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生动物蜓目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较厚的蜂巢状壳层, 内有许多垂直于旋壁分布棱柱状细管,在纵切面呈假纤维状。
旋壁类型
一层式:仅由单一的原 始层组成;
二层式:由致密层和透 明层组成;
三层式:由致密层和内、 外疏松层组成,或由致密层、 蜂巢层和内疏松层组成;
四层式:由致密层、透 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基本特征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柱形尤以纺锤 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 • 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13-P2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蜓壳形态和构造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 柱形尤以纺锤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构造: 初房:蜓类最初形成的房室 初房口孔: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 中轴:蜓壳上的假想旋转轴 两极:中轴的两端 隔壁孔:先后房室以隔壁相隔开,隔壁上的小圆 孔 前壁:末室的前方,向中轴方向转折的壳壁 旋壁:隔壁和前壁以外的旋壳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有孔虫的生态
绝大部分生活在盐度正常 的浅海区,少数可生活在半咸 水环境,极少数属种可在淡水 中生存。
生活方式以底栖移动为主, 少数营浮游生活。
蜓类生活在温暖、清澈、 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在海水 浑浊度高、透光性弱、还原环 境的半封闭海域,通常不利于 蜓类的生存。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旋壁类型
一层式:仅由单一的原 始层组成;
二层式:由致密层和透 明层组成;
三层式:由致密层和内、 外疏松层组成,或由致密层、 蜂巢层和内疏松层组成;
四层式:由致密层、透 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基本特征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柱形尤以纺锤 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 • 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13-P2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蜓壳形态和构造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 柱形尤以纺锤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构造: 初房:蜓类最初形成的房室 初房口孔: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 中轴:蜓壳上的假想旋转轴 两极:中轴的两端 隔壁孔:先后房室以隔壁相隔开,隔壁上的小圆 孔 前壁:末室的前方,向中轴方向转折的壳壁 旋壁:隔壁和前壁以外的旋壳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有孔虫的生态
绝大部分生活在盐度正常 的浅海区,少数可生活在半咸 水环境,极少数属种可在淡水 中生存。
生活方式以底栖移动为主, 少数营浮游生活。
蜓类生活在温暖、清澈、 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在海水 浑浊度高、透光性弱、还原环 境的半封闭海域,通常不利于 蜓类的生存。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Trypanosome (锥虫) is a cause of African sleeping sickness .
第三节 肉足纲(Sarcodina)
一.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
• 大变形虫直径约200微米-600微米。活的变形虫体形不 断地改变。
• 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 质透明的外质(ectoplamsm)。此外质之内为内质 (endoplasm),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 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 粒等。内质又可再分为两部分,处在外层相对固态的称 为凝胶质(plasmagel),在其内部是液态的称为溶胶质 plamasol)。
呼吸和排泄——体表;
无性繁殖——二分裂;
运动和摄食——伪足; 肉足(伪足)——变形虫体表临时形成的原生质突起,随 时形成伪足; 吞噬作用——变形虫用伪足将食物包围,摄进胞内形成 食物泡;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 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 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 细胞膜纤薄。由于原生质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出无定形的 指状、叶状或针状的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移 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可 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食物进行消化。
1. 变形虫的结构及其功能
伸缩泡——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排泄作用。 食物泡——体表形成,含营养物质。 核——遗传物质。 外质——形成伪足时,向外突起呈指状的原生质。 内质——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
• 双联体维管的彼此相对滑动 。由臂上的ATP酶分解 ATP提供能量。
• 运动分为划动和波动。
绿眼虫结构及功能
蜻蜓目

Thank you !
束翅亚目 蟌科 扇蟌科 原蟌科 山蟌科 丝蟌科 综蟌科
蟌总科
间翅亚目
分亚目
差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不同;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被一斜脉分为三 个角室和一个上三角室;至少前 翅结脉位于翅中点或中点的后方; 体较粗长;静止时,四翅向左右 摊开。
束翅亚目:
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 前后翅中室形状相同;结脉位 于翅中点的前方;眼由头顶两 侧强烈突出,由背面观,两眼 的宽度大于眼的宽度;中胸长 大于宽,腹部细长圆筒状。静 止时绝大多数翅束置胸的上方
间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 后翅中室形状不同;结脉位于翅中 点的前方;眼不显著突出,由背面 观,两眼的宽度小于眼的宽度,雄 性两眼上方几乎相接触;中胸长大 于宽,腹部末端膨大。静止时,翅 束置胸的上方。
分总科
蜓总科:除两条 粗的节前横脉 外,前缘室与 亚前缘室内的 横脉上下不连 成直线;前后 翅的三角室形 状相似,并对 弓脉占有相同 的位置。
异色多纹蜻 (雄)
异色灰蜻
白扇骢
黄翅蜻属
长赭头蜓
褐顶赤蜻
马奇异春蜓
赤蜻属二
豆娘。
总结蜻蜓目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胸、腹部 2.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有3个单眼 3.头部灵活,触角短小,呈刚毛状 4.有两对膜质翅,有翅痣,网状翅脉 5.腹部圆筒形或扁形,分为10节 ,不完全变态发育
色蟌科:
体型较大,常具有很浓的色彩和绿 金属光泽;翅宽而透明,黑色金黄 色或深褐色,翅脉浓密;足长具长 刺;翅痣不发达或缺,方室长向前 凸,具多数横脉,Cu2脉在方室之 后,发出Cu2a分脉来支持这个区域; M1a脉与M2脉紧密平形。
普通动物学第3章原生动物

(ii)复分裂(multiplefission) 细胞分裂时,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个核后,细胞质再分裂,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由一个亲体产生许多子体。主要见于孢子虫。
B 孢子生殖: 如疟原虫的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第三节 肉足虫纲 代表动物——变形虫 结构特点:随着原生质的流动,体形经常变化
运动机制:细胞质溶胶质 凝胶质的转变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动态的相互作用,肌动蛋白组装和去组装的结果。
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的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突起,称为~,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大多自由生活,少数寄生、共生。
二、肉足虫纲的主要特征
常见种类 太阳虫 球房虫(有孔虫)
太阳虫
1)引起人类疾病
如:痢疾内变形虫也成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2)为人类服务的
如:有孔虫可以揭示地层的地质年代 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为寻找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有指导作用
(ii)接合生殖(conjugation) 草履虫特有的生殖方式,即两个虫体暂时附帖在一起并发生细胞质和核物质交换,然后虫体分开并分裂
呼吸:通过体表进行 方式: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兼性厌氧呼吸 需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种类; 厌氧呼吸:寄生种类,如疟原虫、球虫等。 3、兼性厌氧呼吸:如变形虫等。 排泄方式:通过体表进行,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主要用于调节水分平衡
2
分为三层:最外层 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4
沟和嵴是表膜条纹的重要结构。
3
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
B 孢子生殖: 如疟原虫的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第三节 肉足虫纲 代表动物——变形虫 结构特点:随着原生质的流动,体形经常变化
运动机制:细胞质溶胶质 凝胶质的转变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动态的相互作用,肌动蛋白组装和去组装的结果。
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的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突起,称为~,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大多自由生活,少数寄生、共生。
二、肉足虫纲的主要特征
常见种类 太阳虫 球房虫(有孔虫)
太阳虫
1)引起人类疾病
如:痢疾内变形虫也成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2)为人类服务的
如:有孔虫可以揭示地层的地质年代 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为寻找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有指导作用
(ii)接合生殖(conjugation) 草履虫特有的生殖方式,即两个虫体暂时附帖在一起并发生细胞质和核物质交换,然后虫体分开并分裂
呼吸:通过体表进行 方式: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兼性厌氧呼吸 需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种类; 厌氧呼吸:寄生种类,如疟原虫、球虫等。 3、兼性厌氧呼吸:如变形虫等。 排泄方式:通过体表进行,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主要用于调节水分平衡
2
分为三层:最外层 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4
沟和嵴是表膜条纹的重要结构。
3
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
实习一、蜓目

Schwagerina(希瓦格蜓)旋壁构造
Neomisellina (新米斯蜓)
壳大,厚纺锤形到瓜形,旋轴直,两极圆。最初2-3圈呈盘形,, 旋轴短。旋壁由致密层飞细蜂巢层及内疏松层组成。隔壁多而平 直,拟旋脊窄而高,发育完善。列孔多。早二叠世,亚洲及欧洲 等地。
Neomisellina (新米斯蜓)旋壁构造
F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旋壁构造
Palaeofusulina(古纺锤蜓)
壳小,厚纺锤形,中部· 膨大,两极钝圆。壳圈4-5个,包卷较松。 旋壁薄,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初房较大, 旋脊无。晚二叠世,亚洲及欧洲。
Schwagerina(希瓦格蜓)
小到巨大,厚纺锤形至长纺锤形,少数近圆柱形。壳圈6-10个。旋 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全面褶皱,强烈而不规则。旋脊无, 或仅见于内圈。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实习一、蜓目
1. 学会观察蜓化石
2. 掌握蜓的构造特征
3. 掌握几个常见假史塔夫蜓) 壳微小到小,近球形或方形,壳缘圆或平。旋壁由致密层及内、 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粗大,自通道向两极延伸。中石 炭世,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Fusulinella(小纺锤蜓) 壳小到中等,厚纺锤形到长纺锤 形。通常壳圈6-9个。旋壁由致 密层,透明层及及内、外疏松层 组成。隔壁平直或轻微褶皱。旋 脊粗大。中石炭世,亚洲、欧洲 及北美等地。
Neoschwagerina (新希瓦格蜓) 壳中等至大,厚纺锤形。通常有11-20个壳圈。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 蜂巢层极细,下延聚集而成副隔壁。副隔壁有轴向及旋向两组,每组中有第一及 第二副隔壁之分。拟旋脊宽而低,发育完好。列孔多,房室圆而小。早二叠世晚 期,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3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 (一)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 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
被感染的雌按蚊叮人---唾液中的长梭形子孢子---侵入人体肝细胞----滋养体-----裂体生 殖形成裂殖体----裂殖子----胀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 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还有一部分侵入其他肝细胞(进行红细胞外 期的发育) 。
动鞭亚纲 Zoomastigina虫体一般无色素体,为异养型,多数种类与多细
• • • • •
衣滴虫
盘藻 Gonium
锥虫 Trypanosoma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
第三节 肉足纲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一) 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1.表膜(pellicle): • 原生动物的细胞膜的统称; • 表膜具有保护和帮助虫体运动等功能。 • 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可将胞质分为内质(ectoplasm)、外质 (endoplasm)。 2.外质:相对透明、质地较密; 3.内质:具有很多颗粒,比外质易于流动。可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 4.一般只有一个核,但有的种类(多核变形虫、蛙片虫)有多个核。 • 泡状核:染色质较少,分布不均,或聚集或分散,或相连成疏松的网 状等; • 致密核:染色质甚多,均匀而致密地散布在核内。 5.伸缩泡、食物泡。
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 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二)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按蚊叮疟疾病人后----大、小配子母细胞进入蚊胃----形成大、小配子------合子-----动 合子-----进入蚊胃壁发育成卵囊-----孢子生殖产生子孢子。
第三章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蜂巢层:位于致密 层内,形态为蜂窝 状,具有许多垂直 壳面的蜂洞。薄片 上为垂直于壳的梳 状短线(C3出现)。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
旋壁
No
原生层
次生层
Image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第四章 原生动物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一、原生动物概述
•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物
相对应
•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纤
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般
叠
茅口阶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纪
栖霞阶 8 Parafusulina
7 Robustoschwagerina
马平阶 6 Sphaeroschwagerina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
旋壁
No
原生层
次生层
Image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第四章 原生动物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一、原生动物概述
•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物
相对应
•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纤
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般
叠
茅口阶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纪
栖霞阶 8 Parafusulina
7 Robustoschwagerina
马平阶 6 Sphaeroschwagerina
古生物学(地大)第六蜓类

28
内、外疏松层TongJN源自15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28
TongJN
16
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TongJN
12
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
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
28 TongJN 13
蜓壳切面方向
28
TongJN
14
蜓壳的旋壁结构
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 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原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蜂巢层 次生壁
28
TongJN
17
蜓壳的隔壁和副隔壁
隔壁平直或褶皱 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延聚集形成 比隔壁短的薄板 轴向副隔壁 旋向副隔壁
28
TongJN
18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 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3,绝 灭 : P末 。
28 TongJN 10
蜓壳的基本构造
隔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度地褶皱 旋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壳圈 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 旋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拟旋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轴积 沿轴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
内、外疏松层TongJN源自15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28
TongJN
16
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TongJN
12
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
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
28 TongJN 13
蜓壳切面方向
28
TongJN
14
蜓壳的旋壁结构
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 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原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蜂巢层 次生壁
28
TongJN
17
蜓壳的隔壁和副隔壁
隔壁平直或褶皱 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延聚集形成 比隔壁短的薄板 轴向副隔壁 旋向副隔壁
28
TongJN
18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 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3,绝 灭 : P末 。
28 TongJN 10
蜓壳的基本构造
隔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度地褶皱 旋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壳圈 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 旋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拟旋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轴积 沿轴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纺锤虫的演化方向 (1)
• 大小:小
• 壳形:短轴 等轴等
大
长轴、
• 旋壁:单层 蜂巢层
• 隔壁:平直 • 旋脊:粗大
四层
褶皱 小
(五)纺锤虫演化中的主要事 件
• C1出现
• C3蜂巢层出现 • P11拟旋脊出现
• P12副隔壁出现
(五)纺锤虫生物地层分带
• 早石炭世晚期 出现
二 叠 纪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脊和拟旋脊
• 旋脊:通道两侧的 脊状堆积物,多三 角状,在低等纺锤 虫中发育,不连续。
• 拟旋脊:列孔两侧 的多个堆积物
(四)研究方法--手标本
• 个体小,要借助放
大镜观察。其中一 个重要标志是隔壁 沟。
(四)研究方法--薄片
• 纺锤虫内部构造必
须通过薄片观察。 • 薄片切面有多种情 况,一般在轴切面 上观察。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平直型:在切
片中呈直线状,仅 出现于两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轻微褶皱:泡沫状,
限于极部和轴部。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强烈褶皱:隔壁全面褶皱,在轴切面上遍布整个 壳圈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副隔壁
• 由蜂巢层聚集下延 而成,位于隔壁之 间,一般长于蜂巢 层而短于隔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蜂巢层:位于致密 层内,形态为蜂窝 状,具有许多垂直 壳面的蜂洞。薄片 上为垂直于壳的梳 状短线(C3出现)。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四章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概述
•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 物相对应 • • •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 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
般0.1-2.5mm
• 常赋存在深
海硅质岩中
放射虫
放射虫各类化石代表
寒武纪出现,泥盆纪后期和石炭纪达到繁盛。侏罗纪和白垩纪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生代是放射虫发展的顶级时期, 第三纪地层进行的分带就是根据放射虫化石进行的。
三、有孔虫目纺锤虫亚目
(一)基本特征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 (三)主要化石代表 (四)演化趋势
栖霞阶 长兴阶 吴家坪阶 茅口阶
12 Palaeofusulina 11 Codonofusiella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8 Parafusulina 7 6 5 4 3 2 Robustoschwagerina Sphaeroschwagerina Triticites Fusulina Profu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原生层 次生层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透明层:在致密
层之内,为一浅 色透明状薄层, 较低级的纺锤虫 中所具有。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疏松层:为不均 一的半透明状, 位于致密层之外 的为外疏松层, 位于壳内的为内 疏松层。终壳无 外疏松层。
• 早二叠世达到
极盛
马平阶
• 二叠纪末期绝 灭
石
炭 纪
大塘阶 岩关阶 威宁阶
1 Eostaffella
本章要点
• 纺锤虫的构造模式图及主要
构造
• 纺锤虫主要演化趋向及主要
演化事件
• 纺锤虫的地质分布
(一)基本特征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
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
• 标准化石--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期。分布时代短,
演化迅速,分布广,数量多。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2)
构造(旋切面)
前壁
初房、旋壁、 隔壁、壳室、 壳圈、前壁、
隔壁 初房 旋壁
壳圈
壳室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3)
构造(轴切面)
初房、旋壁、 壳圈、隔壁、旋 脊(拟旋脊)通 道(列孔)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旋壁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