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1)名词解释: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内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内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

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范围内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内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

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三、徽州宗族祠堂、谱牒、族产
1、徽州宗族祠堂 (1)徽州宗族祠堂的规制 (2)徽州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 (3)徽州宗族的女祠 (4)徽州宗族祠堂对宗族统治的作用 (5)徽州宗族祭祖的种类
(1)徽州宗族祠堂的规制



徽州宗族祠堂(包括宗祠、支祠、男祠、女祠等等)的朝 向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受村落的朝 向、布局、环境和祠堂在村落中所处的位置所制约。 徽州宗族祠堂绝大多数都是三进。第一进是仪门,或叫大 门、门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或叫大堂、正堂、大厅、 正厅,是进行祭祖和举行缉私礼仪的地方,是从古代“庙” 发展、演变而来,第三进是寝室,或叫寝、室、正寝,是 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是从古代的“寝”发展、演变而来。 徽州宗族祠堂龛室之规在宋元和明清时期有所不同。宋元 时期家祠龛室供奉先世神主有高、曾、祖、考,即五服之 内的“四亲”;明清时期徽州宗祠供奉的是始祖以下全体 祖先的神主,始祖神主、始祖以下五世考妣神主、爵德兼 隆神主、有功祠祖神主永远不迁,中龛神主永世不迁,左 右昭穆室神主则实行“五世则迁”的原则。此外,对于庶 母死后入主宗祠也作了一些规定。
第三讲 徽州宗族
一、徽州宗族的兴起 二、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和族规家法 三、徽州宗族祠堂、谱牒、族产 四、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征

一、徽州宗族的兴起 1、徽州宗族的来源
徽州宗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土著居民——山越 人,一个是外来居民——中原衣冠。 据历史文献记载,徽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始迁祖绝 大多数是中原衣冠,他们来到徽州的原因主要有: 逃避战乱、向往徽州山水、宦游徽州、隐居徽州。 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两个文明发展水平不同的 民族或人群共同体共处于一个地区和空间,较低文 明的民族或人群共同体被较高文明的民族或人群共 同体同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阅读题及答案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徐彬①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

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

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

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②一是数量多、善本多。

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很多都是古籍善本。

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③二是家谱种类繁多。

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

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④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

明清徼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⑤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

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

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

”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⑥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

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徽文化3

徽文化3

徽州文化课后作业论主题一、谈谈徽商的特色和历史作用。

答: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傅衣凌先生解释:所谓徽商,盖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

从地域上看,这个地区属于贫瘠的山区,山多田少。

特点: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商之好儒,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经商过程中,二是因商富裕后。

在经商过程中,他们的好儒表现于自觉地用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其具体表现如下:(一)讲求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取也。

(二)讲求信、诚的商业道德。

重然诺,守信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

(三)有较敏锐的商业眼光,善把握时机,收进售出以获得高利。

历史作用: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

徽商在江南市场频繁地进行棉布、丝织品和粮食交易,就是当时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

徽商还对各地区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徽商足迹遍天下,不仅从事贩卖贸易,而且开店铺、侨居、投资公益事业,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戏曲家和收藏家。

经商致富以后,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桥,办学,刻书,藏书,建戏班,办文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另外,徽商与封建官僚合为一体,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征。

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捐输,建祠堂,牌坊、庙宇,造会馆,修族谱,办学堂,强固封建宗法制,培养封建人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安徽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安徽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安徽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安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省,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安徽籍?A. 曹操B. 朱元璋C. 李鸿章D. 岳飞答案:D2. 以下哪个事件发生在安徽?A. 淝水之战B. 长平之战C. 赤壁之战D. 官渡之战答案:A3. 安徽的徽文化中,以下哪项不是其特色?A. 徽剧B. 徽菜C. 徽茶D. 川剧答案:D4.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哪个市?A. 合肥市B. 芜湖市C. 黄山市D. 马鞍山市答案:C5. 安徽的省会城市是?A. 合肥B. 芜湖C. 黄山D. 蚌埠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安徽的简称是____。

答案:皖7. 安徽省的省花是____。

答案:杜鹃花8. 安徽的省会合肥因____而得名。

答案:合淝9. 安徽的著名景点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最高峰是____。

答案:莲花峰10. 安徽的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____。

答案:重油、重色、重火功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安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答案:安徽在抗日战争中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抗日活动在此发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描述一下徽州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包括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剧、徽菜以及徽茶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13. 简述安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发展成就。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

徽州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徽州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徽州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徽州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徽州文化的魅力说起徽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

其实,徽州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这就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翻开徽州的历史篇章不难发现,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发展历程,徽州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

首先是文化融合的作用。

从秦汉至隋唐,徽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融合与转型时代,即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进而中原文化确立统治地位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一是由于朝廷设官治理,促进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二是东汉以后发生了北方人为避战乱而多次南迁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迁徽士民之中有众多的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严格维系原有的宗族组织不变,又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原封不动地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徽州,使之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

其次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区位而言,徽州地处皖南,北靠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遥远。

这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

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

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它使徽州人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

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

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

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

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

徽州宗族最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最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

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鳌头。

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

徽州文化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解析

徽州文化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解析

徽州文化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徽州史上最早的行政建制是黟县和()。

A、歙县B、休宁C、祁门D、太平正确答案:A答题解析:歙县和黟县是徽州史上最早的行政建制,同时设置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6年。

2、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是哪一年。

A、1967年B、1977年C、1987年D、1997年正确答案:C答题解析: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黄山市(县级),设立黄山市(地级)。

3、“登黄山,天下无山”一句最早是由谁说的()。

A、李白B、陆游C、徐霞客D、胡适正确答案:C答题解析:《黄山志定本》载,有人问徐霞客:“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答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4、最初是谁把徽州比作瑞土()。

A、李大钊B、陶行知C、鲁迅D、戴震正确答案:B答题解析: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徽州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切,曾写文章说:“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

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土。

”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何时设立()。

A、2006年B、2007年C、2008年D、2009年正确答案:C答题解析:2008年,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

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2019年12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6、徽商以资本大小分类,百万为上贾,()为中贾。

A、五至十万B、二十至三十万C、六十至七十万D、九十至一百万正确答案:B答题解析:徽商以资本大小分为上贾、中贾、下贾,百万为上贾,二三十万为中贾,余为下贾,等级很严,直接影响到社会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1)名词解释: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

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围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

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

③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考查题: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提示:主要论述徽州文化的生成原因与价值定位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论述,不必拘泥于视频教材容,但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理有据。

【第二讲】徽州教育与陶行知(1)简述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

(一)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其一,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这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崇儒尚教的文化环境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这一文化渊源进一步加强了徽州的重教传统。

(三)徽商经商环境和支持(2)徽州商业的发展为徽州教育提供了哪些条件?其又为徽州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徽州商业的发展为徽州教育提供的条件:(一)延师课子弟。

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乡风的熏染,使徽州人“贾而如俗”,在以官为本位的封建社会,读书有显而易见的功利性。

发达的商人把读书看作一种政治投资,不惜千金一掷,延名师,买典籍,教育子弟。

(二)捐资修建学校。

明清时徽州除了少数几个官办府学、县学,先后建有60多所书院,400多所社学以及无数的塾学。

这些学校的建置和运行经费大多来自商人和官徐。

(三)修建宗祠和“忠孝节烈,牌坊。

宗祠、牌坊在封建社会不仅具有建筑学上的意义,还具有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棍家伦理的物化象征,它们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了本的作用。

徽州商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一)一大批受过儒学教育的徽州学子,因种种原因未能中举入仕而投入商界,成为有文化的商人。

他们熟悉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了解历史上商人的兴衰成败之理,故能精于筹算,审时度势,把生意越做越活。

有文化的商人是徽商的中坚力量,也是徽州商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徽州教育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仕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徽商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和政治保护伞。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容及现代价值。

“生活教育”论主要容:“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

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

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现代价值(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生活教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由于生活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人为设计的,拆除在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用书本知识累造起来的隔离墙,使受教育者同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保持全面互动和不断进步,以培养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二)由于生活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为生活作准备所需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为人的遥远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且还要着眼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中有关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以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为旨归。

5、考查题(1)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第三讲】朱熹与新安理学1、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1)关于理气、太极。

朱熹理气、太极思想基本上是承袭二程,特别是程颐的理气说,同时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载的太虚之气说、邵雍的先天说等。

理气、太极等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天理论,而天理论的核心又是理气说。

(2)修养论。

朱熹的修养论大体上是继承二程尤其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其要点大约包括持敬、格物致知及知先行后这样几个方面。

(3)天理与人欲之辨。

理与欲是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朱熹的心性情学说,不仅与理与欲相结合,而且为伦理道德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熹总结诸家理欲论争之得失,融合贯通儒家的理欲观,阐发了明天理,灭人欲的主。

什么是天理呢?朱熹认为天理是三纲五常,是善,是心之本然。

天理未纯,为善不能扩充其量;人欲未尽,恶根不能去。

人们要做到“天理纯”,“人欲尽”,就必须扩充天理,而除尽人欲。

所谓人欲在朱熹看来就是恶底心(即天理、恻隐、羞恶之心的反面),是心的疾疢(音chen,即心有毛病),是嗜欲所迷(即物欲)。

人欲是要克去或灭去的方面。

但朱熹认为欲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

(4)教育论。

在教育目的上,朱熹的思想与儒学传统并无二致。

他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在教学容上,他主根据学生年龄分设小学`与大学两类学校。

小学重践行,传授礼仪规矩、知识技能,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朱子语类》卷七)大学则重究理,传授修身、治国之道。

上述容均可在儒家经典中得到解答,因此,朱熹十分重视“四书”。

经其多年努力,特撰成《四书集注》。

一方面宣扬了儒家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注释儒家经典阐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

元末明初以后,科举考试均以此为蓝本,对中国学人影响极其深远。

综上所述,朱熹确乎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

其价值在于总结先前儒家学者的思想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故而能成为此后几百年的官方学说。

2、有人说:“徽州文化对朱熹的思想和精神的认同影响到了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徽州文化的灵魂和最根本的学术文化理念。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3、何谓“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具有代表性的理学家有哪些?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个地域性学派,在其6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1)以朱子之学为学术宗旨。

(2)立足于“三教合流”、“儒道互补”。

(3)积极入世的人生要旨。

代表理学家有朱熹、程颐、程颢。

考查题:从鄙野之州到“文献之邦”【第四讲】戴震与徽派朴学1、什么是朴学?答:朴学,又称考据学或考证学。

“朴”是“质朴”的意思,“朴学”是指清代儒学经典研究中,采用补证、考据的方法,崇尚朴实、鄙弃虚浮、反对空疏,具有求真务实学风特点的一门学问,一种学术流派。

可见“朴学”的得名,起自于该门学问的治学风格与治学特征。

2、简述“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的区别。

答:汉代治经,关乎地位、利禄与权力,从西汉到东汉,两派纷争,各言其是,绵延近二百年。

两派治学方法及观点各有不同:今文经学采用“六经注我”,多发主观独断,甚而迷信怪异之说;古文经学则追求古籍经书章句的考据、训诂,音义有据,即重在从文字训诂入手考证“六经”的真意。

直至东汉玄,融合两家,各取其长,方才结束两派的纷争。

3、简述“乾嘉学派”。

答:朴学到了乾隆嘉庆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朴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规模地进行训诂、注疏、校勘、辑佚、辨伪、考证,以补证考据的方法,系统地整理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典籍,形成了以考证为特长的考据学派,世称“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著述如林,人才济济,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从研究方法、学术思想上划分,又可分作吴派与皖派:吴派以惠栋、江声等人为代表,学术特色上以详博见长,在学术思想上尊古信古,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恪守了汉人的所谓的通经家法,少有自己的创见;皖派则以皖人戴震和戴震的学生人段玉裁、王念为代表,学术特色上以精密取胜,学术思想上则主反复考证,不主一家,因而多有创见。

惠栋逝世后,吴皖两派学者几乎一致推崇一代考据大师戴震,戴震也由此而成为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

4、简述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答:作为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创立了中国考据学的理论体系。

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目的,有着十分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着独到的途径、原则与方法:从考据目的上看,就是“故训明道”,求通圣人之志。

“道”是什么?他提出“古圣贤往矣,其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是之谓道”,所以他要从经书中寻求义理,寻求古圣早已为我们提出并至今适用的治国安邦之道。

因此考据在戴震心中只是一个手段与方法,考据绝不能“为考据而考据”,而是要达到“学成而民赖以生”的经世目的。

这正是戴震能够直面人生,锋芒直指程朱理学而不同于一般流俗之处,也正是其最杰出的成就。

从学术态度上看,他的治学始终坚持“分析条理,严密精确”的原则,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则不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