化、生物监测、生物修复3. 水处理生物学中,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主要作用包括有机物分解、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光合作用。
真核微生物的具体种类

二、常见的古菌
(四)极端嗜热菌
• 生长温度:45~120℃,最适温度:65℃~70℃。 有的种最适温度为105℃
• pH范围:为1-3的高酸度环境
• 可利用有机物、或无机碳源生长(有的能利用两 者)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
• 大多数能代谢元素硫(S0),在好氧条件下将 H2S转化为H2SO4,在厌氧条件下将S0还原为H2S 。
与原核细胞质膜的构造和功能十分相似,故仅以表格形式
指出其区别
项目原核生物Biblioteka 真核生物甾醇无
有
脂肪酸种类
直链或分枝、饱和 高等真菌:含偶数碳原
或不含饱和脂肪酸; 子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
每一磷脂分子含饱 酸;
和或不含饱和脂肪 低等真菌:含奇数碳原
酸
子的不饱和脂肪酸
糖脂
无
有
电子传递链
有
无
基团转移运输
有
无
胞吞作用
无
无 染色体数一般为1 转化、转导、接合
有
线粒体
细胞膜
有性、无性(方式多样) 二等分裂(多数)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真菌
酵母菌 霉菌
真核微生物
藻类 原生动物
肉足类 鞭毛类 纤毛类
微型后生动物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重要的一类微生物。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菌的一般特点
真菌是一类低等的真核微生物。
无
有
磷脂种类
磷脂酰甘油
磷脂酰胆碱
4.细胞核(nucleus)
细胞核:细胞遗传信息(DNA)的贮存、复制 和转录的主要部位。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 和核基质等构成。
动物生物学05原生动物门

(五)生殖
无性生殖:二裂生殖(纵二分裂)
核行有丝分裂;基粒复制为2;虫体从前端分裂,鞭毛脱去, 同时由基粒再生出新的鞭毛(或一个保留,一个另生出 新的);再向后裂断开形成2个新的个体。
有性繁殖: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形成包囊:在环境条件不利时,虫体分泌一种胶质物,形成包囊
(刚形成包囊时,有眼点、绿色,以后变成黄色,眼点消失,代
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
虫体通常具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多数自由生 活。
常见种类:绿眼虫(Euglena viridis),夜光虫(Noctiluca), 团藻(Volvox)。
夜光虫
衣滴虫
夜光虫
➢如果大量繁殖,引 起海水变色,称为赤 潮
➢会导致水中缺氧; 生物残骸分解,发出 H2S杀死其它生物
螺旋形的条纹相互关联而成; 沟和脊是表面条纹的重要结构; 表膜有弹性,可保持虫体形状, 可收缩作变形运动。
胞口:虫体前端 鞭毛:眼虫借鞭毛的摆动进 行运动
眼点:红色,浅杯状; 趋光性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 光合营养
储蓄泡: 伸缩泡:调节水分平衡 细胞核: 光感受器:能感受光线的刺激; 副淀粉粒:糖类的一种;
动物生物学05原生动物门
巴贝斯虫 Babesia 孢子虫纲
利什曼原虫(绿色)被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 (黄色)吞噬
一、主要特征
1、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体型微小。 2、有类似高等动物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排泄、
感应等。 3、体表具有细胞膜。 4、运动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 5、营养主要有三种方式: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渗透营养。 6、呼吸主要是通过体表直接与周围的水环境进行的,并通
《藻类植物》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28
⑷ 绿藻门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1)细胞壁的成分: 纤维素和果胶质; 2)色素种类:chl a、 b,类胡萝卜素; 3)光含产物:淀粉; 4)鞭毛类型:运动细胞具顶生、等长
双鞭毛
精选课件ppt
29
⑸ 常见种类
衣藻属(Chlamydomonas)
生活于含有机质的淡水沟 和池塘中。
是绿球藻目中定型群体中的常见植物。一般是4个 细胞的定形群体,细胞单核。群体细胞常是以长轴 互相平行排列成1行。
精选课件ppt
32
水绵属(Spirogyra)
常成片生于浅水的水底或
漂浮于水面。为不分枝的
丝状体,由许多圆筒状细
胞纵向连接而成。
中央有1个大液泡,细胞
核由原生质丝牵引,悬挂
于细胞中央。每个细胞内
--水生(海水和淡水) 分为浮游和底栖。
--土生、气生
精选课件ppt
4
3.1 藻类的共同特点:
➢ 植物体一般无根、茎、叶的分化。
(称之为原植体植物)
➢ 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营养
(质体具有不同的光合色素,
特称为载色体) 。
➢ 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构成。
➢ 合子不经过胚,直接发育成植物体。
精选课件ppt
藻胆素(藻红素和藻蓝素); ➢ 光合产物为红藻淀粉。 ➢ 生殖细胞(精子及孢子)均无鞭毛。
精选课件ppt
35
➢ 生活史复杂,多有世代交替,出现两个 或三个世代。
植物生活史:
---从种子(孢子)到种子(孢子)的生活 历程。
精选课件ppt
36
紫
菜
单 孢
生
子
活 史 小紫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生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是初级生产者 的主要消费者; 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又是浮游生物 (plankters)的重要食物资源 )的重要食物资源。在沙土、 沉积物、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以及好氧废 水处理工艺中,原生动物是微型藻和细 菌的最主要的消费者。它们也是有机物 有机物 污染和废水质量的指示生物。此外,海 污染和废水质量的指示生物 洋原生动物形成的赤潮(red tides),伴 赤潮( 赤潮 ) 随着产生环境毒理生物学问题。
— 植物浸汁(plant infusions):植物浸汁用于 植物浸汁( ) 培 养 食 细 菌 鞭 毛 虫 ( flagellates ) 和 纤 毛 虫 (ciliates)。常用的植物材料有:大米、小麦 或大麦粒、干草(hay)、莴苣(lettuce)、 谷物叶子。用蒸馏水或无机盐溶液, 按0.10.25%(wt/vol)的含量配制。特别要注意,植物 材料的量不能过多,否则会促进细菌的过渡 生长,而抑制原生动物。对于一些海生原生 动物,植物浸汁可用天然或人工海水配制。
• 2)保藏条件 ) 需要考虑的保藏条件:温度、pH、氧 浓度、食物类型和浓度、培养基的类型 和浓度、培养容器类型和容量以及接种 物的种龄、大小和密度。
• — 稀释(dilution):从某种原生生物占优势 稀释( ) 的样品中分离该生物, 稀释法是最有效的。用合适的培养基对样品 进行系列稀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在最大稀释度的培养液中生长的生物很可能就 是单一原生生物。 但稀释法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培养物是纯系 的 ( clonal ) , 更 不 可 能 获 得 一 个 纯 菌 株 (axenic strain)。
• — 无机盐溶液(inorganic salt solutions): 无机盐溶液( ) 无机盐溶液是一个 • 离子平衡培养基,其离子组成适合于多种原生 动物的生长。 但是,由于其缺乏有机营养,因 此,必须添加一些可食生物或供可食生物生长 的有机碳源。无机盐溶液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 的两种类型,天然的无机盐溶液有淡水、海水、 矿泉水等,通过过滤,即可使用;人工合成的 无机盐溶液有Prescott’s 和James’s solutions .
• — 专一性培养基(specific media):为特定目的而设 专一性培养基( ) 计的培养基,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原生动物的纯培养。 目前,已经获得了许多原生动物的纯培养,如鞭毛虫 Astasia、Euglena、Chilomonas,纤毛虫Tetrahymana、 Paramecium。所用的培养基为限定培养基或半限定培 养基。它们都含有相对较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碳源, 以便使原生动物能够通过渗透方式获取营养物质;除 酵母粉(yeast extract)外,通常都是动物材料加工而 成的,如肝粉(powered liver)、眎蛋白胨(proteose peptone)、牛肉膏(beef extract)等。最常用的是眎 蛋白胨酵母分培养基(PPYE)。
• — GUI(Guilliard’s f/2 medium): 用于 培养多种海水微型藻. • 2) 定期传代 定期传代(periodic subculturing) • 在保藏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传代培养. 一般按0.5-10%的接种量, 将接种物无菌 转移(aseptic transfer)到无菌培养基(sterile medium).
第五节 藻类和原生动物
最初, 最初 , 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被看作是低等植物 和低等动物。主要依据它们的营养方式进行鉴别, 和低等动物 。 主要依据它们的营养方式进行鉴别 , 藻类具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光能自养 (photoautotrophic);原生动物则依靠吞噬营养 ) (phagotrophic)或渗透营养(osmotrophic)。 )或渗透营养( ) 然而, 然而 , 藻类和原生动物之间的区别从来就没有完全 弄清楚。 过于20多年中 多年中, 弄清楚 。 过于 多年中 , 对于单细胞真核生物 ( algae、 protozoa、 lower fungi) 的进化和系统 、 、 ) 学研究异常活跃。在这一时期, 学研究异常活跃 。 在这一时期 , 许多分类学的界 限被打破,建立了新的系统发育关系。 限被打破,建立了新的系统发育关系。
• — 琼脂平板法(agar plating):主要 琼脂平板法( ) 用于藻类、阿米巴(变形虫) 和某些鞭毛藻的分离。
• 二、 保藏方法( 保藏方法(Maintenance Mehtods) ) 1. 藻类 藻类(algae) • 培养基和保藏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藻类分离物 (isolates)的营养需求和当地的可利用的原料资 源。 • 1)培养基(Media) )培养基( ) • — BG11 ( blue-green algal[cyanobacterial] medium)(Table2):为分离和培养蓝细菌而 设计的培养基,也适合于多种真核微型藻 (eukaryotic microalgae)的培养。
• 另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藻类 密度达到一定值时,足以形成表面浮膜 表面浮膜 或引起饮用水变味。水华(藻华) ( algal bloom ) , 尤 其 是 微 囊 藻 属 (Microcystis)、颤藻属(Oscillatora) 以及其他属的一些产毒素的蓝细菌形成 的水华,严重影响到水体的质量,尤其 是饮用水供应部门所要面对的一个严重 问题。
— 光照(light):最好采用控温光照 光照( ) 培养箱(illuminated incubators);用冷 白荧光管,按照16h-8h的明-暗方式 (light-dark regime)进行照射;来自北 向窗子的自然光也是非常合适的。对光 照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藻类的 光照水平为50µmol光子/m2s左右;而蓝 细菌的光照水平为<25µmol光子/m2s。
3) 保藏条件 Maintenance conditions) 保藏条件( • — 最适温度(optimal temperature):绝大多 最适温度( ) 数藻类的菌株可 以在15-20℃下保藏;对于一些分离自极端 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s)的菌株,应尽可 能地采用与其环境一致的温度进行保藏;此外, 特别要注意保藏温度不能超过藻类的最高温度 (temperature maximum)。
• — 土壤浸出物培养基(soil extract-based 土壤浸出物培养基( media):取1份风干、过筛、pH7.0的土 ) 壤,加入到2份蒸馏水中,15lb/in2灭菌1h, 然后放置一周,制备成土壤浸出物储备 液。使用时,根据需要用蒸馏水或无机 盐溶液稀释到3-10%(vol/vol),并添加 一定量的谷粒或碳酸钙。
通常,进行一次操作,并不一定能获得 一个单一的纯培养物,可以对已分离的 细胞进行洗涤和二次转移,多次反复, 就能成功地获得纯培养(axenic culture)。
对于一些体积小、能移动的原生生物,可以利用 显微操作器 (micromanipulator)和琼脂孔穴通道分离技术相 结合进行分离。 2 ) 其 他 物 理 方 法 : 选 择 性 过 滤 ( selective filtration ) 、 硅 酮 油 平 板 法 ( silicone oil plating ) 、 密 度 梯 度 离 心 (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 和 流 式 细 胞 计 量 术 ( flow cytometry)。
• 藻类和原生动物在水生环境中的生 Nhomakorabea学 重要性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如在许多 水生环境中,藻类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 ),在海洋水体中 (primary producer),在海洋水体中, ),在海洋水体中, 占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80%。藻类 占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 。 还是水体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 水体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 (bioinducer),用于评估和监测水体系 ) 统的健康状况。
• 2.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Protozoa) 1)培养基(culture media) )培养基( ) 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植物浸汁(plant infusions ) 、 土 壤 浸 出 物 培 养 基 ( soil extract-based media ) 、 无 机 盐 溶 液 (inorganic salt solutions)、 专一性培养 基(specific media) (Table5)。
• 尽管如此,“藻类”和“原生动物”在功能和 藻类” 原生动物” 藻类 生态学意义上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生态学意义上仍然是非常有用的,分别定义为 光能自养原生生物( 光能自养原生生物(photoautotrophic protists) ) 和异养原生生物( 和异养原生生物(heterotrophic protists)。 ) • 此外, 还要介绍另一群原核生物——蓝细菌 (cyanobacteria)培养问题。 • 藻类和原生动物都是水生生物。尽管在陆生环 境中(如土壤),也普遍存在藻类和原生动物, 地衣则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但是必须有充 足的水分,它们才能活动。
— 物理方法(physical mathods): 物理方法( ) • 1) 显微操作法:在解剖显微镜下,选择原 ) 生生物的个体单 元,用薄壁毛细移液管转移到一个无菌的培养基 中,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这种方法适 合于多种原生生物,特别是那些体积大、移动 慢的原生生物的分离。然而这种方法需要技巧 和耐心,而且不适于体积微小的原生生物的分 离。
• — JM(Jaworki’s medium)(Table3): 适合于多种淡水和陆生真核藻类的培养。 如果在该培养基中添加57g/L NaSiO3.9H2O,也可用于硅藻(diatoms)的 保藏。若在该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有 机物(醋酸钠和复杂氮源),就可用于 培养混合营养型和光能异养型藻类。
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对有 关的藻类和原生动物进行准确的鉴定, 而鉴定工作常常取决于在实验室中培养 这些生物的能力。获得藻类和原生动物 的纯培养是对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和开发利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